寧陽縣誌

《寧陽縣誌》是紀興本主編的一部書籍就,2007年由方誌出版社出版。

寧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紀興本 主編 張延春 杜秀芝 副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7年1月 5000冊 1400千字 894頁 398.00元
ISBN 978-7-80192-986-0
該志為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寧陽縣誌》(1994年出版)的續志。 上限1985年,下限2002年。部分章節內容適當上溯下延,大事記延至2003年底。全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志為主,隨文插入圖片,力求圖文並茂。
寧陽縣位於魯中偏西, 地處魯西南平原和魯中山區交接地帶,地理坐標為北緯35°40′~35°57′,東經116°36′~117°18′。東西最大橫距63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1公里,總面積1124.6平方公里。2002年,全縣轄3鄉9鎮,567個行政村(居委會) 。總人口80.67萬人,其中男性41.23萬人,女性39.4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51∶10 0,人口密度為717人/平方公里。除漢族外,共有少數民族19個、7041人,占總人口的0.87%。
寧陽縣資源豐富。全縣土地總面積11.246萬公頃。其中農用地9.04萬公頃,建設用地1.62萬公頃,未利用地0.58萬公頃。水資源總量3.1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總量為1.53億立方米。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27種礦產,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14種, 除地下水外,礦產總儲量13.37億噸,人均1670噸。煤炭是境內優勢礦產資源,地質儲量約3.58億噸。鐵、鋁土、 鉀長石、沙等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植物資源300多種,動物資源200多種,其中鳥類126種。近年來,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多年少見的白鷺、水鴨子、山雞等重遷棲居。
寧陽縣在歷史上以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十分落後。新中國建立後,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雖曾多次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但都沒有阻擋住寧陽人民前進的步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5年以來,全縣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推進了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8億元,比1985年增長10.9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058元,比1985年增長9.7倍,年均增長1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6億元,比1985年增長11.3倍,年均增長1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49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4億元。全縣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由1985年的53.5:32.9:13.6, 逐步調整為2002年的27:40:33。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985年後,全縣農村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科技投入,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2002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2.6億元,比1985年增加19.6億元, 年均遞增5.9%(按可比價格計算)。曾4次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稱號。全縣農機總動力55.75萬千瓦,比1985年增加35.98萬千瓦。素有“寧陽種子種天下,寧陽大棗譽四方,寧陽蟋蟀霸五洲”之盛名的三大特產,20世紀80年代後得到有效開發,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寧陽種子特別是蔬菜良種,除西藏外,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均有引種,並出口歐洲及東南亞地區。1998年至2002年已連續舉辦五屆種子技術交易會和蟋蟀友誼大賽,適時舉辦大棗產品推介會,推動了種子、大棗、蟋蟀經濟的發展。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984年起,全縣工業企業經營體制從一、二輪承包經營到承包目標責任書的簽訂,再到授權經營、試行企業“老總”年薪制,探索出了一條國有資產管理運營和保值增值的新路子。企業產權制度從推行股份合作制,到實行租賃、破產、兼併、拍賣出售,再到實行公司制,推行“雙置換”改革,闖出了企業改革的一系列新經驗。特別是“雙置換”改革,曾被市委、市政府作為“寧陽模式”在全市推行。隨著省級“五大企業集團”的建立和“工業立縣”戰略的實施,全縣企業生產規模和經濟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高,工業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2002年10月,山東華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境內首家上市企業。是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373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2家,重點規模以上企業15家,形成了以化工、 輕紡、 煤炭、建材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產品達到343種,比1985年增加250種。地方煤礦原煤產量120萬噸, 比1985年增長1倍,為全國百個百萬噸產煤縣之一。化學農藥產量6567噸,比1985年增長8.4倍,其中三聚氰胺產量居全國第一,為國家銀牌產品;涕滅威生產裝置亞洲第一,50%甲基1605乳油生產能力全國第一,胺基酸脂農藥系列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享有盛譽。化學肥料7.15萬噸,比1985年增長3.6倍。水泥產量40.9萬噸,比1985年增長9倍。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6.72億元,比1985年增長23.3倍,年均增長17.9%。
重要基礎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公路網路縱橫交錯,乾支相連,城鄉貫通。2002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49公里,有480個行政村通柏油路,占總數的85%。完成貨物周轉量9615萬噸/公里。電信事業變化巨大。1985年,全縣僅有固定電話750部, 2002年裝機總量達到12.1萬部;行動電話從無到有,發展到5.98萬部。電力事業發展迅速。1988年全縣村村通電,1995年實現戶戶通電。2002年8月,寧陽縣被國家計委、國家電力公司授予“全國第一批農網建設與改造先進縣”稱號。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全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1月,實現了小康縣的預期目標。 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8元,是1985年的6.6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7029元,是1985年的7.85倍。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縣企業職工參保3.2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參保1.54萬人,農村居民參保17萬人,保險基金滾動總額為3074萬元。
1985年以來的18年,寧陽人民實現了自貧窮邁向富裕,由落後逐步崛起,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實現了生活水平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全縣綜合整體實力還不夠強,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規模偏小,大項目、好項目、高科技項目偏少,拉動力較弱;經濟結構不夠合理,企業自主創新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城鄉與縣域單位之間不平衡;全縣人均耕地僅1.27畝,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等諸多問題。因此,要走符合寧陽實際的強縣富民之路,必須時刻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毫不動搖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首,工業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農村經濟和城鎮載體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繁榮社會各項事業,讓人民民眾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主動適應形勢的變化,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積極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必須堅持真抓實幹,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用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的“笨”功夫運作幹事創業的“巧”辦法;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治標又治本,實現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高度統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