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田村

楊田村

楊田村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西部,距縣城約3公里,西達通濟橋水庫大壩約0.5公里,轄楊田周和下店兩個自然村,以村委會所在地楊田周古稱楊田,故行政村名楊田。清末屬德政鄉五都。民國後期屬沉湖鄉。50年代初屬楊田鄉。合作化運動時組建楊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石馬鄉。1961年改稱石馬人民公社楊田大隊。1983年為石馬鄉楊田村。1992年屬浦陽鎮石馬辦事處。全村312戶,977人。耕地424畝;山林800畝。浦陽鎮至通濟橋水庫公路穿村而過,並沿山向西北延伸至塘嶺金與浦江至花橋公路相接。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楊田村楊田村一景

楊田兩個自然村均為周姓聚居,相距甚近。據《浦陽周氏宗譜》載,楊田周始祖周觀,有文名,其妻吳氏,為元代著名學者吳萊侄女。周觀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卒於永樂十五年(1417),則楊田周之建村時間當在明初。下店在楊田周東北,由於兩村居住範圍不斷擴展,新樓聳起,故目前已基本毗連。據老人回憶,該村始建於明末清初。
舊時,浦陽江經前吳村,過下葛和真溪兩村間的通濟橋隘口,傍山繞村之南,曲折東流。在村境內的江道,曾一度劃為放生潭,游魚成群,與突出於江北岸的一塊雌雄石相映成趣。1959年興建通濟橋水庫攔江大壩,其後又在村和大壩間興建總乾渠和北中兩乾渠分水閘,北乾渠繞村境北部蜿蜒東去,於是浦陽江道楊田段完全改貌。通濟橋水庫為浦江最大水庫,興建於大躍進年代,當時機械化程度低,運填土石,全賴人力。工程指揮部和來自浦江縣各鄉鎮的數以萬計的勞動力,多數均駐於村內,整天人來車往,川流不斷,戰天鬥地,氣壯山河,縣人至今猶深頌當時艱苦創業、造福後代的豐功偉績。
另一源出北部右岩山的石馬溪(原名文彥溪、桃溪,又名泉溪、潛溪),南流經下店東境,至毛橋注入浦陽江。
此外,又與銅橋合建後印水庫;獨力整修原有的門口塘、大皮塘、石塘、馬塘、五分塘、寶大塘、西塢塘等水塘,徹底改善了水利條件。全村農田灌溉所需,70%賴通濟橋水庫供給,30%來自其他水源,全部農田均可旱澇保收。

地理位置

楊田村地處浦西山地和浦江盆地交接地帶,山地丘陵平原相互交錯,地形複雜。西部和北部,除浦陽江沿岸有狹窄的河谷平原外,余均為縱橫起伏之低矮山丘;西南角大麥山崗支脈的余脈保全岩,海拔高度313米,挺峙於通濟橋水庫大壩東南,為全村之最高點,並向東延伸,與屬於同樂村境的牛山(海拔225米)一線相連。村之南部和東部則為浦江盆地西緣,地勢平衍,土壤肥沃,為浦江縣著名農業高產區之一。

經濟發展

楊田村楊田村新景象
1949年前,糧食平均畝產約200餘公斤。1949年後,產量逐步提高,至1978年,平均畝產達800公斤左右。80年代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貫徹落實以後,產量上升,1984年平均畝產達1025公斤。1992年,全村糧食總產量361噸,平均畝產917公斤,人均糧食370公斤,完全解決了吃飯問題。
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家庭副業也相應蓬勃發展。現有桑園24畝,飼養蠶種100餘張,年產繭約3.5噸。此外,尚有茶園30畝,葡萄櫻桃草莓平菇等園地約15畝。全年飼養生豬(外貿豬)986頭,生產家禽蛋約1噸。其他副業尚有參加花邊絎縫刺繡、紙袋加工、建築、交通運輸、承包養魚、個體服務行業等,總計年收入約113萬元。手工業生產方面,造紙(粗包裝紙,俗稱草紙)和生產米粉乾(俗稱索粉貼)歷史較久,清代時即已有名,暢銷縣內外。1969年,創辦造紙廠,生產土板紙和襯板紙。嗣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又先後創辦飲料食品廠、粉乾廠、拉絲廠、鋼窗廠等村辦企業;塑膠製品廠、橡塑紙品廠、五金廠(三家)、瓶蓋廠(二家)等個體企業。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約300餘萬元。商業從無到有。目前,村境內的公路兩側已形成商業小區,計有供銷社1家、副食品商店1家、雜貨小百貨店4家、飲食店4家、理髮店4家。1992年,村集體年收入8萬餘元,人均年收入1000餘元,生活明顯改善。
由於集體積累的增加,社會公益福利事業也隨之先後興辦。自80年代後期起,村組織投資8000餘元抽挖水塘塘泥和整修埠頭,投資6000餘元整修通至大官殿水泥橋,投資1萬元如期保質完成縣下達的村境段北乾渠整修任務,投資5萬元改裝全村電線線路(三線),投資1.7萬元更換變壓器,投資3萬餘元興建電錶室和村委會辦公室,投資2.8萬元安裝從石馬頭通至村內的自來水管道(尚未到戶)。

村莊狀況

楊田村楊田苗圃
村內有幼稚園1所,國小校1所,圖書閱覽室1所。1984年起實行獎教、獎學制度。學校教師教學質量凡評到鄉第一名者獎80元,第二名獎30元,第三名獎10元。小學生被評為三好學生者獎5元;考入高中或中專者獎30元,考入大學者獎50元。民辦教師工資全部由村里自負。衛生工作亦具成績,1984年曾被省愛衛會評為文明衛生村。
剪紙素為浦江民間的傳統工藝。楊田周的陳元和洪獅子尤善於此。陳元的作品題材廣泛,精緻絕倫,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曾特為其出版剪紙專集。周光楫擅長縛扎焰火。此種焰火與當今燃放的禮花不同,系用篾條和紙結紮製成的圓形物體,內扎各種人物、動物或其他景物,題材多為戲曲內容,50年代燃放時曾飄揚中國共產黨萬歲、總路線等巨幅標語。一框為一盤,一般為五盤,多則七盤,各盤用線相互連線,摺疊成扁圓形,火藥引線則盤繞其間。燃放時將焰火高懸於木架上,點燃引線,首先燒斷底盤和上一盤的結紮線,底盤即自動下垂張開,頓時燈火通明,在氣流推動下,各種景物即鏇轉不停,有如走馬燈然。這樣盤盤上燃,直至終了。今周光楫已故,其子周順山亦能縛制,然與其父的技藝相距頗遠。
村之西南,公路北側,有浦江縣著名的古樟一株,高27.5米,胸徑3.2米,冠幅面積1520平方米,傳始植於隋義寧元年(617),已有1300餘年,此樹中空,然仍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村人為立大樹王碑於其南,字為著名書法家周昌谷所書;四周並砌以石欄石階,成為一方遊憩勝地。縣人素有為幼兒拜認樟樹娘、祈求健康多福的習俗。此樹歷史既久,祈拜認娘者尤多。1990年,中日越系文化考察團、日本直江廣治教授和杭州大學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代表,曾來村調查民俗達半月有餘,樟樹娘即為其調查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村領導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加強道德、法制教育,引導村民自覺克服強悍好鬥的不良之風,成效卓著。目前即如與鄰村人同時放水灌田等最易發生糾紛之事,亦均知禮讓;婆媳關係也有明顯改善,出現了不少動人事例。
村境面對南山,一線青黛,秀色可餐。其中保全岩青峰獨秀,岩挺峙。舊時,峰巔有胡公殿,山麓有保全寺,山腰有什錦洞。保全寺始建於後晉天福八年(943),宋代文人方鳳有一雨過秋寺,千峰生暮雲。望窮迷野色,沙遠見鷗群的詩句。明代著名學者宋濂稱其地山環水回,而嘉樹郁蔥如新濯者,境邃人寂,其於釋氏之居為最宜。殿和寺均拆毀於興建通濟橋水庫時,今岩頂胡公殿已重建,寺仍未復。什錦洞方圓可數丈,悄愴幽邃,常有人遊憩其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