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又稱為噍吧哖事件及玉井事件,余清芳事件,發生於1915年,是日治時期台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台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重要事件,更是台灣漢人移民最後一次武裝抗日。

西來庵事件又稱為噍吧哖事件及玉井事件,發生於1915年,是日治時期台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台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重要事件,更是台灣漢人移民最後一次武裝抗日。因為策劃革命的地點在台南市西來庵五福王爺廟,所以稱“西來庵事件”;起義事件首要人物是余清芳(1879年-1916年),所以也叫“余清芳事件”,此外還有羅俊、江定等人。
由於,參與事件的義士遍布全台各地,據台灣總督府統計,於事後被捕的人數多達1,957人,其中在台南開設的臨時法庭中,被判處死刑者,除主事者余清芳、羅俊、江定外,高達866人。之後,在日本國內與國際輿論壓力下,1915年11月10日台灣總督安東貞美以大正天皇即位為由[1],四分之三的死刑犯被減刑改判為無期徒刑。此事件後,台灣總督府才開始整飭台灣民間信仰的問題,以避免類似起義事件再發生。

事件經過

余清芳余清芳

西來庵:余清芳宣揚其抗日行動處台南廳人余清芳於台南市“西來庵”假借神佛的名義來宣揚其抗日行動,之後其認識了台中人羅俊及楠梓人江定,密謀組“大明慈悲國”,並以宗教方式催眠信徒,宣稱日本據台20年,氣數已盡,他受到王爺信仰的神示,擔任“台灣人的皇帝”,自稱自己為大元帥,更宣稱中國將派大軍支援。然而舉事尚在醞釀即為總督府所破,大舉逮捕可疑抗日分子,羅俊走避不及,於嘉義竹頭崎莊遭到逮捕。余清芳於事泄後即潛入山中,和江定商討對策,雙方在噍吧哖(今玉井鄉)與日軍相戰,抗日義軍亦奇襲多處警察廳,殺害眾多日警及其眷屬,並在噍吧哖附近的虎頭山建設堡壘,與日軍對峙,一時陣容擴展至千人以上。 然而日軍一方面仔細搜山,另一方面張貼告示勸告歸降者免一死,但又對投降者實施報復性殺害。至1915年8月22日時,余清芳在王萊莊(今台南楠西)被補,江定則在1916年因糧食、武器匱乏帶領部屬兩百多人下山歸降。此事件亦使台灣人民抗日運動由武裝轉型為社會與政治運動。

相關研究及史料

(按照作者姓氏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方孝謙,1996,西來庵事變的象徵意義初探:果報、財富與兩性關係在有關善書中的鋪演,見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213-34。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衡道主編,1975,余清芳抗日革命檔案(共四輯八冊)。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蘇乃加,2002,日據時期台灣武裝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來庵事件為探討主題。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風,2005,《歲月台灣,1915西來庵事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1.0 1.1 范勝雄. 府城叢談 (4). 台南市政府. 2001-07-01: 76頁. ISBN 957-02-2143-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