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台灣

歲月台灣

歲月台灣是一本民族文明書籍,作者是秦風,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歲月台灣歲月台灣

20世紀的台灣,與祖國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由於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台灣被分割出去;由於中國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台灣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後的國共內戰,又使得台灣與中國大陸長年處於對峙與分隔的狀態。可以說,台灣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

,是中國大歷史的重要一環,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不容忽視的歷史階段。

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之後,實行了一種比在大陸時期更為嚴厲的專制體制,不過同時也實施了在大陸時期所未能做到的諸如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舉措,並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中發展了經濟。文化上,台灣則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傳統的中國文化。又經過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匯,台灣最終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

目前,海峽兩岸暫時的分離狀態固然令人痛心,不過對於已發生的不幸,我們應該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筆者力求記錄過去一個世紀寶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的變化。相信這樣的努力將有助於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並有助於兩岸人民共同攜手創造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圖書目錄

1900—1909日本殖民台灣之始

1910—1919 余清芳與噍吧哞事件

1920—1929 文化協會的抗爭

1930—1944 莫那·魯道與霧社事件

1945 台灣光復

1946 左翼思潮興起

1947 “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8 台灣省體育代表隊揚威上海

1949 國民黨遷台

1951 台灣省徵兵令頒布

1951 保護養女運動

1953 耕者有其田

1954 火燒島紀事

1956 林獻堂骨灰榮歸故里

1957 劉自然事件

1958 “警備總部”成立

1958 金門炮戰

1959 成功嶺大專集訓開辦

1960 東西橫貫公路通車

1960 雷震案與《自由中國》事件

1961 “中國小姐”選美

1962 胡適在台北逝世

1963 楊傳廣、紀政傳奇

1963 “梁祝”鏇風

1964 麥克阿瑟公路通車

1964 對山東半島的突擊行動

1965 林絲緞人體攝影展

1967 “阿哥哥”風潮席捲台灣

1967 王曉民的故事

1968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

1969 金龍少棒揚威美國

1970 鄧麗君崛起歌壇

1973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1974 “三冠王”美夢成真

1975 蔣介石逝世

1975 瓊瑤編織愛情美夢

1977 鄉土文學論戰

1978 “十大建設”陸續竣工

1979 美麗島事件

1979 首例連體嬰兒分割手術

1980 林宅血案震驚社會

1981 外雙溪放水溺斃事件

1982 羅大佑掀起黑色鏇風

1982 李師科與土銀搶劫案

1984 台灣重返奧運

1985 台灣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

1985 旅美作家劉宜良命案開庭

1986 杜邦事件與環保意識

1987 “大家樂”賭博風潮

1987 開放大陸探親

歲月台灣歲月台灣

1988 淡水開出的最後一班列車

1988 蔣經國逝世

1989 股市衝破一萬點

1992 失蹤兒童激增

1993 汪辜會談

1994 傳統民間宗教熱潮

1997 白曉燕命案

1998 馬英九與陳水扁的對決

1998 腸病毒危機

1999 “九二一”大地震

1999 高科技產業崛起

2000 台灣興起“上海熱”

書摘插圖

1900-1909 日本殖民台灣之始

明治維新以降,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國力迅速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之路,而台灣則不幸成了日本對外實行殖民統治的第一個實驗區。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緣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的中國向日本支付巨額的賠款,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1895年年初,日軍已實質占領遼東,並將軍事矛頭指向台灣,以取得談判桌上的絕對優勢。眼見日艦已在澎湖外海游弋,清廷又軟弱無力,對於台灣朝野而言,情勢艱險異常。4月間,台灣和中國大陸各省發出的電文如雪片般飛入北京,力陳割台之不可,字字血淚。遼東半島因是列強勢力的緩衝區,在列強的干預下日本最終不得不將其放棄,台灣卻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必取之地,割台已成為定局。5月10日,日本根據《馬關條約》任命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為首任台灣“總督”。

面對日本大軍將至,台灣朝野由呼籲清廷轉為武裝反抗,自救自保。此時的台灣經過劉銘傳、沈葆楨等人的經營,經濟建設和防務均有了一定的基礎。一周之內,丘逢甲等台灣士紳發布《台民布告》,表明台民自主意向。接著陳季同、丘逢甲等人發表《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隨後,“台灣民主國”宣告成立,原台灣巡撫唐景崧被推舉為“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丘逢甲為全台團練使,林維源為議長,並定“年號”為“永清”,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同時明言事成後仍歸大清。5月29日,近衛師團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浩浩蕩蕩的艦隊登入,台灣保衛戰於焉爆發。由於這一年是乙未年,故又稱“乙未戰爭”。

面對強敵,台灣防務大致如下:北部以原駐守台灣的清兵為主,主力是粵勇和淮勇,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台勇;中南部則包括地方鄉勇組成的義軍、新楚軍以及劉永福指揮的黑旗軍等。由於缺乏近代軍隊的訓練與協調,防務鬆散,指揮未能集中。5月29日,近衛師團於澳底登入之後,唐景崧便匆匆內渡大陸。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城。

6月19日,近衛師團南下攻打新竹城,不斷遭到抗日義軍襲擊,尤其客莊莊民驍勇善戰,使得孤軍深入的一個日軍中隊幾乎遭到被殲的窘境。另一方面,由於台北城陷落,中樞無人,台南士紳數千人公推幫辦軍務的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大總統”,為劉氏所拒,但他誓與台民共存亡。自此,戰爭進入新階段,從6月中旬到8月底整整兩個半月,近衛師團主要在桃竹苗地區與義軍周鏇。8月28日,日軍穿過大肚溪,攻打八卦山和彰化城,此役為乙未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抗日軍雖戰敗,且死傷慘重,但也令日軍一改原來的輕敵之態,決定暫停南進,全盤檢討作戰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