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頭村

西城頭村

西城頭村是城頭鎮政府駐地村,隸屬棗莊市山亭區城頭辦事處管轄。位於木樓路與李滕路相交叉的十字路口,南5公里與北留路相接,西離京福高速公路僅12公里。東與荒溝村為鄰,西與長巷村接壤,南與夏莊村相連,北與東郭鎮陶莊村交界。村境東西最大距離1.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7公里,全村占地面積2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0公頃,盛產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該村是棗莊市經濟強村之一。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西城頭村前身城頭村由來已久。曾在該村出土過漢代石刻(現在滕州市文物館存放)。1955年,城頭村分為西城頭、東城頭二村。

基本介紹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西城頭村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村境東西最大距離1.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7公里,全村占地面積2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0公頃,盛產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境內交通便利,省道木婁(滕州木石至泗水婁德)公路和市道滕水(滕州至水泉)公路縱橫交叉穿境而過。境內駐有膠合板廠、金城澱粉廠、機械製造廠及多家民營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1350戶,總人口480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全村姓氏有田、張、杜、宋、曹、韓等61個,其中田姓最多。村內漢回混居,有回族民眾700多人。據考證,回民劉氏、馬氏、韓氏、王氏、陳氏、楊氏等陸續由濟南、禹城、濟寧等地遷此定居。現回漢親如一家,共同發展經濟。2000年,西城頭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20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9%、60.3%、34.8%。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2780元。

該村是全市經濟強村之一。有占地200畝的豆製品加工園區和占地40畝的粉條加工園區,有年產5萬噸優質澱粉的民營骨幹企業--棗莊金城澱粉有限公司,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1988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1994年3月被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貢獻單位”稱號;多次被山亭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98年9月,被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首批農副產品專業村”稱號。

經濟發展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49年,莊玉珍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帶領8戶農民成立互助組。1952年,辦起農村初級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此後,西城頭村積極興修水利,改造糧田,1957年,糧食畝產達到250公斤,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表彰。1970年至1978年,架設低壓線路8公里,安裝變壓器3台,打深井,修水渠,對耕作方式進行了改革,由條播改畦播,選用優良品種,使畝產突破了千斤大關。總產達到180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1983年,糧食單產7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良種(小麥良種新濟南17、魯麥22,玉米良種掖單13、登海一號等)進行更新換代。在管理方面,實行六統一(耕、播、防、收、打、灌),進行包衣下種,糧食生產又有新突破。2000年單產達到1005公斤,每年可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40萬公斤。1990年以來,先後建起春暖大棚100個,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芸豆、西葫蘆、茄子、紅辣椒等蔬菜。每年向市場供給新鮮蔬菜5000噸,畝產值近2萬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880萬元。

第二產業該村工業始於1966年,時值剛剛通電,村集體辦油坊、木料加工廠各一處。1984年,村兩委又投資80萬元建起清真罐頭廠,投資20萬元建起汽車修理廠,從業人員600人。後因各種原因時乾時停。1985年,該村成立建築公司,1990年被鎮建築公司合併。1994年4月,西城頭村委、部分村民、城頭鎮和中國金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四方聯合投資建起棗莊金城澱粉有限公司,1998年9月,公司總經理、西城頭村村民曾景洋出資買斷了企業產權。2000年,廠區占地4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有職工260人,擁有資產1900萬元,主要生產國標一級澱粉及副產品蛋白粉、胚芽、纖維飼料、玉米油、玉米餅等,年產優質玉米澱粉5萬噸,實現產值9000萬元,創利稅900萬元。90年代後期,村兩委搶抓機遇,通過內聯外引,建設民營企業園區,已建起休閒娛樂中心兩處,6家企業也正在區內開工建設。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第三產業五六十年代,村內有粉坊、磨坊、掛麵坊、豆腐坊等,經濟收入微薄。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總支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豆製品生產和粉條生產漸成規模。1979年,村民張永合、曹景平等8人開始製造豆製品--“蛋白肉”,為村民致富闖出了一條路子。隨著村民加工製造豆製品的增加,村兩委結合村莊規劃,1994年4月,開始建設豆製品園區。至2000年,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形成了占地200畝、縱橫7條街道的園區規模。園區內豆製品加工戶發展到800多戶,年產豆製品5萬噸,銷售收入2億多元,其中利稅2000萬元。產品已從簡單的以蛋白肉為主的幾個低檔品種變為以豆蝦、豆筋、“雞翅”、“牛排”等為主的14個品種。該村注重豆製品生產質量,分工細化,使豆製品生產步入了集團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軌道。1988年,部分村民開始製造粉條,生產原料為玉米澱粉。隨著金城澱粉有限公司的建成投產,粉條生產業戶不斷增加,根據市場需求,可生產出形狀為扁、圓、粗、細,顏色為黃、綠、白等多種粉條,提高了市場占有率。2000年,西城頭村粉條生產業戶達400多家,年產粉條1億斤,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利稅800萬元。2000年底,占地40畝的粉條園區已初步形成。

社會進步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文教科技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3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49年建起國小。1984年投資5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新建教學樓一棟,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7年投資11萬元,在村西南新建了高標準教學樓,購置了先進教學設備,被評為“市級規範化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恢復聯考制度以來,全村先後有12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專以上32名。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6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00斤,人均純收入39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90多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780元,人均年末存款額4000元;多數村民住上小康樓,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20輛,機車1100輛,程控電話1000餘部;彩色電視機800餘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各種空調200台;電腦、小轎車已進入部分家庭。

村莊建設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建國前,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90年代後,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94年實施村莊規劃,村兩委制訂優惠政策,鼓勵農民拆舊房建新樓。至2000年底,集體、個人累計投資7580萬元,用於村莊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商品用房及專業市場建設,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開拓街道7條,硬化道路4580米,砌壘排水溝9260米,栽植樹木4500多棵,建花池、草坪2500平方米,整修高低壓供電線路10公里,建公廁3處,配備垃圾箱100個,並強化綜合治理,配備環境衛生及市場管理服務人員30多人。規劃和建設豆製品園區、粉條園區,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實現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集加工、批發、零售於一體,成為全省較大的豆製品加工批發園區。1995年該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集體福利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自來水。1997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每年由村集體負擔一部分(不低於20元)。全村有甲級衛生室3處,備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西城頭回民小考解放前,該村的回民政治地位低下,經濟基礎差,當時流傳著“皮貨挑子長又長,起早貪黑串四鄉,一天掙著一天吃,一天不掙就斷糧”的順口溜。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回民協會、魯南回民抗日大隊在西城頭村成立,部分青年參加了回民抗日大隊,做出了一定貢獻。解放後,回族與漢族民眾一樣,政治地位、生活水平都有了新的變化,逐步提高和改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鎮、村十分關心回族民眾,幫助他們大力發展經濟,實行優先供電、優先提供場地、優先提供貸款、優先提供信息,並在新開發的綜合市場上,把交通方便的一條街優先安排給回族民眾,先後協調金融部門解決貸款50多萬元。楊瑞祥、韓再琦2000年承租鎮鋁製品廠後,又新辦了膠合板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方便回族民眾的正常宗教活動,市、區、鎮、村資助11.5萬元建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清真寺大殿。每逢春節、中秋節兩大節日,鎮、村領導都走訪慰問回族民眾,並舉行回、漢聯歡會,維護了民族團結。

組織建設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2年,村民莊玉珍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1950年,成立中共城頭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莊玉珍任書記。1987年,西城頭村黨支部改為黨總支,田連讓任黨總支書記。多年來,黨總支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多次被市委、區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設5個支部、11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80人。

基層行政組織1945年,建立城頭村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宋寶寬任社長。1962年4月,成立城頭人民公社,設立西城頭大隊,宋寶寬任大隊長,下設20個生產小隊。1968年9月成立城頭大隊革命委員會,張子軒任主任。1984年10月建立城頭村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曹慶岱任主任,下設20個村民小組。2000年西城頭村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張永德,副主任曾景浩,委員張永昌、馬士倫、焦海、田忠峰、楊恩芝;民兵連長王德才,治保、調解主任楊國寶,婦女主任楊恩芝。自1990年以來,西城頭村村民委員會多次被區評為先進集體

人物簡介

莊玉珍(1890~1962)是西城頭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人。解放戰爭時期,組織民眾支援淮海戰役,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後,積極發展生產,任西城頭村第一屆黨支部書記。1962年病故。

田連讓1952年生,大專文化。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從部隊退伍回家,歷任村民兵連長、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在全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解決了村民溫飽問題。1992年調山亭鎮任黨委委員,1996年任山亭鎮副鎮長。現任山亭區水利局副局長。

曹慶岱1942年生,高中文化,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至今任村黨總支書記。他帶領村民走“民營經濟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規劃建設豆製品園區、粉條園區,發展民營業戶1000餘戶;大力招商引資,園區內興辦的金城澱粉有限公司、膠合板廠、機械製造廠等民營企業效益顯著。村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曹慶岱多次被市、區授予“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被推選為區人大代表。

大事記

西城頭村西城頭村
1942年,村民莊玉珍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46年,山東解放區設立魯南行署,城頭村為行署駐地,李樂平任行署專員。行署在此設定一年。
1950年,成立中共城頭村支部委員會,莊玉珍任書記。是該村第一個黨支部。
1965年,安裝變壓器1台,西城頭村開始通電。
1966年,油坊、木工、鐵業等副業項目相繼建立發展。
1976年,陳永貴副總理來村視察農業生產。
1984年11月,山東省副省長馬連禮來村視察,指導綜合治理工作,並親筆題詞“便民為先,憂民為念,行之以蹤,居之無倦”。
1986年10月,山東省副省長楊衍銀來村視察婦女工作。
1987年,省政法委書記劉傑來村視察黨建工作。
1987年,西城頭村黨支部改為西城頭村黨總支,田連讓任書記。
1988年,山東省副省長高昌禮來村視察黨建組織工作。
1995年4月,組建豆製品加工園區。至2000年先後投資5600萬元,建成占地200餘畝的豆製品專業生產批發市場。
1995年,糧食單產突破“噸糧”關。
1996年10月,西城頭村建成小康村。
1996年,山東省副省長馬世忠來村檢查農民負擔工作。
1997年,投資100萬元,新建高標準教學樓兩棟。
2000年4月,規劃建設占地40畝的粉條園區,使粉條加工業也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之路。
2000年,村委會辦公大樓建成使用。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