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村

崔東村

崔東村位於高青縣田鎮鎮南部,距鎮政府6公里,東與正理村相接,北與謝蒼村交界,西鄰縣骨幹排水渠乾二排,南與崔西村相連。還有利津縣陳莊鎮崔東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崔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至此地立村,取名崔家巷。明末,崔、張兩姓合夥開店,更村名為崔張店。今名崔東村。

基本介紹

崔東村崔東村
該村地處黃河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桑蠶生產在當地享有盛譽。境內交通十分便利,村內柏油路分別與省道廣青路、濰高路、張田路連通。1997年,該村成為全市第一個農村上(因特)網村。1999年,成為全縣首批電話村之一。2001年,全村共有158戶,總人口588人,現有高、王、李、江、樊、劉等6個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0萬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20%、2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350萬元,全村年純收入120萬元。

該村是全市經濟強村之一,是“八五”和“九五”期間的縣級文明單位,是縣、鎮連續多年的“紅旗黨支部”“致富帶頭村”。1995年,被評為市“文明單位”。1997年,被評為省“村(鎮)建設明星村”。1998年被評為市“三為”活動模範單位,被市政府授予“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大事記

崔東村崔東村
1944年,村民高逢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成立中共崔東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高居良任書記。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起了麵粉廠、鑄鋼廠,組建起第一支建築隊。
1987年,投資6萬元上了一處粉條廠。
1988年,籌資40萬元建成織布廠。
1992年,建成一家建築材料預製廠。
1993年,辦起鑄鋼廠。
1994年,建成麵粉廠。
1995年,投資200萬元新上一家科技含量較高的塑編廠。
1996年,村無償提供土地25畝,投資45萬元,與正理、高家等周邊村聯合建起一處花園式完全國小。
1997年,崔東村立集。
1998年,建成村辦公園。同年,村揚水站建成。
1999年,建成高標準“東盛花卉園”。同年,村民用上深井自來水。
2000年,興建商貿小區,區內二層樓設計,總面積1940平方米,配套形成了水、電、路三通。

經濟發展

崔東村西紅柿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3年,村成立農業互助合作社,民眾集體挖溝、整地、打井,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83年糧食單產800公斤,比1978年增長3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該村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出發,在全村糧食生產中採取“六統一”,即統一選用優良品種、統一拌藥播種、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機械收割入倉。到2000年,全村糧食單產突破“雙千斤”。1990年以來,先後建成全鎮桑蠶養殖基地和大田菜椒等生產基地。冬暖式蔬菜大棚發展迅速,反季節蔬菜如黃瓜、西紅柿大量供應市場,畝產值達到了1萬多元。2000年,全村實現農業總產值150萬元。

第二產業工業生產始於80年代,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政策指引下,該村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集中精力運籌工副項目。從1987年開始,先後建成粉條廠、織布廠、預製廠、鑄鋼廠、麵粉廠、麵條廠、塑編廠等7家工業企業,年產值實現1200萬元,利稅80萬元,上交村集體20萬元。1994年,經上級批准,組建了全縣第一家村辦企業集團--淄博東盛實業公司,村支部書記高居智兼任董事長、總經理。全村現有工、副業從業人員占全村青壯年勞動力的40%。

第三產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為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大搞沿路開發,興辦第三產業。至2000年底,村中主要街道已開發商住兩用樓8幢,面積達1940平方米;沿街房14家,面積達1400平方米,與村辦農貿市場相配套。現已有飯店、診所、經銷點、糧油店、農機配件、機電維修、電汽焊等門店,年創收10萬元,既繁榮了當地經濟,又為當地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社會進步

崔東村崔東村
文教科技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到30%。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步完善。1987年投資5萬元建起崔東村國小,1990年對國小進行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5年,該村無償提供土地25畝,與正理、崔西、徐家、灣頭等10個村聯合投資45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崔張完全國小。隨後,該村又投資10萬元對學校進行了全面的硬化、美化,並為學校配上了微機室,使學校成為全鎮第一處縣級規範化學校。現在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先後有11名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1名、大專5名。1998年投資2萬元,辦起了村文化大院,設定了圖書室,配備了各項文體娛樂設施。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人均純收入5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多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000元。全村民眾已邁入小康生活,全村擁有各種機動運輸車輛31輛,各種機車120輛,程控電話121部,彩色電視機80台,並通過村建成的衛星地面接收站全部實現電視閉路化。

村莊建設

崔東村崔東村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木結構代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住房結構又有提高,磚石瓦結構成為主流。從1987年開始,該村按照新村規劃,開始實施舊村搬遷。新村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房檐高低”等要求,已初步建成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內街道全部硬化、美化和綠化。2000年,為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規劃建設了個體私營園區,整個園區全部是二層商住樓結構,總投資達63萬元。1997年,該村被命名為省級“村鎮建設明星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到1992年,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分別獎勵1000元和600元。自1994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用由村集體負擔30%。對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

組織建設

崔東村崔東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4年,高逢祥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51年,建立起農業生產互助組。1953年,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高居良任支部書記。到1987年,高居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黨支部更加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更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到2001年6月底,全村共有黨員33名。該村已連續8年被高青縣委及田鎮鎮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黨支部”稱號,被市政府授予“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解放前,村成立農民協會,隨後,村農救會、自衛隊、婦救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幹部帶領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村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郭延清任社長。1958年,田鎮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崔東大隊,高辰佑任大隊長,下設4個生產小隊。1966年成立崔東村革命委員會,高居智、高玉文先後任主任。1984年建立崔東村民委員會,設委員一人,高辰剛任主任,下設11個村民小組。1994年崔東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王樹清任主任,高成家、江玉春任委員。民兵連長江玉春,治保、調解主任樊樹美,婦女主任兼計生專乾劉會英

利津縣陳莊鎮崔東村

崔東村崔東村
基本介紹

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取名芋子園,1895年黃河決口,居民遷到黃河大壩上,改村名為崔李村。後分為崔東、崔西2村。陳莊鎮崔東村共有157戶,總人口462人,耕地面積793畝,果園80畝。

村內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綠化,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村文化大院設施齊全,建有計生服務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電教室、黨員活動室等,並定期組織活動。

經濟發展

陳莊鎮崔東村共有157戶,總人口462人,耕地面積793畝,果園80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4450元。=崔東村“兩委”把小康文明村創建視為促進全村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工作來抓,按照鎮黨委政府的安排,立足實際,廣泛宣傳,強化措施,突出重點,整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