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倉村

東倉村

該村是全市百強村之一。東倉村原系古滕縣柏山鄉東倉社社址。1989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同年被棗莊市科技協會授予“科普村”稱號。1991年被山東省司法廳評為“先進調委會”,並獲一等獎。1992年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1996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村”“小康村”稱號。1998年起連年被市、區、鄉評為先進黨支部。支部書記種道山,1986年9月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民企業家”,同年被選為山東省農民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連續兩屆(第六、七屆)當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

基本信息

概況

東倉村東倉村
東倉村原系古滕縣柏山鄉東倉社社址。據史料記載,北魏文帝建迴鑾殿(即皇殿),附建東、西兩倉,故稱東倉。

東倉村位於薛城北三公里,陶莊鎮西南十二公里,盤龍河南岸。地處東經117°15′,北緯34°49′,東南與興仁開發區匡腰村、洪窪村接壤,北以盤龍河為界,西跨盤龍河古道,與西桑橋村、市級園藝二場相鄰。全村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1.67公里。全村總面積334公頃,土地總面積75.3公頃,其中耕地21.3公頃,蔬菜地18.67公頃,企業占地20公頃。

該村西北方向是盤龍河與大沙河兩河交匯處,地處兩河沖積平原。1963年由臨城縣水利部門在村北修建揚水站一座,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利條件。境內出產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植被面積620畝,覆蓋率50%。境內交通便利,薛棗鐵路和薛棗公路沿村東而過,村西薛滕公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境內有“一大”造紙廠、隆鑫水泥廠、東益麵粉廠、薛通風機廠、植物榨油廠、隔熱防水新型材料廠、台灣獨資大豐門業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

2000年,全村共有460戶,總人口14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全村現有、喬等14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60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00萬元,人均純收入3750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5200萬元,全村純收入560萬元。

該村是全市百強村之一。1989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同年被棗莊市科技協會授予“科普村”稱號。1991年被山東省司法廳評為“先進調委會”,並獲一等獎。1992年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1996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村”“小康村”稱號。1998年起連年被市、區、鄉評為先進黨支部。支部書記種道山,1986年9月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民企業家”,同年被選為山東省農民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連續兩屆(第六、七屆)當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

大事記

東倉村東倉村
1938年3月,日軍無辜槍殺村民郝茂增,同年4月姦殺婦女兩名,村民四處避難。

1938年5月,村民李運富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成立農民互助組。

1954年10月,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東旭社”,曹召棟任社長。是年進入高級社。

1958年4月,成立中共東倉村第一屆黨支部,李興榮任支部書記。同年10月李興榮調出,副書記種衍財任支部書記。

1964年春,臨城縣水利部門在村北盤龍河南岸修建大型揚水站一座,由此全村通電。是年,村里建起油坊、打面房各一處,為該村最早的副業項目。

1965年10月,建磚、瓦窯一座,占地13畝。

1975年9月,種道山任黨支部書記。同年8月“田改園”,成立了東倉蔬菜大隊。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起縫紉機零件廠,組建第一支建築隊。

1979年春,建大型輪窯一座,年產1400萬塊機制紅磚。

1980年,村實行民建公助的辦法,在舊址的基礎上統一規劃、施工,建起了430戶磚混結構的排房化住宅。隨後,把村內所有街道及與市級公路連線的大路,全部鋪設成混凝土路面,成為全市第一個達到了路面硬化標準的村莊。

1983年冬,建立東倉村民委員會,種道新任主任。

1983年,購進100馬力推土機、小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和60、50、12馬力拖拉機以及相配套的農業機械24台(套),建立農機大院,正式掛牌“東倉村農機服務隊”。

1984年,建成高五層、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大樓--“薛城賓館”,開設了商貿、住宿、餐飲、接待等服務項目。

1985年3月,建成“六配套”、占地2100平方米的國小教學樓。

東倉村東倉村

1985年7月,投資360萬元,建成薛城華光造紙廠,生產“白光紙”。後擴建成立了“薛城‘一大’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改產“瓦楞紙”,年產板紙13000噸。

1988年,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寒、山東省副省長朱奇民來村視察。

1988年秋,建成能容納1200人的高標準影劇院,購置35毫米座機式電影放映機兩部和16毫米放映機等。

1991年春,該村提供土地54畝,紅磚、水泥等物資折價110萬元,無償資助棗莊第十二中學搬遷東倉。

1993年,投資2100萬元,建成與棗莊礦務局聯營的水泥廠一處。

1994年,沿薛滕公路建起東倉新村商品樓278套。

1996年,全村供電由低壓改為高壓進村,變壓器分戶,微機監控,地下電纜供電,率先在全市達到安全用電標準,並被棗莊市供電局定為農村安全供電示範村。

1997年,組建東倉企業集團公司,黨支部書記種道山兼任董事長、總經理。

1997年6月,村黨支部改為黨總支,種道山任總支書記。

1998年被命名為“小康村”、“明星村”。

1999年,興建東倉民營工業園區,相繼建成台灣大豐門業有限公司、電器電控設備廠、防水隔熱保溫材料廠等10家私營企業。園區內實現水、電、路、通訊四通。

經濟發展

東倉村東倉村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一般年景幾十斤,豐收年景百十斤。1949年6月,種衍福回響黨的號召,帶領農民成立了互助組。1952年,全村先後辦起了4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糧食畝產達到400斤,比建國初期糧食產量翻了兩番。

1963年,投資興建第一座揚水站,到1964年春建成,裝機80千瓦,架設低壓線路5公里,修變壓室、配電室各1處,投入工日4萬個,搬動土石方11萬立方米,修築主灌渠4000米。同時,對耕作方式進行了改革,由每年種植一季改為兩季兩收,選用優良品種,使糧食畝產又翻了一番。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單產860公斤,比1978年增長12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濟南13?)進行更新換代。在管理方面,充分發揮村農機專業服務隊的作用,實行全免費“六個統一”(耕、耙、築畦、收割、澆灌、點播),為村民提供優良服務。為更進一步發揮村民種植蔬菜的優勢,對農業實行結構調整,“田改園”280畝,先後打機井14眼,架設低壓線路3000餘米,修磚混渠5800米(機、井、房、電配套,專人看護),建起冬暖式大棚30個,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芹菜芸豆茄子辣椒豆角白菜等,每年向市場供應新鮮蔬菜4800餘噸,平均畝產值1.5萬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80萬元。

第二產業村工業始於1964年,當時建起油坊、打面機房及小磚瓦廠各一處,從業人員不到30人,收入也不足萬

東倉村東倉村
元,因種種原因時乾時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於1978年先後投資180萬元,建起18門的輪窯1座,年產紅磚2400萬塊。隨後又建起兩座22門輪窯,集體經濟不斷壯大。1984年以來,先後建起磚機修造廠、電器製造廠中型麵粉廠植物榨油廠橡膠製品廠水泥廠等13家集體企業。1985年7月,該村又投資360萬元,籌建東倉華光造紙廠,生產40~80克白光紙,產品主要銷往江、浙地區,被用戶譽為“江北最佳書寫紙”。隨著產品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寬,根據市場行情和反饋的信息,該村又對廠房實施了二期三期擴建工程,主導產品“白光紙”改為瓦楞紙;同時廠名也改為薛城“一大”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生產瓦楞紙13000噸,產品供不應求。同年又投資120萬元,聘請北京環保工程的專家,實施擴建污水治理環保工程,後經市、區環保部門檢查驗收合格,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該廠安排就業300人,年創產值1800萬元,上交利稅跨入薛城區利稅大戶行列,被薛城區財稅部門列為保稅單位之一。

1997年,經上級批准,組建了薛城區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東倉農工商企業集團公司,黨總支書記種道山兼任董事長、總經理。1997年底,由私人投資建起中型麵粉廠、風機廠、電器電控設備廠、隔熱防水保溫材料廠和大豐門業有限責任公司。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96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6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200萬元,創利稅2800萬元。

近幾年來,黨總支一班人搶抓機遇。在第十個五年計畫的第一年裡,通過內聯外引,建設百畝私營經濟園區,現已有6家企業正式投入運營,有4家企業正在園區內施工建設。

第三產業1956年,辦起第一個商店--東倉合作社。之後,又陸續辦起油坊面房粉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東倉村東、西兩條市級公路,又地處薛城北郊的有利條件,把沿路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8年先後在村東建起4000平方米的商品房,租賃給40戶經商,辦西醫診所、中醫藥房飯店商店等,經營糧油加工車輛維修木器加工日用百貨批發蔬菜良種農藥化肥農膜等業務,年創收20餘萬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該村充分利用附近煤礦較多和鄰近幾個大企業的優勢,發展運輸業。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0餘人,實現總產值124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70萬元,創利稅93萬元。

特色產業該村於1997年4月投資30萬元,建起養魚場兩處,養殖水面50畝,造台田30畝,年捕魚量1.3萬公斤。同時該村還積極鼓勵引導村民大力發展養殖業,全村飼養長毛兔鴿子的有20戶,已形成專業養殖大戶17家,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獎勵。

社會進步

東倉村東倉村
文教科技建國以前,民眾文化科技水平非常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占2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81年村投資41萬多元,新建了兩排教學樓,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並設圖書閱覽、實驗室榮譽室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92年被薛城區教委評為全區標準化學校之一。同年該校榮獲1~5年級各科知識競賽二等獎。

1991年,東倉村又投入土地54畝,紅磚80萬塊,水泥130噸,折合人民幣110萬元,建起能容納15個班級的教學樓,同時建起辦公樓、實驗樓和教師宿舍樓各一幢,無償資助棗莊市第十二中學搬遷到東倉。1994年第十二中學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示範學校”。村黨支部書記種道山被聘為棗莊市第十二中學名譽校長。是年種道山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

全村先後有5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其中考取大學本科的5名,專科10名,中專30多名。先後派出80多人(次)到廣東、濟南、北京等院校、科技部門參加培訓,有4人獲高級職稱,12人獲中級職稱,60人獲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人均糧食僅有50多斤,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40公斤,經濟收入40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麵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截止2000年底,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31輛,其中個人擁有127輛,各種機車107輛,移動和直撥電話300餘部,彩電400台,冰櫃、空調、洗衣機等高檔家用電器已相繼進入百姓家。

東倉村東倉村
村莊建設建國前,唯一的一條村路僅有1.5米寬,其餘皆以溝沿為路,高窪不平,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土牆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1980年始,村兩委會統一規劃、統一測量、統一標準,在舊村址上削高墊窪,平溝填塘,建起磚混結溝的排房,第一個在全區達到了住宅排房化的標準。隨後開通了6條13米寬的大街和12條8米寬的小街,總計4500多米,砌下水道3000餘米,並逐步實現了所有街道的路面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長臂式路燈22盞。全村設有6名專職環衛工人負責街道衛生。1988年投資80萬元,建起一座與村委辦公樓一體的東倉村影劇院,內設固定座椅1200座,35毫米座機式電影放映機和16毫米電影放映機各2部,每月為村民放映電影3次6場,形成了東倉文化、宣傳、娛樂的中心。解放軍總後勤部曲藝團、山東省七五勞改支隊現身說法演唱團以及棗莊市話劇團和薛城區豫劇團均曾到東倉影劇院演出,豐富了廣大村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1992年,投資230萬元,先後建起每戶二層、單門獨院、建築面積126平方米的商品樓48家。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6平方米。1996年投資30多萬元,打深水井一眼,安裝了壓力罐和多級高壓真空水泵,鋪設地下管道6000多米,家家用上甘甜的自來水。2000年為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規劃建設了百畝民營企業工業園區,投入120萬元使園區內實現了“四通”(水、電、路、通訊)。東倉村1998年被棗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被薛城區委、區政府命名為“小城鎮建設示範村”。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投資13萬元,建起幼稚園、養老院各一處。適齡兒童免費入園入學。敬老院的老人每人一間單房,每年新棉衣、單衣各一身,每月20元零花錢,並專設3名服務員,洗衣做飯、侍奉老人。每年中秋節和春節,村直企業還專門拿錢或補品慰問每個老人。村里對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考取中專的學生獎500元。1987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及土地費全部由集體負責。為在村辦企業就業的村民辦理人身安全保險。對退職的村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村衛生所設有診療床、高壓鍋、滅菌燈中西醫藥房注射室等,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組織建設

東倉村東倉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8年4月,李運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最早的中共黨員。1949年成立了中共黨小組,種衍福任黨小組組長。解放戰爭時期,在黨小組的帶領下,全村有7名青年參軍參戰,60多名民工參加臨城、台兒莊、淮海等戰鬥、戰役。1950建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全村有黨員8名。1958年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李興榮任支部書記。同年10月,李興榮調出,種衍財任書記。1997年成立了中共東倉村黨總支,種道山任黨總支書記。多年來,黨總支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在民眾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10年被評為棗莊市薛城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東倉村連續14年獲得棗莊市“文明村莊”稱號,連續12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明星村”稱號。1995年被評為棗莊市小康示範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38年3月,六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皇殿大鄉農救會長種衍福領導東倉村建立了農民自救會,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也相繼建立。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4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曹召棟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東倉生產大隊,李景良任大隊長,下設3個生產小隊。1968年10月成立東倉大隊革命委員會,種衍慶任革委會主任。1983年冬建立東倉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種道新任村主任,下設13個村民小組。1999年東倉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李運通,副主任李金龍,治保調解主任李寶龍,婦聯、計生辦主任薄成霞。自1987年以來,東倉村先後被省、市、區評為“科普村”、“省級先進調委會”、“安全文明村”、“小城鎮建設示範村”、“小康村”、“明星村”、“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人物簡介

東倉村東倉村
種衍福(1919年~1994年)1939年六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他任皇殿大鄉(六區抗日民主政府聯絡點)農救會會長,領導並幫助東倉先後建立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等組織。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任棗莊市嶧城區金寺公社黨委書記,1965年任嶧城區勞動局局長,1968年任嶧城區農林水電局局長,1990年任嶧城區農委主任(副縣級)。後離休回村,1994年春病故。

種道山1951年9月出生,1969年參加工作,197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任東倉村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1973調任西倉公社貧協主席,1976年回村任黨支部書記。1997年6月任鄉黨委常委兼東倉村黨總支書記。高中文化,經濟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建起制磚廠、榨油廠、橡塑製品廠、電器製造廠、水泥廠、薛城“一大”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3個村辦集體企業,並組建了棗莊市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東倉企業集團公司,到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600萬元,集體固定資產總值5200萬元。1986年9月被山東省授予“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的稱號,並任省農民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棗莊市農民企業家協會會長等職,同時被聘為棗莊市第十二中學名譽校長,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先後被評為棗莊市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是山東省第五、六屆人大代表,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2000年當選陶莊鎮人大副主任。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