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倉寨

創寨記

南宋末期(約公元1248年),蘇氏鶴龍始主蘇孟容公,衍派第十二世蘇南郊的二房蘇南隱,從潮州後龍到揭陽榕城仙窖居住一段時間後,發現該村地理僅財丁好,不出貴人,後由其懂地理和風水的兒子蘇東倉另擇地方故選擇財丁貴俱全,玉帶系腰,出官貴,金生利水的蓮花寶地——東倉創祖,取名“東倉寨”,東倉寨始太祖公為蘇南隱公,其子蘇東倉來東倉寨創二世祖。

村莊建設

東倉寨寨母

東倉中寨門

東倉圓寨門

東倉寨寨母座西向東,西高東低地勢,寨母前面立有圓寨門,中寨門及榕樹下古榕洞門。圓寨門外方內圓,恰似鳳閣玉嘴,對內和氣團圓,對外守正有度,門上“東倉”二字系清乾隆時番禹名進士所寫,端莊豪氣。榕樹下的古榕樹是先祖創寨時所種,古蹟榕樹齡至少有700年,是揭陽地區少有的最老的古樹之一。
寨牆外圍北側設有伯公廟,自古以來,伯公橋為二水三橋式接通寨內外主道。北水道從上游鋪頭溝的富貴黃泉水,向東南流入祖祠(崇本公祠)面堂前大啒,聚集後流入寨前大溪。寨母北側還有北厝啒的水溝,其水流至伯公旁大水啒,再流至祖祠,匯集至溪;寨母南側後畔啒水,
東倉古榕樹
原流至古榕樹下水溝後,才流入寨前大溪,另一支水原流向新風水後水溝,自西向南,流經下新厝後水溝與新風水前水溝匯合,最後直流出外港至大溪。寨母前有三道水灣,水神秀氣雅致,財源滾滾,流之不盡,用之不竭,每逢榕江北河大溪水漲時,大溪水直涌至寨前溪及寨母左右兩側分支水溝,滿足全寨村民用於農田灌溉及生活食用水。
東倉寨母是屬蓮花寶地,水神麗雅,靈地財、丁、貴俱全。寨內大門樓、下門樓、北厝門樓為五座進、六合院式。寨母外圍牆,先祖請過地理先生建築,不高於寨內頂門樓和下門樓的厝頂,立有中寨門(壁安壁)和圓寨門(壁安壁主門),保佑村民健康,年年財源廣進。

老爺宮

東倉老爺宮位於寨母南側,宮名為“雙忠古廟”,始建於清朝嘉慶
東倉雙忠古廟
七年(即公元1802年)。解放後1953年,被錫場經銷合作社占用經營,私辦房產證,後經本村老人組催討告狀,與1999年用巨資3.8萬元贖回古廟,同時發動全寨村民捐資和海外華僑贊助,合計28萬元建宮,於2000年11月圓滿按原地原狀修復“東倉雙忠古廟”,更系全寨一心共求興旺發展。

崇本公祠

東倉蘇氏宗祠為紀念知州蘇崇本公建於明朝初期(約1420年),
東倉崇本公祠
古樸典雅,雄偉壯觀,為三廳進式,建築規模大,藝術上乘,後毀於清初,重建於1943年,在陳煥新先生的帶動下,成了革命時期的“革命搖籃”,出了“新老革命”數百人,培養出不知多少“革命先鋒”和人才。但這座祠堂由於在六十年代因為某種原因受到破壞,各種華麗畫雕蕩然無存。現勤勞智慧團結的東倉人正在抓緊倡議重修這座宗祠,保護文化遺產,讓精誠團結的精神進一步發揚。

東倉橋

東倉橋即“廣安橋”。是原揭陽縣境內最長的石橋,也是跨越榕江的第一條大橋。因此,它在全縣人民心目中很有名氣。它名叫“廣安橋”,是因為橋北岸有座廣安寺,是主持建此橋的場所,廣安橋名可能是因寺而得名。現在,廣安橋是沒有了,但廣安寺的規模卻不斷擴大,善男信女很多,香火旺盛,成了義屬(民國時期這裡的十多個村莊,曾為“義順鄉”,故這一帶地方又簡稱“義屬”)的最大庵寺和旅遊景點。廣安橋又稱“東倉橋”,是因橋的北岸有一鄉里叫東倉鄉,東倉鄉姓蘇,在封建社會出了許多名人,也是個古村落,在揭陽有一定知名度,故人們口頭上多稱廣安橋為東倉橋。
東倉橋不是古橋,是近代的建築物,以前這裡設有船渡,名為“東倉渡”,至清朝末季,開始醞釀建橋,於民國二年建成。這座橋,從現在的磐東肇溝村之北起,跨越榕江北河,至錫場鎮的東倉南邊止,全長300多米(榕江北河全長是257.6米)寬2米,為舊式石橋,分39孔,中間穿越一個小溪州。大橋於橋中設橋墩,是用大石條砌成菱形,上架長石條為橋面,兩邊建欄桿。橋南北兩岸,各建一雨亭。榕江歷史上的首座石橋,對當時陸路交通確是起著重大的作用。
為什麼要在此河段建跨江大橋呢?原來,這裡古時是一官道,是揭陽縣城通新亨至豐順,往興梅的交通大道,古時無電訊,上級發布命令,傳達指示,以及下級反映情況,交納錢糧都必須走官道。舊時從縣城西門外有一條大路,至磐東便有一路折向北,經陽美、肇溝村邊,過東倉橋向北。這條官道,都是由泥土築成的,其特點是比較直,舊時道路都是彎曲前進,只有官道才能筆直向前,路面都嵌著石條,石條約米半長,半米多寬,一塊接一塊,就是下雨天,道路泥濘,官道有了石條,仍可走馬。這些石塊,從來無人敢盜取它,直至解放,官道路面的石條,仍完好無缺。由於是官路經此,故而成為交通要道,便在此建橋了,解放前,榕城西門各村村民,要上新亨買東西,都走東倉橋路,極少人走潭角渡的路。
抗戰時,日寇陷汕頭,東倉橋曾拆斷兩洲,欄桿擊毀,石樑沉於江底,以阻止日寇進軍。1944年冬,日寇第一次進攻揭陽,就是從北面山包抄,經東倉橋進入揭陽城的。他們用橡木大管充氣,再鋪木板,連線了斷橋。1945年初,日軍駐紮錫場成玉樓,附近村民擂鼓火燒成玉樓時,喬林村民200多人持槍扼守東倉橋,截住日軍退路,後被日軍馬隊擊退,日軍人馬也經東倉橋撤入縣城。日軍第三次進攻揭陽城,認定東倉橋為交通要道,派一排人駐於廣安寺,兩個班分守橋的兩端雨亭,日夜巡邏,保護這交通要道。可見東倉橋的戰略意義。
後來東倉橋因何拆毀呢?東倉橋的建造,有利有弊。利,是交通順暢,弊是阻滯流水。解放後,到處修築道路,水泥路四通八達。東倉橋已不是唯一的通道。特別是1960年北河大橋建成,可通汽車,東倉橋便失去了交通優勢。而水災之害越來越嚴重。每逢大雨,山洪暴發,洪水被橋墩阻住,致使大橋上流鄉里時常泛濫成災,
廣安寺
農田失收,生命財產受到損失,於1965年拆去,河道疏通,上游水災大為減少。而今,廣安橋已連痕跡也沒有了。只有附近 的廣安寺香火卻越來越旺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