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坑村

白坑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總人口756人,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茶葉、榛子油、蘿蔔為主。

基本信息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城陽鄉白坑村

白坑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東部,距市區9公里,東與馬下村接壤,西連鐵湖村;南接化蛟村;北毗洋面村。村落面積4.067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達756人,176戶,轄內有白坑、車頭、半山、里厝、木林崗5個自然村,有7個村民小組。
白坑村海拔190米,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茶葉、榛子油、蘿蔔為主。白坑村先秦時期為閩越族住地,周為上閩地域,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冶縣,東漢屬會稽郡,三國屬吳建安郡東安縣,晉南朝屬溫麻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屬原豐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屬長溪縣,宋淳佑五年(1245年)屬福安縣。舊稱福安縣“界東里二、三都白波神前境”。民國時期,1929年屬化蛟鄉,1946年屬石門鄉,解放後1950年屬城關洋蛟鄉,大隊建制時1963年屬化蛟公社,1968年屬城關公社,1975後屬城郊公社,1990年屬城陽鄉。 白坑村劉姓始祖劉萬興,字蒂如,於乾隆初年從蘇陽村經福安城關濱賢路遷白坑村,至今已有270年,乾隆末年有連姓始祖為雲字仁鳳從秦溪村遷來本村。自“鄉大賓”劉萬興遷白坑村後,有監生:劉欽木、劉周楨、劉德香、劉顯寶等,有養生:劉季元、劉欽芳、劉建書、劉建永等6人。還有職員:劉德游。解放前曾志、陳挺同志曾在此地進行革命活動。劉阿仁同志曾任中共福安縣東區區委書記。白坑村的建築有清道光十年建造的“平水大王”宮一座,民國時期有過修補。有清代古居五座,有建於清乾隆上間的劉姓始祖劉萬興墓一座,清進士劉彰為其親筆撰寫墓志銘。解放後,七十年代建成石拱橋三座,分別坐落要白坑、里厝和東頭村,七址年代建成水電站一座(附設碾米廠,九十年代荒廢)。九十年代建白坑國小一座,建成從鐵湖到白坑村簡易公路一條,目前正在擴寬,全長6公里,寬5.5米的水泥公路。村委樓也在建設中。白坑村溪從北至南經村中流過,形成瀑布、水潭、奇山怪石與周圍的古樹相映,每到周末都有市民到此遊玩。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