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洋村

半洋村

半洋村位於揭東縣玉窖鎮揭安交界處,分為半洋、東邊、東洋三個村民小組。周邊與潮安鳳塘鎮接壤。省道335線、廣梅汕鐵路在本村北側貫穿全境,形成一條平行線。地理位置優越,環境怡人,水陸交易四通八達。現有區域面積3.4平方公里,總人口4129人,952戶,3個黨支部,黨員數115人,耕地面積1233畝,大型企業11家,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半洋村

揭東區玉窖鎮半洋村具有“魚米之鄉”、“經濟強村”、“旅遊村”之稱。鄉內資源充足,文化歷史悠久,距今約有幾百年的歷史、是周邊村莊較有名的村莊,
半洋村半洋村
在歷史上半洋村大脊嶺地處潮揭交界之處,且又山勢高聳,所以是個十分險要之地。歷來稱為揭陽市東北的門戶。在抗日史上,它擋住了日寇,保衛了揭陽人民,在揭陽史書中記下了光輝的一頁。交通:省道s335
公車:揭陽3路(早班車6:30末班車18:35)
始發進賢門——半洋村——潮州後隴收費站
人口:4970 耕地:1730畝山地:2650畝村內企業:揭陽華鑫集團揭陽玉器電子銷售有些公司、揭陽批發商行、陶瓷科技園、塑膠廠、調味品廠、模具有限公司、木板廠、五金鑄造廠、服裝廠、家具廠、半洋國小主要農產品:大米、小麥、西洋菜、豆瓣菜、火龍果、羽衣甘藍、楊桃、油桃、美國香瓜、茄子
半洋村半洋村

主要養殖業:牛、豬、羊、鴨、雞、鵝、魚類、青蛙、鳥類
半洋村半洋村

主要水系三舟橋溪(半洋村大脊嶺西南-楓江)牛程坎澗(俗稱深坎,半洋村東面)東洋坎澗、古塘坎澗、東溝坎澗(大脊嶺西南)、洪字泉(大脊嶺南面)、出水蓮花泉(位於騰龍寺廟西南)
半洋村半洋村

氣候: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地勢平原+丘陵建築結構: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部分貝灰色三合土結構平方村內資源:粘土、赤鐵礦村里單位:半洋村民兵連、半洋村糧站、半洋村廣播站、半洋村衛生室半洋村位於揭陽潮洲交界處,分為半洋社、東邊社、東洋社三個村民小組。周邊與潮安鳳塘鎮接壤。省道335線、廣梅汕鐵路在本村北側貫穿全境,形成一條平行線。地理位置優越,環境怡人,水陸交易四通八達。現有區域面積3.4平方公里,總人口4129人,952戶,三個黨支部,黨員數115人,耕地面積1233畝,大型企業11家,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主要經濟支柱是陶瓷手工業和花木果特色農業。2009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232萬元、人均收入4921元。本村是玉窖鎮陶瓷科技園的主辦村,黨總支多次被區、鎮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及文明村。近年來,本村黨總支、村委會在上級黨政正確領導下,順應天時,依託地利,注重人和,著力推進經濟建設,全力發展社會事業,取得一定成績。目前,40%的村民,從事陶瓷、工藝品工作,陶瓷業已初具規模,成為玉窖鎮陶瓷銷產集的地方。本村已擺脫傳統農業,以種植龍眼、柑桔等園林花卉苗木為主,形成特色農業規模和產業優勢,每年向周邊各地輸出花卉苗木超過100萬株,在植樹造林,綠化美化村容村貌工作方面,經過不斷努力,本村擁有生態公益林1300畝,有村民被揭東縣評為綠色家庭房戶。此外,本村境內,擁有歷史文化的名勝古寺騰龍寺騰龍寺,構造古樸大方、名家雕刻、幽靜整潔、綠樹掩映、龍氣沖天、環境怡人,不愧為潮汕地區聞名閒遊勝地;還擁有抗日戰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脊玲.
半洋村半洋村

地理位置

半洋村位於揭陽市潮洲市交界處,S335省道貫穿全村,是潮州進入揭陽市的必經之路,也是揭陽市東端最先的一個村落,在歷史上半洋村大脊嶺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
半洋村半洋村

半洋國小

半洋國小創辦於1999年12月25日(行政區號445221,郵政編碼515557)全校師生約500多人,全校擁有12個班級,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玉窖鎮目前一所先進的教育機構。
半洋國小半洋國小
半洋國小
半洋國小
迎著新世紀的曙光,沐浴著課程改革的春風,揭東縣玉窖鎮半洋國小如同一顆散發著誘人芬芳的蓓蕾,在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窖鎮半洋徐徐綻放。學校師資隊伍強大,學課建設合理,學校文化濃厚, 學校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辦學實踐,打造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的理念.,一直為揭東縣玉窖鎮半洋村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才而努力.

文化傳統

德政未施清水縣,化身長佑半洋鄉

德化廟
半洋村
半洋村


名稱: 德化廟(清水老爺)
建築面積: 60平方米
歷史: 大約600年

地址:
玉窖鎮半洋村半洋社
簡介
據族譜記載,明朝進士邢鑾清水縣上任、路經半洋時,暫居半洋村騰龍寺養病,發現近處猛虎禍害,百姓慘不忍睹。他教會村民挖陷阱,以弓射虎,獸亡!村民得以安居樂業,邢縣令路途病終,村民建廟塑像祀。並於農曆正月初八舉村游神慶典
半洋村半洋村

歷史事件1944年農曆七月十五,廟被日本侵略者拆毀。同年東,民眾集資重健

東洋古廟

半洋村半洋村

地址:玉窖鎮半洋村東洋社

不詳
農曆正月初五舉村游神慶典

東邊古廟

半洋村半洋村

地址:玉窖鎮半洋村東邊社

不詳
農曆正月十一舉村游神慶典

騰龍寺

騰龍寺
廣東揭陽市揭東縣玉窖鎮官碩騰龍寺,位於潮州市與揭陽市交界處公路旁,背倚大脊嶺,是一座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

名稱 騰龍寺
面積 一萬多平方米
歷史 始建時間唐朝貞觀(627—649)

始建於唐朝貞觀(627—649)後期,屬唐代二類寺院。1993年3月獲縣宗教局批准登記,1999重建告竣,規模壯觀。1997年3月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騰龍寺騰龍寺

現該寺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直巷四進式建築,分為山門、放生池、四面佛祖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採用中軸座堂式結構,雕樑畫棟,紅楹綠角,琉璃瓦飾。整座寺院仿照潮州開元寺建築格局,保持宋代建築風格,結合本地藝術特色,使之更加莊嚴美觀。
該寺有一珍貴文物,即“四面佛祖”石像。在山門正陽處的一座雙層四角飛檐高翹的“四面佛祖亭”內,據相傳該石像,自創寺就有,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石呈四方形,高0.84米,上下四周長各0.54米,放在蓮花基石上,東面刻阿閦鞞佛,西面刻無量壽佛,南面刻日月燈佛,北面刻焰肩佛。該四面佛是彌陀佛經恆河沙數諸佛組成,是罕見的文物。
自古至今已來,該寺環境優雅,東側有一龍清古泉,西側有一出水蓮花古泉,再加寺內古井,形成三口清泉水,泉清甘冽,四季不竭。從寺門遠望,東有青毛山,西有梅崗山,正面桑浦山,故古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之美稱。寺前楓江水橫過,匯榕江水直通汕頭市大海,水陸交通方便,此乃旅遊勝地,故引來大量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及潮汕遊人香客。
騰龍寺騰龍寺

騰龍寺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直巷四進式建築,分為山門、放生池、四面佛祖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後面建九間二層藏經樓。採用中軸座堂式結構,雕樑畫棟,紅楹綠角,琉璃瓦飾,結合當地藝術特色,使之更加莊嚴美觀。
該寺始建於附近騰龍塔南側。據雍正九年(1781)刻本,陳樹芝纂修《揭陽縣誌》卷一的山川第31頁記載,大脊嶺在揭陽縣東北面四十里,海揭分界處,其山高聳如屏,楓江水經其下半程,橋由寺前而過。西南山簏有石嵯峨聳立,名曰騰龍塔,故由此而得寺名。原寺為三進廳,廟堂式,石木結構。後有一巨石高6米多、寬10米多,頂端有仙交椅、仙腳印、仙桶、仙人放尿等勝跡,民間也引出了“深坑沉船,騰龍寺出米”的傳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因寺破舊,而遷於今址重建。1941年被日寇拆毀,僅存四面佛石像一座。該四面佛是彌陀佛經恆河沙數諸佛組成,是罕見的文物。石像高0.84米,上下四周邊長各0.54米,安放在0.7米高的基石上,東面刻阿閦鞞佛,西刻無量壽佛,南刻日月燈佛,北刻焰肩佛。

大脊嶺

大脊嶺位於揭東區玉滘鎮官碩北面半洋村北,與潮州市潮安縣交界,青山疊翠,風景宜人。是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的分界線。其中有許多捷徑小道可通興梅乃至江西。山勢逶迤險要,省道S335線從山下貫穿而過,是潮州、興梅進入揭陽市的通道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駐軍其上可以完全控制潮汕地區水陸兩路交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主要路線

S335省道玉窖鎮半洋村蓮花山路

地理位置

揭東區玉窖鎮半洋村大脊嶺

軍事要領

大脊嶺隸屬蓮花山余脈較高的主要山峰之一,位於廣東揭陽市揭東區玉窖鎮境內半洋村東北部,是揭陽市揭東縣玉窖鎮和潮州市潮安縣鳳塘鎮、登塘鎮的分水嶺,素有“雞鳴三鎮”之稱。它東顧青麻山,西望梅崗山,是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的分界線。其中有許多捷徑小道可通興梅乃至江西。山勢逶迤險要,省道S335線從山下貫穿而過,是潮州進入揭陽的通道要塞,也是直通興梅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駐軍其上可以俯視潮州、汕頭兩地進入揭陽地區的水陸兩路交通,並能輕而易舉的完全控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歷史意義

大脊嶺獨立二十旅設防的主要陣地,1940年10月至1943年10月,大脊嶺成為阻擊日寇西侵揭陽的主要陣地,消滅日本侵略者3000多人,使揭陽成為當時潮汕抗戰的大後方!目前,大脊嶺正在申報國家抗戰遺址紀念點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抗日事件

1939年6月,日本侵略者在南澳島登入之後,瘋狂進犯大潮汕,很快汕頭、潮州在中國軍民一番浴血奮戰之後不幸相繼淪陷,與之有如唇齒的揭陽也危若累蛋。
為阻止日本侵略者西進揭陽,1940年10月開始,國民黨中央軍獨立二十旅駐紮在大脊嶺上,並沿大脊嶺下的三利江(即楓江支流,下游匯入楓江)布下了長達四十多里的防線,三利江流經深坑、東洋,匯入楓江後流經東邊、溪頭埠、大窖市、池處渡、楓口等地。獨二十旅鎮駐大脊嶺陣地,憑藉有利地勢與日本鬼子展開了整整三年的陣地爭奪戰。當時獨廿旅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他們軍紀嚴明,個個身經百戰,三年間不辱沒中國軍人的尊嚴,令日軍無可奈何。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大脊嶺是廿旅的主要陣地,在大脊嶺向東綿延的前沿陣地有:309高地、蚶殼鼻山、羊鐵嶺、楊梅山,這些陣地層層遞進防守,連成一道防線,成為護衛揭陽的有力屏障
屬下各團還分別派員駐紮在各個鄉中間。一團駐紮在官碩鄉;二團駐紮在桃山鄉;三團駐潮安登塘鄉。廿旅除了軍隊英勇抗戰,還積極組織各鄉青年加強軍事防衛能力訓練,成為抗戰的生力軍,他們擔負著運送物資,開挖戰壕,救護傷員、甚至傳遞情報等任務。在這三年里,依託民眾的支持,軍民背倚背同仇敵愾,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使揭陽成了潮汕平原僅有的太平大後方,許多從汕頭潮州逃跑過來的難民在這裡獲得短暫的安生。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然而日軍在攻占了潮安之後,迅速向揭陽推進,距潮州最近的楊梅山陣地很快被攻陷。隨後,日本侵略者集中火力猛攻了與大脊嶺形成犄角首尾呼應的主要防線據點羊鐵嶺。時間就發生在1940年10月,日軍瘋狂的出動步兵、炮兵、騎兵共2000多人向羊鐵嶺發動慘烈的進攻。守軍廿旅一團屬下戰士以誓與陣地共存亡的犧牲精神,英勇不屈的與日本鬼子浴血交鋒,惡戰三個晝夜,擊退敵人十多次進攻,消滅日軍1000多人之後,自己也損失了近千人。後方增援的軍隊遭到敵軍飛機的轟炸損失慘重而無法援助。在增援受阻,傷亡慘重的情況下繼續堅守了半日時間,那些年輕勇敢的戰士打光了最後一發子彈,流幹了最後一滴鮮血之後,以全軍覆滅告終,無一辱國,至此羊鐵嶺失陷。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羊鐵嶺的失陷後,日本鬼子迅速調派重兵把守,駐紮在上面。使相距2.5公里的兩峰之間敵我部隊形成對峙,中間有羊腸小道與懸崖峭壁。為了加強防守,中國守軍與官碩鄉人民一起又在蚶殼鼻山挖下了一條大塹壕截斷了山巒,在山腰築了碉堡,加強了戒備。故而雙方近在咫尺卻難以逾越,誰也占不了便宜。
大脊嶺堅固的陣地牢牢的卡住了日本鬼子西進的道路,因此成了日軍咽中之梗。日軍無時無刻的都在想方設法的要攻占這個戰略高地。日寇中村中隊採用迂迴方法幾次向大脊嶺南側進犯,但被中國軍隊埋下的地雷、鐵絲網、戰壕等設施與從碉堡裡面射出的機槍火力控制,一次次大敗而歸。日軍隨即改變了戰略,直接攻打羊鐵嶺西面的蚶殼鼻山,日軍利用夜間襲擊,由於夜戰不利於地形優勢的正常發揮,使中國軍隊陷於極度被動之中,武器裝備又遠遠差於日軍,很快失去了蚶殼鼻山。
在中國軍隊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失去之後,日軍的野心一次又一次的膨脹。1941年5月,日軍又大規模出動兵力4000多人對大脊嶺發起正面的進攻。中國守軍最高指揮官獨廿旅一團團長趙畢堅,是一位與日軍較量多年的指揮官,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戰鬥一打響,就給日本鬼子迎頭痛擊的重創。一場戰鬥下來,就消滅日軍200多人,將日軍打得龜縮回去。在1941年5月到1942年5月一年間,擊退日本鬼子上百次猛烈的進攻。
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1942年5月,日軍調整了正面進攻的策略,改用獨個擊破的蠶食方式,大舉進攻大脊嶺東面的309高地。309高地守軍是三團屬下一個連隊,在連長劉成文的指揮下,身處前鋒的一排戰士英勇殺敵。雖然日軍出動高射炮,還有飛機,但因為不知道中國軍隊隱藏在哪裡,所以收效甚微。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在此再次損兵折將幾百人之後無功而返。久攻不下的大脊嶺陣地,使日軍氣急敗壞。
然而,正當敵我雙方酣戰不休,相持不下之際,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廿旅二團一營營長陳光輝叛變投敵。並將軍事布防地圖拱手送交日本人,使309高地的防禦工事全部暴露。日軍再次組織瘋狂的進攻,這一次,敵軍已經清楚的掌握了目標,因此防禦工事一個個遭到炸毀,日軍部兵在炮火的掩護下步步逼近陣地。廿旅三團三營九連一排戰士在陣地上與衝上了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消滅幾十名敵人之後全部陣亡。連指揮部被炸,劉成文指揮二排增援,卻遭到敵人截擊,傷亡過半,不得不撤回大脊嶺主陣地。309高地落入敵手。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陳光輝的叛變給大脊嶺帶來了滅頂之災。因為整個防區軍事情況陳光輝了如指掌。
陳光輝是廿旅三團一營營長,廣東省新會縣人,由於英勇善戰,與旅長張壽是同鄉,因此頗受旅長張壽的器重。在玉窖鎮境內的梅崗山存在錫、鎢等金屬礦產,長期有不法之徒偷采盜賣。陳光輝負責布防,從緝拿、保護到同流合污,將礦產賣給日本鬼子。事情敗露之後,張壽十分惱怒,急召其回旅部做檢查。誰知道陳光輝為逃避軍法罪責,連夜帶著屬下親信投靠了日本人。
日軍在確知道布防情況下,動用了6架飛機,連續5天輪番轟炸大脊嶺中國軍陣地和駐紮在周圍的部隊。大脊嶺北面的龜目山二團三營營部被夷為平地,戰士被炸死六七十人,旅部派出的援軍從大脊嶺北面趕至大坪山坳遭到飛機轟炸,傷亡慘重,使大脊嶺陣地的支援供給生命線嚴重受到破壞。原來在大脊嶺北面的龜目山、大坪山坳的茂林之中,隱藏著一條只有樵夫與耕山者才知道的可以通往大脊嶺陣地的羊腸小道。幾年來,大脊嶺陣地依靠老百姓肩挑背扛徒步運送糧食、軍用物資。這條隱藏的生命線在陳光輝叛變之後終於暴露在敵人的視線之下,慘遭截擊轟炸破壞。
儘管飛機轟炸兇猛,但官碩老百姓仍然冒著槍林彈雨,家家炊煙不斷,煮飯熬粥蒸紅薯,家中有什麼煮什麼送什麼。戰火的影響,使生產嚴重遭到破壞,糧食十分緊缺,但老百姓仍然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儲存的糧食。繞著蜿蜒絕壁四十多公里的山地,將飯送到山頂給正在酣戰的守軍充飢,往往熱騰騰的飯食幾經輾轉到了山頂都成冷飯了。守軍戰士被老百姓樸實而深情的行為深深感動,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意志更加堅定。他們願意為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鮮血與生命。事實證明,他們這樣做了!
連續五天的空中轟炸之後,1942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日軍出動幾千步兵分成三路,在重型機槍的掩護下,從東、南、北三面向大脊嶺陣地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守軍廿旅三團三營九連戰士在劉成文連長的指揮下,據險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日軍被消滅不下千人,屍橫遍野。九連戰士在後援斷絕的情況下,與日軍連續惡戰了二天一夜。二晝夜的浴血奮戰,戰士們已經精疲力竭,飢餓與疲憊還有山下虎視眈眈的敵軍都在剝蝕他們年輕的生命。第三天,官碩鄉民冒著生命危險,帶著熟紅薯摸上山頂陣地,送給戰士們充飢。在匆忙咽下紅薯後,還來不及喘口氣,日軍又借著夜幕再一次發動進攻。由於夜戰難以發揮地形優勢,加上我軍戰士連續作戰的睏乏,以及彈藥的無以為繼,最後用大石頭投擲短暫的抵擋一陣之後。終於敵不過蜂擁而上的敵軍,被日軍攻上了陣地。僅存的150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全部壯烈犧牲。負傷的連長劉成文在通訊兵李金興、號兵小陳、戰士李應忠的保護下,四人滾下西北面山溝,才得以撿回一條命撤回到了團部。大脊嶺失守。
日軍占領大脊嶺十多天后,在他們得意慶功之時,中國軍也在密謀反攻。廿旅三團三營八連戰士憑藉地形熟悉,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展開了夜襲,一番智取,終於又奪回了大脊嶺陣地。
大脊嶺陣地得而復失,使日軍守將中村十分惱火。1943年8月29日至9月1日,惱羞成怒的中村帶領全中隊一齊出動,又對大脊嶺展開了連續四天的大規模進攻。大脊嶺陣地復得之後,中國軍及時調整了布防策略,使得日軍對我軍情況再次無法掌握。雖然有飛機助陣但毫無辦法,反而傷亡慘重,中村不得不撤回休整,日軍換來種田中隊接替中村中隊。
剛剛替防的鬼子官種田自恃為常勝將軍,便對大脊嶺發動進攻。1943年9月17日黎明將至,種田中隊已經向大脊嶺發起總攻。日軍踏著晨露與微曦登上了蛇地嶺(靠近大脊嶺山腰的一個小丘),在嶺前和山腰架起高射炮反覆向我軍陣地射擊。老半天山上陣地毫無動靜,種田以為守軍已經撤退,便命令部隊前進。當到達大脊嶺前的“佛臍”地段時,大脊嶺陣地上突然發起衝鋒號,守軍從戰壕里冒出來,槍林彈雨一齊射向罪惡的侵略者。打得日軍措手不及,來不及撤退與還擊,紛紛被殲滅,連同種田在內的210人中隊,只有10名日軍僥倖逃脫,余者皆亡。此役守軍大獲全勝,無人傷亡。種田的全軍覆滅,成為日本侵略者在潮汕戰場上的一個奇恥大辱。同時也是潮汕抗戰的唯一一次無人傷亡的大捷。
種田的覆滅使日軍的銳氣大大受挫,也激起了他們報復之心。日軍又調來山本中隊和偽和平軍四十四師3000多人,對大脊嶺發動進攻。1943年10月8日凌晨,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日軍再次對大脊嶺發動毀滅式的進攻。
由於此時惠陽告急,中央急下軍令命廿旅前往救援。張壽派遣一團留下駐守大脊嶺,自己率餘部開赴惠陽。而一團在經歷羊鐵嶺一役之後,幾乎全團覆滅,此時的一團已經是重新組建的了。士兵都是剛剛集訓完畢的新兵,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不懂得如何躲避炮彈的轟擊,因此在飛機與大炮的轟炸下,死、傷過半。剩下的二百多人雖然踞守著天險英勇作戰,在面對數倍於自己的強敵面前,也血戰到底,最後壯烈殉國,死時平均年齡不滿20周歲。隨著他們的犧牲,大脊嶺陣地徹底落入敵手,使揭陽城在第二年春天也隨著淪陷。
在大脊嶺陣地丟失之後,國民政府派出186師企圖反攻。可惜186師戰鬥力低下,無所事事,還喜歡打著抗日旗號擾民,不像廿旅軍威震震,深得民心,因此當地民眾十分厭惡,至今流傳有歇後語二句:186——惹入;186——飯桶軍。大脊嶺失陷之後,與之關係密切的官碩鄉受到血洗,直到今天仍然有300餘戶人家同一天拜祭親人忌日,他們就是在日本鬼子血洗村寨時同一天被殺害的。

抗日遺址

半洋村大脊嶺北面的牛過嶺,有一座與眾不同的墓冢,墓碑上寫著:“普慶善堂奉玉封聖母元君提修大脊嶺羊鐵嶺抗戰扼守陣亡將士墓民國己丑年立”。
當年曾參加掩埋隊、村民李元榜悽然地指著墓冢說:“這裡頭埋葬的是獨立二十旅英勇抗日的2200多具陣亡將士屍骨啊!”

半洋村大脊嶺半洋村大脊嶺

1943年10月,大脊嶺戰役後,乘日軍尚未駐紮之機,官碩普慶善堂掩埋隊再次突擊出動,提修掩埋陣亡將士屍骨。這一次,掩埋隊先把大脊嶺陣地上200多名陣亡將士掩埋,再用20天時間,從羊鐵嶺、蚶殼鼻山到三○九高地;從布洞、磨石陵、大坪、龜目到馬母嶺,一處處收集屍骸骨頭,每天出動30多人,每人用籮筐撿拾一擔屍骨,挑擔到牛背嶺集中,把屍骨嚴格區分,分兩處掩埋。一處為抗戰陣亡將士屍骸,共2200多具。一處為日軍、日偽“和平軍”和未能分清身份的屍骨,約二三千具。又分乾(男)孤骸、坤(女)孤骸進行掩埋。
1949年春,官碩鄉普慶善堂為抗戰將士立碑紀念,由時任梅東鄉鄉長李煥鍾書寫碑文,並為乾坤孤骸立碑,以慰亡靈。

青山有幸埋忠骨,黃土無辜掩敵虜。這裡埋下的是抗日將士的忠骨,記下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留存的是官碩人民對獨立二十旅陣亡將士英勇抗戰精神的深切懷念。 

重建與修復

2014年9月20日,國家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廣東省副省長鄧海光及市、區主要領導到大脊嶺抗戰遺址調研時給予高度評價,並要求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前儘快修復大脊嶺抗戰遺址和將士墓,做到“修舊如舊”,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脊嶺紀念公園總體規劃占地3000多畝,至目前共投入資金800多萬元,首期各項建設已全部完成:一是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和高13.8米的大脊嶺抗戰紀念碑,修復4座烽火台及壕溝、碉堡等戰鬥工事;二是在蓮花山下建設了高9.42米、寬15.46米的大脊嶺抗戰紀念公園大門;三是修繕了老將士墓,拓寬墓前廣場,立碑銘記;四是建設了通往紀念廣場的2公里長、7米寬的水泥路。
目前:已竣工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