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村

月山村

月山村, 月山又名金鄉、東莊、舉溪、舉水,位於浙江省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月山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尾各有一塊田土羊,分別稱為“考坑土羊”和“梅花土羊”,六座古廊橋形如長虹臥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展現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那恬然而優美的畫卷,置身其中,宛若人間仙境。時任處州知府孫大儒曾贊月山為“山環水抱一桃源”。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月山村,月山又名金鄉、東莊、舉溪、舉水,位於浙江省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月山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 尾各有一塊田土羊,分別稱為“考坑土羊”和“梅花土羊”,六座古廊橋形如長虹臥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展現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那恬然而優美的畫卷,置身其中,宛若人間仙境。時任處州知府孫大儒曾贊月山為“山環水抱一桃源”。

交通指南: 自駕車出慶元縣城,往東南行,約一個半小時,到達月山村。

景色特點

月山村月山村

月山村鍾靈毓秀,人文鼎盛,自古就以“舉溪八景”聞名於世,每個

景點都有優雅美妙的名稱。這八個景點是:月山晚翠、雲泉曉鍾、龍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龍湫靈液、虎勝奇岩。月山村群山環翠,舉水瀠洄。該村首尾約二華里的舉溪上,分布著十座古廊橋,每座橋的間隔只有二三十米,故有“二里十橋”的美譽。這樣密集分布的橋樑,建造者的初衷不會單純是為了便於交通,而是作為景觀橋設計建造的,美麗的廊橋與周圍的景觀構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畫卷,那田園牧歌、禪院鐘鼓、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分明又是桃源佳境。 月山村除了“舉溪八景”和“二里十橋”外,還有許多散景,如冰臼奇觀、吳文簡祠、杉樹王、鴛鴦井等。

冰臼奇觀

月山村相鄰的後坑村溪谷地帶,分布著許多造型奇特、形如舂米用的石臼的石洞,“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大小和模樣就如澡盆一樣,村民們喜歡在此洗澡,俗稱“天然澡池”。

2005年,經冰臼研究權威——中國地質科學院韓同林教授確認是第四紀冰川遺蹟,科學名叫“冰臼”。後坑冰臼群與百山祖冷杉同齡,是地球演變歷史的見證者,它在我國東南地區十分罕見。

歷史:月山村最早稱為東莊,吳詡的母親李氏,原居松源(今慶元),宋景德元年(1004年)帶著8歲的幼子吳詡,來到東莊搭寮居住,艱苦度日。東莊的對面是金鄉,時有凌弱之舉。

一日,李氏浣紗上游,遇仙人指點,吳氏漸盛,此後故名舉溪,為吳氏發祥之地。代有顯人,名列仕籍者多達200餘人。可謂文人鵲起,仕宦蟬聯,一度被譽為“慶邑之冠冕”。

發展狀況

“月轉山移山轉月,亭浮水面水浮亭”、“月白風清留客坐,山環水秀色長存”,位於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村中心的復旦亭背倚穿村而過的舉溪,這兩副深深吸引記者的特殊楹聯分別被刻在前後4根亭柱上。

“這些楹聯,全是2001年亭子重建時,從村民自己創作的作品中挑選出來刻上去的。同樣,這個亭子的名字也很有講究,月山村形如半月,村後山形也像半月,所以在村中心要佐之以日,取日月長明的意思,就把這亭稱作‘復旦’。”舉水鄉黨委書記張用權對復旦亭的介紹凸現了月山濃郁的文化氣息。

從復旦亭沿著舉溪下行百米就是聲名遠播的如龍橋,再下行500米,就來到位於月山村水尾的步蟾橋畔。步蟾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的建築是1916年重建,橋身全長52米,是一座石拱廊橋。

步蟾橋雖不出名,但關於它的名字的由來卻有兩個典故。村裡的老人吳慶生解釋了步蟾橋名稱的一種由來:“因為我們月山村形狀像月亮,所以進村了就被認為是走進了蟾宮仙境。而從南邊進村只能通過這座橋。走過了這座橋,就進入了仙境了,就取了步入蟾宮之意,叫做‘步蟾橋’。”另一位老人吳義則說了另一種說法:“以前,月山出了不少文人,中舉出仕的也不少,所以取了蟾宮折桂的說法,讓村裡的文人通過走出這座橋,走上仕途。”

張用權(舉水鄉黨委書記,舉水鄉政府所在地為月山村)說:“月山乃至整個舉水鄉的村民大多姓吳,比例達95%以上。而吳氏祖訓就是‘延陵望族、三讓世家’,他們一代代傳承祖訓,恭謙禮讓成了村民的傳統,所以村里人多能和睦相處,很少發生矛盾。現在,村民還是一直教育子女要學會禮讓,要積善行德、文章濟世。

歷史人物

月山村月山村
月山月山
月山村地靈人傑,與進士村大濟的吳氏一脈相承,傑出人物層出不窮,文章濟世,德范永垂,口碑載道,光耀史冊。根據<月山吳氏家譜>及文獻資料,將部分歷史人物及其傳略整理如下:

(一)主要人物

吳仲信,太伯90世孫,明永樂舉人,任廣西淥州、福建泉州府通判。

吳長壽,太伯90世孫,明永樂舉人,任江蘇功州通判。

吳達,明永樂舉人,鎮江知縣。

吳禮,太伯90世孫,明永樂舉人,任江西撫州通判。

吳子深,太伯91世孫,明永樂舉人,香和縣知縣。

吳平,太伯86世孫,福建松溪、浦城縣令。

吳希點,福建連城知縣,廣東惠來知縣。

吳慶會:瀏陽知縣。

吳子升,東安定縣知縣。

吳園,福建泉州府通判。

吳玉衡,嘉慶(仁宗)戊午科武舉。

吳芬,嘉慶已卯科武舉。

吳輝,字廷芳,號鴻章,(公元1072-1142年)因金家挑釁,護兄心切,鐵耙剄人,以致隱居與建寧西里,實為義舉。

吳懋修(1603-1674),字爾進,號如山、玉山,任明崇禎兵部司務,父吳希點,曾任福建省蓮城和廣東省惠來知縣。懋修自幼隨父在外習武讀經。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懋修前往福建投奔魯王,任兵部司務,與劉忠藻聯手攻打慶元縣城,兵敗後隱居故里,著書立說,倡建“舉溪八景”和吳氏宗祠等。深得民眾愛戴,尊稱“八老爺。”一生著述《寒溪集》、《榮木篇》、《昭榮集》、《括蒼吟》、《逸民傳》、《烈女傳》、《古今詩論》等10餘種,惟未刊行。傳世的僅《文明塔記》、《舉溪篇》等,《吳氏宗譜》尚有遺墨。

吳之球,字東野,號章山,太伯98世孫,吳懋修之子,天資聰穎,七歲能書,揮毫落墨,雲煙飛動。現月山村“如龍橋”匾額、徐夫人廟聯均系吳之球手筆。

吳鐵(1289-1361),87世孫,吳平之子,元代延平府尹(南平縣尹),後造延平、建陽、邵武三府道台。

吳紀(1464-1521),明嘉靖江西瑞金知縣。

吳公轍,明嘉靖處州府御指揮。

吳作舟,清康熙貴州御中廳,溫州御左廳守備。

(二)人物傳略

吳文簡先生傳

吳翥(719-784)字叔羽,號翥,太伯六十六孫。據《吳氏家譜》記載:“孟公初任江州刺史,博學能文究,心通治體,凡有益於民者,罔不究心,政簡而民安,一若和平無事之世焉,唐宣宗初擢京城觀察使,風霜翼翼數百度而振百僚,稱職著聲更召,署史部事,公志在林泉,累征不仕,言詩上朝庭,朝庭高其節,賜諡號文簡先生。”據《新唐書·文藝傳》載:“翥有名,大中時觀察府召以署吏,不應……”云云。時韓康伯著詩讚其“文簡先機天子側席,塗視軒輿行方奎璧;穎水懷清箕山介石,身隱無文鴻飛避檄。”

紳八公(吳懋修)傳

據吳鍾祥著的<消晷錄>按:我的祖先紳八公,就是民間傳稱的八老爺(吳懋修)。

紳八公大半生追隨閣部劉中藻,忠於明王朝,堅持民族氣節,抵抗異族入侵,忠心耿耿,可以與日月爭光。

只是他的事跡,地方志和族譜所載大都十分簡略。舉溪的吳氏宗譜,有鶴溪陳之清先生所撰的紳八公傳一篇。對於他的忠義行為,文中也很含糊,沒敢多提。大抵是在當時滿清政權的高壓統治之下,搖筆桿子讀書人,心存顧慮不敢據實寫出來。而作為後輩的吳姓子孫,又不願意冒觸犯時忌的風險。

我曾經翻閱過不少譜籍資料,凡是發現有關於紳八公事跡的記載,即便只有片紙隻字,都會隨手摘抄下來。日子久了,材料也就收集了不少。現將這些材料稍加整理,按照時間順序寫成下面這篇傳。希望藉此能讓紳八公的忠烈事跡不至於永遠被埋沒。

還有,小時候聽先兄鍾瑞講,隆武皇帝委任紳八公為兵部司務的聖旨,他曾經親眼看見過。那是一幅尺把長的黃綾,上面寫著姓名和職務官銜,並蓋有皇帝的朱印,印文是“大明隆武之寶”六個字。可惜當時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見到。先兄去世後就再也沒法尋找了。

紳八公名懋修,字爾進,號如公,又號玉山。

紳八公的父親縉九公名叫希點,曾任餘杭縣教諭。隆武帝避遷內地期間,被升任福建的連城縣知縣。不久又改任廣東的惠來府知府。

紳八公跟隨父親在福建那段時間,受知於時任給事中的劉中藻,由名經開始,經考核被授予吏部司李的職銜。第二次考核改授知縣銜,調任兵部司務。

清將博洛攻取福建,鄭芝龍變節投降,唐王流亡途中死於汀州,監國魯王從浙江取道海上到了福建,任命劉中藻當兵部尚書兼大學士銜,攻克福、寧,清守軍投降。寧德、古田、福安、政和等縣城,很快被收復。溫州、台州一帶聞風回響。

魯王監國三年[公元1669年],劉中藻派遣馮生舜經由桐山,攻取泰順縣。希點公在廣東惠來府的任上病故,紳八公護喪返鄉,放棄守孝舊制在家鄉招募義兵。跟龍泉縣的柳國柱、李六郎、黃日光、吳卿等人結成聯盟。

紳八公率領義軍在英寧關駐紮,柳國柱等人在龍泉縣西鄉六都木岱口駐紮。跟滿清的軍隊交戰,柳國柱、李六郎戰死沙場。紳八公也出戰失利,撤退到坑口、漈下、舉溪。不久揮軍轉向福建,攻取壽寧縣。

這期間馮生舜從泰順到景寧縣的西鄉大漈,紳入公率軍前往章坑、東坑,配合馮生舜會攻景寧,沒能打下來。

回軍攻打慶元。慶元縣的代理縣官教諭戴雲程和游擊董永義棄城逃走。就占領了慶元縣城。

清兵的援軍從松溪趕來反撲,紳八公和馮生舜拒戰,雙方都有死傷,老百姓也死了百多人。從北門到縣府門前的民房全被清兵燒毀,只好收軍撤退。

這一年的十月間,清軍攻陷福州、寧德。劉中藻退守福安。清軍的副將李榮田,從桐山分兵攻打泰順。馮生舜戰敗,率領部下跟紳八公在慶元會師、駐守慶元的清千總李定國,發兵迎戰於下管的赤膊嶺,馮、吳聯軍衝上去殺了李定國,包圍了慶元縣城。

這期間福安失陷,劉中藻戰死,福建的地盤全部丟失,清將派遣援軍從政和大舉前來攻城。馮生舜帶領部眾離開慶元,從此沒了下落.紳八公也只得將部眾解散,返還家鄉。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福建的耿精忠回響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重新留起頭髮,改換衣裝;紳八公聞訊,馬上帶領弟弟懋莊父子和一批舊部前往參軍。

懋修很快跟隨耿精忠的總兵徐尚朝進入浙江,攻取慶元縣城,繼續進軍到楊墩地方,跟投降滿清被封為副將的吳陳仁(慶元三都陳村人)的部屬吳任之交戰,父子倆雙雙戰敗犧牲。

後來耿精忠重新投降滿清,紳八公知道大勢已去,就回歸舉水隱居下來,用毛竹搭建了一個書齋埋頭讀書,從事著書寫作。並撰寫了一篇《十願文》,虔誠拜佛吃長齋,以此表示再不過問世事。紳八公非常有才氣,志向遠大。早年就通曉軍事。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福建盜賊張其卿一度蹂躪龍泉縣,長期盤踞在萬里林區,手下好幾百名匪徒,經常四出搶劫。知縣楊芝瑞請紳八公設法剿滅匪徒。

紳八公用兵法約束訓練鄉兵,然後出其不意進行襲擊,殺了一百多人,張其卿這伙盜賊嚇壞了,狼狽逃走。地方上的人因此更加佩服他。

自從開始舉兵抗清,他組織發動了一批又一批民眾,鄉民為什麼會聽他的,原因就在於平時就知道他有才能。

紳八公出生於明代的萬曆癸卯[公元1603年]9月13日,終於公元1674年。共有4個兒子:長子名之瓊,次子名之琮,三子名之球,四子名之□。

之琮有勇有謀,精通騎馬射箭。滿清政府想讓他出來做官,紳八公堅決不讓去。

紳八公直到去世,始終以用滿清的年號為恥。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凡是需要標明年月的地方,都採用傳統的乾支紀年。

紳八公的著作有<寒溪集>、<榮木篇>、<昭融集>、<竹齋語錄>、<大雅堂稿>、<括蒼吟>、<三山吟>、<史策略>、<坐隱錄>、<逸民傳>、<烈女傳>、<古今詩論>、<經書大全定本>、<楞嚴經十二解>、<大乘法華經解>惟未刊行,均已散失,傳世的《舉溪記》、《原孝篇》、《文明塔記》、《祠堂記》等《吳氏宗譜》尚有餘墨。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