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都鎮

地都鎮

榕城區地都街道位於揭陽空港經濟區東部,東接汕頭蓮塘,北連潮州潮安,南臨潮陽關埠,總面積101平方公里,是廣東省石材與石材機械專業鎮,也是揭陽市文化底蘊深厚的鄉鎮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和揭陽市農業“一鎮一品”重點示範單位、揭陽市最具投資熱點的鄉鎮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地都鎮地都鎮

地都鎮地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占地2000 畝的金都開發區,距離汕頭機場28 公里,距離揭陽市區25 公里,距離廣梅汕鐵路揭陽火車站23 公里,距離正在興建的粵東國際機場10 公里。地都鎮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以 “ 二點二線 ”為格局的金都工業園入園企業250 家,年創值6.5 億元。206國道橫貫全境達12.4公里。以金都開發區為中心,東距汕頭市區12公里,西距揭陽市區25公里,距即將興建的粵東國際機場只有10公里,廣梅汕鐵路火車站23公里。具有海陸空交通方便的優勢,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粵東“金三角”之稱。全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96633人。

地都鎮交通便利,電、水充裕。長達12.4 公里的206 國道穿越全境,榕江出海口20 公里長的黃金水道(航道深9.2米,現有碼頭6 座)橫貫鎮區,11 萬伏輸變電站、日產5萬噸水的地都水廠可滿足全鎮工業用電、用水和民用需求。

地都鎮地都鎮的金都碼頭

地都鎮委、鎮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繼續實施“借力發展,龍頭帶動,科技興鎮,可持續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再創輝煌。

地都鎮遵循 “ 攜手發展,互補共贏 ” 原則,奉行 “ 承諾重兌現,服務無極限 ” 的宗旨,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實行一個視窗辦事,推崇 “ 陽光執政 ” ,以黨政班子的求真務實,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贏得入園客戶的信賴。

地都鎮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集辦公、文化、休閒於一體的鎮辦公樓、金都俱樂部、金都賓館、金都住宅小區、金都文化公園構成文明中心鎮新的格局。

地都鎮在不斷推進三個文明建設進程、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致力投資軟硬環境建設,特別是軟環境建設,在提高全民素質上下功夫,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面花力氣,努力提高中心鎮區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行政區劃

2012年12月24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揭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批准對揭陽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揭東撤縣設區。地都鎮劃規榕城區(揭陽空港經濟區)

國務院批覆揭東撤縣設區,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同意撤銷揭東縣,設立揭陽市揭東區,將揭陽市榕城區的磐東街道劃歸揭東區管理,以原揭東縣(不含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和榕城區磐東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揭東區的行政區域,揭東區人民政府駐曲溪街道金溪大道南側1號;二是將原揭東縣的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劃歸榕城區管理。

下轄社區(村級行政單位)

地都居委、華美社區、軍民社區、烏美社區、楓美社區、光裕社區、仙埔社區、南隴社區、錢前社區、錢後社區、大瑤社區、溪明社區、石港社區、土尾社區、大蓮社區、雙港社區、青嶼社區、蛟龍社區、埔尾社區、下成社區、塔崗社區、紅崗社區、石頭社區、鳳鳴社區

區域概況

地理位置

地都鎮地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揭陽空港經濟區,占地2000畝的金都開發區,距離榕城區府25公里,距離廣梅汕鐵路揭陽火車站23

公里,距離揭陽潮汕機場10公里,距離廈深鐵路沙溪站18

公里,距離汕頭外砂機場28公里,境內的榕江特大橋、跨榕江大橋(暫定名)以及高清技術產業園、旅遊休閒娛樂區和大型工業園區、空港休閒服務區、物流園區、農貿商務區正在緊張建設中。地都鎮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以

“二點二線”為格局的金都工業園入園企業250家,年創值6.5億元。206國道橫貫全境達12.4公里,廈深高鐵從中經過。以金都開發區為中心,西距榕城區府25公里,東距汕頭市區12公里,與揭陽機場只有10公里,廣梅汕鐵路火車站23

公里。具有海陸空交通方便的優勢,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粵東“金三角”之稱。全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96633人。

地都鎮交通便利,電、水充裕。長達12.4公里的206國道穿越全境,榕江出海口20公里長的黃金水道(航道深9.2米,現有碼頭6座)橫貫鎮區,11

萬伏輸變電站、日產5萬噸水的地都水廠可滿足全鎮工業用電、用水和民用需求。

地都鎮委、鎮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繼續實施“借力發展,龍頭帶動,科技興鎮,可持續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再創輝煌。

地都鎮遵循“攜手發展,互補共贏”原則,奉行“承諾重兌現,服務無極限”的宗旨,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實行一個視窗辦事,推崇“陽光執政”,以黨政班子的求真務實,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贏得入園客戶的信賴。

地都鎮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集辦公、文化、休閒於一體的鎮辦公樓、金都俱樂部、金都賓館、金都住宅小區、金都文化公園構成文明中心鎮新的格局。

地都鎮在不斷推進三個文明建設進程、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致力投資軟硬環境建設,特別是軟環境建設,在提高全民素質上下功夫,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面花力氣,努力提高中心鎮區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臨空經濟產業片

高端製造組團:依託現有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基礎和榕江內河港口優勢,加強國際合作,引入現代科技與先進管理技術,發展新能源汽車、智慧型製造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業;統籌榕江岸線開發與保護,推動企業專用碼頭資源共享;推動地都鎮濱江風光帶的建設,發展生態觀光、休閒度假、健康療養等服務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生活配套和生產服務。

桑浦山核心文化圈:依託風門古徑等自然人文資源,規劃建設奇石奇洞公園、婚紗攝影基地、養生療養基地,發展高端旅遊休閒,打造桑浦山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區;依託潮汕最大石堀寺院韞玉岩、吉祥寺等宗教資源,打造桑浦山宗教文化體驗區;依託“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八一南昌起義軍總指揮部”等,規劃建設紅色文化體驗館,建設桑浦山紅色旅遊區。

潮汕水鄉文化風情圈:加強長美及京岡等潮汕水鄉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拓展水鄉文化體驗活動、水鄉農家樂等項目,發展潮汕水鄉特色旅遊;依託文化中心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僑鄉民俗文化展示館,打造鳳美僑鄉文化展示區。

自然環境

地都鎮位於連線揭陽和汕頭的206國道上,背靠桑浦山,前接榕江,中有空曠的平原,是塊農漁業和水果業發達的風水寶地,與汕頭市潮陽區一水相隔,與潮州市隔著桑浦山,以前很多祖輩早晚翻過桑浦山那邊做生意,主要賣海鮮產品。以前的地都鎮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桑浦山草木蔥鬱,榕江水清澈可飲。但是,自從政府計畫把地都鎮建設成工業強鎮以後,地都鎮的自然環境逐漸惡化,桑浦山的石材被隨意開採,工廠的廢水廢氣被排放到空氣和水裡,這種代價實在太大了。

桑浦山鳥類活動區

在地都鎮南隴水庫、金獅湖一帶,棲息著一種形體宛如小家鴨的“水葫蘆”(學名小鵬鷓)。夏天,周身的羽毛大體呈黑褐色,到了冬季,痢變成灰褐色,胸、脅的毛色,也由夏季的灰褐色變為淡黃棕色。作為變色鳥,自然屬於異鳥的範圍之內。

近年,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中山大學生物系的學者幫助下,利用他們在粵東所作的鳥類調查成果,並經實地調查,方始有個大概的了解。廣東的鳥類,約有500多種,而在桑浦山區發現的,幾乎占了一半。這200多種鳥中,有的對保護自然環境有作用,有的不但羽色絢麗,而且體態玲瓏,鳴聲婉囀動聽,為秀美的山河增添無限色彩,因之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廣州的白雲山上有專門蓄鳥供人玩賞的“鳴春谷”,而鳴春谷中的鳥類,大抵是“移植”來的,倘如把桑浦的“異鳥”集中起來,幾乎用不著任何移植,就可以構成一個丰姿多彩的“小鳥天堂”了。金獅山高林密,是桑浦的主要鳥類活動區。

白鷺則是夏天常見到的鳥類,通常在山腳水田上飛翔、覓食。“西塞山前白鷺飛”,那春的氣息,在桑浦也可領略。冬天可常見斑嘴鴨,這是一種旅鳥。它們光臨水庫及山坑,這是一群捕魚能手,常在水面悠然遊蕩,倏忽潛入水中,捕得小魚小蝦,即向竹林間揚長而去。老鷹也是冬天的來客,這些傢伙結群營巢于山谷岩穴之內,興之所至,就下山在低空盤鏇,即捕蛇掠鼠,有時也殃及農家的小雞小鴨,功過說不清。

在金獅,還有一種體形宛如老鷹,頭頂灰色,下體白色的褐耳鷹,它們喜歡棲息在松林里,常在丘陵上空飛翔,視覺敏銳,一旦在空中發現林間和地面的小蛇小鳥,立即以射箭般的速度撲去,之後用利爪抓住獵物再度起飛,回到僻靜的地方才一快朵頤。這種鳥類,已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鷓鴣是本地區的常見鳥類。古籍稱鷓鴣“常自呼其名,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時夜飛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金獅片區,集中了碧湖瑤池、風門古徑、金獅臨津、關公醉酒、通天蠟燭、烏龍白龍、西坑水吼、龜蛇相會等八景,是桑浦山的核心景區。

名勝古蹟

蜈蚣頭遺址——在揭陽地都鎮南隴村東,面積約1萬平方米,系新石器時代遺址。1983年10月出土大批梯形紋軟陶片和夔紋硬陶片,部分完整陶器、少量石箭鏃、磨光石、穿孔殘戈、石環和陶紡輪。而在東面山坡海拔10公里處發掘有唐代土坑墓。

翁梅齋明代古墓——

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的祖墓翁梅齋墓是潮汕地區唯一皇封墓葬,至今已存世462年,1988年被列為揭陽文保單位。這個罕見的明代古墓葬,風貌已經幾乎無存,墓塋周圍被採石場侵占,附屬文物被埋在了石場淤泥之下或被毀。

桑浦山—— 潮汕第一名山,屹立在揭陽、潮州、汕頭三市交界處,北回歸線從這裡經過,山內有著名的南隴水庫。海拔484米,綿亘27公里(一說方圓30平方公里,還有另一說為80平方公里)。地勢扼要,風門徑(四大古徑之一)古時為潮州通往潮陽必經之路,現在,206國道從山下經過,揭陽潮汕機場又選址於其南麓天鵝山,使這座古老名山煥發出年輕風采。桑浦山因“昔時同南濱海,北麓遍植桑樹”,故名。桑浦山坐落在韓江三角洲西南部,榕江流域的東北部。經同位素測定,桑浦山距今8900萬年形成,構造線主要呈西北東南走向,延伸至韓江和榕江平原之間。長16.8公里,寬10公里,主峰大尖山海拔484米,方園大約30平方公里。中間隔著東山湖至華美的平地谷地,分為東北和西南兩個山體。東北山體叫小桑浦山(內桑浦);西南山體叫大桑浦山(外桑浦),是韓江平原與榕江平原的分水嶺。桑浦山以北東走向斷裂為主,北西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相互交切,生成各種花崗岩洞和溫泉。桑浦山一帶有濱海的海蝕地貌,尤其是梅林湖附近有多處不同高度的海蝕地貌。桑浦山為花崗構成,山貌多岩石裸露,遍布花崗岩,巨石壘疊懸覆,構成了奇石怪洞多的特點,石料資源卻很豐富。桑浦山為揭陽市地都鎮、潮州市潮安區、汕頭金平區的界山。

桑浦山南面有烏美獅頭山腰的吉祥寺、“鄭氏祖祠”西側的“科第世家”坊,巨石上的“臨風”石刻;有鄒堂山梅岩的鄭旻的讀書處“閣筆石”,烏美“三疊金”石後的“臥遊洞”,左近鄭科偉所刻的“止觀岩”;有供祀“風雨聖者”孫道者的“聖爺宮”,有石刻匾額“赫鎮東里”;南隴的蒙亨橋及摩崖石刻;南隴蜈蚣山北嶺頂的“院山極界”石刻,石刻南面是古竺佛寺、在南隴水庫副壩下方的水望左近水望潭橋、南隴“豬肝石”左近的“永樂陂石刻”;鐵場地界有規模和氣勢為潮汕現在古墓之最的很是聞名的“翁梅齋墓”和幾處岩洞寺院(石刻);“翁梅齋墓”有牌樓5座,其中“御葬”坊三重三開,為三門四柱的巨型牌坊,前楷書“御葬”,後篆刻“瀛洲曠典”;“玄城”坊在墓丘前面三十米處,前書“玄城”,後寫“梅丘”,還有梅丘坊石刻。在鐵場長埔嶺有築於清光緒年間的“西來寺古道”和由山下通山腰的“西來寺”、“西來岩”(三隸書字鐫刻於岩口上方的巨石上);鐵場山的長埔嶺有“長寧岩”又名“避倭洞”;位於鐵場山東南山麓的“韞玉岩”,有“韞玉岩”石刻,岩洞左側朝西石壁有巨幅的浮雕佛教本生故事造像,另外“韞玉岩”左近的楷書“日涉園”、“舒嘯”等石刻。在桑浦山將軍峰東側山腰亂石間有“陳萬言岩”,楷書“陳萬言岩”;在石龜峰南坡“沖天蠟燭”處有黃大慰墓石刻;位於下成村北的桑浦山腳的水磨公坑石刻;位於桑浦山炮台地界的石龜峰與大尖峰之間山峽的風門古徑。由石階構成的古道,古時為潮州府通往潮陽縣的必經要道,閩粵大道必經的隘口。《揭陽縣誌》稱其為桑浦山“門戶”、“鎖鈕”。現在仍保留著石階小道,其周圍已經成為一個不錯的旅遊風景區。這裡山風涼爽宜人,嶺頂平坦,有古樹、古井、古廟,新建的噴水石龍柱和碑廊。旁有將軍峰,如劍插天,群山倒影,宛如一幅美妙絕的山水畫。這裡有很多民間傳說。有一座獨特的古廟,廟小而名氣大。古廟左側有一棵數百年的古榕樹,茂密如蓋,相傳為民間常傳的“蚤母仙”所值,明大哲學家薛中離常在此樹下徘徊、思考,完成哲學命題。等等。

溪山第一石匾——位於地都鄒堂。石匾長1.38米,寬0.44米,四周起線構成匾框,中間榜書“溪山第一”,四個大鄒堂溪山第一石匾字,氣勢雄渾,筆力遒勁,落款“晦翁”。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號晦翁,雲遊鄒堂留下的墨寶!在南宋的時候,一代理學大家朱熹,曾遊學至潮汕,路經鄒堂,當登臨瀏覽這壯麗山川時。心潮起伏,不禁感嘆:“真乃溪山第一!”當地士紳欣喜若狂,遂請朱熹題寫“溪山第一”。並請來名師,雕刻成石匾,留住了永恆。他們志存高遠,旨在激勵後代熱愛鄒堂,建設鄒堂。遙想當年,他們的祖先是多么珍惜和愛護“溪山第一”。“溪山第一”成了鄒堂永遠的驕傲。

虎崆洞景區—— 當地歷史有名的山賊洞,位於桑浦山南麓之腰,洞內結構錯綜複雜,四通八達,傳說此洞近可過嶺.遠能通海(古代時是面臨大海)。當地有句名言:“龍硿通虎硿,好去海邊食大蚶”。這裡歷史上曾是抗元義軍活動地盤和山賊的山寨門。據說洞中有十八洞天,是打日本時期,農民百姓踏建起來與日本軍隊打仗的。

洞裡終年不見天日,伸手不見五指,有點象李古洞。衣服要穿耐磨的,有的洞口很小,人要象蛇一樣肚皮貼著地面鑽進去。第一個洞和第二個洞之間有一個水洞按現在的眼觀來說,雖山勢不高不險,但有句俗話:強龍敵不過地頭蛇,是那時代的情形。

北標窺日—— 地球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地都鎮雞籠山南麓,是標誌地理學上北回歸線經過地方的建築物。由浮雕地球儀、“北”字承重架和觀賞台三部分組成,塔高13.6米,底壇直徑30米,每年夏至日中午十二點,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時,能透過標誌塔地球儀的中軸線管,在觀賞台中心石板上投下日影,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韞玉寺——位於揭陽市地都鎮大瑤村鐵場

吉祥寺—— 位於地都鎮烏美村206國道汕揭公路旁。是“汕潮揭”鼎立匯聚之桑浦山南麓,面臨榕、韓、練三江交匯之側畔,可謂外三江之要衝,便四市之交通。相傳創建於北宋(960—1127),1988年春起重建,現初具規模。住持釋明興(耀志)胸懷大志,規劃宏圖,把它變成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叢林

。據鄉老所述,這千年古剎原在小坑西北山麓,坐東北向西南,一進二廳二伙巷,毀於清代。1988年春開始移今址重建。現寺坐北向南,面向公路,依山而建。占地50萬平方米,已建築面積3千平方米。外山門宏大,是由林添喜先生、鄭會女士合捐所建。其高10餘米,寬10多米。進門,平地開闊,築有300多平方米蓮花池,內豎瓷製觀音站像和蓮花。

青嶼汛—— 在地都鎮青嶼村,是揭陽目前存留最大型古代軍事設施,建於清順治年間,為清代一處重要的海防哨所。遺址所在地獅山,前臨榕江,孤峰突起,山勢陡峭,狀如臥獅,與南岸潮陽石井象山並峙,人稱“獅象把海口”,山上風景宜人,有古楹聯、獅喉井、獅球石、鎮關古榕等。海鮮特產青嶼蟹即產於此處。1990年青嶼汛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牌坊—— 位於地都鎮烏美村的白門內,有一座石牌坊歷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存完好。據鄭氏族譜記載,該石牌坊是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鄒堂鄭氏之十一世祖鄭出任貴州左布政使,告假回鄉修建祖祠時所建。該石牌坊於1994年8月30日被列為首批文物保護點。

鄒堂鄉山園—— 位於烏美村。為明代貴州左布政使鄭旻所營造,它倚桑浦山而築,隨地形的變化靈活緊湊而建,創造出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園內建築有集美樓(即大書齋)、戲台、蓮池、假山等,廳、堂、軒、閣、亭、榭的建築頗具藝術特色,面積達30畝地,其建築規模為揭陽乃至潮汕地區之最大(可惜“海禁”時罹劫,只存蓮池、“臥遊洞”和“積翠岩”)。

華美遺址——位於華美村與軍民村之間的沙丘。發掘出陶器和銅器。

柚甘山土坑墓——位於南隴村柚甘山,發掘有商周時期墓葬。

牛胳石——在軍民鄉之牛山有廣東第二大巨大花崗岩石,地面體積達1783萬立方米。

榕江特大橋——位於地都鎮和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榕江河段,是廈深鐵路重難點控制工程之一,設計長度7373.921米。這座採用鋼桁梁柔性拱施工的特大橋,其跨度在同類型橋樑中位居世界第一位,於2013年12月28日開通運行。

楓美村沙池尾古民居群——揭陽市地都鎮鄒堂鄉,座北朝南,依山而建,背靠桑浦山,面臨榕江。這是一個古樸的村莊,明清時代的傳統民居府第保存較完好,古宅巷道井然有序,散發著古典的美;這又是一個受人景仰的村莊,崇文向學,人才輩出,有明代名宦鄭旻和清代鄉賢鄭文海。斯鄉名出自唐朝詩人李嶠其詩“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鄒是古儒學家孟子的生身之地,魯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生身之地,而潮汕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鄒堂鄉名涵意正是:子孫後代深明大義地傳承鄒魯之風、發揚鄒魯之風。已故教育家啟功先生贈給鄒堂學校的對聯“人世芬芳桃李遍;海濱鄒魯俊賢多”鐫刻於學校內石碑處,這無疑是鄒堂鄉的一個真實寫照。鄒堂鄉創於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現在的鄒堂鄉包含烏美、楓美、南隴、錢後、仙埔等自然村,皆為鄭氏後裔。烏美、楓美二村系鄒堂之創鄉發祥地,村莊後面的山峰故稱鄒堂山,其山巒蜿蜒,宛若一條長龍起伏飛舞,所以這一地帶又合稱“鄒堂龍”。

人才輩出,族系龐大,這也是鄒堂府第眾多的原因。在鄒堂的西端楓美,有全鄉最集中的古院落,多處明清建築留存在這裡。著名的有沙池尾的“純篤公祠”及鄭文海讀書處——“德鄰居書齋”、鄭文海故居——“欄桿廳”古居民建築群結構尚完好,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鄭文海是清康雍年間鄒堂鄉沙池尾的一位秀才,字明若,鄉人稱之為秀才公。鄭文海於1737年倡開溪築長堤,將幾千畝鹹田改造成良田,其功績載入史冊,頗見輝煌。

鄒堂鄭氏祖祠——

俗稱“始祖祠”,位於鄒堂東端烏美村,於明朝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建成,是鄒堂鄭氏之11世祖鄭旻告假回鄉修建祖祠時所建的。鄭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進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貴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職,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口皆碑。祖祠二進廳、雙火巷,幾經焚毀再建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鄒堂山下,大門外立麒麟照壁,古風依舊。“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祠外,為二層式石基的三門四柱全石結構,全坊高約5米,闊約7米;四柱均為圓形石柱,柱子下部1.5米處,內外側均為戎葫蘆型護石,柱頂各有一隻閉口石獅。獅子高0.55米,身長0.36米,二石柱中間懸掛方形牌匾,中間橫書“科第世家”四個楷書,筆畫勻稱,字型穩重沉實。匾額兩側各有一幅美觀精緻的鰲魚圖;邊柱於中柱間立有一隻貅獸。此乃鄭旻的五世孫鄭其崇中舉之後歸故里修祠所立,這石牌坊見證了鄒堂鄭氏一族的榮耀與輝煌,自鄭旻首中進士之後,五世之中就有四代科甲,確實不得不令人稱讚。鄭氏祖祠和“科第世家”石牌坊渾然自成一體,獨樹一格,更是鄒堂鄉的文化象徵,激勵著鄒堂人崇文向學,孜孜不倦求知。據說鄒堂鄉曾產生了1名進士、5名舉人、40名貢生,鄉間多處可見到“明經第”的古宅。

龍波書屋——位於揭陽地都楓美村下溝頂,古書齋叫“龍波書屋”,是清朝年間庠生鄭應標所建。這一座書屋有點像府第,又有點像書齋,頗為奇特。

發展指引

地都片區發展指引

●發展規模

地都片區主要包括桑浦山以南,榕江以東地區,面積45.2平方公里,規劃2030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33.7平方公里。

●布局重點

地都南組團: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園和相應的配套生活區。

塔崗組團:發展文化休閒、教育科研、高端居住等功能。

桑浦山片區發展指引

●發展規模

桑浦山片區主要包括桑浦山自然保護區及其山腳的區域,面積約為67.6平方公里。

●布局重點

地都一側引進跳石、滑草等遊樂項目,炮台一側引進馬會等高端休閒項目,潮州一側引進攀岩等休閒健身項目。

重點打造桑浦山慢行系統,與機場片區和地都片區的濱水慢行道對接,打造山水一體的慢行系統。

本地特產

地都鹹菜、冬菜、貢菜、橄欖菜

聞名遐邇的地都鹹菜,素以金黃晶瑩,酸甜酥脆,香醇爽口,風味獨特而令人饞涎欲滴,飲譽海內外市場,廣受海內外潮人的青睞。

地都蟹

地都青蟹,盛產於榕江下游江海交匯水域,蟹肉鮮美,有“青嶼蟹甜過蜜”之美譽。

錢崗蚝

南隴柑

鄒堂梨

地都鎮的鄒堂梨,歷史上稱“鄒堂”,“鄒堂”一帶其獨特土質,盛產著一種聞名海內外的佳果——“鄒堂梨”。“鄒堂梨”因其個大、肉脆、汁多而聞名。成果,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水果;曬乾,是一種健脾、清熱、降溫、降壓的極品,人們稱之為“鄒堂梨脯”,又稱“土羚羊”。

鄒堂梨脯

鄒堂盛產青皮梨,是嶺南佳果之一。鄒堂青皮梨皮薄肉厚,清脆香醇,心細汁多,鮮甜可口,飽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糖份、維生素等,不但可果吃、藥用,還可製作梨脯,加工罐頭。

用青皮梨切片製作的梨脯沖水飲用,可治風濕、熱毒、咽喉腫痛、勞夜肺燥等疾患,特別是高溫炎熱的東南亞一帶,療效更加顯著,僑胞們稱之為“唐山土羚羊”。

歷史人物

鄭廣昌(1918-1942)——一代名伶。出生於揭陽地都下成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享年僅24歲。

翁萬達(1498—1552)——明代軍事家、嶺南第一名臣。字仁夫,號東涯,明·揭陽江都舉練村人(今屬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嘉靖年間,曾3度被明世宗委以兵部尚書。

翁凱(明朝宣德年間)—— 才子。地美都翁厝寮村人。於宣德七年上省應試,考中解元,有“神童”之稱。在地美都至今流傳著他的許多軼事。

鄭旻(1517-?)—— 才子。字世穆,號峚山,揭陽縣地美都鄒堂(今屬地都鎮)人,生於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少時,就讀于海陽儒家。聰明機智,多巧思,人皆奇之。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舉於鄉,三十五年(1556)登進士,年39歲。初時在京任兵部主事。

鄭文海(清康雍間)—— 號純篤,鄉人稱秀才公。地都鎮楓美村沙池尾人。鄭文海善綜家政,利物濟人,傾囊不吝。可以說,沒有鄭文海其人,祠堂不名其為“純篤”,沒有鄭文海率眾開溪,使上千頃不毛的灘涂地變為高產良田,實現“彼蒼天其如人何”的命運大改變,供奉鄭文海的祠堂就不可能那么莊嚴肅穆,那樣讓人身處其境而不能不油然起敬。

文化環境

文化機制

地都創新宣教形式機制寓教於樂弘揚法治文化作為揭陽市“廣東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之一,空港經濟區地都鎮委、鎮政府按照創建省法治文化示範點的要求,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全面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力推動地都鎮科學發展。

地都鎮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在全社會營造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助推該鎮科學發展。

弘揚法治文化推動鄉村發展

2011年4月16日至17日,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專職副主任黃慧彪一行蒞揭,專程考察地都鎮農民文體中心及楓美村文化建設,併到土尾村觀看了法治文化晚會。市委副書記杜安義,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陳石波、副主任陳岳平等陪同活動。

地都鎮委、鎮政府以創建省法治文化建設示範基地為總目標,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1]”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走出一條法治文化建設新路子,有效推動了全鎮的科學發展。該鎮打造了法治文化公園、法治宣教中心、法治諮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教欄、法治文化廣播等六大載體,並開展了“月起金都”、“周末電影”、“與法同行”、培訓諮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六大創新活動。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保持了社會的大穩定,依法治鎮工作得到了省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打造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在占地30畝的地都鎮法治文化公園內,法治宣傳燈箱、法治文化漫畫長廊、戶外大型顯示屏等設施與公園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大眾傳播法治文化理念,營造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讓民眾在晨練、休憩、娛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法律法規知識。

除建設法治文化公園外,地都鎮還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相繼打造法治宣教中心、法治諮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傳欄和法治文化廣播室等硬體設施,形成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文化搭台法治唱戲

“月起金都”是地都鎮富有特色的民眾廣場文化活動,由各鄉村輪流主辦,民眾自導自演。該活動不僅是民眾自娛自樂的重要舞台,同時也是宣傳法治文化的重要陣地。地都鎮堅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戲,利用“月起金都”這一平台,每月開展一場以法治宣傳教育為內容的文化活動,把抽象的法律條文、法律觀念、法律主張與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相結合,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民眾在輕鬆愉快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法律知識的薰陶。

截至2013年5月10日,“月起金都”已成功舉辦了37場,觀看人數近30萬人次,湧現了《超生游擊隊》、《戒毒說唱》、《交通守則》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教育節目,在全區甚至全市形成了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民眾文化品牌,其經驗做法在全市得到全面推廣。

地都鎮還相繼開展“周末電影”、與法同行、法律培訓諮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融知識性、娛樂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活動,不斷提升法治文化教育軟環境,讓法制宣傳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百姓心田。

有效促進人文素質提升

通過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教化、傳播功能,地都鎮已形成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有效地促進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地都鎮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特殊時期,沒有發生違法辦案、群體越級上訪等事件,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

2011年4月,省依法治省辦負責人到地都鎮調研指導法治文化示範點創建工作,對該鎮法治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在2012年召開的廣東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地都鎮作為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7個代表單位之一,在會上作經驗介紹。此後,廣州增城、汕頭澄海、佛山等地有關單位紛紛組織前來參觀,學習地都鎮法治文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文化品牌

“月起金都”

創民眾文化品牌,探幸福農民之路。粵東鄉村文藝的一朵奇葩。物質生活滿足而精神生活貧乏,這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溫飽無憂而總是不開心、不快樂、不幸福,這又是廣大農民的真實寫照。如何用先進文化、健康的文娛生活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創新民眾文化品牌,讓老百姓在直接參與、自娛自樂中過上開心幸福的生活,無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建設幸福廣東之路的應有之義。對此,地都鎮以“月起金都”這一創新的文化載體,為廣大農民搭建了一個永不落幕的鄉村大舞台,成了盛開在鄉村文藝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

村村來做東,月月有大戲

地都是個擁有十萬村民的大鎮,是廣東省聞名的石材和石材機械專業鎮,同時也是揭陽市新農村建設先行鎮之一。隨著廣大村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對長期以來只能守在家中看電視或偶爾看場電影、看場演出的單調貧乏的精神生活已十分厭倦,他們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並渴望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釋放情感、體驗快樂、得到薰陶和教化。根據廣大村民的訴求,地都鎮領導經過認真研究形成了一個共識:要真正滿足鄉親們的心愿,就必須在23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建起一支支不走的文藝演出隊。於是,一個以政府搭台、村民唱戲,一月一場、村村做東的“月起金都。民眾廣場文化活動”應運而生。2009年11月30日(農曆十月十四),以地都之美稱“金都”命名的“月起金都”民眾廣場文藝活動,在該鎮區金都文體廣場拉開了大幕。是日晚,皎潔的明月在桑浦山頭升起。山腳的金都廣場已是萬眾雲集。以地方傳統節目潮州大鑼鼓開場的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頓時讓桑浦山下成了村民歡樂的海洋。在此後的4個月,“月起金都”又在廣場連續舉辦了4個專場演出。儘管依舊是場場爆滿,而且現場氣氛熱烈火爆,但鎮委書記袁惠亮此時卻提出:總是局限在鎮區廣場定點演出不免有點隔靴搔癢之嫌。於是從第6場開始,“月起金都”正式走進鄉村,實現了與村民的零距離接觸。於是,這一創新的文藝形式以其廣泛的參與性、零距離的貼近性和穩定的持續性,更進一步激起了全體村民的參與熱情。從2009年11月至今,通過政府搭台、村村做東,已連續演出了23場,觀看人數達到20多萬人次,各村參演人員達2720多人,製作現場錄像光碟42000張。村民們高興地說,如今一人參演全家助陣,甚至連外村的親戚朋友也趕來捧場;不只村中的男女老幼踴躍參與,就連外出戶、出外打工者和外出讀書的本村學子等都回村參演。各村為了展示實力,早早就在準備各自的節目,從排練、磨合直至彩排、正式演出,幾乎夜夜能聞歌舞聲。因此“月起金都”早已不止“月月有戲”,簡直就是日日有戲了。

經過一年多每月一場在各村的滾動演出,“月起金都”已然成為鄉村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花一朵,連周邊地市的取經者也接踵而至。不久前,來揭陽檢查工作的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也慕名在這個鄉村大舞台上即興獻歌,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一個全部由各村村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演出,何以能夠熱力四射?”條條村道旁彩旗招展;凌空幾個碩大的氫氣球拖掛著“農曆十四,月月有戲”和“月起金都。皓月當空時,村頭小廣場已是人山人海,光村邊的臨時停車場就停放了100多輛來自十里八鄉的小汽車。19時30分,一串焰火從臨時建起的大舞台上騰起,夜空瞬間被裝點得五彩繽紛。一陣激越的鼓樂聲響起,由該村60多名少兒組成的鑼鼓隊,激情獻上了《鳳鳴朝陽》的開場戲。此時,演出現場,數十支聚光燈,上百支彩色射燈編織出絢麗的華彩;大型專業音響,令台上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台詞都真切清晰地擴散開來;固定機位攝像、流動機位攝像,連大搖臂攝像槍也在現場上下翻飛。整台演出從舞台設計、燈光、音效、舞美、攝像到服裝道具等給人的直感來看,都絕不亞於任何一場大型戶外演出的陣勢;從演出的內容看,也是傳統的、現代的、鄉土的、時尚的集於一身,可謂豐富多彩。而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台上的演員個個都是熟面孔,而且許多節目演出的都是村里人、村中事,因此且不論演出的水平有多高,單憑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親和力。一場演出下來,且不說各村派出到現場的“坐探”回村怎樣為自己的演出出謀劃策、悄悄較勁,單本村村民看完一場演出,鄉場閒間,茶餘飯後,人們都會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頭論足:那位老伯吹拉彈唱的功夫不減當年啦,那家的媳婦身段、造型怎么有魅力了,那位小弟的街舞跳得棒啦……再加上有線電視播放、網際網路上點擊,還有現場錄像的光碟傳播,一場演出往往熱度數月不散,之所以有這樣的熱度,用村民自己的話說,那是因為這是文化的“農家菜”,村民自己的“演歌台”。在自己的舞台上,村民自我展現,自我創造,表現了自己、快樂了大家。“月起金都”豈有不熱之理、不火之理!全鎮23個村1個居委,一月一場,要兩年才能輪上做東一次,所以村民積極性非常高,因為誰也不甘落後,誰都想在這個大舞台上好好“露露臉”,頗有點“一人參演,全家光榮”的意味。此情此景,真切地感受到,“月起金都”的確已深入人心,她已成了十萬村民心中的“星光大道”。如今在地都鎮上“月起金都”成了孩子們的夢想,看“月起金都”成了村民的期待。

“戲外戲”延展的“附加值”“月起金都”村際循環演出23場,均由鎮政府與專業公司合作統一為各村搭建舞台和安排音響、燈光等一攬子事宜,還由鎮文化站為每場演出免費提供坐椅,並協調各村組織村民進行現場秩序維護,從而使得每場演出不僅花費不多,演出效果甚佳,而且始終做到了秩序井然。在地都鎮委領導處獲取了“月起金都”迄今為止所有23場演出的現場錄像光碟,僅從碟片中看演出現場的火爆程度,就深感震撼,始料不及。然而“月起金都”的“戲外戲”同樣精彩、同樣令人始料不及。自“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之後,各村村民創作了一批諸如《月起金都頌和諧》(晚會主題歌)、潮州歌冊《交通安全時刻記》、小品《賭禍》、相聲《一張獎狀》、舞蹈《我們是新時代的太陽》等一批優秀節目。不僅如此,通過村村做東的競爭機制,使得各村都先後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動室和文藝隊,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多才多藝的“不走的演出隊”。各村在正式演出時,除了請來外村的代表,還藉機邀請外出鄉賢、企業家和上級領導前來參加活動。演出活動的全過程,不僅進一步融洽了村、鎮的幹群關係,聯絡鄉誼、交流信息、慈善捐助、探討發展鄉村經濟和公益事業的“戲外戲”,更是順理成章地延伸出眾多“附加值”。通過“月起金都”的媒介作用,許多外出多年的鄉賢和企業家對村裡的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切,捐資助力的事例比比皆是。“月起金都”由楓美村承辦時,正值一周年,當晚演出現場出現了萬人冒雨觀演的壯觀景象。此後,該村的企業家慷慨捐贈200多萬元興辦村公益事業,另一文化健身廣場也吸引了200萬元的認捐。演出當晚,村里還把該村在外的7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悉數請回村里觀看演出,此後這批幹部對村里各項事業不斷出謀獻策,使得該村村容村貌的整治成為全鎮搞得最徹底的“紅旗村”。該村還有一戶人家,解放初期就舉家離村。“月起金都。走進楓美”演出後,村幹部把演出的光碟寄給了現定居廣州的這個“老楓美”,結果“老楓美”把光碟又寄給了在法國留學後又定居該國的兒子鄭奮強。鄭奮強看了光碟後思鄉心切,不久前還借回國講學之機,專程趕回闊別已久的楓美村探望家鄉父老……揭陽市委向省委辦公廳信息調研處的信息專報中有一段文字:“通過‘月起金都’文化活動,村民走出小家庭融 入大家庭,家庭更加和睦、鄉風更加文明,封建迷信、偷盜、賭博等社會醜惡現象幾乎絕跡。”“參加活動的農村多數已經成了無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案件和無安全事故的‘三無’村;村民民事調解率達到100%.”“月起金都”,已成為該鎮民眾文明的助推器,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自2009年“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以來,對凝聚乾群合力,增強對外交流和營造共謀發展的氛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地都鎮完成稅收1.27億元,躍居全縣各鎮之首。

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類各社會集團共同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民俗是每個國家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民俗是中華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包括歲時節日、婚姻生育、壽誕喜慶、交際禮儀、服裝飲食等等。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創造了不少民俗文化。最有地方特色的當數“拜老爺”、“出花園”、“燒瓦窯”等等。“出花園”:七月初七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作一些基礎準備,做好發紅桃 ,宰殺公雞、鴨、鵝等牲畜,買來豬肉,準備一些烏豆、白酒、番薯丸等。到七月初七晨早,就將準備好的好花水(石榴花等花朵、葉子)為出花園者洗澡,據說用這些石榴花等植物的芬芳花香能將一身的孩子氣洗淨,過後就是變成有獨立生活、獨立思維、獨立做事的大人了。洗好了澡,穿上一身新衣裳和一雙紅木屐(木屐如船形,象徵可以獨立行走獨自出租,並意味著今後的人生將是一帆風順),歡天喜地喜氣洋洋地由父母領著,作人生最後一次拜謝自出生到現在庇佑自己逐步長大“公婆母”。酬謝“公婆母”的供品,有12碗甜番薯丸、12盅烏豆酒、1盤紅桃 、一發 和三牲等等。拜謝“公婆母”儀式完成後,恰好是吃早飯的時間,於是一家大小,連同請來了的同族親人長輩一起開宴。出花園者則“破格”坐上“大位”,象徵自己從此是大人了,逐步成為家裡的棟樑。宴席間,出花園者要獨吃一隻全公雞,別人不能吃的,先吃下公雞的頭——“咬雞頭”,這是潮汕“出花園”的一個習俗,意味著過後自己應該獨立生活,應該如公雞一樣爭早奪晚般勤奮,能夠領頭。

發展情況

農業發展

地都鎮地都鎮鄒堂梨

地都鎮是揭東縣的農業大鎮,也是揭東六個水稻高產區之一。地都鎮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民穩定”這一目標,著力於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在鞏固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不斷推進“三高”農業基地化進程。全鎮已有4000多畝蔬菜基地、5000多畝水果基地和9000多畝水產基地。三大基地創值高、效益好。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5867萬元。

地都鎮的鄒堂梨,歷史上稱“鄒堂”,“鄒堂”一帶其獨特土質,盛產著一種聞名海內外的佳果——“鄒堂梨”。“鄒堂梨”因其個大、肉脆、汁多而聞名。成果,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水果;曬乾,是一種健脾、清熱、降溫、降壓的極品,人們稱之為“鄒堂梨脯”,又稱“土羚羊”。

一直以來,地都人民都有種植鄒堂梨的傳統。地都鎮把種植“鄒堂梨”作為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的舉措之一,一方面積極推廣青皮梨復壯技術,一方面不斷擴大種植,現有“鄒堂梨”種植面積達2750畝,“鄒堂梨”作為地都的名優品牌,備受潮汕及海內外歸僑的青睞。

工業發展

地都鎮充分發揮“金三角”的地理優勢,積極實施借力發展戰略,致力於發展工業經濟。2001年,共引進項目5個,投資規模2600萬元。以力豪家具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的工業區,已初具規模,發展前景看好。地都鎮積極為投資者提供投資的軟環境,認真落實投資優惠政策,兌現服務承諾。全鎮鄉鎮企業門類齊全,主要包括石材工藝、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塑膠製品、服裝加工等。2001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87784萬元。

產業經濟發展

地都鎮地都鎮獨特的鹹淡水資產

地都鎮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潛在優勢,全力建設“二線”(沿國近線、榕江線)、“二點”(金都鎮區、地都工業網區)、“二品牌”(建材、地都蟹),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稅。工業穩步、持續發展。占地面積1000多畝的地都工業園區的建設正朝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內有企業30多家,2004年創產值近4千乙元;作為該鎮主導產業的建材業,已具規模且市場前景廣闊,全鎮有石材企業100多家,其不斷推陳出新“人造石”、“微晶石”等新品牌產品,產品絕大部分供出口。農業產業化已具雛形。全鎮已形成四大農業生產基地:2.75萬畝水稻基地、1萬畝水產養殖基地、4000畝疏菜基地和3000多市水果基地。城鎮化建設日上新發展水平。鎮區的配套建設日臻完善;村容村貌面貌一新,完成了村村邊國道和水泥化。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大。沿江的8個貨遠碼頭為11倉儲業帶來了低成本、高放益;粵東桑浦名山、著名的吉祥寺韞玉寺……為旅遊業發展帶來豐富的資源。

地都鎮特色產業飲譽粵東,石材加工歷史悠久。溶石、木、鋼、玻璃、五金於一體的建材產業和 1000 畝的海水海養鑄就了該鎮建材、地都青嶼蟹兩大品牌。該鎮致力於特色產業的發展,全鎮現有石材企業近 200 家,新型建材人造石、微晶石和天然石加工製造設備先進,工藝精美,技術力量雄厚,生產的建材具有產品質量好、技術要求高、工藝精細等特點,備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全鎮湧現了駿飛、虎山微晶石有限公司、揭陽錦亨石業有限公司、華晶玻璃有限公司、揭東力豪家具有限公司、建信、光輝人造石有限公司、合升機械有限公司等 10 多家建材龍頭企業。

發展後勁

地都鎮位於揭陽、潮州、汕頭三市交界,北倚桑浦山,南臨榕江水,206國道橫貫全境達12.4公里,以金都為中心,西距市區府25公里,東面毗鄰汕頭市金平區,廣梅汕鐵路揭陽火車站23公里,距揭陽潮汕機場只有10公里,距廈深鐵路沙溪站18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粵東發祥地的“金三角”。全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100200人。

地都鎮委鎮政府堅持一切有利於空港經濟發展、有利於地都事業發展和地都人民得實惠的事就要做並且堅決做好的執政理念,圍繞“做活山水文章,發展空港經濟,建設幸福地都”工作思路,按照“退一進二優三”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臨空新型工業、臨港物流產業,以重點項目重點工作帶動、推進全局工作,全鎮的綜合實力和區域形象空前提升。

一、經濟大發展

2009年超額完成稅收6332萬元(縣下達的任務是6330萬元),比06年增收5000多萬元,增長翻兩番;工農業產值30.6億元;全鎮擁有規模上工業企業41家,限上商業企業9家。全鎮已形成了建材、食品、服裝、重化、五金不鏽鋼五大支柱產業。2008年地都鎮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廣東省石材和石材機械專業鎮”。全鎮擁有石材和石材機械工業企業130多家。以合升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駿飛微晶石有限公司和建信人造石有限公司等30多家石材龍頭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重化產業發展已呈規模。已有國鑫實業、泰都實業、廣東雅娜等重化項目相繼在地都落戶建設。總投資規模60多億元。招商引資形勢喜人。2007年以來,新上工業項目37個,總投資規模100多億元。

二、基礎大夯實

鎮區建設的配套功能已基本齊備,且形成了規模。各村完成了村道水泥化及村村通國道道路網路建設。轄區內擁有1座11萬伏變電站及1座日產3萬噸水的地都自來水廠;建有泰都碼頭、國鑫碼頭、潤豐碼頭等8個5000噸級石油天然氣專用碼頭和福美汽車輪渡碼頭,年吞吐超過40萬噸。已形成四大農業生產基地:4.14萬畝水稻基地(全年種植面積)、4000多畝蔬菜基地、3000多畝水果基地和10000畝海、淡水產基地,基地效益好,創值高。全鎮擁有金都綜合、軍民、烏美、鄒堂、錢崗等10個農貿市場和土尾電器市場,其中規模較大的是金都綜合市場,占地面積近100畝。

三、社會大建設

近年來(截至2012年5月),全鎮共投資1億多元新建、擴建、改建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配合有關單位搞好汕梅高速地都段、廈深鐵路地都段、206國道改造和兩條50萬伏高壓線路的建設,完成了軍碼戰備路、水廠二期工程、海堤第六期工程及南隴水庫加固工程,抓了鎮農民文體中心、計生服務所、市際治安崗亭、有線電視光纖聯網、金都綜合市場等民生工程以及新農村的建設,16個村共投資2600萬元建設水泥化村道26.2公里。建設配套了計畫生育服務所。新建了地都中學宿舍樓、光裕國小、溪明國小等一批校舍(6所)。各村新建環村道路共19.7公里,並加大力度整治村容村貌,新農村建設上新水平,人居環境日益改善。2009年該鎮還被揭陽市人民政府授予“揭陽市質量興鎮先進集體”。

四、文化大煥彩

建成地都鎮農民文體中心;並利用農民文體中心這個平台,成功舉辦了“地都鎮慶祝建國60周年書畫展”;建成“山水地都工業強鎮”特色文化展廳;建成15個村級文化廣場;楓美村被定為先進基層文化工作點;楓美村沙池尾被定為揭陽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制度化、經常性地舉辦“月起金都·地都鎮民眾廣場文化活動”(每月一場,每場一村)、定時定點舉辦“周末電影”放映活動、啟動農民大培訓等文化活動。法治文化建設成為全省示範點。2009年高考一批上線率名列全縣面上高中第一。2003年以來,共出過10名市縣高考、中考狀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

投資環境

地都鎮地都鎮獅子山

地都鎮投資置業環境優越。

一交通運輸方便。206國道橫貫全境達12.4公里,以金都為中心,西距榕城區府25公里,東距汕頭市區12公里,廣梅汕鐵路揭陽火車站23公里,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粵東地區發祥的“金三角”。地都地處榕江下游黃金水道,以金都為中心,距華南重要港口汕頭不到20公里。目前有潤豐、路源等五個3000噸級石油天然氣專用碼頭和福美汽車輪渡碼頭,年吞吐量超過40萬噸。此外,省海事局汕頭航標處已在該鎮石頭村境內開工投建的3000噸級的貨運碼頭即將竣工。金都碼頭和利鴻基碼頭2個5000噸級貨運貨櫃碼頭已完成了鑽探和圖紙設計。

二通訊電力供水設施配套完善: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7000門,現已開通13500門。供電方面,地都11萬伏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全鎮特別是工業用電的緊張問題。供水方面,地都鎮自來水廠日產水量1萬噸,可滿足10萬人和全鎮工業用水需要。

三投資軟環境日益改善。一是落實優惠措施。①用地: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可徵用、租用或作價入股等方式自主選擇。②用水:日產萬噸的鎮自來水廠可給企業提供充足、優質、低廉的工業和生活用水需要。企業年納稅額20萬元以上的,鎮只收取成本價。③用電:統一執行揭東縣人民政府規定的各種用電優惠政策。④行政事業收費:堅決規範各項減輕企業負擔的收費行為,在園區內實行一個視窗收費。對企業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鎮級的有關規費減半徵收;屬高新技術產業的,鎮級各項規費全部免收。二是強化社會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鎮將堅持不懈地抓好各項社會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公共行政服務水平,全力構建和諧地都,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置業環境。

作為地都鎮一大傳統特色產業,石材和石材機械產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經省有關專家和省科技部門領導的實地調研和評估後,地都鎮獲得了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稱號。石材加工在地都鎮有很長歷史,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近年來,地都鎮緊緊抓住石材和石材機械產業特色,通過引導企業搞技術創新,以及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使主導產業聚集並壯大起來,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經過大力培育,地都石材和石材機械產業實現了較大發展,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沿國道206線地都段,隨處可見石材和石材機械企業,石材、玻璃、五金、家具、新型建材、塑膠、機械等產品應有盡有。目前,全鎮擁有石材和石材機械工業企業120多家,去年創產值8.52億元。以駿飛微晶石、建信人造石、鵬升石材、合升石材機械製造和虎山石材機械製造等為龍頭的石材和石材機械企業,技術含量大,行銷市場廣闊,整體效益高。省高新科技企業合升石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注重技術投入,產品技術參數可與國際同類產品相媲美,被列入省火炬計畫;鵬升石材廠走科技自主創新與企業相結合道路,開發一新型綠色環保裝飾——“鵬升牌”微晶石裝飾材料,被建設部列為“2006年中國100個綠色建材”項目;駿飛微晶石有限公司及地美微晶石有限公司等石材企業生產的各類石材遠銷歐美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

2010年1月,作為揭陽首個沿江規劃建設的工業園區在地都投建,空港經濟區地都街道濱海科技園是揭陽市首個在沿江規劃建設的集重化、科技於一體的工業園區,位於揭陽地都鎮青年場。科技園將是地都鎮實現工業強鎮的動力引擎和重要保證,又將是揭陽市實現工業新城崛起的“助推器”。廣東國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揭陽政府引進的民營股份制企業,該公司在濱海科技園征地2000畝,建設有不鏽鋼深加工、不鏽鋼板連鑄連扎產品生產線,以及配套建設物流中心和5000噸級碼頭。該項目於2010年10月建成。

交通運輸

10路進賢門-地都(大學路蓮塘新遼)

107路揭陽汽車總站-地都-汕頭

普寧流沙-地都-汕頭汽車總站

揭西棉湖-地都-汕頭總站

梅州-地都-汕頭總站

省內長途

揭陽地都-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湛江、韶關、河源、江門、東莞、惠州、汕尾、河源、佛山、清遠、肇慶

省外長途

廈門、北京、福州、上海、杭州、成都、海口、三亞、昆明、桂林、天津、南昌、景德鎮、重慶、鄭州、貴陽、蘇州、瀋陽、長春、太原、蘭州、西安、濟南、合肥、南寧、長沙、石家莊

機場

揭陽潮汕機場

鐵路

揭陽火車站、廈深鐵路潮汕站

輪渡

福美輪渡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