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公元1368-1398年。 朱元璋死後,被謚為高皇帝,廟號太祖。

基本信息

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洪武年間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

洪武皇帝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興宗,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病死,終年71歲,葬於應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鐘山南面獨龍阜玩珠峰下)。

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餬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於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朱元璋起義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紅巾風暴席捲江淮平原。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擊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整個隊伍的控制權。

此後,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

洪武年間洪武年間
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並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後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沉殺韓林兒,全據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大漠,元滅亡。此後,朱元璋又用10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後,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採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弔膽,不敢再犯法。他還採用挑斷腳筋、剁手指、砍腳、斷手、鉤腸、割生殖器等酷刑。朱元璋稱帝三十餘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如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安微風陽屯田者,即至萬餘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於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定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

洪武年間洪武年間
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朱元璋屢興大獄,濫殺功臣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其中最大的兩次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寵信,因而權勢日盛,遂專權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員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逕行。凡內外諸衙門上奏章,有不利於己者,輒匿不奏聞。一時四方鑽營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莫不爭投門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狀殺了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數人。十年之後,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黨為題大開殺戒。於是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同時被殺者,又有陸仲亨等列侯多人。總計先後株連蔓延被殺者共三萬餘人。藍玉是功勳卓著的大將,被封為涼國公,同樣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歸來,夜扣喜峰關,關吏不即開門,遂縱兵毀關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告謀反,朱元璋也將他殺了,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將幾乎在這一案中被殺光。

在兩案之外,開國功臣死於非命的還有不少。明朝開國功臣僥倖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耿並文等寥寥數人。朱元璋如此殺戮功臣,實千古所未有。

朱元璋認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鎮壓臣下,整肅吏治,是治國之初所必要的,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嚴禁後人效法。

朱元璋出身貧困,稱帝後的生活還是較為樸素、節檢,不喜歡飲酒。江南行省的長官將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給他,他發怒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區別?”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寫摺子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頓時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項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指出這摺子只要寫500多字就夠了,卻寫得這么冗長,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對,並讚揚茹太素是忠臣。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大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於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於統治階級內部激烈鬥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死於南京西宮。

朱元璋死後,被謚為高皇帝,廟號太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