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鎮

洛陽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位於武進區東南部,與無錫接壤,緊靠312國道、滬寧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錫宜高速,交通十分便利。洛陽鎮總面積55.77平方千米,轄25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5.19萬人。洛陽鎮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洛陽鎮總面積55.77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村民小組402個。5.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23人。

江蘇省武進區洛陽鎮

洛陽鎮江蘇新科電子集團

2001年洛陽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82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5051萬元。農業總產值1.19億元,其中多種經營產值1.18億元。擁有農機總動力4.4萬千瓦。年產糧食1893萬公斤。出欄生豬2.16萬頭、家禽10.63萬羽,年產水產品345萬公斤、水果512萬公斤、蔬菜635萬公斤。擁有工業企業650家,其中“三資”企業19家。年內完成技改投入1.8億元,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8.02億元、工業利稅總額3.08億元、完成外貿供貨額16.43億元、自營出口額1.43億美元。擁有第三產業實體2109個、從業人員6327人,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45億元。洛陽鎮是中國著名的“珍珠之鄉”,也是省級農村現代化試點鎮。位於鎮內的江蘇新科電子集團是世界著名的電子音響設備和空調製造企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給洛陽鎮帶來勃勃生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事業建設同步推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2006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1.57億元,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2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1.8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431元。

洛陽鎮水蜜桃
2006年,洛陽鎮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突破。洛陽鎮社會固定資產投入8.6億元,完成協定外資2580萬美元,到賬外資1402萬美元。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以“洛豐”為品牌的水蜜桃和葡萄生產已初具規模,建成了總面積為680公頃的林果園區。發展環境得到新提升。2006年7月洛陽鎮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全面完成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擴面工作。不斷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弱勢群體生活有所保障。改革開放給洛陽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帶來蓬勃生機。農業生產不斷開拓新的發展模式,水蜜桃、葡萄珍珠等特色農產品名列全省前茅。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鎮擁有江蘇新科電子集團等900多家企業,主要產品有:新科數碼音視頻系列產品新科DVD,新科系列空調、微電機系列、節能燈、精細化工,製藥等,第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洛陽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蘇省30個重點聯繫中心鎮之一,常州市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十強鄉鎮。工業園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

歷史文化

洛陽鎮洛陽鎮
洛陽原名永安里,洛陽的老石橋,橋名也叫永安橋(此橋已在1976年疏浚武進港時拆除)。永安里名稱的來歷,可追溯到南朝蕭梁時代。據說在一年夏秋之交,陽湖泛濫,晉陵和無錫兩縣縣令吳、許二人會同治水,正在沿湖巡視,忽然洪峰突起,見此情景,兩人唯有對天禱告:“寧亡邑宰,勿亡我民”,當即跳水而死。洪災過後,湖西村落的人逐漸回歸,重建家園,期望從此平安,所以叫永安里。並把為治水而死的吳、許兩位縣令,尊崇為“永安里土地”,稱做“吳、許二聖大王”,建土地廟供奉之。至於永安里因何改名洛陽,洛陽西街秦觀祠內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碑文和《秦氏宗譜》都有記載。北宋政和(宋微宗年號)年間,秦觀的小兒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定居毗鄰縣新唐鄉,以姓名村曰秦村。秦觀的五世孫秦宗賢從秦村遷居永安里,奉秦觀的六世孫秦禹出任河南洛陽縣尉,死於任所。禹夫的兒子秦春,扶櫬歸葬永安里,因哀痛其父死於任所,即把永安里改為洛陽,以資紀念,此即洛陽名稱之由來。

廣東省乳源縣洛陽鎮

洛陽鎮乳源瑤族自治縣洛陽鎮
洛陽鎮位於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東經113.2度,北緯24.41度,東與乳源瑤族自治縣東坪鎮、大布鎮、韶關市武江區江灣鎮交界;南與英德市波羅鎮、清遠市陽山縣江英鎮相鄰;西與陽山縣秤架瑤族鄉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陽林業局,集革命老區、石灰岩山區、民族雜居地於一體,是廣東省推行村官“雙向承諾制”的發源地。因機構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陽鎮與古母水鎮合併成洛陽鎮。洛陽鎮行政區域總面積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4.53公頃,占乳源瑤族自治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乳源瑤族自治縣面積最大的鎮。境內生活著漢、瑤、畲三個民族同胞,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130個自然村,總人口10125人(其中:漢族9012人、瑤族632人、畲族490人)。2007年洛陽鎮社會總產值11666.4萬元,同比增長11.21%,其中:第一產業3139.4萬元,同比增長5.38%;第二產業7893萬元,同比增長9.82%;農村人均純收入3318元,同比增長5.13%。

洛陽鎮境內高山多,海拔高,從而形成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5℃,年日照1270小時,年降雨量2249毫米。洛陽鎮擁有林地28666.69公頃,四周青山連綿疊翠,綠水長流,竹木成蔭。森林覆蓋率達到90%。活立木儲蓄量137萬立方米。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發現的礦種有30多種,其中鉀長石矽鐵礦蘊藏量300萬噸。自然資源品種繁多。野生九節茶,靈芝等中草藥材上千種。廣州敬修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榕坪建立了6000畝九節茶(GAP)產業生產基地,是廣東省最大野生九節茶基地。廣州紫森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葉竹山建立3000畝紅

洛陽鎮野生九節茶
豆杉生產基地,是中南地區最大紅豆杉人工種植基地。中山民營企業家在黎洞建立了3200畝以種植台灣高山茶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綜合開發基地,產品直銷珠三角。香港長興蔬菜有限公司在白竹建立了近千畝的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產品直銷港澳等地。縣林業局與華南林學院在古母水片建立2萬多畝高脂松基地,直接帶動當地民眾增加經濟收入。旅遊資源豐富但有待進一步開發,2007年11月成功引進浙江陳龍春先生並註冊成立了乳源瑤族自治縣天景山仙人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12月又引進廣東大峽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仙人洞旅遊景區,結束了洛陽鎮沒有旅遊景點的歷史。水力資源極為豐富。系北江支流波羅河支流水源最大的發源地。小水電是該鎮得天獨厚的能源優勢和支柱產業,占全鎮社會總產值的68.51%,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全鎮現有電站147座,總裝機10.7萬千瓦,11萬伏安變電站2座,全部併入省電網路。交通、通訊較為方便。國道323線貫穿東西全境,東出縣城可上京珠高速;南下江英、波羅可通英德清遠市及珠三角地區;西過陽山與107國道相通;北上五指山經大橋出口可通京珠高速。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並開通了移動(聯通)、程控電話和寬頻信息網路,建立鎮村基層信息服務中心(點)和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為洛陽鎮加快發展和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

洛陽鎮曾都區洛陽鎮
洛陽鎮,位於大洪山東南麓、曾都區東南角,南與安陸市孛畈鎮接壤,東與徐家河水庫毗鄰,面積二百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三萬八千人。洛陽鎮現有樹齡百年以上的銀杏樹一萬七千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三百零八株,是世界最大的古銀杏群落。九七年全國第六屆銀杏研討會在洛陽鎮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參觀後讚嘆不止——華夏銀杏第一鎮受之無愧。以古銀杏群落為標誌的田園風光是天人合一的典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數千年純樸民風的沉澱,靜靜地等待遠方的朋友走進古銀杏群落,走進各自童年的夢幻……因此,市、區兩級政府慧眼識珠,決定將洛陽鎮闢為旅遊區,冠名為“白果園”。“出門無所見,滿目銀杏園,屈指難盡數,何止株萬千。”這是洛陽鎮古銀杏群落的真實寫照。

洛陽鎮資源豐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礦藏含量大,品位高;銀杏、板栗、葛根香菇木耳柿子靈芝金頭蜈蚣等綠色資源遍布全鎮。漢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出入道口,距武漢襄樊均只有1小時路程。洛陽境有較多的名勝古蹟:金雞嶺古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長期生活區;狗跡嶺現光山是東漢末年劉備的軍師徐庶和"詩仙"李白長期隱居之地;青林寨是夏帝明玉珍結屯起義遺址;救孤嶺是明太祖朱元璋與漢王陳友諒廝殺時的見證;九口堰是共和國李先念當年率領新五師與日寇浴血奮戰“證人”。還有那世界罕見的古銀杏群落,桃園河鄭家河青水河三座大型水庫,以及夾牛嶺三真仙人洞等。這些眾多的人文、自然景觀,既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賜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亦虛亦實,如詩如畫,反映著悠久的中華文化,承傳著遠古的華夏文明,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珠聯璧合,向人們展示出一塊經典的旅遊勝地。

福建省惠安縣洛陽鎮

洛陽鎮惠安縣洛陽鎮
歸僑、僑眷占全鎮人口的70%,洛陽鎮華僑多數居於菲律賓,其次居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不少僑屬定居於香港澳門。1949~1989年,洛陽鎮的華僑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達516.93萬元。嶼頭是主要僑村,共640戶人家(3000人),80%為僑戶。旅居菲律賓及香港的嶼頭人超過其留在國內的人口,僅林啟堂一家在菲子孫就達280多人。民國10年(1921年),成立旅菲嶼頭同鄉會。嶼頭的華僑對興辦家鄉教育十分熱心,當年就創辦嶼頭學校,為本縣最早的僑辦學校。民國36年,華僑楊金燈倡建嶼頭中學,個人捐建教學樓(玉愛樓)1座,後因故中止。1956年,海外各埠華僑在嶼頭捐建教室12間,創辦華僑子女中等文化學校,翌年轉為“惠安華僑中學”。1963年,華僑捐資7000元,修繕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980年,菲律賓華僑再捐資12萬元擴建教學樓2座,計教室20間。1987年,楊子華許景芬曾漢源許榮金4位華僑捐資44萬元興建的嶼光學校禮堂“四賢樓”落成。楊子華、許景芬還捐資102萬元動工興建嶼光國小的教學樓與辦公樓。嶼頭村夜間民校創辦於1950年,被省人民政府譽為“鐵民校”。華僑還集資20萬元興建嶼頭文化中心,資助南音隊,捐贈文娛器材。楊子華還獨資捐建“嶼頭華僑醫院”。許榮金捐資20萬元興建洛陽醫院“許天生門診大樓”。據統計,1949~1989年,華僑捐資於公益事業達300萬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洛陽鎮

洛陽鎮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洛陽鎮
洛陽鎮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中部,東與大安鄉接壤,南與思恩水源鎮相連,西與下南鄉川山鎮毗鄰,北與明倫上朝馴樂等鄉鎮交界,是環江縣的中心鄉鎮,洛陽鎮交通十分便利,金紅鐵路橫穿全鎮腹地,國道253線貫穿鎮內9個行政村,環荔二級公路從政府駐地通過,距河池市中心38公里,距環江縣城18公里,洛陽鎮己實現村村通公路;鎮內主要河流有從北部流向南部的大環江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是自治區227個重點建設鎮之—。

洛陽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20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46360人,其中移民14164人。有效耕地面積2538公頃,以甘蔗桑蠶、林果為支柱產業,傳統農業種植有水稻玉米、薯類、豆類,特色農業為文雅香粳、香糯。地下儲藏有煤礦、鐵礦、鉛鋅礦、銻、銀、石灰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轄區內有紅茂礦務局柳鐵普洛段、化達鉛鋅礦業總公司、華山林場雅脈鋼鐵廠,平原李果場、平原畜牧場、平原園藝場、廣西恆昌鋅品廠等9家國有廠場礦企業和12家選礦廠。2002年洛陽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49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0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