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坑村

王坑山巒疊嶂,連綿起伏,山裡有山山外有山,重重疊疊都是山,一條清流穿村而過,流水嘩嘩;山間小路迤邐,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民居散落在溪溝兩側山坡,一溪清泉、兩分農田、三間農舍、四桿青竹,映襯出一幅靜謐淡靄的山水畫。以農業為本,以讀書為榮,耕讀傳家的氛圍在王坑村十分濃烈,“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尊師重教是公認的準則,好學上進是對青少年的讚譽。歷史上,村人興辦學塾,好學上進之風,長盛不衰。

基本信息

王坑,屬紹興縣南部山區稽東鎮金山村的一個自然村。

1.自然地理

以農業為本,以讀書為榮,耕讀傳家的氛圍在王坑村十分濃烈,“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尊師重教是公認的準則,好學上進是對青少年的讚譽。歷史上,村人興辦學塾,好學上進之風,長盛不衰。
王坑村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兩邊的山,全是沒有多少養分的火山巨礫岩,既不能當建材,也無法產生肥沃的土壤;交通條件不佳,竹田頭——上王鄉村公路從村外大山繞村兩頭而過,前些年才修建了一條不足丈寬的蛇曲機耕路,民居好多早已破敗不堪;經濟來源除了不多的毛竹、香榧、茶葉之外,剩下的就是不足以填飽肚子的荒山和薄田。交通閉塞、資源稀缺,成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心中的渴望。對於王坑人來說,改變貧困的辦法,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出山”。在王坑人眼裡,“出山”既有離開無窮無盡大山走向平原城市的意義,更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深刻含義。“出山”的路,那就是讀書,或者當兵轉業、外出做平原地方的上門女婿。而沒有文化,後兩者的途徑也是無法實現的。

二.耕讀傳家

王坑村信奉耕讀傳家的古訓,村里文明古風猶存。耕讀傳家觀念在村民中根深蒂固。耕田可以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讀”,當然是讀聖賢書,為的可不是做官,是學點“禮義廉恥”的做人道理: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從出生起,王坑的孩子就開始了接受教育,早先父母用二十四孝、《朱子家訓》等故事教導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勤儉,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子女向傳統的認同。在耕作之餘,或念幾句《三字經》,或讀幾句《百家姓》、《千字文》,或聽老人講講歷史演義。“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囊橐無餘,自得其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人們就在這樣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禮教的薰陶和聖哲先賢的教化。
王坑人從不攀比吃喝穿戴和擺設,比的是誰家的孩子懂事、有出息,能考上大學。王坑的莘莘學子中,家境清寒者居多,耕讀傳世,他們要一邊耕作,一邊攻讀,備嘗艱辛。為供給子孫後代上學,村民們省吃儉用,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住得破舊簡陋,也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孩子讀書上來。為了供孩子上學舉債、賣僅有的土特產賣佃賣掃帚賣草藥供子女上學,兄嫂含辛茹苦供弟妹讀書,是最平常不過的事。馮水軍早年家境貧困,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便跟隨哥哥外出打工,然讀書心切,在大哥的幫助下回到越南區中心校邊代課邊學習,後又在兄嫂竭力支持下進入樹人中學復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外語學院;金鑫榮在父母哥哥的支持下從二中考入杭州大學,後繼續攻讀南京大學研究生;金朱華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家中殘疾的父親金明幼每天勞作不止,妹妹放棄自己前途打工為哥哥賺學費;金俊炎大學畢業後以家庭為重,身為大學教師依然侍弟妹成家立業年過三十尚未婚配……至於在讀書時霉乾菜莧菜梗六穀糊度年如日,那更是家常便飯。

三.人才輩出

王坑是人才輩出之地。自建國以來,只有近80戶人家不到300人(歷史高峰數,現為185人)的王坑村,平均每4人中出一名大學生,在周邊村中享有盛譽。有曾是新華社、中央電視台記者,現為中鋼集團貿易公司總裁的馮水軍,有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博士生導師金鑫榮,有海軍718研究所的高工金明標,有復旦大學研究生方朝曦,有華東交通大學講師金峻炎,有奔波於全國各地從事實業與貿易的金明樂、金明堂、方慶朕、方朝良、金峻科、金明飛、陶遠波、馮旭初、金明權、金華榮等人,還有遠渡重洋在多哥賺美元的金峻鈺,更有為數不少的教師、政府官員、軍官、記者、律師……

四.時代新貌

王坑父母常以祖先為榜樣,教育子女要奮發有為光宗耀祖,更不能讓祖先蒙羞。這種挾祖先以訓教子女的方法,旨在提醒子女對家族所承擔的責任,從而也就強化了家族、鄉土觀念。每到清明時節,房族共同祖先的墳頭,總有族人早早的除草培土,等候歸鄉遊子的祭拜。從而讓血脈成為維繫的親情鄉情的紐帶。
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的豐富內涵:“耕”就是建設物質文明,“讀”就是建設精神文明。這些年,新樓房漸漸出現在這個偏僻的山村;在周邊村農閒時節“小搞搞”成風的情況下,王坑人依然堅守古風,每天耕作不止絕無打牌麻將聲;逢年過節外出遊子歸鄉,間或碰見叔嬸兄嫂,親熱的打個招呼,“火蘿頭”捧上一碗熱茶,遞上一顆煙,家長里短聊聊近況,濃濃鄉情親情瀰漫在村間;外出的王坑人更是通過建立QQ群《根在王坑》,用網路聯結遍布全國以及遠在大海對面的王坑人的親情,一句“出門在外的王坑人也許會變成散沙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聚集起來互相照應”道出了和諧國學的真諦。

六.福建王坑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鎮王坑村,位於居福安市白馬河畔丘陵中部,東與白馬河畔的頂頭村毗鄰,距縣城23公里,是純少數民族(畲族)居住村,下轄王坑、上王坑、填洋、長蘭尾4個自然禁。耕地面積270畝,山地面積2910畝,其中林地面積2378畝,全村人口629人(藍姓占 75.6%,雷姓16.6%,鍾姓7.8%),畲族人口占100%。
王坑村原稱福安縣三十四都王坑境,清乾隆元年由藍姓遷址(光緒年間也有藍姓從溪塔遷往),藍、雷、鍾姓自全國各地入閩,定居王坑。現有民居80多座。生活方面仍持有民族傳統的風俗。王坑自然村藍姓現在部隊獲上校(副團長)軍銜一位,填洋自然村藍姓博士研究生一位,大學生6位。
王坑村山地面積廣,茂密的松、杉林,盛產的茶葉、水果、毛竹,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是投資種植、辦場養殖搞經濟建設開發的有利條件。王坑溪水源、泉源不斷,秀麗的清水直貫白馬河,水資源豐富,地理條件環山抱水,是建庫蓄水、搞商品水或淡水養殖,進行經濟建設獨特的開發前景。
王坑村村財收入薄弱,2008年人均年收入4850元。自改革開放以來,修建了高壓電、機耕路、程控電話,主村的初小校教學樓等基礎設施。目前有4個自然村的電視閉路線路未能解決,自來水工程無法修建,人、畜飲水需靠肩挑,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原來的填洋自然村初小校現已停辦,王坑自然村學生數也所剩無幾,面臨停辦。沒有村委樓、文化站、老年活動中心、文化節娛樂場和體育設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