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坑村

後坑村

後坑村,位於洞頭縣城東南部,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內有遠近聞名的佛教旅遊勝地“中普陀”寺,總人口1398人,勞動力1225人,主要從事水產品、鋁合金等行業。村級設有文體活動廣場、老年活動室,建立秧歌隊、腰鼓隊等文體活動隊伍,文化品位時尚健康娛樂與科學為一體。

基本信息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洪陽鎮後坑村

0

後坑村位於洪陽鎮北端,省道1930線和馬五線交匯處,距離洪陽鎮區2公里,普寧“八景”之一“培峰塔”聳立於該村,交通便利。村現有人口2349人,區域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0畝,平原地區,純農經濟。村民經濟收入一般,多以務農種植為主,主要有糧食、蔬菜、苗木等。支部現有黨員34人,村“兩委”幹部有5人,年集體經濟收入3萬多元。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秋爐鄉後坑村

後坑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城西南,屬秋爐鄉,距離秋爐北4公里。轄後坑、梅花崗、坑口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138戶,674人,其中畲族人。耕地面積445畝,林地面積7573畝。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4.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0元。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後坑村

地理位置

後坑村位於水頭鎮西部,東臨朴山村,西與仁福村接壤,南以朴山自然村大門內為界,北連新營村。以駐地自然村名命名。原屬朴山村,後成立後坑農場,1995年設後坑村委會。

狀況

後坑村委會有7個村民小組,有250戶、882人。有耕地250畝,主種水稻、花生、甘蔗、土特產有龍眼。轄區內有2家石仔場。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後坑村

地名含義

0

後坑村古稱泉州南門外四都後頭坑,因村地處山凹出而得名。

歷史沿革

明、清屬四都,民國33年(1944年)屬親民鄉豐田保。建國後,1956年屬內坑區天亮鄉;1959屬磁灶公社;1961年屬內坑公社砌坑大隊;1981年自成後坑大隊;1984年改為內坑鎮後坑村委會。

行隸屬區域

後坑村古時稱泉州南門外四都後頭坑,臨近國道324線,屬丘陵地形,村落所在地較為暖和,大致東南低,西北高,屬風水寶地,村落依山臨水,前有九十九溪支流,後有御臨山境、瑞雲岩、報恩寺。

村落與居民

0

現村人口近2000人,其後子孫繁衍砌坑村近4000人,分居漳州、角尾、南平、南清、泉州高山及海外繁衍數千人。村落面積約1.3平方公里。

歷史人文

木有本,水有源,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民有族,族有姓,各姓必有其祖,這是中華民族繁衍的常識。據傳先祖系河南光洲固始人,原姓沈,名思禮,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66年)同光洲德勝將軍入閩治亂,思禮公才學超群,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惜名節為王審知所器重,托以重信,隨軍治亂,戰功赫赫,施行仁政,事國同心,獲審知公賞識,將其女配思禮公為郡馬,又因唐皇褒其治理八閩歸順大唐之功績,而對王審知稱“汝婿則吾婿”,並殿前加封思禮公為駙馬都尉。至唐朝後朝,因“沈”與“審”同音而避諱去“水”為“尤”,尤姓從此而來,至今閩台等地沈尤共奉一祖,尤氏以思禮公為鼻祖。

紀念地遺址

0

約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尤氏十七祖天保公於南廳守護鼻祖駙馬墳。傳二子,長子信公之孫毅然公,開基卿田(今南安南廳)為南廳尤氏一世祖;次子仕斌公外出搖鼓賣雜貨謀生,看準御臨山境,後其子孫遷居晉江後頭坑——御臨山境(據傳宋幼主南渡避國難至御臨山思母,就地祭獻,故而得名)。仕斌公開基後頭坑為御里一世祖,堂號御臨傳芳,又稱御里傳芳。後坑奎斗祠堂據傳是御里五世祖白齋公所建,白齋公先任安徽太平府繁昌縣主簿,後任浙江瀝水縣正堂,勤政愛民,業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其離職後還鄉建於明朝成化年間。

後坑村古時有陶瓷窯址,還有龍眼土特產,現公路發達,磁新公路貫穿南北連線天工陶瓷城通往國道324線。

村容村貌

0

幾年來,該村先後被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評為寬裕型文明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敬老模範村等榮譽。2006年4月起,每年為全體村民辦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近年來,村集體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壯大,同時在07年為失地農民辦理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參加人數296人,現已180人左右,每月可領養老金280元。

經濟發展狀況

全村現有鎮工業開發區,安泰公司進駐,還有陶瓷、石材、製衣等數家企業,及數萬平方陶瓷貿易市場,還有一支數百人商業大軍,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經商貿易。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東屏鎮後坑村

0

後坑村位於洞頭縣城東南部,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內有遠近聞名的佛教旅遊勝地“中普陀”寺,全村共分五個自然村,總人口1398人,勞動力1225人,其中男勞動力585人,女勞動力445人,陸地面積0.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畝,林地面積47畝),村集體資產80餘萬元,經濟類型以第三產業為主,村內有汽車零配件加工企業兩家,在外經商300多人,主要從事水產品、鋁合金等行業。隨著各業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均純收入已達到5800元。人民安居樂業,講究現代化的生活水準,全村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100%。村級設有文體活動廣場、老年活動室,建立秧歌隊、腰鼓隊等文體活動隊伍,文化品位時尚健康娛樂與科學為一體,為淨化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觀念創造了條件。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村內主要幹道均為水泥路,路路貫通,便捷通暢。村莊環境優美,村容整潔,2006年被評為縣級“生態村”。

該村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樹立大發展意識,依託“中普陀”寺旅遊發展規劃,利用多功能廣場建設,發展20家旅遊商鋪租賃。同時重點加快新農村、景區重點村和平安後坑建設的步伐,加速構建和諧社會,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合理利用村級空閒土地,開發村民公寓式聯建房建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把後坑村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海島新漁村。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鎮後坑村

地名含義

0

後坑村由於村後有一個坑,人們將其稱為後坑村。

歷史沿革

明、清屬十四都。民國33年(1944年)屬英林鎮英井保。建國後,1956年屬棲梧區龍湖鎮;1961年屬龍湖公社後溪大隊;1984年改龍湖溪後村委會。1985年由溪後拆出自成後坑村委會。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後坑村位於閩東南沿海的東部。東臨台灣海峽,南部與英林鎮接鄰,距晉江市區26公里,距龍湖鎮區10公里。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涼適度。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和瓜果。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村落與居民

0

區域面積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600畝,下有6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1700人,597戶,旅居海外僑親有500多人,外來人口600多人。

氣候與物產經濟

後坑村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四季不甚明顯,主導風向是東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年平均氣溫20.3攝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經濟以小型服裝廠及加工廠為主,蔬菜種植等行業為輔。

交通運輸

後坑村南部與英林鎮接壤,村中有英龍大道橫穿,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後坑村

0

後坑村坐落在仙居縣白塔鎮北面,距白塔鎮中心區域4-5公里左右,與白塔鎮厚仁村隔永安溪相望,離仙居縣城15公里,35省道永安溪大橋往茶溪方向2公里左右,台金、諸永兩條高速公路交匯在村莊南面,出口處離本村不到2公里,區位條件優越。

村內道路通暢,路面硬化,大小車輛東、南、西方向可直達本村,交通便捷。

該村依山傍水,環境幽雅。境內生態公益林面積達600多畝,周圍環境無污染源,空氣清新。後坑村地處亞熱帶季風區範圍內,雨水分配調勻,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於開發栽培無公害綠色農產品。

該村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發動村民種植柑橘(椪柑、胡柚和無核橘)。目前已有柑橘基地500多畝,其中椪柑占基地總面積的95%以上,全部採用無公害標準生產。後坑椪柑因地理環境的獨特性,日照充足,糖份高,耐儲藏等許多優點而聞名遠近。歷年來上門收購柑橘的客商絡繹不絕,為村民帶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該村為不斷拓寬市場,於2007年經工商局批准設立了宏峰果業合作社,註冊“宏峰”商標,採用基地+農戶+合作社方式拓寬市場,爭取在市場銷售方面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福建省漳浦縣南浦鄉後坑村

後坑村位於南浦鄉東部,東與馬苑村為鄰,西與興巷村毗連,南與龍橋村相接,北與中西林場交界。源自大帽山(海拔488米)的後坑溪向西流匯於龍溪(龍溪東流匯入九龍江南溪)。

政區沿革

後坑於1957年10月從南靖縣程溪區劃歸漳浦時,屬馬苑鄉所轄,1961年屬南浦公社後坑大隊,即今南浦鄉後坑村的前身。村轄後坑、坎仔腳、東湖、祖厝、新墟尾5社(自然村),全村有290戶,1154人。其中後坑74戶,286人;坎仔腳78戶,322人;東湖77戶,308人;祖厝24戶,104人;新墟尾37戶,134人。

姓氏源流

後坑、興巷、馬苑3行政村村民大都姓許,尊“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副將、宣威將軍許天正之父許陶為開漳始祖。許陶,光州固始縣人,於唐總章2年(公元669年)佐歸德將軍陳政入閩平亂,陳政、許陶病逝後,許陶之子許天正為陳政之子陳元光的副將,佐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縣。元光為刺史(長官),天正為別駕(副長官)。天正之子邦憲(平國)鎮守南詔,傳裔南詔(今詔安)。唐亡以後的五代時期,兵荒馬亂,邦憲的後裔許順遷居龍溪縣七都徐翔(明隆慶元年分設海澄縣,徐翔屬海澄,今龍海市)。徐翔許姓至北宋已成大族,族人許璞玉,於南宋建炎二年自徐翔移居田源馬坪(九龍嶺下人家社)分衍官園、上坪等社。族裔許?衷,字景之,謚寧齋,為許陶派下第46世,遷居內錦田九溪(九曲溪),為錦田(今南浦鄉)許姓一世祖。第七世許湛官居後坑村。

經濟概況與基本設施

本村水源充足,所有耕地無論在山上、坑壟、平地,幾乎都成水田,排灌便捷。全村有耕地1281畝,其中水田地1150畝,農地131畝。從前大都種水稻,現兼種甘蔗、台灣毛豆等。有大片山地,高處造林,山腰種果,低處植竹。這一帶古稱“錦田”,名不虛傳。後坑國小校園面積2850平方米,校舍面積592平方米。建標準教學樓一座。設6個班級,學生123人,教師7人。1998年集資4萬多元,修建許湛官的“海洋祠堂”,配備電視機、VCD影碟機、球桌、棋類等文化娛樂用具,作為老年人活動場所。1991年上半年,鋪設村柏油公路一公里多,與公路相接。

2000年底,上級撥款20多萬元,完成後坑村電網改造。現電視、電話基本普及。

名勝古蹟

慎德樓,清初建,以圓樓、半圓樓和方樓組成,規模宏大。傳說許湛官建造九座樓,此為第一座。

古代人物

許酆,乳名湛(音dān耽),世稱“許湛官”。信義感孚鄉人。生八子,壽近九十,有“五代曾玄繞膝,九旬夫妻齊眉”之譽。子孫科甲聯登,有“四世十科甲,五代百書香”之稱。

許元英,清乾隆四年進士,官興化府教授。

許逢時,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式武科進士。後坑始稱“文武世家”。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