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社區

簡介

廬江縣地處皖中,北瀕巢湖,南近長江,西依大別山脈,緊鄰省會合肥,轄17個鎮,面積2348平方公里,人口117.94萬,廬城城區人口23萬。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3.3億元,財政收入10.03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21.32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78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37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1.3億元。

經濟發展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8億元,增長11.5%。財政收入7.69億元,增長18.2%;超千萬元鎮達10個,4個鎮入選全省“擴權強鎮”試點。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億元,增長19.5%;外貿進出口總額4000萬美元,其中出口增長2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6500元,增長20.1%;農民人均純收入5063元,增長1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8.7億元,比年初增加12.6億元,人均儲蓄7392元。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811個,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1.7:33.5:34.8,二產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工業振興計畫加快實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41.6億元,增長47.1%;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9戶,增加4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3億元,增長32.6%;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9戶,達110戶。

固定資產投資51.4億元,增長43.2%,其中30個項目進入省“861”行動計畫,完成投資13.3億元。

2009年,城鎮建設投資30億元,增長25%,其中廬城建設投資15.8億元,增長41%。新增城鎮常住人口2萬人,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構建和完善廬城“七縱七橫”道路框架,新建、續建文明南路、南外環、泥河路、湯池南路等19條道路,外環路全線貫通。全年鋪設混凝土路面10公里,同比增長125%。實施排水、市場等50多項基礎設施工程,其中污水處理廠及主管網、繡溪公園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城東新區一期工程建設啟動,啟動區征地和部分拆遷任務基本完成,3條主幹道路、10萬平方米安置房開工準備基本就緒。及時出台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政策,穩定房地產市場。廬城商品房開工41萬平方米,增長96%;竣工31萬平方米,增長66%。建立健全控違拆違辦法和管理體系,加大控違拆違力度,全年拆除違章建築1.27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累計投入14.2億元,增長11%。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交通建設完成投資1.5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近4000萬元,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開工360公里,竣工273公里。

廬江歷史

廬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縣以來,2100多年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廬江六張“名片”:兩漢文明之地。廬江民風古樸,文化積澱深厚。西漢文翁以教育聞名,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是治理都江堰的第一人,政績卓著;東漢黃禳高舉義旗,為後人稱道;三國王蕃通曉天文、數學,貢獻突出;三國名將周瑜火燒赤壁,千古留名。愛國將領故里。湧現了抗法名將劉秉璋、清朝海軍提督丁汝昌、援朝統帥吳長慶、抗日名將孫立人等諸多將領。勤耕好學之鄉。廬江自古有“魚米之鄉”美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糧油生產百強縣,全省茶葉生產、家禽生豬飼養、水產養殖重點縣。廬江人歷來注重耕讀,勤奮好學,歷史上以科甲起家和以著書立說名垂於世者絡繹不絕,經史子集多達138部。現在每年向高等院校輸送生源5000人以上。礦產資源大縣。廬江素有“地下聚寶盆”之稱,已探明礦藏33種,鐵礦、硫鐵礦儲量分別占全省的1/3和1/2以上,鉛、鋅礦儲量居全省首位,明礬石儲量位於全國第二,尤其是最近發現的泥河鐵礦,礦層和品位屬全國罕見。休閒旅遊寶地。素有“溫泉之都、風情小鎮”之美譽的湯池鎮,其溫泉聞名遐邇,堪稱“華東第一泉”,4A級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已逐步成為華東著名的旅遊度假療養勝地。距廬江縣城東約9公里的冶父山,相傳因春秋戰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在此為楚王鑄龍泉劍而得名,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蹟遺存,佳傳甚多,被譽為“江北小九華”,特別是十多年間先後出現三尊肉身菩薩,現已裝金供奉,實屬罕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黃陂湖,面積27平方公里,被收錄為中國重要濕地名錄。東北面的巢湖岸線廬江段全長26.8公里,煙波浩淼,帆檣如畫,水天一色。溝通南北要道。廬江地處江淮之間、長江沿岸,南北地理、交通上的交結。合銅黃高速、滬蓉高速公路在縣內交匯,京九鐵路穿境而過,即將建設的合廬銅鐵路將成為華東南北鐵路第三通道;縣城距合肥駱崗機場6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70公里,南京祿口機場200公里,距新建的新橋國際機場也只有80公里;水路南入長江,北進巢湖,即將實施的引江濟巢工程將使廬江通江達海。

相關信息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山水旅遊、生態景觀、佛教文化、文物古蹟以及人力、礦藏等各類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東進北迎、雙向融入,爭當主角、甘當配角,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合肥經濟圈,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59戶,實現總產值72.04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0戶。礦業(採掘)、化工、機械汽配五金、磁電、新型建材、紡織服裝、農副產品(食品)、漁網加工等八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廬南重化、汽車零部件、磁性材料三大產業基地已成雛形。浪莎襪業、安徽馬鋼集團、江汽集團、龍橋礦業、大江公司、中遠肥業、外經集團、萬振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相繼在廬江投資興業;本土老牌企業恆泰活塞、安風風機等日益壯大,已成為著名品牌;規劃18.28平方公里的縣開發區城西新區屬省級開發區,起步區3平方公里已經完成“七通一平”;廬南重化工業基地躋身銅池樅產業集中區,全年完成投資20億元。圍繞資源優勢,廬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糧食、茶葉、水產、家禽、苗木花卉、蔬菜等七大主導產業。省和市、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64家,組建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76個,41個農產品獲“三品”認證,11個品牌被評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4個農產品獲省著名商標,2個農產品獲省博覽會金獎。成功舉辦了多屆名優農產品展銷會、早秈米展示展銷會、同大葡萄文化旅遊節和湯池茶文化節。雙福糧油、海神黃酒和醬油、萬樂大米、寶祥食品、同鑫水產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9年,啟動了全省六個之一、總投入達5.13億元的安徽財政郭河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旅遊開發掀起新高潮,編制了湯池景觀大道、巢湖南岸濱湖大道規劃和“兩山一湖”(冶父山、東顧山、黃陂湖)概念性規劃,中華影視文化產業基地項目簽約,金孔雀、萬振、國軒二期天體溫泉宮、九福民俗歡樂園等旅遊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安德利物流配送中心一期、鴻福大酒店、金色年華等一批重點商貿企業建成營業。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8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075萬美元。按照“合肥經濟圈重要的次中心,安徽省新興的工礦城市,皖中地區旅遊、山水宜居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努力打造“山、水、城”相依的宜居城市。廬城已呈現出以老城區為“體”,以城西、城東新區為“兩翼”的發展新格局。廬城“七縱七橫”道路框架進一步完善,外環路全線貫通;污水處理廠、環碧公園、繡溪公園、蓮花泊公園、垃圾處理場、城市飲水安全、城市防洪等一批市政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適宜人居、生態型、文教衛功能齊全的城東新區建設全面啟動。廬江榮獲全省園林縣城、全省文明創建工作先進縣稱號,環境優美、功能完善、藍天碧水、人美城靚的廬城新面貌日益彰顯。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面完成農村中國小現存D級危房改造任務。實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民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廣播電視事業不斷加強,衛生、計畫生育工作紮實開展。土地管理、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生態縣建設穩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古代名人

文翁,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漢初四川成都一帶為邊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右室”,辦地方“官學”,招下縣子弟入學,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據《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的官員。由於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後世人緬懷文翁,蜀立專祠歲時祭祀;故里廬江城建鄉賢祠(移建易名忠義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啟後賢。

近代名人

吳贊誠(1823—1884),字存甫,號春帆,廬江城關鎮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鹹豐元年(1851)以拔貢朝考知縣分發廣東,始令水安。以後,補德慶州、順德、虎門同知,因鎮壓太平軍升暑惠潮嘉道

同治(1862)調天津製造局,補天津道,擢順天府尹。光緒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緒四年(1878)以光祿寺卿署福建巡撫兼理船政和台灣海防。他親臨台灣組織農耕、修路、設防,改善土著生活;曾取道恆春,過紅土嵌山,攀懸崖,越大溪,忍饑渴,逕行三百里達卑南,恩澤和感化土著人;帶病率部過瘴區越濕地,平定土著人叛亂;深入各地察民情,辦防務,密切海島與大陸的關係。光緒五年因病辭船政事務、巡撫開缺。光緒六年督辦天津水師學堂。贊誠精通經史數理,思慮精密,辦事堅韌耐勞,常自說:“天賦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無安閒之福,苟有濟於世,雖勞瘁奚辭。”他在赴台期間,積勞成疾,即患中風,回歸後臥病三年,於光緒十年(1884)五月廿四日病逝。

現代名人

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順港鄉

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啟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家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於眾多典籍中,對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為輝煌。一九五九年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淨、字淨空。受具戒後,於台灣及世界各地弘經演教四十餘年,提出“佛教”乃“佛陀教育”的正名之說;先後講述《華嚴經》、《楞嚴經》、《圓覺經》、《淨土五經》等三藏典籍數十部。如今雖年近八旬,仍教學不輟。特別於近年來,為消弭戰亂衝突、恢復聖賢教育的理念於世界各處奔走,返回道場後,不顧旅途勞頓,立即恢復教學課程,不令間斷。法師這種慈悲教導眾生的精神誠令人感佩。一九九八年,法師再度啟講《華嚴經》,至今保持每日四小時講席,不疲不厭,對於這部大經,已有超過二千五百多小時的講解。一九六零年,法師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六一年,應邀擔任中國佛教會弘法委員、文獻委員;六二年任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總主講;七三年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員,台灣佛經注釋語譯會教授、編譯委員;七五年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七七年任中國內學院院長;七九年任中國淨土宗實踐研究院院長。並先後創辦華藏法施會、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和華藏淨宗學會等佛教教育及淨土專修組織。“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法師總結數十年學佛經驗所提出的修行原則。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網際網路、衛星電視,以遠程教學,二十四小時弘揚佛陀教育、聖賢理念,是其真實智慧所展現出的高瞻遠矚。祈願消弭戰亂衝突、落實世界和平,進而積極推廣宗教團結、種族和睦的多元文化理念,更流露出他老人家清淨平等心中的無盡慈悲。自一九七七年始,法師應邀至海外弘法,極力倡導以“淨宗學會”、“淨宗學院”形式,為現代社會提供修學道場以及流通法寶、培養繼起人才的佛陀教育機構。現今,已有百餘所的淨宗學會分布於世界各地,大體上都是以華人社群為基礎的純正佛教教育組織,並以法師為他們的導師或顧問。為培養佛教後繼人才,法師於一九九五年指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二千零一年更於澳洲圖文巴成立“淨宗學院”。除講經教學,法師也大量制贈經論善書及光碟影片,免費流通世界各地,公開授權一切大眾;其內容皆是有關聖賢教育、昌明倫理道德之言論思想。數年來,更先後印製《大藏經》數千套及購置《四庫薈要》贈送世界各大圖書館、高級學府以及佛教單位。身負“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使命感,凡是法師所到之處,無不為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之理想盡心竭力。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後,曾獲頒美國德州榮譽公民及達拉斯榮譽市民。公元二千年移居澳洲,兩年後(二千零二年)即獲頒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並獲聘任榮譽教授。同年,圖文巴市長頒發榮譽市民。次年(二千零三年),昆士蘭大學亦聘任法師為榮譽教授。二千零四年,法師先後榮獲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及印尼伊斯蘭教州立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儘管,對於畢生淡泊名利的法師而言,世間的名聞利養猶如過眼雲煙,修道人絕無絲毫染著。但這些榮譽,卻顯示了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對於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振倫理道德之刻不容緩,有著高度的共識。正是基於這份肯定與認知,法師在澳洲、印尼等地,與政、教各界人士都建立了真誠的友誼。自一九九八年起,為真正落實《華嚴》教義,法師以“所有宗教都是神聖仁慈博愛的教育”、“一切神聖都是同一真神的化身”之理念,主動拜訪新加坡九大宗教,並邀請各宗教講師,於居士林講堂為大眾講課,介紹所學教義;獲得良好成績。同時也參加由澳洲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所主辦的“多元文化論壇”,並發表談話。二千零三年七月,聯合國國際和平大學,在泰國曼谷舉辦國際研習會議,討論“宗教是衝突還是和平”;法師以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授身份,代表該校出席並講演。同年八月應邀參加“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發起的“西藏光明萬里情”義診活動,為西藏同胞捐助治療白內障的儀器與醫療基金。在世界災難頻傳、國際恐怖份子活躍與多種傳染病的襲擊之下,人們對於和平安定的渴望與日俱增,對於“宇宙和諧、世界一家”的理念,也產生更廣大的迴響。二千零三年十一月,法師應印尼副總統罕扎哈茲之邀,至該國進行首次訪問,會見前總統瓦西德長老以及政府各部首長及宗教代表;談話中,再三強調應重視弘揚宗教教育,對印尼的種族和諧及安定和平做了極具建設性的提議。長老及各代表紛紛表示,熱烈歡迎法師常到印尼講經說法。二千零四年四月,印尼國家宗教部部長塞德亞基先生,邀請法師再度訪問印尼。講演中,法師就“人道、愛、世界和平”的主題,諄諄說明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必須建立在恢復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兩千零四年一月,法師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洲非政府機構資訊網組織會議之邀,出席於日本岡山所舉辦的“教育永續發展”之國際會議。在大會講演以及數天密集的訪問座談中,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及學者專家共聚一堂,探討化解衝突之道。法師提出古聖先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說明一切宗教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要想消除衝突、挽救劫難必須先從化解自己內心的衝突與不平做起。人人反求諸己,心地純淨純善,世界必定充滿光明。法師慈祥溫和的風範,懇切真誠的言論,加以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來自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人士及學者們留下深刻印象,並表達了誠摯的敬仰之意。過去十年,法師在中國所設立的華藏獎學金、孝廉獎學金,幫助許多莘莘學子完成學業。近年來,法師不僅資助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多元文化和平工作,並提供南昆士蘭大學獎學金。二千零四年初,與印尼宗教部聯繫,擬於印尼大學設立獎學金,面向具有宗教信仰並專修人文學系、神學或哲學的貧寒學生,每年得到資助的人數約可達3500人。法師近年來積極倡導:神聖仁慈博愛的教育、與各個宗教和睦相處、多元種族文化平等對待。希望結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這動亂的大時代中,實現消弭戰亂衝突、促進世界和諧安定的大同理想。

名優特產

廬江“小紅頭”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名點‘原名餑餑,又名油糖燒賣,其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因頂端染一點紅,故而得名。

相傳在清同治年間,清軍著名將領吳筱軒,是廬江縣沙湖人,奉命出征。隨身家鄉廚師常為他做此點心,很受吳的讚賞。該廚師回鄉後,在廬江城關崗上開設“段萬和”飯店,繼續做這種點心,深受食者歡迎,遂馳名於世。

“小紅頭”製作十分考究,選料精細。其特點: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饋贈親友,攜帶方便。食用時:蒸、炸、炒均可。清光緒年間曾被列為貢品,奉獻宮廷。1979年省小食品展銷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1982年北京“方便小食品”會上受到好評。

旅遊觀光

湯池鎮(又稱東湯池),古稱“東坑泉”,湯池鎮因溫泉而得名。此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始建廬江國時就曾有“坑泉”分東西之說。宋神宗時,王安石被貶舒州,途徑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千古絕唱:“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憶驪山下,高欠然雪滿塍。”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戴名世也曾來此濯足並作《溫泉記》。三國周郎、小喬沐浴溫泉,扶琴雅頌,並留有“曲有誤,周郎顧”之佳傳。

湯池溫泉堪稱華東一絕。熱田面積大,水溫高(63℃),水量大(日涌量達4000噸),化學成份穩定,且富含有十多種對人體保健有益的化學元素。境內旅遊景點誘人,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樹珍、石古、崖懸,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湯池風景名勝區”。60平方公里的風景區內,63峰72景,分布著九寺十三庵。自八十年代起,省、市、縣十多家單位紛紛慕泉而來投資開發建立干休所和康復中心等。目前上海、蘇州、合肥等地客商擬在湯池投資建設。(附金湯湖照片)

湯池,即將成為華東區以溫泉為特色,融湖光、山色、翠林及眾多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休療養勝地。湯池,熱誠歡迎各界朋友來旅遊觀光和投資開發旅遊、休閒業和商貿業。

人文古蹟

廬劇(倒七戲)以大別山和淮河沿岸的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清道光年間流行於本縣。唱腔有“主調”和“花腔”兩類。其內容多為愛情故事,在本縣曾被舊官府貶為“淫戲”,常遭禁演,演員也受欺凌。

“倒七戲”唱詞、道白純為方言土語,吐字清楚,曲調簡單,民眾易懂,愛聽喜唱。1955年改名為廬劇,內容、形式、唱腔等不斷改革,更加豐富多彩。

傳說

縣南鄉店橋黃龍村的沈橋,原名“審橋”。據傳是一位縣官在此審案而得名。從前,有一賣油郎在此被殺。案報官府,縣官久偵未破,便布告在此“審橋”。“審橋”日,百姓均以奇而觀。橋邊桌旁放一木盆,盛半盆水,縣官說:“審橋之後要修橋,請百姓每人施捨幾個銅板於盆水中,即便審橋。”圍觀者都解囊獻錢,殺人者也將竊來的錢放幾個於盆中,立見油花飄浮,縣官即刻將此人捉拿,幾經審問後,犯人招了供,終破此案。

廬江大事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廢江南廬江郡。分衡山東部、九江郡南部置新廬江郡,舒縣屬廬江郡。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
北魏天賜三年(406),善詢和尚創建金城寺。明宣德元年(1425)重修。
南北朝梁天監初(天監元年為502),置湘州,改舒縣名潛,為廬江郡治。湘州治亦在此。
隋開皇初(開皇元年為581),罷廬江郡置廬州,遷廬州治於合肥,改廬江郡治舒為廬江縣。
唐開元二十三年(753),割廬江、合肥兩縣部分區域設舒城縣。
唐光化元年(898),冶父山伏虎寺興修,後多次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毀壞,1985年重修,為省重點寺觀。
明嘉靖二年(1523),知縣周良會主持編纂《廬江縣誌》,為廬江第一部縣誌。
明崇禎八年(1635)正月,農民起義軍首領革里眼(賀一龍)、老回回(馬守應)由巢縣經盛家橋,攻克廬城。十五年(1642)六月十三,張獻忠再次攻克廬城。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夏,大水,水淹縣城,房屋傾塌,潮水經冬不落。次年春、夏,大水,江水倒灌,城垛行舟,經冬不落。
清鹹豐三年(1853)一月,不少農民在徐齊美、吳觀郭領導下抗清。冬,太平軍攻克廬城。
清鹹豐四年(1854)一月,清團練首領胡祖謙攻縣城,城陷。二月,太平軍克城,活捉胡祖謙。八月三十日,縣紳吳廷香、鮑雲鵬率兵與太平軍激戰,城陷。九月二十七日,城中清軍斷糧3日,太平軍3次克城,吳廷香被殺,練首張道全及守城清軍全部覆滅。
清鹹豐八年(1858)十月初二,浙江布政使李續賓率湘軍圍攻三河的太平軍。夜,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捻軍將領張樂行領援軍駐金牛、白石山,與清軍先後激戰於金牛鎮、樊家渡。次日晨,清兵營壘盡破,全軍被殲。十一日夜,李續賓損兵折將投水而死。十三日戰爭結束,史稱“三河大捷”。
清光緒十三年(1887),縣人吳長慶捐銀數千兩,在南京太平路、白下路購置房屋近百餘間,創設廬江試館,為縣學生員參加南闈鄉試備考之所。光緒三十一年為縣旅京同學會及縣教育部門主管。民國24年被國民黨陸軍司令部查封。民國34年11月,縣與南京有關部門續訂租約(48本),產權歸本縣。建國後,與南京試館失去聯繫。
清光緒二十年(1894),縣人丁汝昌捐銀建造新試院(今廬江中學校址內)。
清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日夜,安徽省咨議局副都督王天培親督敢死隊200餘人攻廬城,知縣馬文錦懼威,交出印鑑回家,敢列隊入城後,布告安民。二十一日,廬江宣告光復。
民國5年(1916)5月4日,縣革命黨人袁同心、金際煦、丁少卿等為聲討袁世凱聚集數百人,手持槍械,袖纏白布,在石心圩、白石山、盛橋等處豎旗倡言革命。因泄密,被知事曾綿鎮壓。
民國7年(1918),廬江縣勸學所成立(民國15年改為教育局)。是年,在縣城桑園街創辦縣立桑園女子國小。民國10年(1921)6月3日,廬城各校學生舉行反軍閥示威遊行,罷課3天,聲討6月2日軍閥倪道糧、馬聯甲等在省城安慶殺害青年學生的暴行,並成立“六二”慘案後援會。
民國11年(1922)6月24日,廬城水作坊、糕點坊100多名工人罷工5天,取得了每人每年增加工資銀洋5元的勝利。是年,廬江縣初級中學成立,校長盧幼仝(美意)。民國32年改為廬江縣立中學,設立高中班。
民國13年(1924)年初,廬江青年周駿(周新民)、苗樹德等從外地購回《獨秀文存》、《新青年》、《紅旗報》和李大釗、郭沫若等人著作,開始在縣內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民國17年(1928)夏,成立廬江縣總工會,負責人盧成均;成立廬江縣婦女協會,負責人朱錦書、盧若鈴。當時兩會均屬國民黨(左派)廬江縣黨部。7月,北鄉石嘴頭農民協會成立,為廬江第一個農民協會。8月,廬江縣農民協會成立,當時屬國民黨(左派)廬江縣黨部。負責人徐化鯤。12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鄭灣支部成立(內部叫CY代號“中學”),為廬江縣最早共青團支部,書記鄭陽初。
民國19年(1930)6月14日,陳雪吾等率領70餘人,舉行廬南暴動,隊伍被國民黨七架橋、羅昌河兩民團夾擊而失敗,後稱“羅家嘴暴動”。
民國20年(1931)2月中旬,廬江礬礦60名工人罷工,迫使礦主給工人每人每天增加銅鈔10枚,補發所欠工人的工錢。
民國21年(1932)8月中旬,中共桐廬縣委馬哲聰等為“饑民求食”,組織2千餘人在廬南詹店一帶開展“吃恐”(又名“吃大戶”)鬥爭,獲糧300餘石。是年,本縣廢除地總制,推行保甲制,設5區、864保、8537甲。
民國24年(1935)11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在本縣北鄉宋家小圍子召開會議,選舉劉敏為特委書記,確定以堅持武裝鬥爭和職業掩護並舉的工作方法,轉入分散秘密活動,開闢新的活動地區,堅定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
民國26年(1937)起,先後改32個聯保辦事外為46鄉鎮公所,下設495保、5933甲。
民國27年(1938)5月10日下午,日軍3架飛機第一次轟炸廬城,至民國31年夏,廬城被日機轟炸17次之多,炸毀房屋600餘間,炸死居民20多人,炸傷40多人。
同年6月11日,日本侵略軍400餘人,由舒城乾汊河侵入舒廬交界的荷包山與國民黨川軍楊森部激戰,川軍傷亡百餘人向廬無方向撤退,縣長李治強懼逃黃泥河。15日日軍入侵湯池。21日經虎洞、柯坦去桐城大關。日軍入侵湯池期間,殺害民眾20多人,慘不忍睹。
同年7月24日,盤踞在三河的17名日本侵略軍到同大圩孫家壩陡門強姦婦女,被民眾打死2名。次日晨,100餘名日軍到上東灣一帶,打死民眾10餘人,燒毀房屋500餘間、糧食2000餘石。26日,日軍復到胡家灣打死6人,燒毀15戶房屋。月底,上東灣婦女用斧頭砍死日軍1人。此後,日軍不敢在新河上崖。
民國28年(1939)3月5日,巢湖抗日游擊隊在白石山成立。
同年5月3日,新四軍軍長葉挺由江南軍部抵江北第四支隊。羅炳輝在廬江縣政府招待茶會上作目前抗戰形勢的報告。5月中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本縣東湯池嚴家松園宣布成立。指揮張雲逸。是年秋,江北指揮部奉命轉移。
是年6月初,新四軍軍長葉挺在東湯池月形地召開千人軍民大會,發出“加強團結,反對分裂,站在一條線上,打倒日本鬼子”的號召。7月24日,中共鄂、豫、皖邊區黨委由立煌(金寨)遷至東湯池並在此召開黨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約300人。
民國30年(1941)3月29日,日本侵略軍侵入盛家橋。次日,占領盛橋街、止馬崗、夏礫山等地,並在夏礫山成立總部,盛橋鎮成立紅部。日本侵略軍駐此長達2年零3個月之久,1943年7月撤走。在此期間,大量拆毀民房,砍伐森林,燒殺淫擄,散布鴉片毒品等。
民國34年(1945)夏,美國第十四航空隊1架飛機奉命在蕪湖上空偵察,被日軍擊落,少校飛行員詹姆斯。黑。考比跳傘落入廬江與無為接壤山區,被廬江縣政府派人救至縣城,受到款待,並被送往省會立煌,後飛返駐地。
民國36年(1947)9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八旅二十四團解放廬城,成立“廬江民主縣政府”,代理縣長牛步高。是年冬,全縣三分之一解放區先後進行“急性土改”(主要是複查和徹底進行減租減息),後由於養鬥爭擴大化,至次年3月,貫徹新區政策,“急性土改”停止,繼續開展減租減息活動。
民國37年(1948)1月22日拂曉,湖西獨立團在汪莊被國民黨一七六旅五二七團突然襲擊,獨立團團長黃亞東等突圍脫險,中共湖西縣書記侯振東、湖西縣大隊長姚守永等多人遇難,其餘被捕。後稱“汪莊事件”。
是年11月18日,皖西軍區二十四團、桐廬獨立團及兄弟部隊攻克金牛據點,殲滅國民黨保全一團200餘人,繳獲一批輕重武器。22日,在金牛召開約4000人參加的“金牛山大捷軍民慶功聯歡大會”。
民國38年(1949)1月22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廬江城解放。3月,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團第七兵團十幾萬人到達廬江,司令部設在廬江中學。4月20日,奉命強渡長江。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兩區合併為安徽省(其中5至7月降雨1365。8毫米),江堤潰破,江水倒灌,除同大圩外,全縣圩口全部潰破,受災面積51。52萬畝,糧食減產約2億斤,倒塌房屋82950間,傷84人,亡44人。城內行船。縣成立救災辦公室,開展救災工作。
是年底至次年元月上旬,大雪,深達0。9公尺,交通中斷,氣溫在攝氏零下15度、河湖結冰1至10寸。全縣及時組織勞力破冰掃雪,打開水陸通道,運送救災物資,開展生產自救。
1956年,在質部航空磁測隊發現廬江至山東郯城一線有一高磁異常帶,稱“郯廬斷裂帶”。
1958年6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書記處書記王光宇等到湯池區視察。
同年7月7日,廬江改屬六安專區領導。
是年,發現何家大嶺鐵礦床(今鐘山鐵礦),由省工業廳建礦開採。
1964年6月29日上午,副省長王光宇來廬江和白湖農場執行省委決定命令白湖農場掘堤蓄洪。7月11日15時,西大圩掘堤進洪。
1965年,本縣水稻受到螟蟲害,面積達72。81萬畝。縣委、縣人委大力發動民眾進行防治,銷售農藥666粉65萬斤,制土農藥120萬斤,點誘蛾燈2萬餘,采卵面積11。4萬畝,取得了重大成績,使螟害率由1962年的20%,下降到0。88%,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出席農業部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植保會議。
1966年9月25日,舒廬乾渠工程指揮部成立,11月1日,乾渠工程開工,分兩期施工,1968年9月14日竣工通水。
是年,省地質局三二七地質隊普查證實羅河鐵礦床為大型鐵、硫、硬石膏綜合礦床,蘊藏量為全省之首。
1969年7月13日22時後,37個小時降雨494。1毫米,同時舒城龍河口水庫溢洪每秒2100立方米。14日至15日,全縣除同大、靈台、保障圩外,其餘大小圩口均破,廬城街道行船。水毀工程5698處,受重災面積50。53萬畝,毀房92003間,洪災發生時,人民解放軍舟橋部隊立即開出快艇到災區搶救災民,省革委會派飛機在梅山、白山、金牛、石頭等災區空投食品。災後,政府向災區發放大量糧款衣物。
197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來縣視察,對農業學大寨、工業建設和實現領導班子革命化等問題作了指示。
1974年4月至8月,廬江氣象站研製土火箭獲得成功。9月11日至12日,兩次使用土火箭人工降雨成功。
是年,全縣共植樹造林36897畝,獲省先進林業縣稱號,並獲錦旗一面,中央新聞紀錄片發行全國。
1976年,省地質局組織三二七隊等7個地質隊、25部鑽機,對廬(江)樅(陽)地區鐵礦勘探實行大會戰。
1977年1月,廬江會同舒城、肥西3縣組織20萬民工對杭埠河道進行治理(自將軍檔至巢湖口)全長26公里,次年底完成,共挖土1679萬立方米。
1978年,廬江中學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受到國務院表彰。
1979年,縣研製“雙管手壓提糞泵”參加國家沼氣出糞機造型會議,被列入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品。
1983年3月,美國地質調查所以柯克斯博士等一行4人來廬南地區,考察探討地球化學特點及其與大型鐵礦成礦的關係。
同年6月8日,國家確定廬江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6月25日,縣成立商品糧基地建設指揮部。
1984年11月8日,世界銀行史密斯、韋因斯、鄭蘭3人,前來廬江考察論證淠史杭-巢湖項目區引用外資工程及前期準備工作,此項工程除自籌配套資金外,引用外資折人民幣2000多萬元。1986年成立農業引用外資辦公室,開始項目建設。
是年,國家農村能源環境保護辦公室批准廬江縣為全國沼氣重點縣之一。
是年5月,廬江中學被列為安徽省重點中學。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