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

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桐城派的散文,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論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寫景傳神,抓住特徵,細節盎然,寄世感嘆;傳狀之文,刻畫生動辭;紀敘扼要,流暢時晰。平易清新,是整體流派特點。散文名篇有:方苞《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記》。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評價道:“桐城古文運動,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繼續、發展、終結。”。
桐城派簡介
桐城縣是屬於安徽省安慶市管轄。雖然歷史的文人較多,但目前的經濟發展很一般。學習風氣尚可。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安徽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八股文的出名之地。
桐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名始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派的某些特徵,是桐城派前驅。
桐城派,有1200餘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種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字就是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餘年間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 苞(1668~1749)。
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
“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 鼐,姚 瑩,曾國藩吳汝綸馬其昶
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