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嘴暴動

1929年冬至1930年冬,全省各地農民武裝暴動風起雲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逐步形成,給桐廬地區黨組織的工作以極大的鼓舞和推動。1929年6月,中共桐城縣委作出了“發展黨的組織與發展軍事組織齊頭並進”的決議。當時,桐城縣委及軍事負責人陳雪吾、王靖江、張順卿等人以探親訪友為名,在中共孔城鎮黨支部書記齊德高的配合下,於1930年2月21日晚,率農會會員奪取孔城商團武裝18支槍和一批子彈,又連夜轉移到方家倉,為武裝暴動做準備。同年5月初,中共安慶中心縣委在桐城縣會宮(屬樅陽縣)的疏小娘家召開了安慶、桐城、廬江、潛山、太湖、宿松、望江、貴池8縣黨組織負責人會議,上級黨組織也派了代表出席指導。會議決定組織暴動,以建立革命武裝和游擊根據地。會上,還決定將桐城暴動武裝編為鄂豫皖邊區紅軍獨立第三師第二團。

簡介

“羅家嘴暴動”發生於1930年6月6日,是中共桐城縣委領導的武裝暴動,在當時皖中地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社會背景

1927年8月,中共廬江特支成立後,桐廬邊境的廬南七架橋地區相繼建立黨的組織。1929年春,中共安徽省臨委委員王步文來此潛居3個多月,幫助發展黨團和農民協會組織,成立了中共七架橋區委,農會會員發展到千餘人。但當地由張晏清和張棟才率領的兩個民團卻反動透頂,人民對他們恨之入骨。

暴動準備

隨後,中共桐城縣委在城內汪家試館召開了軍事擴大會議,到會的有桐城陳雪吾、陶國器、王靖江、張順卿和廬江的邢炳坤、朱南友等。擴大會議貫徹了會宮會議精神,研究了武裝起義計畫,決定在廬南暴動。具體計畫是:先由陳雪吾率部分人員到方家倉運輸槍枝;吳大章進城取子彈;陶國器、朱南友到孔城、七架橋等地組織和發動民眾,並約定在廬江境內母子墳下河邊的府君廟會合;起義時間定為6月6日。同時,還決定派浮山中學學生、共青團員張功鑄(七架橋民團團長張晏清之子)回鄉作內應。七架橋區委派出兩批人員:一批到母子墳作嚮導;一批埋伏在張晏清團防駐地附近策應。待暴動隊伍到來時,就去喊張功鑄開門,讓大家乘機擁入團防,先繳取槍械,再直奔羅昌河,奪取張棟才民團槍枝,並與廬江縣民團和柯家坦葉明義兩股起義武裝會合,沿途搜繳反動武裝的槍械,隨即開到桐北三十里埠與大關以西山區,然後再與鄂豫皖蘇區取得聯繫。

暴動經過

1930年6月6日,暴動人員分別從三路集中過來:陳雪吾、張順卿、陶國器、朱錦明、吳克正、邢炳坤等40餘人從方家倉取出隱藏的武器,乘船經麻布河上游到府君廟,因風向不順,帆船誤時,未能按時到達;吳大章、周正超、孔城鎮的北三隊、桐城縣高木匠(修槍者)等8人先到了府君廟;胡芳遠從桐東七家山(白雲岩附近)集中黨員30餘人,因吳西勝駁殼槍走火,打傷了自己的腿,延誤了時間而遲到。當晚,共集中了70多人,都是清一色的黨團員,計有長槍18支,短槍11支,徒手者也混合編進了隊伍。然後,由府君廟塾師鄭良模作嚮導,越過母子墳,經土橋附近向廬南羅家嘴進發。按原計畫擬趕到七架橋,於當晚圍殲慈善廟張晏清民團。但到了李家石橋時天已拂曉,陳雪吾考慮白天行動障礙重重,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決定隊伍暫時隱蔽在羅家嘴,等天黑時行動,並布置了警戒。不料,此行動被地主李靜甫告密,七架橋的張晏清、羅昌河的張棟才兩民團糾集了百餘人槍的地主武裝,於7日上午8時許包圍了羅家嘴,同時又給廬江其他反動武裝報信,要求增援。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陳雪吾號召大家要發揚不怕犧牲精神,以一抵十,戰勝敵人。吳克正站在牆頭,對敵人展開政治攻勢,高呼:“士兵們!我們與你們昔日無仇,今日無冤,不要窮人打窮人。我們是紅軍,不是好惹的,打死了你們划不來。你們不要為‘二張’賣命,要為你們的父母妻子著想。”民團在游擊隊軍事和政治攻勢下開始瓦解,有的後退,有的只朝天放槍。陳雪吾為了保存革命實力,趁此有利時機,組織張順卿為先鋒,陳雪吾、胡芳遠等為後衛,率領40餘人且戰且走,打死打傷民團20多人,還抓了5個俘虜,直衝到大凹口,才脫離險境。在突圍中,王靖江為掩護他人而不幸犧牲。還有一些暴動人員帶了4支步槍堅持在村里,他們聲東擊西,用3支步槍阻止民團,用另一條步槍在背後監視民團。終因槍枝過少又缺乏彈藥,更無援兵,民團隊沖了上來,張佩卿、吳大章、周正超、高木匠等8人被捕。張佩卿被捕後,仍不忘向看守士兵宣傳革命道理,揭露張棟才殘害革命青年的罪行。他慘遭酷刑,在臨刑時還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這位年僅24歲的共產黨員從容就義於羅昌河的唐立崗上。其他暴動人員,後經營救被保釋。

歷史意義

這次暴動由於兵力懸殊、計畫不夠周密和缺少應變措施而遭到失敗,但是,暴動隊伍的基本力量,成為日後桐廬中共黨組織發展壯大的骨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