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

戰爭[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

戰爭是一種集體和組織互相使用暴力、虐襲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聯盟)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一般來說,戰爭的發起往往帶著掠奪的成分,即戰爭的基層就是來源於掠奪。在一方的資源不足時必須以“生存”或種種原因為理由對一方進行的掠奪行為,而被掠奪方認為自己是自衛反擊,因而兩種“正義”碰撞在了一起就形成戰爭這種極端社會現象。

基本信息

目的

戰爭戰爭
戰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任何戰爭都是為了達到既定目的而進行的,具體表現為戰爭的軍事目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一般情況下,戰爭的一方達到預定目的後戰爭即終止;特殊情況下,也可能任何一方都達不成戰爭的目的,通過妥協停止戰爭。

戰爭政治目的是進行戰爭的階級、民族和國家在政治上所要達到的根本目標。戰爭的經濟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戰爭的軍事目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相互關聯,融為一體。戰爭目的集中地表現為戰爭的政治目的,但達成戰爭的軍事目的是達成政治目的的前提。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爭的經濟目的往往潛在於戰爭的政治目的之中。不同戰爭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可能是各異的,但軍事目的都是相同的。一場戰爭,只有達成軍事目的,才能實現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不同類型的戰爭具有不同的目的。被壓迫民族和被剝削階級進行正義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謀求階級解放和民族解放,保衛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帝國主義、霸權主義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是為了實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維護反動統治,為了侵略擴張和爭奪霸權。

戰爭目的制約戰爭規模、時間、投入戰爭的力量和結局。戰爭雙方為了實現各自的目的,往往投入儘可能多的兵力兵器,力求在戰爭過程中轉換力量對比,戰爭規模就可能擴大;如果戰爭一方迅速達成戰爭目的,戰爭時間就縮短。戰爭目的是主觀的,但它必須建立在客觀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達成戰爭目的與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地理條件、國際環境、指揮員的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主觀指導必須符合客觀實際。

軍事

戰爭的軍事目的是進行戰爭的階級、民族、國家及其武裝集團在軍事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戰爭的軍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它是戰爭的根本目的,也是戰爭的本質。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一切戰爭行動的依據。從古到今,從技術到戰術,從戰役行動到戰略行動,都貫徹戰爭的軍事目的,它普及於戰爭的全體,貫徹於戰爭的始終。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不論採取什麼作戰方式、作戰部署和作戰原則,運用何種武器裝備,敵對雙方的一切鬥爭都是圍繞著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展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謀攻》)只是達成戰爭軍事目的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以強大的實力優勢為條件,使戰爭另一方意識到,如果對抗就會被消滅。

政治

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進行戰爭的階級、民族和國家在政治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階級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政治集團之間的武裝鬥爭都具有政治色彩,戰爭目的集中表現為戰爭的政治目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其政治目的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獨立、民主、自由、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中國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中國人民進行國內革命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都有鮮明的政治目的,而政治目的只有通過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和消滅敵人才能達到。

經濟

戰爭的經濟目的是進行戰爭的階級、民族和國家在經濟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戰爭的經濟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戰爭最終是為了達到某個階級、政黨、民族、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經濟目的。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奴隸主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奴隸、掠奪財富和兼併土地;封建地主階級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財富,兼併土地,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資本主義列強進行的殖民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擴張領土,掠奪資源,傾銷產品;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進行的或支持進行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勢力範圍,爭奪經濟資源。

代價

據統計,韓戰3400億美元,越南戰爭7200億美元波斯灣戰爭1020億美元,第四次阿以戰爭210億美元,阿富汗戰爭1160億美元,兩伊戰爭1500億美元,美國對南斯拉夫科索沃空襲費用是250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捲入戰亂,戰場上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第二次世界大戰: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1億人,大約9000萬士兵和平民傷亡,3000多萬人流離失所。戰爭中沒有完勝的一方,戰爭對於哪一方都是災難。戰爭會使人們流離失所。戰爭的災難是無法去估摸的。

起源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公元前21世紀國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衝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盟發了私有制、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卡爾·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二卷第413頁)日益頻繁的戰爭,驅使原始公社制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從此以後,戰爭變成了政治的工具、階級鬥爭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掠奪和反掠奪、壓迫和反壓迫、侵略和反侵略、爭霸和反爭霸、擴張和反擴張的戰爭,便成為階級社會的特殊的、必然的現象。到20世紀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的時間裡,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當今和未來,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有爭奪勢力範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鬥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代戰爭的直接動因。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指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1世紀

2001年-21世紀初:阿富汗戰爭

2002年-2007年:象牙海岸革命戰爭

2003年-2011年:伊拉克戰爭

2011年-2012年:利比亞內戰 2012年-?年:敘利亞內戰

科索沃

3月24日,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空襲開始不久,米洛舍維奇展開大規模清洗行動。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登記,大約85萬人逃亡到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黑山。西方指責這是米洛舍維奇蓄謀已久的計畫。實際上,米洛舍維奇利用空襲清洗阿族人,想造成既成的事實。阿族人在離開邊境時,被取走身份證件甚至汽車牌照。

戰爭[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戰爭[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

西方和南聯盟都有誤算。米洛舍維奇以為轟炸持續不了幾天,就象在波赫發生的那樣。其實,西方已從波赫戰爭中吸取了經驗教訓,為了避免斯雷布雷尼察屠殺的悲劇重演,他們認為只有武力才能讓米洛舍維奇屈服。但是,他們沒有料到南聯盟會趁機大規模清洗阿族人,形成了嚴重的難民危機,影響了有大量阿族人的馬其頓的穩定。

北約的轟炸嚴重影響了平民的生命和生活,比如他們轟炸電網和使用集束炸彈。1999年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公民死亡。

柯林頓(Clinton)在《我的生活》回憶錄中寫道:“事件發生後,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極其沮喪,立刻給江澤民主席打電話道歉,但是他沒有接,所以我在公眾場合下一再道歉。”

在俄羅斯總統特使切爾諾梅爾金(Chernomyrdin)和芬蘭總統阿赫蒂薩里(Ahtisaari)的調解下,米洛舍維奇同意了北約的要求,即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北約部隊負責科索沃的安全。1999年6月10日,安理會通過了1244號決議,承認南聯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科索沃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等待著最終地位解決。持續了78天的空襲行動結束了。科索沃戰爭是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多的戰爭。

隨著南聯盟軍隊的離開,阿族人返回了科索沃,而大約23萬塞族和其他民族人逃亡。西方國家以人道主義為由干涉了獨立國家的內部事務,嚴重破壞了國際秩序。

戰爭期間,中國輿論強調西方的霸權和侵略,讚揚南聯盟的英勇抵抗,卻沒有揭露米洛舍維奇的種族清洗。時至今天,對科索沃戰爭的了解仍顯偏頗,章永勇研究員編著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就反映了這種狀況。

1999年4月29日,南聯盟在國際法院起訴參與轟炸的北約十國。

1999年5月27日,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對米洛舍維奇提起訴訟。

1999年6月2日,國際法院裁定無權受理南聯盟訴美國、西班牙案;初步認為無權受理南聯盟訴英、法等八國案。

直到2004年才正式駁回訴八國案。米洛舍維奇則於2006年病死於海牙拘留所。北約空襲南聯盟是否違背國際法,最終逃離了國際法院的審判;米洛舍維奇在被定罪前去世,帶走了“大塞爾維亞主義”夢想。

名詞

戰略亦稱軍事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它是戰爭指導者運用戰爭力量、戰爭工具和作戰原則與方法,達成制止戰爭或實現戰爭目的的謀略和藝術。

戰略是為一定的階級、國家、國家聯盟的政治服務的。所以,戰略的性質、任務、目標,都是由政治綱領決定的。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軍事戰略,都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和鞏固其反動統治服務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的軍事戰略,是為對外侵略、擴張、爭奪地區或世界霸權的政治目的服務的。這就決定著它們的軍事戰略的侵略性、反動性和野蠻性。

戰術是進行戰鬥的方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戰術原則,兵力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和戰鬥行動的方法以及各種保障的措施。按類型,分為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按軍兵種,分為契約戰術、軍種戰術和兵種戰術;按規模,分為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分隊戰術等。在中國古代,《孫子兵法》以“用兵之法”表述戰術、作戰方法,近代亦有軍事專家徐計耀,理性點評戰爭包含的多方面因素。

名言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馬謖)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

戰爭是人類最不願看到的,但是必須要經歷,這樣促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說戰爭是雙面刃。(莎比諾夫)

這次戰爭我們用核子,那么下次我們只能用棍子。(愛因斯坦

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克勞塞維茨)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戰爭只能帶來傷害,到頭來法國仍是法國,德國仍是德國!(阿道夫·希特勒)

無窮的金錢是戰爭的原動力。(西塞羅)

即便是最勉強的和平,也勝過最正義的戰爭。(靜官)

參見

孫子兵法

和平-正義-社會革命

軍事-軍事家

軍事行動:戰爭-戰役-戰鬥

冷戰-軍備競賽

內戰

軍事對抗-武裝衝突

武器-兵器

中國戰爭史

鬥爭競爭

世界戰爭列表

宗教戰爭

戰場

戰爭狀態

戰地記者

戰士

遭遇戰

書籍

《戰爭》

作者:(法國)勒·克萊齊奧

譯者:李焰明 袁筱一

市場價:¥10.50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年

ISBN:9787805674063

版本:1版

套裝數量:32

普通的中國讀者,或許對勒·克萊齊奧並不熟悉,儘管他早已躋身法國文壇並成功地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這份陌生,與讀這本《戰爭》是絲毫無妨的。

都市裡生活慣了的人,一定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一切有生就的熟諳,熟諳到了麻木的地步,可以視而不見。這樣,不妨抽一個夜晚,獨自一人到都市燈紅酒綠的中心去逛一逛。無需說“懂”與“不懂”,只要看一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看一看一路追隨你跳躍閃爍的霓虹燈,看一看街上的人們那種匆忙而又冷漠的神色,你就已經站在《戰爭》的入口處了

勒克萊齊奧,生於法國尼斯,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作的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

譯序

(一)

讀完這本書,不知怎么總是要去想《夜營的喇叭》這個題目。那是張愛玲很短的一篇隨筆,記的是每天晚上,她家附近的軍營都要吹喇叭,“幾個簡單的音階,緩緩的上去又下來,在這鼎沸的大城市裡難得有這樣簡單的心,”但她怕聽這每天晚上的喇叭聲,因為只她一人聽得見。但有個時刻,“外面有人響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了喇叭的調子。”她於是奔到視窗去,“充滿喜悅與同情,”然而她也“並不想知道是誰,是公寓樓上或是樓下的住客,還是街上過路的。”

普通的中國讀者,或許對勒·克萊齊奧並不熟悉,儘管他早已躋身法國文壇並成功地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這份陌生,與讀這本《戰爭》是絲毫無妨的。因為沒有必要知道那是誰,他也一定比“街上過路的”更加無關緊要。問題是,當你聽見那細細的一聲喇叭平地響起,悠悠刺穿了天際,就在很深的夜,就在你自忖是否是自己神經出了毛病的時候,即在你自忖那是否只是自己的一種幻覺,或是回憶中的聲音的時候,也許,你翻開這本《戰爭》,也會“充滿喜悅與同情”的,因為他正是“信手拾了喇叭的調子。”

都市裡生活慣了的人,一定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一切有生就的熟諳,熟諳到了麻木的地步,可以視而不見。這樣,不妨抽一個夜晚,獨自一人到都市燈紅酒綠的中心去逛一逛。無需說“懂”與“不懂”,只要看一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看一看一路追隨你跳躍閃爍的霓虹燈,看一看街上的人們那種匆忙而又冷漠的神色,你就已經站在《戰爭》的入口處了。

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趁那聲喇叭在沉沉的夜色之中尚未響起,趕快跑開。都市文明在你的腦中依舊是一片美景,五彩繽紛,千萬不要剝去那層遮掩瘡疾的衣飾,你會繼續心安理得地享受這太平盛世的美妙之處,可以繼續高談闊論,可以繼續明爭暗鬥,可以繼續吃、喝、玩、樂,可以繼續把腦袋塞進“酚醛電木隔音殼”里,說著無聊的謊言,也換取別人兩句無聊的謊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