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坑村

砌坑村

砌坑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西北部思母山下,距鎮區5公里,距城區20公里,西接國道324線並與南安官橋鎮接壤;西北有御臨山也叫思母山;北與後坑村相連;東與磁灶鎮前尾村相接;南與潭頭村相接。政府駐地內坑鎮御里路1號。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627人,900多戶,旅居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約300多人,定居香港、澳門的有100多人。耕地面積1447畝(其中水田697畝,農地750畝)。

基本信息

地名含義

南宋末年(1279年)就有這個村落,據查當時叫蔡坑,可能由於蔡姓肈基之故,後諧音稱為“砌坑”。有王、林、余、徐、錢等姓氏。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有尤氏仕斌又名明齋之三子玄宗來蔡坑定居,人丁興旺,其他姓氏遷居的遷居,沒落的沒落,因此砌坑就成為一姓尤。

歷史沿革

明、清屬四都蔡坑鄉;民國33年屬豐田保;解放前稱泉州府南門外四都砌坑鄉;建國後,1952年屬九區;1956年屬內坑區天亮鄉;1959年屬安海公社天亮大隊;1961年屬內坑公社自成砌坑大隊;1984年屬內坑鎮砌坑村委會。

村容村貌

砌坑村是老革命基點村,為晉江市第一個農村地下黨支部的誕生地。砌坑村先後被評為“福建省泉州市民主法治示範村”、“文明村”、“晉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新農村建設示範先進單位”、“村規民約先進單位”等。2006年被晉江市列為“百村示範、村村整治”工程示範村。 砌坑村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實施了新村精品段工程,實行“五化”,即硬化、亮化、淨化、綠化和信息化。

人文景觀

“晉江內坑砌坑革命史陳列室”由中共砌坑村黨支部、村委會於1997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和主辦,在中共晉江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協辦下,經過四年的史料徵集、文字編纂、展室設計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於2000年11月布展完畢,2001年6月13日正式開展。總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展室約150平方米。
陳列室的內容分為砌坑村黨組織的創建、砌坑村地方革命武裝、砌坑村群團組織、砌坑村四個部分,主要通過圖片、革命文物和文字資料的展示,反映和再現砌坑村從1931年冬建立第一個黨支部到1949年全國解放期間,英勇的砌坑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翻身解放,拋頭顱、灑熱血,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使砌坑逐漸成為晉南一帶牢固的隱蔽基地、游擊根據地,有力地支持晉江各地的革命鬥爭,為砌坑和晉江的最後解放作出重要的貢獻。同時,還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砌坑村兩委的帶領下,砌坑人民繼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革命老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地再現了砌坑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鬥足跡。
陳列室共展出遺物8件,收錄圖片235張,文字約13559字,並由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許集美同志親筆題寫館名,它的建成是晉江黨史宣傳的視窗,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對於激勵人們建設更加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