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坑村

村坑村

村坑村坐落在千島湖畔。隸屬浙江省淳安縣許源鄉,距縣城21公里。交通主要靠水運,陸路交通只有機耕路。轄陳家塢、項家坪、青山坪、大塢坪、宜家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塢坪。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業生產發展緩慢。經過村長吳永康帶頭領導下,2000年後得到省林業廳、國家林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林業發展模式典範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概述

村坑村村坑村
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為千島湖畔的一個半島。交通主要靠水運,陸路交通只有機耕路。轄陳家塢、項家坪、青山坪、大塢坪、宜家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塢坪。1992年有32戶,126人。山多田少,山林總面積3350畝,田4.08畝,旱地16畝。村坑村原屬遂安縣安陽鄉,原有人口570人,1959年新安江水庫形成後,海拔108米高程以下的土地淪為水庫,該村良田、村莊被淹沒,大部分村民遷移到夏峰鄉汪村,後轉移到江西省南豐縣,剩下的147人,沿庫區後靠重建家園。淳安、遂安兩縣合併時,該村只有24畝貧瘠的山坡地和3000多畝荒山,集體財產及農具也因移民所剩無幾,村民生活異常艱苦。然而,村坑人通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使重建的新村莊成為全縣乃至全省聞名村。

林業興村

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業生產發展緩慢。1979年,中共淳安縣委對縣內庫區移民落實安置政策後,堅定了村坑人創業的決心,村委會面對山多田少的實際,提出“靠山吃山”、“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的綜合開發方針,把目光從十幾畝的田地轉向三千多畝的荒山,從農業向林業轉移,制定了荒山十年開發規劃。當年冬天,村里男女勞動力全部上山,建立茶葉基地42畝。1981年春開始上山造林,經過一個冬春的奮戰,種下了杉木150畝。村坑村的艱苦創業精神感動上級領導,縣裡給予獎勵,肯定方向。從此,村坑人每年堅持植樹造林。1980年至1983年開墾200餘畝茶葉基地;1981年到1990年10年間共造用材林基地2530畝,人均20畝。村坑村還大力發展水果基地,1982年種植柑桔50畝,1985年投產。後每年由村民自行在自留山上種柑桔,至今發展到200餘畝,其中75%的桔園已投產。種植桑樹76畝、種植枇杷30畝、黃桃10畝、青棗26.5畝、毛竹169畝、油茶27畝。在造基地林的同時,積極發展庭院立體經濟,種植葡萄香菇木耳白蓮等經濟作物。
在造林的同時注重護林,從1981年至1992年共投資近60萬元,人均投資4500元,平均每畝160多元,樹苗種下後注意精心撫育,使基地林木生長迅速。成立護林小組和防火小組,採取”防護第一、用材第二"方針,在採伐上變皆伐為間伐,在管理上採取“批樹一枝筆,售樹一本帳"的辦法,出現”千把鋤頭種樹,一把斧頭砍伐“的良好秩序。
2000年後村坑村有山皆綠,遠山近坡,茂林修竹,成排成行,茶果桑桔,相映成園,實現高山陡坡林木化,低山緩坡茶桑化,溝壩陽彎果園化,水窪低地漁塘化,森林覆蓋率超過全縣平均水平20%多。得到省林業廳、國家林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林業發展模式典範村。

致富經過

村坑村的發展離不開村長吳永康的帶頭作用。吳永康1951年曾任淳安縣上梧鄉主任,1954年改任上梧鄉副鄉長,1956年當選白馬鄉鄉長,1958年懷著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赤誠之心,毅然辭職回家務農。但在"左"的年代,一腔熱血付流水,鄉親依然捧著金飯碗討飯,山荒人窮。為了餬口,村民紛紛外出,女的提籃小賣,男的肩挑車拉,日子過得很艱難。1979年,吳永康和村委會一班人制訂荒山開發十年規劃,提出"至1990年實現每人擁有用材林15畝,茶葉、柑桔、毛竹油茶各1畝半,枇杷、楊梅、青棗、柿、梨、桃、蠶桑等各半畝"的目標,當年冬天把村男女勞力全部拉上山。為了在山坡上種上桔樹,他帶領全村人硬是從水庫里把泥一擔擔挑上山。1984年他帶領5個兒子上山造林,在荒山上辦起了淳安縣第一個家庭林場。全家總收入自1988年以來年年超過萬元,1990年超過2萬元,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加10倍,成為全省立體結構型商品生產典型戶,得到省市縣領導的讚賞,其經驗迅速在全村推廣。
在吳永康的帶頭下,村坑村家家戶戶辦起家庭林場,經營山林面積達到3060畝,占全村山林總面積的90%以上。並以家庭林場群體優勢,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綠化全部荒山,使家家都有一隻打不破的聚寶盆。1987年,村坑村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範集體。吳永康被推選為杭州市家庭林場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林業專業戶協會理事,先後獲省級綠化先進工作者、浙江省1986年度勞動模範、浙江省優秀農民企業家、浙江省"七五"勞動模範等稱號。

漁業發展

沿湖農戶充分利用界首群島水域島嶼多、湖彎曲折、口小肚大、島上林木蔥鬱、生物花粉餌料豐富等自然條件,依託境內新安江開發總公司大塘魚種場技術及精品魚飼料,發展庫灣、網箱、山塘養魚和捕撈業,並逐漸形成養殖、捕撈、販銷一條龍的漁業生產經營體系。1997年全村圍庫、網箱、山塘水產養殖戶61家,養殖蝦、鱉、鱖魚、鱸魚等名特優水產品400餘畝,發展捕撈專業戶420餘戶,作業勞力1000餘人;漁業販銷人員50多人。全年漁業總產1000多噸,漁業收入5634萬元,人均漁業收入158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2.8%。

新村新風

村坑村發展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以柑桔為主的水果林,以茶葉為主的經濟林,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全村現有杉木基地2389畝,計材積1.2萬立方米,以300元 立方米計價值達360萬元,且每年以1400立方米速度遞增。每年按上級下達的採伐計畫採伐的木材款40%留村級經濟,60%分給農戶。全村茶葉收入每年達4萬多元,以柑桔為主的水果林收入每年計10萬元,漁業收入每年4萬多元,加上其他收入,全村戶戶都是萬元戶,最多的戶達4萬多元,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房,在新安江庫區移民後靠村中一躍成為首富村。
村現有固定資產27萬元。1984年投資1.3萬元安裝了自來水,投資3.7萬元建立三座路壩,使4個自然村相連,路程縮短三分之二。村每年投資4萬多元開機耕路。全村現有船46隻,其中機動船28隻,最大的船噸位達35噸。全村農業稅、育林、修水利、軍屬優撫、文化娛樂、辦學等費用都由集體經濟支付。從1984年開始,村里每年都出資4000多元錢訂報,其中《浙江科技報》已連續訂了8年。1983年從大塢坪劃出一塊最好的土地投資6萬元,興建一座國小。村風端正,沒有賭博、沒有偷竊。村支部連續13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在村四周都是國有山林的情況下,沒有人採伐國有林木。村計畫生育工作年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村坑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地無荒土、野無遊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