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塘村

梅塘村

梅塘村位於建德市東北部,320國道穿村而過。相傳因梅姓最早遷居此地,境內多水塘,故稱梅塘。後梅姓絕嗣,吳姓從徽州府歙縣入遷,仍用梅塘之名。清雍正年間屬北區乾潭莊。民國時期先後為乾潭鎮、乾潭鄉管轄。

基本信息

村莊概述

梅塘村建德梅塘村
1951年為芝峰鄉陵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1956年屬乾潭鄉定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 年屬乾潭公社定田大隊。1961年單獨建立行政村,稱芝峰公社梅塘大隊。1983年為芝峰鄉梅塘村。1992年屬乾潭鎮。有133戶,483人,其中吳姓 411人,柴姓48人,楊、羅、王三姓24人。梅塘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甘薯甘蔗等。由於缺水,十年九旱,產量很低。進入50年代後,大力建設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1991年,在市、縣、鎮農技幹部的支持下,早稻工廠化培育拋秧成功,連續三年栽培特優638組合拋秧,均獲得大豐收。

境內風景名勝,以繼源庵為最。其建築結構形式獨特,雕刻工藝精湛,引人入勝。

農業發展

梅塘村建德梅塘村
梅塘村有耕地340畝,山林1496畝,糧食稻麥為主,產茶葉、蠶桑、生漆等。1949年前,梅塘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糧食畝產只有300餘斤,流傳著"蓑衣當被蓋,辣椒當油炒,松明當燈照,苦葉菜吃到老"的謠諺。1949年後,糧食產量較長時期在畝產400斤左右徘徊。80年代後,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畝產有較大提高。1985年達到1010斤,人均年收入400元。

梅塘村黨支部、村委會經分析研究認識到全村要想儘快擺脫貧困面貌,只有充分利用緊靠320國道線、交通便利的優勢,走農工結合,集體致富的道路。1985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吳光營主動挑起創辦村福利紙品廠的重擔。他原來和村會計吳炎生合辦塑膠製品廠,銷路好,年盈利可達1萬多元。但他為了帶領村民致富,放棄了在塑膠廠的優厚條件。為解決資金困難,三番五次跑梅城、去桐廬,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發動職工籌集資金,湊起5.6萬元,辦起了工廠。廠領導按鄉政府規定可以拿職務補貼。但他們考慮廠的底子薄,主動不要補貼,和職工拿一樣的工資。辦廠8年來基本做到無次品和退貨,產品廣銷浙江安徽江蘇河南吉林上海等省市。1992年底,有固定資產70萬元。當年投資35萬元,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廠房。擁有職工7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 18.84%。產值265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8年來,梅塘福利紙品廠累計產值932萬元,發放工資50萬元,先後共安置本村27名殘疾人員就業。 1989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浙江省助殘扶殘先進集體,廠長吳光營被評為省助殘扶殘先進個人。

工業發展

梅塘村梅塘村
工業生產的發展,使梅塘村得以以工補農為民辦實事,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用電、改善水利設施,綠化造林苗木開支等都從集體積累中開支,每年的"工貼農"投資達上萬元。改造全村的用電線路和廣播線路,成為乾潭鎮首批標準化線路合格村。投資將村裡的道路建成3米寬的水泥路,共2公里余。投資3.6萬元,打了2口井,建了兩座自來水塔,免費把水管裝進全村各戶。鞏固發展村級合作醫療事業,村民患小病在村醫療站享受免費治療;患重病外出求醫,村里給予經濟補助。投資2萬元,拆除全村露天廁所,百餘戶人家建造三缸式衛生廁所。由於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肝炎、痢疾等傳染病已多年不見。投資2.5萬元,建成梅塘村教學樓,村民子弟上國小,一律免交學費,考上中專或大學,獎勵100元至200元。村民每戶1人和紙品廠的職工曾於1988年由村里出資,去杭州空中旅遊 (乘飛機觀賞杭州城)。組織60歲以上老人去杭州、蘇州等地旅遊。

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多種經營的開展,1992年,梅塘村糧食畝產達1573斤,家庭養雞存欄1.2萬羽,成為建德的養雞重點村。全村工農業總產值 307萬元,人均收入1100元,是1985年人均收入的2.75倍,進入90年代,梅塘村先後被建德縣(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優秀文明村。

江西省梅塘村

梅塘村江西省梅塘村
梅塘村委會位於梅塘鄉境北部贛江主要支流瀘水河中游岸邊,東隔瀘水與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江下村委會相望,南與栗塘村委會為鄰,西接西湖村委和東門村委會,北接鄰斂潔村委會和同睦村委會,站在遠近聞名的鳳華山炮台上整個村落盡收眼底。
村部駐地老梅塘街,距鄉政府駐地栗塘街3公里。全村共有柳塘、棚下、沙田、龍家、下邊、劉家嶺、中心村、後房共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332戶,1333人,都是漢族
全村共有耕地2436畝,其中水田1988畝,旱地448畝,林地1234畝。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輔以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家庭養殖以生豬、黃牛為主,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100元。
這裡地廣田肥,自古以來物阜民豐,圩鎮文化轟動一時,戴帽子的黃氏宗祠以及瀘水河邊百畝沙洲引來諸多人文之士前來觀賞風光。

湖南省梅塘村

梅塘村位於岩口鄉西面,地處九龍山脈之中,海撥700多米,距鄉政府8.5公里,總面積6.33平方公里,耕地937畝,其中水田753畝。全村12個組,314戶,1201人,村裡有學校、衛生室、商店、有線電視,岩六公路通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有豐富的林木、楠竹資源;烤菸生產基地村之一,多數人靠在廣東等地打工掙錢,2005年村民人平純收入1460元。

桂州市梅塘村

全州縣紹水鎮梅塘村可以算得是江南水鄉被移植的標本。
梅塘的得名來緣於村中有一口占地兩畝的水塘。水塘的水是從地下河湧出來的,一年四季清澈見底,幽遠而寧靜,水溫溫暖如春。
梅塘屬全州縣紹水鎮的一個自然村,300來戶的村莊900多人,趙姓最多。

福建省梅塘村

位於郊尾鎮北部,與東湖、三埔、湖宅、後面村毗鄰。宋代稱頂店尾,屬香田裡,明代因梅樹成蔭圍繞草塘,風景秀麗而得名梅塘。民國時期稱梅塘保,屬香田鎮。1965年6月,併入古店鄉,1958年9月,設梅塘大隊,屬郊尾人民公社。梅塘地為紅土丘陵,海拔38米。水源缺乏,屬貧水區。三郊省道從該村通過,交通方便。下轄新岱、墳尾、東安、下寨、油坊、東林、頂寨、下街、頂街和尾林等10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
梅塘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甘薯甘蔗等。由於缺水,十年九旱,產量很低。進入50年代後,大力建設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1991年,在市、縣、鎮農技幹部的支持下,早稻工廠化培育拋秧成功,連續三年栽培特優638組合拋秧,均獲得大豐收。
境內風景名勝,以繼源庵為最。其建築結構形式獨特,雕刻工藝精湛,引人入勝。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