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垓村

杭垓村

杭垓村位於浙江省安吉縣西部,距縣城30公里,素為安吉、孝豐、寧國、廣德之間的重要通道,安吉縣西部的交通樞紐,在軍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轄杭垓、吳山、寺坑塢、吳山沖、余家沖、黃金壩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杭垓。唐時為安吉縣上敬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孝豐分立後屬太平鄉,延至民國初年未變。1918年更鄉為區,屬通德區;嗣後,歷屬杭松鄉、唐松鄉、湯口區、永和鄉。1949年秋屬永和區,次年為杭垓鄉杭垓村;1955年為杭垓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1月,孝豐縣併入安吉縣,為安吉縣永太人民公社杭垓管理區杭垓生產隊,1961年為永太人民公社杭垓生產大隊,1984年1月改為杭垓鄉杭垓村。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有689戶、1824人,其中居住村區的機關幹部、企事業職工和居民259戶、408人。

基本信息

歷史

杭垓村杭垓四百農村老大媽進企業上班
杭垓村南距唐舍關9公里,界寧國;西距分龍關(又名分嶺關)6公里、董嶺關(又名鐵嶺關)14公里,通寧國;西北距虎嶺關(又名苦嶺關)約11公里,界廣德。四大關隘歷來為出入浙皖之孔道,杭垓又是必經之地。相傳古代安徽銅陵至杭州驛道也經此村。

南宋時期,戚方犯安吉,岳飛領兵三千,紮營於苦嶺,連敗戚方所部。杭垓一帶相傳是抗金戰場,在毗鄰的松坑村有梅將軍墓。清《(光緒)孝豐縣誌》載:南宋梅將軍墓在鏗塢口、朱棺二塘,鐵索懸葬,相傳為宋南渡時岳武穆裨將,與金兵戰歿於此。明洪武六年(1373),松坑巡檢司設於杭垓;裁松坑巡檢司後,天目巡檢司移至此。清鹹豐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吳王、戴王、感王率兵攻孝豐,多次從廣德、寧國入虎嶺關、唐舍關,經杭垓去孝豐。1937年上半年,紅軍皖浙贛獨立團,從寧國入唐舍關,在杭垓與浙江保全團作戰。抗日戰爭初期,寧廣孝游擊隊出入於杭垓一帶。1945年上半年,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在天目山反頑自衛戰役中,多次於杭垓一帶與頑軍作戰。

工業

杭垓商業、手工業發展較早,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通稱杭垓鎮。鹹豐、同治年間,遭兵燹瘟疫,人口銳減,商業衰落,土地荒蕪。隨後,有河南光山、湖北隨縣、安徽懷寧及浙江新昌、天台等地移民陸續到此墾荒經商,人口漸增。延至民國初年,各業恢復,又形成一個鄉村集鎮。至40年代末,有聚城、聚泰、顏復盛等南雜貨店,並設有酒坊、醬坊、水作、茶食等手工作坊;有仁志堂、萬全堂兩家藥鋪,悅來、義和興兩家布店;還有服裝店、飯店、旅館、肉店、鐵器店和縫紉、理髮、打鐵、油坊、冬粉加工等服務業和手工業,成為孝豐縣五大鄉村集鎮之一。街道口築有大門,門頂書杭垓鎮3字,夜間街巷還有更夫打更。

1949年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更趨繁榮興旺。至1992年,擴建新街道0.5公里,與老街銜接,全澆水泥路面。街道兩旁有供銷社的棉布百貨針織、五金交電生產資料文化用品南雜飲食、農副產品收購等門市部及旅館、加油站;有鄉村及部門開辦的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綜合商場、糧站等;有個體經營的飯館、服裝、修理、小吃等店鋪。還有公安、郵電、財稅、金融、工商、供銷、醫院等單位的辦公樓和宿舍。村民有在街道、車站、農貿市場、村落開店設攤的,有開三輪卡、拖拉機搞運輸的,有販運毛竹、毛料、鮮筍、茶葉等農副產品的,共100多戶,占總戶數的16左右。

農業

杭垓村與安徽省寧國、廣德兩縣交往密切。1949年前,寧國、廣德的大米、花生、芝麻等農副產品,靠肩挑、騾馱、獨輪車載運到此交易,併購回生活日用商品。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寧國、廣德的油料及小雜糧到此出售數量猛增,杭垓糧站最高年收購黃豆250多噸,芝麻100餘噸,花生、赤綠豆150餘噸;並有小量板栗、中藥材售給供銷社。近年來,有些個體戶去寧國販運毛竹、毛料、竹筍、茶葉等農副產品。
50年代後期,社隊在境內先後辦起水電站、糧食飼料加工廠、竹器廠、農具廠、織巾廠等。至1992年,有村辦的磚瓦廠、水泥預製廠,鄉及部門辦的筍廠機械鑄件廠鋼竹製品廠、營養食品廠、醫療器械廠、糧食飼料加工廠、食品廠、豐泰製衣有限公司等,職工300餘人,總產值1400萬元。主要產品有清汁筍、鋼竹轉椅、花粉豆漿精、注射混均器、金工配件、各種鑄件和農具等。

全村耕地面積814畝(其中水田700畝)、山林8700畝。農林業是杭垓村的傳統產業。1949年前,洪旱災害頻繁,糧食畝產不到200公斤。1952年興修黃金壩,自流灌溉糧田400餘畝,在壩下兩岸築起塊石防洪埂1600多米,造田100餘畝。並先後建起水塘16個,放水渠道4000多米,抽水機埠7處,裝機容量53千瓦。1992年糧食總產499噸,畝產700多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長2倍多,由缺糧變為自給。

林業歷來是杭垓的主要經濟來源。1949年前,銷路不暢,運輸不便,收入低微。1949年後,國家組織供銷部門設點收購。50年代後期,公路建成,汽車進山村,運輸方便,山貨價格逐步提高,山林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同時推動育林造林工作,從70年代起,不斷營造杉木松木等用材林,利用低山荒坡開闢茶園。至1992年,共有毛竹林3900畝、小竹林107畝,毛竹蓄積量35萬株左右,杉木林2700畝,茶園300畝。是年,採伐毛竹17萬支、小竹5.4噸、木材70餘立方米,生產茶葉10噸,以及毛料、老枝、竹梢、鮮筍等林副產品,林業收入共70.6萬元。80年代以來,有50%以上村民建新樓房,黑白電視機、電風扇基本普及,近20%的戶已有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櫃等高檔家用電器。1992年,人均純收入1150元。

文化

杭垓村圖為村民正在表演節目
杭垓村的《排舞》、《腰鼓》體現著“秋收”的歡騰;《大頭和尚》繼承著古老的原生態文化;葫蘆絲展現著當代農民的風采。
杭垓村廣泛開展農民“種文化”活動,整合資源,豐富、細化活動樣式,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精彩紛呈。杭垓農民不再甘當文化的“看客”,他們利用閒暇時間,放下鋤頭熱情地組織起來,唱起山歌、越劇、蓮花落,敲起腰鼓、跳起排舞,打起籃球,比試象棋。和杭垓鎮一樣,各地通過深入開展種文化活動,農民主體意識不斷激發,傳統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農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躍。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