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張村

上張村

上張村位於安吉縣西南部,距縣城31公里,與龍王山自然保護區毗鄰。孝(豐)章(村)公路通過村境,日有客車10餘班次,各種農用機動車輛絡繹不絕。古稱張湖,明、清時稱上張塢莊,1984年稱上張村。轄上張、陽山灣、水家山、湯塢里、和尚塢、廟田、羅村、尖頭山、楊溪橋、西塢、石灰窯、唐家、大石塢、茶場1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上張。隸屬報福鎮。1992年有516戶,1731人。。

歷史詳情

上張村稻田
在解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村民大都以造“雙響炮”為生。抗日戰爭期間,孫明烈在此成立了著名的“南垣爆炸隊”,大小廟宇戲台等古建築曾遍布全村,遺憾的是臨汾攻堅戰中急需大批木料,故被拆支援於解放戰爭

1945年上張村就有了農會組織,農會主席叫劉永清,最早的共產黨員叫劉金泉,也是最早的黨支部書記(1946—1952年),與農會主席劉永清領導民眾進行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支援三年解放戰爭,1952年春成立上張完校——南垣第一所國小;第二任黨支部書記張興禮(1953—1956年),組織互助合作化,1954年建攜前、攜升、攜進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冬全村實現了高級合作化;第三任黨支部書記王正其(1956—1957年)組織民眾參加曲亭水庫、虎頭山、三條溝水利工程,1963年春創畜產院,1964年拉電建磨坊、建大隊磚窯。

上張村素有“張姓居多,擇上而居”之說,據村民傳說古稱“鳳凰村”,遺憾的是文革期間規模較大的張姓家廟被毀,相關文字記載已不可再尋。據說張、王、盧姓從陝西遷移至此,現村中以張、王、盧、許四大姓居多,其次有郭、吳、劉等姓。出土過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文物,曾被新加坡電視台作為“中國新聞”報導過。據張姓一兵備道台墓碑及張姓和盧姓家譜記載,該村在明朝時稱洪洞縣望日鄉張石上里上張村。

村情簡介

上張村路邊的溪水
上張村,位於淹底鄉東北部,相距2公里,是洪洞縣淹底鄉大村之一。全村東西長約3華里,南北長約1.5華里,地勢屬半丘陵半平川地帶,人口居住較為集中,村民居住房屋現澆頂磚窯為主。洪淹公路由村中南北穿過,村委大院和學校均座落在路東的村中心制高點。交通條件較為便利,正南2華里與臨汾至孔峪公路相接,正北5華里與309國道相接。西與迪村為鄰,東靠後泉村,南與淹底村為界,北與喬泗村隔河相望,全村共780戶,3012口人,分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000餘畝,屬農業村,機井50餘眼,變壓器8個,引沁入汾工程由村東向南而過。現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

上張村有山林12851畝,其中毛竹林4157畝、用材林2900畝;茶園698畝;農田1009畝。林業占主要地位。1949年前交通不便,山貨出運全賴肩桃背馱至溪邊,扎筏撐運出境。1963年公路建成後,運輸暢通,集體經濟逐步增長。1964年發動100名青壯勞力,先在南塢山荒坡墾造梯地種植杉樹,以後堅持逐年造林百畝,使森林面積不斷擴大。至1992年,杉木蓄積量達3000立方米,年可砍伐100立方米。毛竹是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改革開放後,落實山林家庭承包責任制,毛竹產量上升,蓄積量自50年代初的10萬株增至1992年的66萬侏,度產毛竹從2萬支增至22萬支。副產品毛料也相應增多,1992年為1.4萬件。1984年辦起2家個體掃帚廠,產品出口日本。1987年,村成立林產品服務部,為林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發展筍竹兩用林基地2300畝,1992年產鮮筍45萬公斤。

村鎮產業

上張村茶田
南塢山海拔高,多雲霧,氣候適宜,有利於茶葉生長和葉芽保嫩,使茶葉質量具有色澤鮮嫩、味甘清香特色,是安吉縣優質雲霧茶產區。每當春茶上市,慕名採購者絡繹不絕。舊時多采野山茶,手工製作,產量不高。1962年開墾荒山栽茶,建立集體茶園;70年代採用機械制茶,1991年改進制茶設備和製作工藝。1992年,茶廠生產能力50噸,產品有龍井白片碧螺春毛峰炒青和各級烘青

50年代初,僅有手工業和柴油機加工糧食。1971年動員500名勞力建造水電站,10月建成發電。村辦企業隨之逐步興起,制茶、竹器、糧食等加工開始實現機械化或半機械化。80年代,先後辦起服裝、元釘、鋼製家具等廠,至1992年已有村辦企業7家。村辦紡織廠有織機20台,職工50名,年產值65萬元;村辦水電站兩座,年發電45萬千瓦時;私營(個體)企業42家,其中安吉華春鞋廠,年產值10萬元,所產保曖鞋、布單鞋暢銷華東各大城市。

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500萬元,比1978年增長2.5倍;人均純收入1000元,比1978年增長2倍。

精神文明

1949年前,僅有私塾1所,供富家子弟讀書。1950年始辦國小1所。1990年上半年,投資17萬元,建成完全國小,占地面積1550平方米,二層教學大樓建築面積656平方米,現有6個班級,在校學生173名;對7名畲族兒童入學免收學費。1992年,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率、畢業率均為100%,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前茅。1952年開始採取上夜校、互教互學等形式,掃除文盲率達90%。有10多名學生考取大中專院校,高中畢業生200多名,25歲以下青年普遍受過國中教育。1985年,村內建起電視地面衛星接收差轉台,覆蓋率達90%以上。每逢節日,村里組織文娛體育比賽活動和傳統節目舞龍表演,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社會風氣淳樸,1989年被評為安吉縣綜合治理達標單位。

1969年開始建立合作醫療制度,設立醫務室,開展防病治病、消滅血吸蟲病、除四害等工作。合作醫療站有固定資金1萬餘元,建立起初級醫療保健體系,村民健康得到保障,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對現役軍人、村幹部、老幹部、孤寡老人、企業負責人已實行養老保險,使之老有所養。1992年被評為安吉縣十個“明星村”之一。

古村遺蹟

南塢山大鋪崗有5支山巒自村南奔放而下,延伸上張村內,儼若五龍翔舞,氣勢磅礴,懸崖壁立,岩石嶙峋,一澗從山間出,泉水清澈。山上竹木茂密,蓊鬱蔥蘢,景色優美,歷來文人墨客慕名來游者,留傳不少奇聞軼事。半山有一石如古佛,稱張塢石佛,俗稱石和尚,系鄣南勝景。

從村區出土的古陶,經考證為東周遺物(現藏安吉縣博物館);又發現古村廢墟,證明這裡早已是人煙稠密的村莊。《楊氏宗譜》載:因金人侵擾,楊氏隨宋室南渡,先至寧國西之雙橋,繼而其裔無意於宦遊致仕,來孝丰南鄉張湖,見風景秀美,戀戀不捨,遂卜居於此。長期來耕讀傳家,子孫繁衍,迄今已傳25世。又據1963年尖頭山附近發掘清道光年間墓葬,墓主楊藻元,官至“皇清大學士”。此外有乾隆三十七年墓碑,刻有“申侯府君”,舊縣誌亦有申侯、殿侯兄弟同登鄉榜記載。楊之晃少習舉業不得志,改為學醫,10餘年後醫聲大著,並擅長書法。楊氏府邸,鱗次櫛比,門庭深邃,每幢宅院均有四五進或六七進,畫棟雕梁,檐牙高啄,廊廡庭院,幢幢相連,自然形成村落,構成古建築群體;村內官第門牆和旗桿石尚存,足見當年曾顯赫一時。

太平軍占領時,楊氏有許多人參軍。太平天國失敗後,返回家園,鄉親大都死亡流散,人口不復當年。外地人陸續遷入,墾荒種植。至今上張除楊氏外,姓氏多至108個,多數為河南、湖北、安徽及浙江的台州、處州、紹興金華等地移民。其中尚有畲族6家,勤勞耕種,發展生產,畲漢兩族人民彼此相處和諧,互通婚姻。

民俗風情

上張村端午賽龍舟
端午節
端午節活動已十分豐富多彩。“端午懸蒲艾於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以雄黃菖蒲泛酒飲之,仍用以抹小兒諸竅。復以色絲為索,名長命縷,系其臂足,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社廟備龍舟競渡,幾至旬。”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家家戶戶都要暢敘一堂,共賞明月,同食月餅,歡度中秋佳節,以享天倫團圓之樂。可是浙江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卻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