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村

湘湖村

湘湖村地處蕭山市城區西部。西南和湖山村相連,東和蕭山火車站相望,西與聞堰鎮老虎洞村、長河鎮塘子沿村的三眼橋為界,北與西興鎮湖頭陳村的至湖嶺接壤。轄金家塢、上孫、中孫、荷花池頭、下孫、窯里吳、小窯里吳、沈家、王家、跨湖橋頭、湫口壩、頭塢1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金家塢。1992年,有892戶,2338人。村民姓氏主要有吳、王、許、姚、孫、詹、丁等。湘湖的歷史從地質資料和近年出土的文物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期沿湖兩岸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湘湖原為山間窪地,西北曾和錢塘江相通,後隨著泥沙的不斷湮淤遂有湖泊與低田。湘湖村歷來靠手工製作磚瓦為生。

基本信息

村莊概述

湘湖村湘湖村
湘湖村的隸屬和建置多變。民國年間,12個自然村分別屬一都的四個圖,後湘湖西歸長河鄉、湘湖東屬城廂鎮。1951年屬西陵鄉,1958年後建立湘湖管理區。1963年2月湘湖管理區撤銷,全村劃歸城廂鎮,並建立跨湖、湘湖兩個磚瓦生產合作社。1969年5月兩社合併成湘湖磚瓦社。1970年4月湘湖磚瓦社實行工農劃分,務農建立湘湖大隊即現湘湖村,仍歸屬城廂鎮。村域內有蕭山磚瓦廠等7個客座單位。

湘湖的歷史從地質資料和近年出土的文物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期沿湖兩岸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湘湖原為山間窪地,西北曾和錢塘江相通,後隨著泥沙的不斷湮淤遂有湖泊與低田。因此,從北宋時,歷朝有“主禁”和“主墾”的論戰。此後,記載有關湘湖歷史的志書8種15卷。1984年,日本學者斯波義信著的《湘湖水利志與湘湖考略》一書,對歷代有關湘湖的軼事作了有選擇的考證評述。

北宋政和二年(1112),楊時為蕭山縣令。“築土為塘”遂成湖,因其境若瀟湘而得名湘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鄉宦孫學思在湖中狹腰處修建跨湖橋,遂分隔成上下湘湖,現湘湖村域多半在下湘湖。

湘湖村,四周秀山環抱,風景優美,在歷史上不僅是遊覽觀景的好去處,而且還是兵家必爭之地,為後代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村北的越王山,是越國固陵城遺址,山頂“中卑四高,宛如城堞”的地形,1992年據省考古隊考證,其“四高”實為固陵城的土城牆;城山則是越王勾踐及其謀臣、大夫范蠡屯兵“休養生息,臥薪嘗膽”的奮發之地。山上還有石砌的洗馬池,常年不涸的佛眼泉。相傳均與勾踐屯兵紮寨有關,現保存完好。另外,尚有被毀的城山禪院舊址。1989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已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後,蕭山市人民政府和有識之士,已共同投資70多萬元,修復了山巔的勾踐寺、上山的百步界石跺、涼亭和城山懷古石牌坊。隨著這處歷史文物的深入發掘與研究,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專家的關注。1990年8月,在杭州召開的百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來自日本美國、蘇聯、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教授、專家一百餘人考察了越王城山的城垣遺址。

歷史上蕭山八景中湘湖雲影、西山梅雨和湘湖八景中的城山懷古、跨湖夜月、楊歧鐘聲、橫塘棹歌、湖心雲影、山腳窯煙等景點均位於村區。自唐朝李白留下“西陵拱越台”的詩句後,歷代文人墨客泛舟湘湖吟詠了眾多的詩文,記載了湘湖的人文風情和歷史沿革。歲月滄桑,今多半景點名存景絕。

歷史上作蓄水的湘湖有水面3.7萬畝,現只留下狹小的水道。原湖區內10座燒制磚瓦的輪窯,數十年的挖掘取泥,今下湘湖大部分地段已挖成深塘處處。近年來,蕭山市人民政府為恢復湘湖的風貌,重建湘湖景點,規劃開發18.16平方公里為湘湖風景旅遊區塊建設帶。1992年8月,蕭山市與浙江省旅遊公司決定聯合開發湘湖,建立浙江省湘湖旅工貿實業公司,啟動區塊基建工程現已在逐步實施。

古村新貌

湘湖村湘湖村柑橘
湘湖村依山傍水,自然資源豐富,除就地取泥興辦磚瓦等企業外,尚有農業、林業漁業,形成多業同步發展態勢。湘湖村人多地少,常年糧食主要靠國家供應。現有耕地176畝,人均不足0.08畝。村周圍有山林4200畝,因過去人為砍伐過量,大部分為疏林山。1970年初村建立林場,始封山育林,近年來又發展一批經濟林,栽植茶葉、柑桔楊梅毛竹、梨等共410畝,有專業人員39人。1992年創產值32.07萬元。1986年村又成立湘湖水產養殖場,有9名人員對280餘畝魚塘和水田負責管理。是年,產值達到42.22萬元。兩場每年還可上交村利潤2.2萬元。

村級經濟發展壯大,古村換新貌。從70年代開始家家建造了新樓房。集體經濟發展,村領導加強公共事業建設。1976年投資4萬元完成全村3公里主要道路的水泥鋪設,1989年再投資6萬元進行重修;1989年和杭州磚瓦廠、蕭山磚瓦廠協商,共同投資67.9萬元為881戶村民安裝了自來水,還配專職修理工1人。1982年村建立村民退休制度,按工齡長短每月可領取20到60元退休金。1990年村實現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建造垃圾箱40隻,設專職清潔工1人;1971年村建立醫務室,有專職醫務人員4名,本村村民看病,可報銷60%,轉院可報銷40%,僅此一項每年補貼醫藥費達6萬餘元。1984年投資10.1萬元建造能容200人的幼稚園,現有教養員22人,嬰幼兒181名。村和附近工廠聯辦的湘湖國小屬鎮管首批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校,國小畢業後都能進入國中就讀。近年村民子女中考上大學6人、中專15人、高中上百人。1983年建立村文化院。1990年建立黨員活動室。1992年創辦老年大學,現有學員60人,同時又開闢老年活動室,併購置活動器具,設專人負責,供大家娛樂。

1992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94萬元,人均年收入2029元。1991年被蕭山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2年又被命名為標兵村

工業致富

湘湖村湘湖村城廂磚瓦廠
湘湖村歷來靠手工製作磚瓦為生,故亦稱瓦窯村。從明朝弘治年間始有人填湖置窯,嘉靖年間,燒制磚瓦達數百戶。據清《(乾隆)蕭山縣誌》載:磚業湘湖各村,皆業陶。到1925年沿湖住308戶,有大小土窯63座,磚瓦品種35種以上,年產磚瓦1250萬塊,小瓦560萬張,已具相當規模。抗日戰爭前後,逐年減少,磚瓦業趨於蕭條。1949年後,特別是1958年以來,湘湖村在附近浙江、杭州兩家磚瓦廠的影響與幫助下,於1963年建立湘湖、跨湖兩個磚瓦社,才結束了世代單家獨戶的手工勞動。為了便於工農業的管理,1970年4月,湘湖磚瓦社實行工農分別建置,一部分為湘湖磚瓦廠職工,另一部分為湘湖大隊。時湘湖村村民多為老人和幼童,且人多耕地少。遂於1974年在跨湖橋南端投資102萬元,建造第一個村辦企業--城廂磚瓦廠。現該廠已有36門、22門輪窯2座,有日可產2萬張平瓦的擠出機一台。年可產磚5000萬塊,平瓦100萬張。1992年產值達535萬元,淨利35萬元,職工471人,有固定資產308萬元。產品質量在10多次浙江省、杭州市磚瓦協會質量抽檢中均名列前三名。產品在蕭山和鄰近縣(市)有較高的聲譽。

靠磚瓦起家的湘湖村,用滾動積累資金,充分發揮靠近城區信息靈交通便的優勢,發展村辦工業。1976年創辦蕭山散熱器廠。1978年後,又相繼辦起了杭州錢江食品廠蕭山通用塑膠廠。1990、1991年蕭山散熱器廠先後被評為杭州市工業先進企業和蕭山市一級工業企業。年產值601.9萬元,利潤55.09萬元。1990年錢江食品廠獲杭州市食品衛生信得過單位,產品銷往全國。1992年城廂磚瓦廠被評為蕭山市一級工業企業。到1992年底村辦的4家企業工業總產值2619.5萬元,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7.2%;有固定資產978萬元,年淨利108萬元,共有職工892人,能解決村民的就業。

生態環境

湘湖村湘湖村養豬場
80年代以來,在發展工農業生產同時,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淨化最佳化人類生存資源。1986年10月,在興建養豬場和養場雞的同時,村里又投放資金40萬元,建造大型沼氣工程,利用豬場、雞場糞源和農田稻草秸稈生產沼氣供應全村農戶廉價使用。沼氣工程建成和科學化、現代化養豬養雞,不僅改變了村民祖祖輩輩家庭飼養畜禽和燒草秸的生活習慣,為民眾帶來了方便;更使村區髒、亂、臭的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觀。加上這些年,村裡有規劃地逐年在村莊周圍、河邊、路旁、宅邊,種上1300餘株水杉香樟等常年綠葉樹,主要通道建起花壇,種上各種花卉。在通往農田的機耕路和大田埂上種水杉7600多株。在12畝漁塘邊種上柑桔、葡萄。這樣,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0%以上。當人們踏進湘湖村區就會感到心情舒暢、空氣清新、花木蔥翠。人稱“江南伊甸樂園”。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按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現在戶戶住新房,收入高的住進三層樓房。三條“工”字形河道,兩旁砌好塊石。改建一座農民文化宮,建造燈光球場一個,供村民納涼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2座,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一個,使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晨曦初現,一批太極拳、香功、舞劍愛好者,迎著朝霞在河邊、球場上鍛鍊。夜晚,華燈初上,農民文化宮迎來了一批球迷、書迷、棋迷,各顯身手。重視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是湘湖村黨支部工作的優良傳統。1992年4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討會在此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對湘湖村各方面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湘湖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里每年撥出資金,讓55歲以上婦女和60歲以上男子分別領取每月40元、50元的勞保費。1991年起,村里投保10萬元作為村民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金。凡本村村民子女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可享受免費教育。為鼓勵多出人才,凡考上大專的村里每年補助獎學金1000元,考上大學本科的每年1500元。1988年,村里辦起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夜校,積極鼓勵村民做一個有覺悟、有知識的新型農民。

村風禮儀

湘湖村湘湖村
農村富裕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如何同步提高呢?浙江杭州蕭山區開展“十萬農民學禮儀”活動,讓農民適應城鎮化以後的新生活。杭州蕭山區湘湖村的農民在接受一場特殊的培訓,老師講的不是農機操作也不是種植技術,而是社交禮儀。平時不僅有專門給農民們開設的禮儀講座,政府和村委會還專門編寫了這本小手冊,教農民如何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社區生活。

蕭山兩年前進行農村社區改造,湘湖村變成了現代化的農民公寓,村民們搬進了新樓房。在湘湖村住了大半輩子的莫泉生大爺,一搬進小區就鬧了個大笑話,到公園綠地種起了瓜菜。湘湖家園村民莫泉生:(過去想)這么大園子你種草不種菜多浪費,現在知道小公園確實有用了,早晨來鍛鍊鍛鍊身體散散步,白天到活動中心下下棋喝喝茶。

蕭山區按照統籌城鄉、節約土地的思路,投入10億元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完成233個村莊的城市社區化改造,村村普及圖書館和文化活動中心,實行物業管理、垃圾污水統一處理。村風文明也促進了新農村經濟的發展,蕭山的綜合實力連續5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

古蹟文化

湘湖村湘湖村跨湖橋遺址
跨湖橋遺址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一片低洼地里的發現,給文物考古界出了一道難題:就出土的那么多石器、骨器、木器獸骨和陶片來看,如果年代確認為8000年前,那么,這些寶貝足以成為打開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門的“金鑰匙”,但更多的考古專家卻認為下此結論為時過早。

跨湖橋遺址第一次發掘是在1990年,當時,湘湖磚瓦廠“掘地三尺”,零星出現了不少古代“寶物”,這片低洼地里的秘密因此被發現。這次是第二次搶救性發掘。

考古隊自5月中旬進駐現場發掘至今,在有效發掘面積僅3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了數十件石器、200多件骨木器、數以千計的動物殘骸和不計其數的陶片。昨天,在考古隊駐地,隊長蔣樂平向記者展示了這堆珍貴“垃圾”。以骨頭製作的勞動工具精細、多樣;鹿角、龜背、獸骨等動物殘骸,種類繁多。骨和骨針是出土的骨器中尤為珍貴的,骨這一因河姆渡文化而聞名的農業生產工具,在這裡裝柄採用插裝法,不同於河姆渡的捆裝。

跨湖橋遺址應該作為特殊的考古學文化類型來認識,它的基本陶器組合,除了陶釜具有的某些特徵與河姆渡文化同類器有可比性外,更多的器物形態均未在省內其他遺址中發現過。

對跨湖橋遺址的年代確定,考古界還存在分歧。考古所曾將1990年該遺址發掘的木器送去作碳14測定,結果表明年代距今為8000年左右,超過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但有很多專家認為,就該遺址出土的文物與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比較,憑經驗看,不可能比河姆渡早那么多年。於是,浙江省考古所將第二批出土木器送去做碳14測定,結果尚未出來。這次出土的文物也將選送去做碳14測定,如果三次檢測結果相一致,考古專家們將不再有疑義,也才能給跨湖橋遺址以應有的地位。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