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繼五代十國之後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建都於汴梁(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並設陪都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河南府西京(今河南洛陽)、大名府北京(今河北大名),與國都開封府東京合稱四京。後周末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趙匡胤即位後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對遼國及西夏的戰爭中失敗。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入國都開封,次年滅亡。共歷9帝,167年。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基本信息

國號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正式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定都汴梁(河南開封)。由於國都相對於後來的南宋而言位置在北方,所以稱之為北宋。

朝代簡介

宋朝地圖宋朝地圖

北宋(960年—1127年)是在古代歷史上存在於中國境內的一個國家,與南宋共稱宋朝,又稱兩宋。北宋乃由趙匡胤後周開始,統治了黃河流域以南一帶地區。北宋政權先後與西夏對峙。宋仁宗在位時期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九帝,167年。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環境最為寬鬆的朝代。

北宋統治地區包括東、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

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北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

歷史

北宋開國

趙匡胤北宋統一戰爭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
後周太祖郭威當了後周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擁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公元953年,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中共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

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他還是無知稚童,不能處理任何事務,軍國大政只好由大臣決斷。

此時,趙匡胤掌握軍隊大權已達6年。他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贇、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剌史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詭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范質、王溥未核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即“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

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 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甚么,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五鬼用事東封西祀

宋真宗趙恆宋真宗趙恆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慶曆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契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箇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

宋神宗像宋神宗像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曆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熙寧變法

熙寧變法新舊黨爭

王安石王安石
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1068年(熙寧元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以博學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為謀士,以曾布、鄧潤甫、章惇、章衡、章楶、蔡確、呂惠卿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1069年以後陸續實行。

1069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熙寧變法
富國方面 青苗法
農田水利法
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稅法
強兵方面 置將法
保甲法
其他 另外,王安石還編纂了《三經新義》,頒布天下。通過對儒家《 詩 》、《 書 》、《 周禮 》的重新注釋,為變法創造理論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

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鬥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鬥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此後,宋神宗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元豐(1078年~1085年)時期,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1085年憂忿而死。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佑更化”。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曾布為相,但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更加激烈,新法只成為他們進行派系傾軋、擴大自己權勢的一種工具。

到此時,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也就完全失敗了。

各地起義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宋江起義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
宋徽宗趙佶繼位,面對這是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剛即位的宋徽宗先是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逐步懈怠政務,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宋徽宗為解決財政困難,於1111年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要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作為據點,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1121年,宋江率起義軍乘船來到海州,陷入宋軍重圍,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人民紛紛起兵反抗。方臘於1120年10月率眾在今安徽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方臘的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

靖康之恥

海上之盟金滅遼之戰靖康之恥

宋徽宗宋徽宗
宋欽宗像宋欽宗像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了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為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動。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政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買馬為名,遣使從登州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 年)宋再遣趙良嗣等使金,遂與金訂立“海上之盟”。

遼朝滅亡後,金朝即乘勝侵犯北宋。東京城破,開封軍民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不敢貿然進占全城。於是提出“和議”,向宋王朝勒索。宋欽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開封人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朝腐朽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開封人民遭受難以言狀的災難。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1127年,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為被委派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於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揚州,後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之後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

疆域

宋朝行政區劃

領土範圍

北宋地圖北宋地圖

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 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北宋規定州郡長官不能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並且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歸朝廷。又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

後來,又把全國州郡劃分為十五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提舉常平等司,統稱“監司”,也都由文臣擔任,只是安撫使有時用武人。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攝,屬於臨時指派的性質,所謂“以京、朝官權知,三年一替”。這樣,地方長官的權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無法與朝廷對抗。

行政區劃

北宋行政表
京畿路 開封府 ,滑州
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鄧州,唐州,襄州,郢州,隨州
京西北路 河南府 ,潁昌府,孟州,鄭州,汝州,陳州,蔡州,潁州
京東東路 齊州,淄州,青州,濰州,萊州,登州,密州,沂州
京東西路 應天府 ,興仁府,兗州,徐州,單州,鄆州,濮州,濟州
河北東路 大名府 ,開德府,河間府,滄州,清州,雄州,棣州,濱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河北西路 真定府,懷州,衛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趙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河東路 太原府,隆德府;晉州,絳州,澤州,汾州,隰州,石州,豐州,府州,麟州,代州,嵐州,憲州,忻州,遼州
永興軍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環州,慶州,寧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陝州,解州,同州,華州
秦鳳路 鳳翔府;秦州,會州,鞏州,岷州,階州,成州,鳳州,隴州,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
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綿州,漢州,彭州,蜀州,眉州,簡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潼川府路 潼川府,遂寧府,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敘州,
梓州路 資州,普州,梓州,榮州,戎州,祥州,瀘州,純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利州路 興元府;三泉;文州,龍州,劍州,利州,興州,洋州,巴州,蓬州,閬州
夔州路 夔州,達州,開州,萬州,施州,忠州,涪州
荊湖南路 荊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荊湖北路 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岳州,鄂州,安州,復州,歸州,峽州
廣南東路 連州,廣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廣南西路 桂州,賀州,昭州,梧州,潯州,邕州,廉州,雷州,鬱林州,瓊州,高州,化州
容州,藤州,象州,貴州,柳州,賓州,宜州,觀州,欽州
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劍州
江南東路 江寧府,宣州,徽州,信州,饒州,江州,池州,太平州,南康軍,廣德軍
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撫州,吉州,虔州
兩浙路 杭州,蘇州,潤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衢州,婺州
淮南東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揚州,泰州,通州
淮南西路 壽州,濠州,和州,廬州,光州,黃州,舒州,蘄州
雲中府路 雲中府,武州,應州,蔚州,奉聖州,歸化州,儒州
燕山府路 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營州,順州,景州,薊州,經州

政治

中央制度

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經過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

北宋政府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定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

宋朝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職、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書,侍郎之類,只是一種虛銜,作為敘級、定薪俸之用;職亦稱貼職,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榮譽銜,並無實際職掌,如學士、直閣之類;差遣才是官員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故亦稱職事官,樞密使、三司使等,屬於此類。一般官員則在所擔任的職務之前,冠以“判、知、權、管勾、提舉”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舉常平等,以示差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中央集權。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中唐、五代以來藩鎮跋扈的局面,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措施雖然解決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文人治國

北宋通過改革,採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無論寒門士子,還是農桑人家,學而優者,均可以出入廟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長官,地位居於武官之上。軍隊是軍無常帥,帥無常軍。

由於宋代皇帝都能較好地執行太祖的祖訓,大臣和文官也敢於發表意見,使皇權得到一定的束縛,大臣參與決策與執行政策的權力比前朝都大。廟堂之上,君臣爭論不已;江湖之中,書生指點江山。這種開明的政治氣氛,造成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這種比較開明的政治為他朝罕有,也為宋朝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科舉制度

宋朝科舉現場宋朝科舉現場

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

北宋建國後,就逐漸採取許多措施,嚴格考試程式,增加錄取名額,提高被錄取人的待遇,廣泛地吸收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參加政權。從宋太祖後期起,舉人經禮部試之後,必須再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算合格。這樣,被錄取的人便成為“天子門生”。

宋太宗在位21年,通過科舉而得官的將近一萬人。宋仁宗在位41年,單由進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沼帔數量龐大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成為封建國家的忠順臣僕,便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基礎。

賦稅制度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田稅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按畝徵稅,每年夏秋各徵收一次(沿襲唐朝的兩稅法)。北方各地大致每畝中等土地可收穫一石,須納官稅一斗。江南各地由於產量較高,每畝須納稅三斗。唐代的兩稅法是按資財多少徵稅的,而宋代則是按土地面積定額徵稅的。秋稅,是在秋熟後按畝徵收糧食;夏稅,是以收錢為主,或者折納綢、絹、綿、布。

按畝徵稅是徵稅的基本標準,但是在實際徵收時,還有所謂“支移”、“折變”的計算,從而提高了實際徵稅的稅額 。“支移”就是在徵收秋稅時,要求農民運至指定地點交納,如果農民不願隨長途運輸之勞,就要多交一筆“支移”,也就是“腳力錢”。“折變”就是在徵收夏稅時,錢物輾轉折變,也提高了實際交稅額。

官田招佃農耕種,由政府收取地租,稱為“公田之賦”。但官田本身無人交納秋夏二稅,往往又把二稅加到佃農頭上,加重地租數量,即所謂“重複取稅”。

北宋的身丁稅規定,男子20歲為丁,60歲為老。凡是20歲至60歲的男丁,都要交納身丁稅,交錢或交絹,與兩稅同時交納。

北宋承襲五代十國的苛捐雜稅,以類合併,統稱之為“雜變”。其中名目繁多,如農器稅、牛革稅、蠶鹽稅、鞋錢等,即所謂“隨其所出,變而輸之”。雜交也必須隨同兩稅輸的。

和糴是官府強制收納民間糧米;和買是官府強制收購民間布抽。在實行和糴與和買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別派定強制徵購的數量,並付給一引起價款,到後來,則都是“官不給錢而白取之”。

司法

五代時期談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鎮跋扈,任意殺伐濫刑,視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虛設。宋朝除在各路由提點刑獄掌司法,嚴格法制以外,還規定:凡死刑必須申報中央複審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復,大權基本收歸中央。

兩京都城

北宋都城地圖北宋都城地圖

趙匡胤定都開封,史稱為東京,從舊制設西京河南府(洛陽),宋真宗設南京應天府(商丘)為陪都,宋仁宗設北京大名府。此後,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 通、文化的中心,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首都東京、西京和南京人口均超過一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

軍事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綱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綱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961年(建隆二年),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將對 軍隊的控制,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同時規定,禁軍不再設定最高統帥,罷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及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的職位,而且把禁軍兩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

三衙的將領則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且時常加以調動。這些將領雖統率軍隊,而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從此結束了武人專橫跋扈的局面,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

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北宋統治者按照“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其餘分戍全國各要衝地區,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邊境上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對遼、西夏逐漸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宋太宗曾這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全盛時期

開國盛世

北宋都城遺址北宋都城遺址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軍隊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趙匡胤登基成為宋太祖。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北宋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這個政策對宋朝有利有弊,好處乃在於使北宋初期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比較安定,尤其是沒有宦官專權、地方割據等禍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兼表現平平,但也無損國家的繁榮安定。而壞處則是令北宋在軍事上接連挫敗,連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個宋朝的歷史重心,都是戰事的挫敗和退卻。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武平。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5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

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於978年歸降,其後再於979年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幽州外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四川又爆發王小波、李順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步入盛世

宋太祖宋太祖

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後,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先後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真宗偶爾巡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仁宗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后。皇祐六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北宋在仁宗時比較強盛,經濟非常繁榮,開創了北宋的最頂峰,不過當時卻要面對兩大難題:朝廷架構膨脹和軍人數目龐大,形成財政上非常拮据,同時因以經濟手段解決邊患,常要向外族贈送,消耗了大量財富。

党項人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獨立稱帝,建立西夏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為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改革派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祐七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后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鑑》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

北宋北宋

江西臨川(江西撫州西)人,出身地方官家庭。他早在浙江任地方知縣期間,就注意改革吏治,積極督修水利,在青黃不接之際,將官倉里的存糧貸給農民,減少高利貸的盤剝,又使官倉存糧“新陳相易”。

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開封,上萬言書。他指出,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他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他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官吏應從基層(“鄉黨”)選拔。他認為當時財政困難的癥結,不在於官吏之多和俸祿之厚,而在於“理財未得其道”。理財應從增加社會財富入手,王安石把國家財政同社會生產緊密聯繫起來,以發展社會生產作為充裕國家財政的前提條件,比單純強調縮減財政開支的議論,前進了一步,比范仲淹等人的變法主張也大大提高了。

這封萬言書雖未被宋仁宗所採納,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變法內容

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1068年(熙寧元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1069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富國方面:

(1)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分兩次舉行放款,聽民戶自願借貸,第一等戶每次所貸不得過十五貫,第五等戶和客戶不得過一貫半,借貸期限為半年,出息二分。當時民間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為常,甚至有超過兩倍到三倍的。

(2)農田水利法。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當地居民照戶等高下分派。凡單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貸款,取息一分,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在法令頒布之後的七個年頭裡,全國興修的水利工程達一萬多處,灌溉民田36萬多頃。

(3)募役法。把原來按照主戶戶等輪充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政府出錢募人應役。募役的費用,由管轄區內的主戶按照戶等高下分擔。原來有差役負擔的人家所交納的叫“免役錢”;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官戶、寺觀戶及坊郭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也都得按照戶等出“助役錢”,其數目比免役錢減半。

(4)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平價收購商販不易脫售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商販向市易務交納抵押品,即可成批賒購政府倉庫里的貨物到各處銷售,半年出息一分。這個新法,後來又在杭州、成都、廣州、揚州及其他一些城市實行。市易法是利用國家權力,限制大商人在市場上的控制和操縱,穩定物價和調劑市場的需求。政府也從中分取了大商人的利潤,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方田均稅法。為了保證封建國家財政收入,需要解決土地稅負擔不均的向題,因此實行清丈土地。清丈後,將田地的畝數、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級登記上冊,並按照土地好壞分為五等,均定稅額高低。在清丈過的地區,原來向政府納稅的自耕農,多少減較了一些負擔。

強兵方面:

(1)置將法。針對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就地加以訓練,“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當時稱為“置將”。置將法的推行,加強了北宋的邊防力量。

(2)保甲法。這項措施把農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選取地主中有“材勇”的人充當保長、大保長和都保正,加強地主階級對農村的統治權。同時規定在農閒時集合保丁,練習武藝;每一大保須於夜間輪派保丁值班巡查,以防止農民進行反抗活動。

另外,王安石還編纂了《三經新義》,頒布天下。通過對儒家《詩》、《書》、《周禮》的重新注釋,為變法創造理論依據。

變法失敗

王安石的變法,在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方面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宋王朝衰敗的局面。但是,由於變法的各項內容觸動了官僚地主集團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激烈反對,後來加上改革派內部出現了分歧和對立,1076年(熙寧九年),王安石不得不第二次辭去宰相之職。

此後,宋神宗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元豐(1078年~1085年)時期,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1085年憂忿而死。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佑更化”。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曾布為相,但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更加激烈,新法只成為他們進行派系傾軋、擴大自己權勢的一種工具。

到此時,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也就完全失敗了。

晚期衰亡

宋徽宗

蔡京畫像蔡京畫像
宋徽宗統治的25年間(1101年~1125年),是北宋政治最黑暗的時期。

徽宗荒淫腐朽,他最寵信的官僚是被稱為“六賊”的蔡京、王黼 、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以及楊戩、高俅等人。他們驕奢淫逸,無惡不作,想方設法增加剝削。他們公開出賣官爵,官職各有定價,所謂“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官吏數目,因此大增。為了修建宮殿、園林,宋徽宗命令在蘇州、杭州設“造作局”,集中工匠幾千人,製造各種工藝品,所用原料器材,都是從民間搜刮而來。又在蘇州添設“應奉局”,專門從東南各地搜羅各種奇花異石,用船經由大運河輸送到開封,每十船組成一綱,叫做“花石綱”。

十多年間,東南人民備受荼毒。由於最高統治集團的肆意揮霍,一年的財政收入只能應付九個月的開支,因此濫發紙幣,增加賦稅,結果物價飛漲。為了增加實物的收入,又設法侵奪民田作為“公田”,時稱“括公田”。

腐朽統治

從政和元年(1111年)起,宋徽宗設“西城括田所”,負責括田。

西城括田所設定十年之後,所奪民田達343萬多畝。除了朝廷以括公田名義對民田大肆掠奪外,官僚、豪紳大地主也依仗權勢兼併了大量的田園宅第。如蔡京霸占的田地至少有五十多萬畝。

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對官僚地主恨之入骨。當時民謠稱:“打破筒(指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喊出了人民要求造反的心聲。

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方臘起義
從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到1122年三月,在江浙地區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北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方臘是睦州青溪縣(浙江淳安)人,僱工出身。青溪及其附近地區盛產竹木漆茶等經濟作物,造作局和應奉局每年從這裡勒索成千上萬斤的漆,其他竹木花石的數量也極為龐大。小生產者和一般勞動人民的生活陷入絕境,怨聲載道。於是在1120年,方臘發動民眾,宣告起義。他自稱“聖公”,建年號“永樂”,設定官吏將帥。方臘利用當地秘密流行的摩尼教來組織民眾,起義隊伍很快便擴大到數萬人。起義軍所向披靡,三個月內,接連攻占了兩浙首府杭州等地,共攻占六州六十多縣,隊伍擴大到近百萬人,“東南大震”。

當北宋最高統治者接到方臘起義軍逼近杭州的訊息之後,立即派童貫統率官軍南下,鎮壓起義。接著,宋徽宗又“下詔罪己”,宣布撤消“造作局”、“應奉局”,停運花石綱。

童貫帶領的宋軍過江之後,分路指向杭州等地。這時各地的地主武裝也紛紛出來配合官軍進攻。起義軍兵力分散,抵擋不住宋軍的反撲。次年四月,方臘被俘,就義於開封。浙東的各支起義軍到1122年以後也被鎮壓下去。

方臘起義失敗後,宋徽宗立即恢復了蘇杭“應奉局”,並在開封重新設定了“應奉司”,加緊搜刮“四方珍異之物”,宮殿、園林等巨大土木工程也照舊進行。

宋江起義

在方臘起義前後,宋江領導的起義軍出沒於河北、京東、淮南一帶。

他們打出“劫富濟貧”的旗號,殺貪官,除惡霸,把他們的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他們武藝高超,作戰勇敢,能以少勝眾,屢敗宋軍,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121年夏天,宋軍鎮壓了方臘起義以後,陸續移師北上,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戰鬥,宋江等人投降,起義失敗。但分散在各地的農民起義力量仍堅持戰鬥,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

遼宋和戰

五代時,契丹占領幽雲十六州,並曾一度攻占開封,使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

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領兵滅北漢後,乘勝北伐幽州(北京市)。一路勢如破竹,遼朝地方官紛紛投降。但宋軍因連續作戰疲乏,最後在高粱河一帶大敗。此後,遼兵時常南下騷擾。980年,遼兵攻打雁門,被鎮守代州的宋朝名將楊業打敗。

986年(雍熙三年),宋軍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進軍幽州;中路軍以田重進為統帥,攻打蔚州(河北蔚縣);西路軍以潘美為統帥,楊業為副,進取雲州(山西大同)。最初,中、西兩路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地方,但東路軍抵達幽州時,遇契丹主力,退到岐溝關(涿州西南四十里)時,被契丹名將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打得大敗。宋太宗急令中、西兩路宋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護送雲、應(山西應縣)、寰(山西朔縣東)、朔(朔縣)四州人民內遷。楊業孤軍奮戰,身受數十處創傷,仍然英勇搏鬥,最後負傷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長子延玉也戰死。

在高粱河與岐溝關兩次戰役失敗後,北宋放棄了收復幽雲失地的計畫,轉而在北部國防前線步步設防,對契丹採取消極防禦的政策。

1004年(景德元年),契丹軍隊大舉南下,遭到沿途宋方軍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數城池。但因宋政府缺乏抗戰的信心,又沒有統一的部署和指揮,各城孤軍作戰,使契丹軍隊乘虛深入,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附近。訊息傳到開封,宋廷驚惶失措,有的大臣主張遷都南方。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抵抗,並勸宋真宗到前線督師以鼓舞士氣。當宋真宗和寇準等人同往澶州途中時,契丹統帥蕭撻覽在前線中箭而死,契丹士氣大挫。宋真宗抵達澶州後,雙方議和,訂立了“澶淵之盟”。從此,遼、宋之間基本上消除了戰爭。

與金和戰

范仲淹塑像范仲淹塑像

女真族是中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10世紀初,女真人大多附屬於契丹,其中居住西南部編入契丹戶籍的稱為熟女真,居住東北部不編入戶籍的稱為生女真。生女真人數最多,包括幾十個部落,其中以完顏部為較大,建立金朝的阿骨打就出身於這個部落。

在10世紀末年以前,完顏部還過著“遷徙不常”的漁獵和畜牧生活。到10世紀末、11世紀初,酋長綏可統治時,才定居在按出虎水(阿什河)的旁邊。這時,女真人逐漸學會“刳木為器,製造舟車,種植五穀”。這時,他們過著半漁獵半農耕的生活。

11世紀中期,烏古乃當酋長,接受遼朝的官職,聲勢更盛,從長白山、圖們江、雅蘭河到黑龍江下游的五國部,都聽從他的命令。完顏部已成為統一女真諸部的核心。

由於女真人民的辛勤勞動和鐵器的使用,女真族的生產早已有了剩餘,它同鄰國和遼朝的貿易很頻繁,階級分化已很明顯,富有的貴族和家族已占有奴隸。奴隸除用於勞動生產外,還用於陪嫁或殉葬。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抵禦遼的欺凌,到完顏阿骨打(烏古乃的孫子)時,便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

1113年(政和三年),阿骨打擔任了女真部落聯盟的酋長,開始從事反抗遼朝奴役的鬥爭。

當時,遼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天祚帝”)在位,荒淫暴虐,對女真人的勒索壓迫更加兇狠。遼派駐東北的地方長官,到任後迫使女真各部奉獻禮物,並肆意攤派,女真人不勝其騷擾。特別是所謂“銀牌天使”,以欽差大臣名義到處敲詐,姦污婦女,更激起女真人的憤怒。

阿骨打順應了女真民族反抗奴役的要求,在1114年秋,正式舉起反遼的旗幟,帶領少數軍隊先後在寧江州(吉林扶餘縣東南)等地大敗遼兵。接著,陸續攻占遼朝邊境州縣,軍事力量更加強大。

1115年,阿骨打稱皇帝,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定都按出虎水旁的會寧府(黑龍江省阿城縣南)。阿骨打稱帝後,擴充和整頓了軍隊,推行了猛安謀克制度。猛安謀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組織,阿骨打對此加以發展。對歸附部族的首領,一律給以猛安或謀克的稱號,對其部眾則和女真本部族戰士一樣進行軍事編制,規定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由於實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在其管轄之下的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應徵出戰。

遼宋滅亡

遼朝在天祚帝統治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統治階級的實力因內訌而大為損耗。當金人逐漸強盛向南擴張時,遼境內被壓迫的各族人民,特別是女真人、渤海人和漢人紛紛起義,使得遼朝實力更加削弱。

當遼兵屢敗後,宋朝君臣便想藉助金人的力量收復燕雲地區。從1117年(政和七年)起,先後數次派人從登州(山東蓬萊)渡海到金國,相約夾攻遼朝。

1120年(宣和二年),約定雙方出兵,各以長城為界,金攻遼的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西),宋攻遼的燕京析津府(北京市)。滅遼以後,燕雲諸州歸宋,北宋原來每年給遼的銀和絹照數轉獻給金朝。這就是所謂的“海上之盟”。

1122年正月,金兵攻下遼的中京,天祚帝逃往夾山(內蒙古薩拉齊西北)。三月,金將粘罕又攻破遼的西京大同府。五月,宋政府派童貫、蔡攸(蔡京之子)等領兵北伐,遼將蕭乾、耶律大石率兵應戰,宋軍十五萬狼狽潰散。十月,童貫又派兵十萬北伐,宋軍攻入燕京,又被遼兵逐出,駐紮於盧溝以南的宋軍,燒營南逃。十二月,金兵由居庸關南下,不戰而得燕京。

1123年中秋,金太祖死,弟吳乞買立,是為金太宗。1125年(宣和七年)二月,遼天祚帝被金兵俘獲,遼亡。遼朝立國凡九帝,210年。

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兵到伊犁、錫爾兩河流域間,憑藉回紇的力量,建立了國家。中國史書上稱其為西遼,後來蒙古人稱其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它在傳播中國文化,開發當地資源,溝通中西經濟文化等方面起過積極作用。

靖康之變

北宋對遼作戰的失敗,對金交涉的軟弱退讓,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性。女真貴族占領燕京以後,就不承認宋金兩方議定的條件。經過反覆交涉,北宋才得到燕京及其附近的薊(天津市薊縣)、景(河北遵化)、檀(北京市密雲縣)、順(北京市順義縣)等四州土地。以徽宗為首的北宋最高統治集團,還認為金主的要求已經得到滿足。遂撤除了邊境的防禦,陶醉在所謂“復燕雲”的“勝利”之中。

1125年十月,金兵兩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欽宗),自己逃往南方。金西路軍因受到太原軍民的堅強抵抗,無法前進,但東路軍很快包圍了開封。

在民族矛盾極端尖銳的情況下,北宋統治集團分化為抗戰派和投降派,兩派在和戰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屈辱求和,答應賠款、割地,企圖用這個辦法來保全自己的統治地位。抗戰派首領李綱堅決反對屈辱求和,他親自督戰,開封軍民堅決守城,士氣旺盛。這時河北、山東地區的義軍也起來打擊金兵,因此孤軍深入的金軍考慮到形勢不利,被迫撤退。

金兵北退之後,投降派又得勢,李綱被迫離開首都,各路勤王之師和民兵被遣散,邊防空虛,北宋統治集團仍然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不到半年時間,1126年(靖康元年)秋,金兵又分東西兩路南下。西路金軍攻克太原後,乘勝渡河,與東路金軍共同圍攻開封,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開封城破。

金因為兵力有限,所以在占領開封四個多月,大肆勒索搜刮以後,於1127年農曆四月初一日,撤兵北上,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開封及其附近州縣又慘遭一次浩劫。史稱“靖康之難”。北宋的統治到此結束。

南宋建立

金兵在撤出開封之前,冊立原北宋宰相張邦昌為“大楚”皇帝,讓他替金人統治黃河以南地區。偽楚政權很快為人民所唾棄,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於1127年五月即皇帝位於應天府(河南商丘),改年號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後來高宗又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此後的宋朝為南宋。

南宋政權建立初年,由於金兵的嚴重威脅,不得不起用抗戰派代表人物李綱為左相。那時,河北、河東的軍民紛紛組織義軍抗敵,多的幾萬人,少的也有上萬人。李綱認為應該支持沼帔強大的武裝力量,收復失地,並且推薦宗澤留守開封。但是李綱當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投降派黃潛善(右相)、汪伯彥(知樞密院事)擠走,他所苦心經營的抗金措施,一概被廢除。在這種情況下,太學生陳東、進士歐陽澈先後上書請留用李綱,罷免黃、汪,還都開封,竟被高宗殺害。接著,高宗和黃、汪等逃往揚州,再也不提抗戰的事了。

宋政府南逃以後,金朝又分路向山東、河南、陝西進攻。這時北方義軍在敵後更加活躍,到處打擊金兵。

其中著名的有河南的八字軍、河東的紅巾軍,此外,還有河東中條山區的義軍,河東呂梁山區和太岳山區的義軍、河北慶源五馬山的義軍、山東梁山泊的水上義軍等等。這些義軍的抗金活動,牽制著金兵的南下,也使金朝在北方的統治不能穩定下來,因而幫助南宋政府保住江南的半壁河山。

此時,東京留守宗澤不但逐步加強了開封的防禦工事,而且還積極聯絡北方義軍。宗澤前後二十多次上疏勸說宋高宗回東京,可是高宗和黃、汪等人沒有信心抗戰,而且擔心義軍的力量壯大,會動搖自己的統治。因此,對金採取屈辱投降的政策。

宗澤的多次要求,一直得不到宋高宗的採納,終於憂憤成疾而死。

1129年初,金兵又分路南下,宋高宗等人倉皇渡江逃往杭州。十月,金將兀朮領兵十萬分兩路渡河,長驅直下。宋高宗又從臨安(建炎三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奔越州(浙江紹興)、明州(浙江寧波)。

1130年初,高宗再從定海(浙江鎮海)乘船逃往溫州。金兵下海追趕三百多里,遇大風雨被南宋水師打敗,才引兵遁去。大江南北許多繁華城市和農村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各地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其中金兵北退經過鎮江及建康(江蘇南京)東北的黃天盪時,受到宋將韓世忠水師的攔擊。激戰時,韓夫人梁氏親自擊鼓助威,相持四十八天,金兵才逃脫。抗金名將岳飛也率領一支軍隊,在建康附近多次給金兵以打擊。在陝西的張浚部隊也向金兵發動進攻,以減輕金兵對東南地區的壓力。

金兵北退後,宋高宗才北返越州。1131年改元“紹興”。1132年正月,南宋朝廷才在臨安府安頓下來。1138年,南宋決定與金議和,正式下令定都臨安。

1130年九月,金立南宋叛臣劉豫為“大齊”皇帝,統治河南、陝西之地,建都大名(河北大名),後遷開封。

經濟

農業發展

生產技術的進步

宋代越窯青瓷糧倉宋代越窯青瓷糧倉

北宋時期,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係,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水利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定斗門,引淀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宋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因地制宜

北宋農民克服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邊開墾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進一步發展,規模有所擴大,如著名的蕪湖縣(今屬安徽)萬春圩即有田十二萬七千畝。此外,農民們還造出許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時,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餘頃。真宗時,增至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以後也不斷增加。

農作物的推廣和交流

隨著北宋的統一,南北各地的農作物品種得到了交流。北宋初年,政府曾勸諭江南以至福建、廣東等地種植原北方主要糧食品種粟、麥、黍、豆等。水稻的優良品種也在各地推廣,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占城稻”從越南引進福建。後又推廣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葉、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範圍也較前擴大。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繡、宋繡尤為著名。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瓷器

宋朝瓷器圖片宋朝瓷器圖片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 ,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和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章生一的哥窯及其弟章生二的弟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採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採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採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絲質產業

北宋的紡織業主要有絲、麻、毛等部門,其中絲織業仍占主要地位,並以兩浙和四川地區最發達。從河北東路到江南東路的整個沿海地區,絲織業也有相當規模。絲織品種類繁多,如綾有二十幾種,錦有四、五十種。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錦歷久不衰,暢銷全國;定州緙(kè課)絲,用各色絲線織出艷麗逼真的花草鳥獸,宛如雕刻而成,堪稱一絕;單州(今河南單縣)的薄縑(jiān肩),每匹才重四兩,望之若霧,等等。在絲織業發達的某些地區已出現了一批獨立經營的機戶,以家庭手工業作坊的形式,為出賣商品而生產,反映了絲織業生產發展的新的情況。

漕運造船

刻有散曲《極相思》的宋代瓷枕刻有散曲《極相思》的宋代瓷枕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產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北宋官府設有很多造船場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吉安)、溫州(今屬浙江)、明州(今寧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時,全國每年造船已達三千三百餘艘,遠遠超過唐代。北宋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製造的船隻。

工匠地位的變化

北宋時期,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變化。

私營作坊使用僱傭工匠,他們領取錢米作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時期、不同部門而異。官營作坊役使的工匠,有從軍隊調來仍隸名軍籍的軍匠,也有從民間雇募來的和雇匠。此外還有一種當行差充的工匠,稱“當行”或“鱗差”,這種當行工匠在北宋只作為輔助之用,他們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無償服役,而是付給一定的“雇值”。有的生產部門如鑄錢作坊,還出現了類似計件給雇值的方式。這些情況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縛已經有所鬆弛。

商業情況

白銀和交子

交子——北宋貨幣交子——北宋貨幣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 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藉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定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鹽、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制這些物品的生產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城市經濟

唐代開始出現的在大城市周圍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經普遍存在於各大、中、小城市周圍,北方叫“集”,南方叫“墟”。農村中也出現定期舉行的小市。

唐代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個,北宋則增加到四十多個。其中開封、洛陽、杭州、揚州、大名、應天(今河南商丘)、蘇州、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長沙)、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華都市。開封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最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萬,城中店鋪林立,計有六千四百餘家,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市場上的商品從日常用品到奇珍異寶,無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區)、“市”(商業區)分區,交易只能在市里進行,而且只能在白天進行,入夜即止。北宋時,開始打破了“坊”、“市”和晝夜的界限。開封市內,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且有了夜市和曉市。當時開封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茶樓和說書、唱戲的,熱鬧非常。

海外貿易

唐代僅在廣州一地設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北宋除廣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秀州(今浙江嘉興)五地設市舶司,使外貿規模成倍擴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達六十三萬貫,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金屬等,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藥材、象牙、珠寶等。

城市和市鎮的興旺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全國人口

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宋太宗時,全國共有686萬餘戶,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有741萬餘戶,1628萬餘口。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增為1291萬餘戶,2909萬餘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紹聖元年,戶1912921,口42,566,243。元符三年,戶19968,012,口44,914,991。崇寧元年,戶22644307,口45,324,154。

科技

雕板印刷和造紙業

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參見:活字印刷術

雕板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指南針的廣泛套用

參見:指南針

在北宋,指南針的使用已很普遍,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

火藥技術

參見:火藥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中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藥被首次套用于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夢溪筆談》

參見: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曆法

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創建了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台”。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沈括創製“十二氣歷”。這是一種純太陽曆的曆法制度,既簡單,又便於各種生產活動。但是,在傳統力量極為濃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採用的。當下行用的公曆,其實質都與十二氣歷相似。

醫學

宋代是中國古代兒科學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出現了被譽為“兒科聖手”的兒科專家錢乙,而且對天花、麻疹、驚風、疳積,已有較明確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方法。唐代以前稱戰傷為“金創折療”,並無明確的外科、傷科之分。到了宋代,外傷科的名稱才明確起來,也有了“專門接骨”的醫生。

數學

沈括的《積隙術和會圓術》。沈括在數學的許多領域內都取得了許多成就,《隙積術和會圓術》記所記的隙積術和會圓術就是他的兩大重要研究成果。沈括的研究開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會圓術是計算圓弧的弦、矢(弧的高)與孤長間數量關係的數學公式。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

社會

節日

刻有散曲《落梅風》的宋代束腰三彩枕刻有散曲《落梅風》的宋代束腰三彩枕

到了北宋,隨著當時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商業貿易的日益繁榮,各節日活動的內容也愈來愈多,而作為當時全國玫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節日自然過得更加隆重、歡快,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時東京人每年要過的節日很多,諸如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在以上眾多的節日中,“都城以冬至、元旦、寒食為三大節”,節日過得格外隆重。

飲食

北食

饅頭、包子、餅是北方人的主食,雖然南食及川飯在汴京流行,但並沒有影響北食的主導地位。汴京有許多北食店如徐家瓠羹店、馬家羹店、史家、橋頭賈家瓠羹店,都是以賣羹為主的食店,《東京夢華錄》記載,頭羹、石髓羹、石肚羹等等。饅頭有“在京第一”的萬家饅頭、孫好手饅頭,包子有王樓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包子饅頭店,吃食有筍蕨餛飩、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肉油餅、糖肉饅頭、太學饅頭等名目。另外還有油餅、胡餅店,這些餅店的規模很大,而製作也非常專業化。《東京夢華錄》卷四《餅店》云:凡餅店,有油餅店、胡餅店。若油餅店,則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則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髓餅、新樣滿麻。……唯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

南食

南食店所售,則有魚兜子、桐皮熟膾面、煎魚飯等等,這些飲食店,“每店各有廳院東西廊,稱呼坐次,菜蔬精細,謂之造齋,每碗十文,面與肉相亭,謂之合羹,又有單羹,乃半個也。舊只用匙,今皆用箸。”這些南食店以寺橋金家、九曲子周家“最為屈指”。而相國寺之北甜水巷內的“南食最盛”。

川飯

至於川飯店所售,則有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等等。

酒樓文化

北宋,城市完成了由里坊制向廂坊制的轉變,坊牆被拆除,城市空間格局由封閉的里坊式演變為開放的街巷式。士庶可以沿街開店,市民宅第與酒樓、店鋪混雜交錯。

北宋汴梁的大小酒樓不計其數,宋人把大酒樓叫酒店上戶或正店,小酒店叫腳店。宣和年間最著名的正店是三酒樓。《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說在京正店七十二戶,其中著名的有曲院街街南的遇仙酒樓,州東宋門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樓、藥張四店、班樓,金梁橋下劉樓,曹門蠻王家、乳酪張家,州北八仙樓,戴樓門張八家園宅正店,鄭門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靈宮東牆長慶樓。也有資料說其中最有名的是欣樂樓、和樂樓、豐樂樓。

娛樂

瓦舍

正在聽書的宋人正在聽書的宋人

宋元時期,人們把商業性遊藝場所稱為“瓦舍”(或稱“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設定的劇場稱作“勾欄”(或稱“勾闌”“鉤欄”等)。到了宋元時,“勾欄”的名稱被專指為演出場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遍布瓦肆。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則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 ,另外還有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大的瓦舍可容數千人。瓦肆主要分布在御街至殺豬巷、馬行街、潘樓街、右掖門外街巷等。

小唱

這種演唱一般是歌者一人執拍板清唱,有的也用若干簡單樂器如篳篥、琵琶、簫、笙、方響等伴奏。歌者有男有女,但以女性為主,宋人且以女性演唱為本色。“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從市井勾欄瓦合的商業表演到皇家宮廷宴會、官府宴會、士大夫雅集宴會,以至於士人家宴,無不採用。《東京夢華錄》卷五記載京瓦伎藝有“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這都是擅長“小唱”的著名歌妓。“小唱”這種唱詞形式大受聽眾歡迎,在勾欄伎藝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業性質也非常鮮明。

嘌唱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記載北宋徽宗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時,有“嘌唱弟子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在汴京瓦肆中活動。在北宋末年,“嘌唱”已經與雜劇、說話等伎藝一起,成為瓦肆勾欄和上流社會中一門很重要的民眾性娛樂活動了。

所謂 “嘌唱”,南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卷九中說:凡今世歌曲,比歌鄭、衛又為淫靡,近又即舊聲而加泛灩者名曰嘌唱。對於“嘌唱”的這種演唱特徵,耐得翁在《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中也曾經記載說: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 一方面“嘌唱”有鼓板等樂器伴奏,顯得很熱鬧,另一方面,“嘌唱”在演唱方面又“驅駕虛聲,縱弄宮調”(即添加“泛艷”),顯得縱情恣肆,聲樂結合起來,自然給人一種急管繁弦、活潑恣縱的“淫靡”之感,但它貼近市民的現實生活,以至於“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即為一類),成為在瓦肆勾欄和街頭巷尾廣泛流行的一種歌唱藝術。

雜劇

雜劇雜劇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

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的,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艷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代表人物有張翠蓋、張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等;

傀儡戲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影戲

影戲,亦稱“ 影燈戲 ”。用紙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燈光映於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戲劇,是東方一種優美的民間戲曲藝術,中國被譽為“影戲的故鄉”,起源於唐、五代,繁榮於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人身自由

宋朝騎馬圖宋朝騎馬圖

在整個帝制時代,宋朝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政府壓在百姓頭上的稅賦和徭役負擔雖然沉重,卻在人身權利上給大家鬆了綁,允許你自由流動,也允許自由集會。當時法律上對民間結社和集會的限制極少,根據《宋刑統》記載,只找到一條針對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諸在市及人眾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也就是說,除了不能擾亂公共秩序之外,絕大多數集會都是被允許的,事前不需要向有關單位申請,事後也不需要找有關單位匯報。

民族

北宋、遼、西夏形勢北宋、遼、西夏形勢
北宋和唐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都城在臨潢(內蒙巴林左旗附近)在它的西北邊,有党項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權(西夏),都城在興慶(寧夏銀川市)。此外,還有雲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龜茲、于闐等政權。

契丹

契丹遼朝

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後,曾經兩度出動大軍征遼,企圖把契丹貴族勢力逐出長城,可是全都失敗了。對党項貴族的戰爭也多失利,民族矛盾相當嚴重。

從宋對遼、夏的關係來說,每次戰爭的結果,宋方都是屈膝求和,並奉獻出大量的銀、絹。如1004年(景德元年),契丹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淵,河南濮陽縣西南)附近。後來宋軍雖然打了勝仗,但最後卻訂立屈辱的“澶淵之盟。”宋方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叫做“歲幣。”

西夏

党項西夏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方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訂立和約。宋萬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葉三萬斤,叫做“歲賜”。契丹乘機要挾,宋方又增歲幣銀絹各十萬,先後合計五十萬兩匹。

宋夏和約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夏又開始挑釁,戰爭又不斷地在進行著。戰亂使黃河北面的農民遭到迫害,弄得無家可歸,到處流浪。

回鶻

回鶻

回鶻(hú胡)即唐之回紇。唐末,回鶻政權衰落,為黠戛斯(即吉爾吉斯)人摧毀。少部分回鶻人移居唐的邊境,絕大部分分三支向西南遷徙:一支南移河西地區,稱河西回鶻:一支西去西域,以西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另一支遠徙蔥嶺以西,稱蔥嶺西回鶻。

河西回鶻

河西回鶻分布在甘(今甘肅張掖)、沙(今敦煌西)、涼(今武威)、秦(今天水)等州和賀蘭山、額濟納河一帶,以甘州為中心,亦稱“甘州回鶻”。後來西夏興起,攻占了甘、涼、瓜、沙等州,河西回鶻又附屬於西夏。西夏為蒙古滅後,河西回鶻又歸屬蒙古。

西州回鶻

西州回鶻在立足之後,向西擴展。北宋初年,其轄境已經西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鄰沙州,北越天山,南至大漠。它在這一地區建立了高昌封建政權,都於高昌(今吐魯番東南)。西遼建立後,高昌政權成了西遼的附庸,西州回鶻改稱畏兀兒。蒙古興起後,又歸附於蒙古。

蔥嶺西回鶻

蔥嶺西回鶻主要分布在今楚河(在今中亞地區)一帶和中國新疆西部。北宋初,其勢力逐漸強盛,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剌沙袞城(今中亞托克馬克東南)。十二世紀末,為西遼所滅。

喀喇汗國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狩獵。其文化較發達,重要城市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是中亞著名的文化中心。

吐蕃

吐蕃

唐末,吐蕃內部紛爭,政權瓦解,分裂為眾多部族,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領,不相統屬,散布在今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地。其中一些部族相繼歸附於中原王朝,稱作“熟戶”,其餘的稱作“生戶”。北宋建立後,同吐蕃各部基本上保持友好關係。

十一世紀初,居於今青海東部的吐蕃唃(gǔ古)廝羅部逐漸興起,成為吐蕃最強大的部族,在宗哥城(今青海西寧東南)建立政權,轄有湟水流域及今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唃廝羅接受宋的封賜,與宋保持密切關係,對抗西夏。

治平二年(1068年),唃廝羅死。其子孫繼續奉行與宋修好、抗擊西夏的政策,政權延續約百年,後因內訌而崩潰。

大理

大理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國”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的政權。它以洱海地區為中心,轄有今雲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分為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境內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

大理政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各項制度,實行封建農奴制的統治。對外同四鄰基本上沒有武裝衝突,因此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相當發達。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大理人還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一套本國內通用的文字,叫“白文”或“僰(bó勃)文”,流傳了二百多年。

北宋初年,大理與宋朝之間基本上沒有往來。熙寧九年(1076年),大理遣使向宋貢獻地方產品。政和七年(1117年),又向宋貢馬及麝香等。宋徽宗封其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從此雙方往來增多。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均很活躍。

壯族

壯族

早在唐朝以前,壯族(舊作僮族)人就聚居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雲南、越南交界的地方,一般稱之為“西南蠻”或“廣源蠻”,有時也泛稱為“溪峒蠻”。唐朝在這些地區先後設定了五十多個羈縻州縣,以壯族首領為長官。北宋把嶺南地區劃分為廣南東、西二路,壯族聚居地在廣南西路,宋政府仍在這裡設定羈縻州、縣、峒五十餘所,由壯族部落首領任知州、知縣、知峒。壯族以農業為主,多種植水稻,礦冶業和紡織業也有相當規模。

外交

宋朝外交

北宋時期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地區同朝鮮日本關係交流密切,東南地區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繫。宋朝的外交同時也影響到了西亞、印度次大陸、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甚至達到非洲的索馬里

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宋太祖
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一976 建隆
乾德
開寶
宋太宗
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 趙炅 、趙匡義)
976一997 太平興國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宋真宗 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997一1022 鹹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興
宋仁宗
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1022一1063 天聖
明道
景祐
寶元
康定
慶曆
皇祐
至和
嘉祐
宋英宗 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1063一1067 治平
宋神宗
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1067一1085 熙寧
元豐
宋哲宗 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1085一1100 元祐
紹聖
元符
宋徽宗
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1100一1125 建中靖國
崇寧
大觀
政和
重和
宣和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1125一1127 靖康

社會文化

理學發展

北宋對理學發展起突出作用的是,即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兄弟。他們在少年時代同受業於周敦頤,是北宋理學家的代表人物。

二程哲學體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理”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理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永恆存在的;

第二,理不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會的最高原則。二程把君、臣、父、子這些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全部歸結為“天理”的體現;

第三,理先於氣(事物)而存在,理是第一性的,氣是從屬於理的;

第四,“一物須有一理”。這是說每一物都由理產生,每一物也都體現了完全的理。這樣的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只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觀念。提出這樣一個總括天地萬物的理,其要害在於用精神世界支配物質世界,把自然界道德化。他們把一切封建的倫理道德都說成是“天理”,從這一論點出發,他們提出了“滅私慾,則天理明”的命題。為了保存“天理”,程頤還竭力宣揚“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要婦女做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毒害極大。

史學發展

《資治通鑑》《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自1066年(治平三年)開始編纂,至1084年(元豐七年)書成,歷時19年。全書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時期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在編纂這部書的過程中,邀集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劉攽、范祖禹為主要助手。他們吸取紀傳體的優點,避免編年史的弊病,每遇重大歷史事件,不再分見於多處,因此它賦予編年史體以新的生命力,對後來史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通鑑》取材豐富,考證詳密,修書時根據的材料,除正史外,雜史多至322種,往往一事用三四種資料纂成,史料的真實性勝過許多正史。司馬光寫該書的目的在於“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絕大部分篇幅記述歷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對於文化等方面則較少記載。

北宋人編纂的類書,重要的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號稱四大部書。

文學藝術

祥龍石圖祥龍石圖

北宋初年,在宮廷中建立翰林圖畫院,徵召大批畫家到畫院供職,為宮廷服務。宋徽宗時,畫院發展鼎盛。北宋的李成、范寬、郭熙、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馬遠、夏珪等人,都是聞名於史的畫家。李唐好作長圖大障,風格雄偉有氣勢。他作山水畫,先施墨色,再著青綠,他的這種畫風對於南宋一代山水畫家的影響很大。

宋徽宗雖是一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但酷愛書畫,是第一流的書畫家。他在繪畫方面無所不能,而以花鳥畫最為上乘。他畫的《柳鴉蘆雁圖》和《芙蓉錦雞圖》,都是精煉的筆墨,達到形神俱妙的境地。

北宋中期的李公麟,初以畫馬得名,後來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畫宗教畫和人物故事畫方面,而尤以後者最為傑出。他是北宋最卓越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在南北宋之際的風俗畫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幅畫描寫了開封汴河沿岸店鋪林立、市民往來的熱鬧場面,反映了宋代商業、運輸以及階級關係的某些側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南宋一代的人物畫家,最著名的有李嵩、劉松年等人。

科學技術

楊輝三角楊輝三角
著名科學技術史學者李約瑟認為,對科技史來講,唐朝不如宋朝有意義。宋朝也著實是中國歷史上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所謂的四大發明之中有三個都誕生於宋朝。不過,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由於宋朝的經濟未能在改革社會上發揮作用,導致科學技術無法系統的演進。

慶曆年間,布衣畢升在宋代科技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種印刷術成本較低,省功省力,快速就得到了推廣。不久就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指南針的系統套用也是在宋朝,特別是用於航海導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在當時據記載有四種:一是水浮法,即將指南針放到盛水的容器中指示方向;二是置指爪法,即將指南針放到針尖上指示方向;三是置碗唇法,即將指南針放在碗邊上指示方向;四是縷懸法,既將指南針用線騰空指示方向。後來第一種方法演化成水羅盤,第二種演化為旱羅盤,而第三、四種由於精密度低而被淘汰。

火藥發明於唐末,北宋初年,曾用以製作火箭、火球等。後來又出現了帶爆炸性的霹靂炮。南宋時期更出現了鐵火炮、突火槍、火銃等新式武器。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廣泛使用在對蒙戰爭中。《武經總要》是仁宗時期官方編修的一部詳細的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的巨著,其中就有大量的火器介紹與火藥的配製方法。後來在蒙古西征時,火藥又被傳到西方。

自唐後期以來,雕版印刷術對於文化的傳播、普及和提高,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到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布衣畢昇又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的這種發明,在印刷史上是個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在北宋,指南針的使用已很普遍,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同時,在指南針的裝置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即將磁針穿在燈芯草上浮於水面和放在指甲上、放在碗沿上、懸在絲線上。著名科學家沈括還發現磁針所指方向正南稍偏東的現象。這是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不但造船技術有顯著的改進和提高,而且至遲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套用於航海之中。

在宋代,隨著採礦、冶金等部門手工業的發展和抗擊遼、夏、金戰爭的頻繁,火藥、火器的製造技術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北宋時,在汴京有專門製造火藥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宋仁宗時,由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載了以硫磺、焰硝(硝酸鉀)、松脂以及其他不同物質按一定比例和操作程式製成不同用途的火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藥配方和工藝程式的記載。

北宋時,利用火藥製造的火器,主要是燃燒性的,隨後爆炸性的火器也大量地製造和套用。到了南宋,更發明了管狀火器,如1132年(紹興二年)軍事技術專家陳規守德安(湖北安陸)時創造了火槍,把火藥裝在竹筒內點火噴射,這是射擊管狀火器的鼻祖,1259年(開慶元年),宋軍和蒙古軍在淮河一線作戰,壽春府(安徽壽縣)軍民創造了一種叫“突火槍”的火器,在竹筒內放置火藥後再安上子窠,用火藥的力量把子窠射出去,子窠類似子彈性質,用石子、鐵塊等製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後來把竹筒改為鐵管或銅管。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等人,吸取前人有關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和齒

楊輝三角輪套用技術上的成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結構複雜、自動運轉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並寫成了一部圖文並茂的詳細說明書──《新儀象法要》,記載了水運儀象台的全部結構。反映出11世紀中國在天文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高度成就。

南宋著名數學家秦九韶在著作《數書九章》中,記有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和聯立一次同餘式的解法(當時叫做“大衍求一術”),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這一解法的人。

傳統數學在宋朝取得了很大成就與進步,賈憲、秦九韶和楊輝都是出眾的數學家。著名的成果有“楊輝三角形”等,數學著作則有《數書九章》和《楊輝算法》。

沈括與《夢溪筆談

北宋時期,產生了著名科學家沈括(1032年~1096年)。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人。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著作多已失傳,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是他晚年所寫的名著《夢溪筆談》三十卷。

在《筆談》中,作者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所達到的輝煌成就,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和工程技術等十分廣泛的領域,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和讚揚。

沈括的科學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天文曆法方面。他在兼管司天監期間,曾破格選拔平民出身的天文歷算家衛朴到司天監任職,主持編修《奉元歷》,以365.24358日為一回歸年,雖比今天實測的365.2422日稍大些,但比當時通行的曆法要精密得多。同時,他還提出了徹底改革舊曆法的主張:按節氣定月,以立春為元旦,不管月亮圓缺,只管時令節氣;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相間,不置閏月。這種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份完全統一起來的曆法,適於農業生產的需要。

沈括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史評價

宋代元宵節宋代元宵節

北宋王朝的開創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經過戰爭而和平過度取得政權的幸運兒。正因為沒有戰亂動盪,所以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持續發展,使北宋開國初幾十年出現了國富民豐的大好局面。因此,在統治集團的靈魂深處總感到這一切來得太容易了,所以他們一方面提倡節儉“以備邊費”,準備打仗;另一方面卻沉湎於繁榮興旺的盛世溫床上大享太平清福,過著驕奢淫逸的日子。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國之初大力提倡清廉儉約,使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荒淫奢靡之風得到扭轉。可惜的是這位“點檢作天子”的皇帝在清廉這個事關大局的問題上做得很不徹底,甚至有點兩面派的味道。趙匡胤為了防止王公貴胄功臣宿將奪取他的權力,曾多次在群臣面前說:“你們要多擇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萬世之業;多置歌兒舞女,厚自嘻樂,以終天年。”這就等於公開告訴下屬群臣:你們盡情地享樂吧,只有這樣我才能放心你們不會奪取我的皇權。屬下心知肚明:皇帝讓我們享樂,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從此以後,北宋的君臣上下就在這種儉約與享樂的矛盾狀態下掙扎著,後來越來越滑向大肆享樂的鏇渦而不能自拔,一發而不可收拾。

到宋真宗以後,奢靡之風大開。宋真宗極端奢侈腐化,他特別迷信道教,下令全國大修宮觀寺院,幾年時間竟修了三萬多座十分豪華的寺院,耗盡了人力物力。他為了“天書封禪”泰山,再次動用全國人力物力,在全國大肆蒐集珍奇異寶,僅禮儀司王欽若一人就進獻了三萬八千多株靈芝草。

北宋的“積貧”始於宋真宗的奢華,在宋仁宗、宋神宗和宋哲宗近百年間大肆蔓延。到宋徽宗時期幾乎蔓延到朝廷上下各個角落。宋徽宗是一個風流放蕩的天子,治國安邦無能,貪圖享樂卻極盡能事。為了滿足他那極度膨脹的皇權欲,他下令專門成立了一個應奉局,組成了一個專門班子,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南方各地大規模地蒐集奇石花樹,用特製的大船編隊水運至宮中供其享樂觀賞。天下出現了官員及投機鑽營之徒爭獻花石邀功請賞的奇特景象。為了獲得更多的寶物,佞臣與官軍費盡心思,只要發現寶物就不顧人民民眾的死活,更不惜花費多少人力物力特快運送到京師。皇帝如此,大小官員紛紛效仿,建造園林,裝點花石,極盡享樂揮霍達二十年之久,腐敗昏庸到了極點。

奢靡之風日甚一日,長年累月持續下去,使北宋由富強而“積貧”。而這種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貧,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貧,國家收入再多,也難填奢侈浪費的無底洞。奢靡之風的形成,成為一種巨大的潛流,嚴重阻礙破壞著社會的發展,使北宋的財政由充盈到不平衡,最後產生了嚴重的虧空危機,民不聊生,軍備廢弛。奢靡之風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腐蝕著廣大官吏,貪污腐化、賣官買官、揮霍浪費橫行,喪失了民心,終於導致了北宋由富強到“積貧積弱”,以至於滅亡。

帝王列表

宋徽宗宋徽宗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箇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宋真宗(968-1022)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趙恆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學”,前期頗勤於政事。公元1004年,真宗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貢,澶淵之盟後的100多年裡,宋遼之間維持著和平局面,另外,宋遼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宋真宗時,經濟迅速發展,發行“交子”,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仁宗(1010-1063)1022年即位,在位41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仁宗即位是才12歲,由皇太后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仁宗任用范仲淹等賢臣,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雖改革失敗,但同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隨後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頗能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是當時的偶像皇帝。仁宗死於1063年,舉國哀悼,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宋英宗趙曙(1063-1067)漢族,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

宋神宗趙頊(1068-1085)1067年即位,在位18年。英宗長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下,於神宗死後廢除。神宗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

宋哲宗(1076年—1082年)趙煦,漢族,宋神宗第六子。諡號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佑八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太后去世後,親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紹聖、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

宋徽宗(1082~1135)名趙佶,漢族,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畫家,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欽慈皇后陳氏。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擅長楷、草書及山水、人物、花鳥、墨竹。擅長婉約詞,創“瘦金體”。

宋欽宗趙桓(1100~1156),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於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舉入侵之際,徽宗禪讓帝位,趙桓被迫即位,是為欽宗,改次年為靖康元年。宋欽宗即位後“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頗有振作之意。殺或貶蔡京童貫等奸臣。任用李綱抗金。靖康二年,與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虜北去,在位一年零兩個月。紹興二十六年(1156)死於五國城,享年57歲,葬於永獻陵。

北宋皇帝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廟號諡號本名曾用名即位名年號在位時間
宋聖祖天尊大帝趙玄朗
宋僖祖文獻皇帝趙朓
宋順祖惠元皇帝趙珽
宋翼祖簡恭皇帝趙敬[皇帝]
宋宣祖武昭皇帝趙弘殷
宋太祖大孝皇帝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960年976年
宋太宗文武皇帝趙匡義趙光義趙炅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976年997年
宋真宗元孝皇帝趙德昌趙元休
趙元侃
趙恆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997年1022年
宋仁宗明孝皇帝趙受益趙禎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1022年1063年
宋英宗宣孝皇帝趙宗實趙曙治平1063年1067年
宋神宗聖孝皇帝趙仲針趙頊熙寧元豐1067年1085年
宋哲宗昭孝皇帝趙傭趙煦元祐紹聖元符1085年1100年
宋徽宗顯孝皇帝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1100年1125年
宋欽宗仁孝皇帝趙亶趙烜趙桓靖康1125年1127年

中國朝代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朝代年份
夏朝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正式國號為夏後氏,后羿篡位後,國號為有窮氏,寒浞殺后羿依然以有窮氏為國號)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12月10日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西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9年1月10日
新朝公元9年 1月10日公元23年
東漢25年220年12月10日
三國220年12月10日280年5月1日
曹魏220年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263年十一月
孫吳222年280年5月1日
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公元前趙304年329年
成漢304年347年
公元前涼314年376年
後趙319年351年
前燕337年370年
前秦351年394年
後秦384年417年
後燕384年407年
西秦385年431年
後涼386年403年
南涼397年414年
南燕398年410年
西涼400年421年
407年431年
北燕407年436年
北涼397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馬楚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南吳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4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1644年166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16年國號為,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大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