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政權]

西夏[政權]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區建國,國號“大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因地理位置居於中原的西部,史稱“西夏”。夏毅宗時期,西夏對內鞏固統治、對外與宋遼對峙。興儒學,提倡中原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夏惠宗時期,宋朝因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於1071年在熙河之戰中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童貫率六路宋軍伐夏。崇宗向宋臣服,國勢日趨衰微。公元1115年,金朝興起,遼、宋、西夏三國鼎立局面被破壞。遼朝和北宋先後被金所滅,西夏經濟轉而被金朝掌控。此後蒙古帝國崛起,六次侵入西夏拆散金夏同盟。西夏內部多次發生弒君內亂,經濟趨於崩潰。公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

基本信息

起源

李元昊李元昊

“党項”之名,始見於《隋書》。党項族的族源現今大多數人認為是古代羌族的一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源自古代鮮卑族。在南北朝和隋朝之際,党項族分布在現今青海東南部和西北部為中心的廣袤山林草原上。從事狩獵、畜牧業,俗尚武力,無法令,無徭役,不知稼穡。唐朝中期以後,迫於吐蕃族的強大勢力,逐漸內徙,遷往今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一帶。唐末,党項拓跋氏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其首領拓跋思恭被授為夏州節度使,復賜李姓,封夏國公,統轄夏、綏、銀、宥四州地方,治夏州。党項拓跋氏由此躋身於北方諸藩鎮之列。五代時期,夏州党項政權先後依附於中原的梁、唐、晉、漢、周各王朝,並在與鄰近藩鎮的縱橫捭闔的鬥爭中日益發展壯大,使得中央政權也不敢小視夏州李氏政權。
宋初,党項族首領臣屬宋朝。李繼捧弟繼兄位,引發內部矛盾,遂向宋獻五州地。其族弟李繼遷反對宋朝直接接管夏州政權,公開抗宋自立。党項族在李繼遷的率領下,外附遼朝,內聯諸族,經過15年與宋拉鋸式的反覆角逐,又重新占據夏州政權的統轄區域,迫使宋朝封李繼遷為定難節度使。李繼遷死後,他的後繼者李德明,在宋遼關係緩和的形勢下,與遼、宋保持友好關係,繼續向西部發展勢力。宋天禧四年(1020年)將統治中心移往賀蘭山麓的懷遠鎮,改稱興州(今寧夏銀川),宋天聖六年(1028年)占據河西走廊。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嗣位。元昊繼承夏國王位,是西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元昊具有雄才大略,提出“英雄之生當王霸”的主張,因此,元昊自承襲王位起,便有步驟、有目的開始了他的王霸事業。首先是改姓,將唐朝和宋朝賜給党項皇室的李姓和趙姓,改為党項姓嵬名氏,元昊自稱“兀卒”即表示自己為天子可汗之尊;其次是發布剃髮的法令,令國人皆禿髮。再次是頒發了有關服飾的規定,凡文官武將、庶民百姓各有所服。而元昊本人衣白窄衫,氈冠紅果頂,冠後垂紅結綬,這是採用了吐蕃贊普和回鶻可汗的服制。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10月11日),元昊稱帝建大夏國,在給宋朝的表章中公開宣稱“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伏。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至此,西夏轄境約相當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的大部、陝西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部、青海省的東北部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國的一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能與宋、遼周鏇、抗衡的第三大勢力。西夏從景宗元昊到末主睍共傳十帝,歷時190年。

統治

初期及中期

1111年北宋、遼、西夏疆域1111年北宋、遼、西夏疆域

西夏建國後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地位,
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干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乾順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動對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里的土地。李乾順死後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於李遵頊聲稱自己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滅亡

1142年金、南宋、西夏三國對峙圖1142年金、南宋、西夏三國對峙圖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党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政體

 西夏遺址 西夏王陵
西夏是多民族國家,党項人為統治民族,但又聯合漢人、吐蕃人、回鶻人等上層,可稱是蕃漢聯合政治。皇族嵬名氏(兼用漢姓李)注意與党項的大姓通婚,後族“貴寵用事”,而皇權與後權,皇族與強宗大族之間也不時發生衝突。但西夏沒有建立像遼朝那樣的兩套官制,大體是效仿宋制,設立中央官制和地方的州縣制。

西夏的國家體制和統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響。從李繼遷伊始至西夏末年,歷代西夏統治者都積極學習和摹仿宋朝,設官建制。李繼遷“潛設中官,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李德明時期“大輦方輿,鹵薄儀衛,一如中國制。”李元昊為建國更是摹仿宋朝建立一套官制,官分文武兩班,設立了中書、樞密二司,及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群牧司、飛龍苑磨勘司、文思院等機構。元昊於立國的第二年再度改革官制,改宋二十四司為十六司,使西夏官制和機構已頗具規模。此後,西夏的官職和機構在中後期又有新變革,與前期相比有二點不同,一是職官和機構愈分愈細,二是前期的官制改革多屬政治軍事方面的,而中後期有關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官職有了明顯的增加。

此外,西夏党項世代皇親宗室,欽慕漢族文明,崇儒尚文,編寫了一些融合和宣揚儒家學說的書籍,如《聖立義海》、《三才雜字》、《德行記》、《新集慈孝傳》、《新集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西夏儒學的發展是一種處在儒家影響下的官僚體制與政治文化。

都城

西夏的都城興慶府,天慶十二年(1205)改為中興府。據今存明代《寧夏城圖》,基本上保存了西夏興慶府城的輪廓和布局,其城市“周回一十八餘里,東西倍於南北,相傳以為人形”。興慶府作為西夏都城,在城市建築上無不借鑑於唐都長安、宋都開封的規劃布局。特別是在城市命名、都城事務管理機關、城門和街坊名稱上,都有直接淵源或借用之處。作為皇家統治與生活中心,有一定規模的宮城建築,宮室殿宇,官廳衙署,還有為皇家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及龐大的兵營和倉庫。城西北建有避暑宮,西部賀蘭山東麓建設離宮、佛祖院、五台山寺、皇帝陵園,城東15里的黃河岸畔建高台寺及諸浮圖。興慶府是西夏最大的城市,是西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國內處於十分重要地位。

軍事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
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

戰爭

西夏巧妙地利用了遼朝與北宋的矛盾,爭取自身的獨立和生存,但主要的敵手是北宋,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西夏最初處於攻勢,並且成為勝者。西夏軍以騎兵為主力,但不善於攻城戰,故對宋只限於邊境殺掠。後來又不斷地被北宋攻城略地,被動挨打,卻仍努力支撐困境。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西夏利用金軍攻宋的機遇,奪取若干被占之地。此後與南宋隔絕,而與金朝基本維持和平。到夏金晚期,雙方都在蒙古的威脅下,仍然發生戰爭。西夏於寶義二年(1227年)亡於蒙古。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經濟

農牧並重是西夏社會經濟的特色。境內河西隴右地區的興(今寧夏銀川)、靈(今靈武西南)、甘(今甘肅張掖北)、涼(今武威)等州,“地饒五穀,尤宜稻麥”,西夏重視水利建設,夏仁宗時期修訂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專設條文具體規定了水利灌溉事宜。西夏在農業生產中已普遍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宋人認為“西羌之俗,歲時以耕稼為事,略與漢同。”
西夏境內的牧區主要分布在夏(今陝西靖邊北白城子)、綏(今綏德)、銀(今米脂西北)、鹽(今寧夏鹽池北)、宥(今陝西定邊東)諸州,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額濟納一帶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帶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廣闊草原。西夏牧業的畜類,以羊、馬、駝、牛、驢、騾、豬、狗等為主。馬匹在牧業經濟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除用於軍事和生產外,還作為大宗商品同周邊進行貿易,又是對宋、遼、金的主要貢品。西夏境內所產的“党項馬”馳名當時。駱駝用作高原和沙漠地區的運輸工具,阿拉善和額濟納地區是主要養駝地區。羊、牛、豬、狗是西夏農牧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來源。党項族在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反映在西夏時期編纂的辭書《文海》中,對牲畜的分類與觀察尤為細緻;特別是對馬、牛、羊品種的區分,對牲畜的管理、繁殖、飼養、疾病及治療等,都有獨特的方法與一套完善的經驗。
西夏的手工業門類也較齊全。夏仁宗天盛時期(1149—1169)修訂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規定設立的國家手工業管理機構,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絹織院、首飾院、鐵工院、木工院、造紙院、磚瓦院、出車院等。西夏較重要的手工業生產行業,有紡織、冶煉、金銀、木器製作、採鹽、釀造、陶瓷、建築、磚瓦等。西夏的兵器製造較為發達,“夏國劍”被宋人譽為天下第一。
西夏與宋、遼、金、回鶻、吐蕃等鄰國與民族都有頻繁的商業貿易往來關係,西夏在與宋、遼、金的邊境地帶設有共同使用的榷場進行和市,在榷市中,有固定的貿易場地和牙人評定貨色等級,由雙方官府派遣的監督、稽查人員共同管理市場,徵收稅務。西夏於仁宗天盛十年(1158)正式設立通濟監鑄錢。根據已發現的西夏錢幣,以夏景宗時所鑄漢文天授通寶錢為最早,以神宗時漢文光定元寶為最晚,西夏除獻宗、末主兩朝外,其它各朝都有鑄錢實例。

文化

西夏西夏粗布彩地樂舞圖
西夏的統治民族党項族本是遊牧民族,佛教東傳甘肅以後,西夏內部開始創造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慶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滅瓜州、沙州的歸義軍政權,開始統轄敦煌地區。此時西夏將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了幾分中原文化,還有一些畏兀兒、吐魯番風格。西夏將自己強悍的民族精神和別具一格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西夏文的創製

1036年左右,元昊頒行党項文字,“元昊自製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元昊主持創製的蕃書,即後來所稱的西夏文。元昊尊蕃書為“國字”,使“藝文誥牒盡易蕃書”,並且用這種文字翻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翌年設立蕃、漢二字院,蕃字院掌管與吐蕃、回鶻一帶的往來文書,漢字院掌管與宋朝的往來表奏,中間寫漢字,旁邊寫西夏文。不到三十年西夏文就在西夏境內的法律條文、官署檔案、審案記錄、買賣契約、文史書籍、字典辭書、碑刻銘文、印章、符牌、錢幣以及譯自漢文的儒家經典、史書、類書和兵書等典籍,得到廣泛使用和傳播。
為了便於學習本民族的文字,西夏中後期編撰了多種西夏語言文字方面的辭書。《音同》(又譯作《同音》)是一部以聲母分類的西夏文字典。這部字典共收六千多字。大致成書於公元1132年,是迄今現存最早的西夏字書。《文海》是一部兼有《說文解字》和《廣韻》特點的大型西夏文韻書;為了便於漢族人學習西夏文,西夏人還於1190年編寫了夏漢、漢夏雙解通俗語彙辭書《番漢合時掌中珠》。
西夏文屬於表意性質的方塊字,直接借鑑漢字形體構造的“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以會意合成和音意合成方式為主,它的基本筆劃類似漢字“形體方整,類八分”,也有點、橫、豎、撇、捺、拐、提等。而且西夏文的書寫亦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之分。在吸納漢文字造字方法的同時,又有党項民族獨特的構造方法,如筆劃較漢字繁複,撇、捺等斜筆教多,無豎鉤;象形字和指示字較少;會意字比漢字少,類似拼音構字法的反切上下合成則是西夏文構字的一大特點。
西夏文的創製對西夏文教的興盛、佛教的傳播、文學的繁榮、印刷業的進步都有直接影響,可以說對整個西夏文化的進步有巨大的貢獻。

教育

西夏時期大致設立了五種學校:蕃學、國學、國小、宮學、太學。西夏建立學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才的需要,尊孔子為文宣帝。西夏在中後期還發展科舉制度,大約於崇宗(1087-1139)後期開始設童子科實行科舉考試,西夏仁宗人慶四年(1147)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童子科。西夏後期基本以科舉取士選拔官吏,不論蕃漢及宗室貴族由科舉而進入仕途成為必然的途徑。西夏在實行科舉之後於天盛十三年(1161)正月仿唐宋制設立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無疑都是通過科舉進身授職的。

科技

西夏本身的科技比較薄弱,主要吸收宋朝或金朝的技術為主,然而在武器鍛鍊方面有獨到之處。
天文氣象
以西夏文刻印的《金光明最勝王經
在天文氣象方面,主要是學習宋朝的天文與曆法。西夏人設定司天監以觀察天文,並列有分析、解釋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以分析天文。在骨勒茂才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天相中》有詳細地記載對天文星象的記載。例如將天空分為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等方位,每個方位設有7個星宿。在氣象方面也有詳細的分析,例如風有和風、清風、金風、朔風、黑風、鏇風;雨有膏雨、穀雨、時雨、絲雨;雲有煙雲、鶴雲、拳雲、羅雲、同雲,等等。曆法方面,西夏至公元1004年才自北宋獲得《儀天曆》,這是西夏第一本曆書。立國後,設“大恆歷院”的機構掌管曆法的編制和頒行。西夏曆書採用番漢合璧曆書與宋朝頒賜曆書兩類,其詳細情形仍需研究。曆法
党項人中,沿襲古代北方民族的習慣,以十二生肖紀年;藏曆對他們有著明顯的影響。宋朝每年要向夏國頒發新曆,在夏國行用。西夏建國前,党項人患病,便延請巫師驅鬼,或把患者遷避到另一間房內,以圖躲避災禍,叫作“閃病”。醫學
寧夏西夏古城遺址出土的銘文鐵劍
在醫學方面,在党項時期,醫學知識十分匱乏,百姓迷信鬼神,大多向神明求醫。在立國後,積極吸收宋朝的醫學與藥學,並且出版《治療惡瘡要論》等醫學著作。《千金方》、《神農本草》等漢人醫書傳入夏國。夏國統治者還多次向金朝請求醫藥。並且設有“醫人院”,在政府機構中屬“中等司”。西夏人對病理的認知大多分成血脈不通、傳染、“四大不和”(地、水、火、風)等觀點,其中四大不和是緣自藏傳佛教的說法。由於西夏本身醫學不如中原的朝代,所以一些疑難病症無法醫治,只好求助於宋朝或金朝。例如夏仁宗時,權臣任得敬患病,久治不愈。所以夏仁宗派使者向金朝請求醫療支援。夏桓宗時,其母患病,也派使至金朝求醫。這些都表示西夏醫學不如中原的朝代。1971年在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藥方殘頁里,有治療傷寒病的藥方,藥物有牛膝、椒、等,明顯地反映了漢族醫藥的影響。武器製作
主詞條:西夏銅火炮西夏武器製作十分精實,其中以夏國劍最有名,在宋朝被譽為“天下第一”。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請晁補之為其作歌,內有“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而西夏鎧甲被譽稱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專給鐵鷂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對壘”的戰車、可以越壕溝而進;裝在駱駝鞍上的“鏇風炮”,可以發射大石彈;以及最厲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外交

西夏地理處於四戰之地,陸續要
河西走廊,西夏與甘州回鶻在這裡打仗。
應付後唐、回鶻、吐蕃、宋朝、遼朝、金朝與蒙古的威脅與戰爭,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視的環節。外交策略主要是聯合或依附強者,並且攻擊弱者、以戰求和。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斷延續、發展。然而依附國過於強大,最後難逃滅亡之命運。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定難軍)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後來北宋併吞夏州政權,李繼遷舉兵再起。此時他採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並且擴張勢力。並且於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到李德明時,為了鞏固新領地,對北宋和談,於公元1006年簽署景德和議。然而李德明依舊維持與遼朝的關係。除了應付遼、宋的戰事外,為了稱霸河西、先後攻滅甘州回鶻、沙洲歸義軍,對抗吐蕃六穀部、唃廝囉國等,與西州回鶻為鄰。夏景宗時正式稱帝建國,自稱邦泥定國,稱男不稱臣,並且多次入侵宋朝邊疆。宋仁宗不滿西夏獨立,派兵攻打之,至此宋夏戰爭爆發。夏景宗在三大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與定川寨之戰)戰勝宋朝後,雙方於1044年簽訂慶曆和約。宋朝給予“夏國主”名號,西夏皇帝對宋朝稱臣,但實際上西夏皇帝在國內仍以君王自稱。宋朝給與金錢、茶葉等大量物資。西夏雖然擊敗北宋,但惹來遼朝不滿,雙方發生三次戰爭(賀蘭山之戰),最後以西夏稱臣作收。而後北宋的宋神宗為了擊敗西夏,趁西夏內亂之際發動五路伐夏與永樂城之戰,最後都以西夏戰勝作收。然而西夏國力漸衰,橫山地區又被北宋占領,此後有賴遼朝周鏇方能穩定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關係。金朝崛起後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於金朝。金朝包圍西夏的東方與南方,掌握西夏的經濟力,所以夏廷對金朝不敢輕舉妄動,最多只有小規模的戰事。蒙古崛起後,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生戰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爭中於公元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西夏對於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採取懷柔與招撫的方式,似乎比宋朝還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肅定西西南)吐蕃首領禹藏花麻不願降宋朝,又受到宋軍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將宗女嫁給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蘭州獻給西夏。

思想與宗教

佛教是西夏的國教,建國前後六次向宋求贖佛經,宋朝賜以《大藏經》 。元昊在立國之初,便開始用西夏文翻譯佛經,歷時五十多年,共譯出大小乘佛經820部,3579卷,它不僅滿足了西夏党項民族對佛教信仰的需求,而且是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的盛舉。
元昊在發展西夏佛教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建設大規模的寺廟。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建立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高台寺,西夏著名的承天寺是諒祚母后沒藏氏倡建,乾順天佑民安四年(1093)由皇帝、皇太后發願,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重修涼州感通塔及寺廟,第二年完工後立碑贊慶,這通碑就是保存至今的著名“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乾順時期另一個大規模的活動是在甘州建築臥佛寺。這個寺廟規模宏大,現仍可從保存至今的臥佛寺略見其當年的風采。西夏遍布全境的寺廟可概括地分為興慶府—賀蘭山中心,甘州—涼州中心,敦煌—安西中心,以及黑水城中心。西夏官府制定法律保護所有的寺廟、殿宇、宗教建築、佛像及聖地,並施捨錢物,以為慶贊。
西夏政權大力提倡佛教的政策,提高了佛教寺廟和僧人的社會地位。西夏的僧人是一個不勞而獲的階層。他們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特權,僧人不負擔攤派的雜事,不納稅;僧人犯罪後,可以減免罪刑,可以用官品抵當,可以不受黥刑,寺院的環境亦要受到法律的保護,等等。由此不難看出西夏僧人的優厚待遇,同時也說明了西夏對佛教的重視程度。
西夏時期已有帝師之稱,修正了中國帝師之設始於元代的傳統看法,目前從新的文獻資料中發現的西夏的帝師不只是1位,而是至少有3位。西夏開始封設帝師,進一步抬高了佛教的地位,使王室和佛教領袖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增強了佛教領袖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在西夏除帝師以外,還有國師以及其它有高級職稱的僧人,他們是僧侶的上層,具有較高的學識威望,在推動西夏佛教發展方面起著核心和中堅的作用。西夏後期受藏傳佛教影響的趨勢日益增大。

帝王世系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稱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襲位後,與1038年稱

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他接受宋的先進文化,由根據党項的民族特點確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李元昊與遼,宋之間進行了一些戰爭,取得勝利,形成宋,遼,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誅殺,縱情享樂,強奪太子寧凌噶妻為後,被寧凌噶刺死。死於1048年,時年45歲。

毅宗昭英皇帝李諒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景宗長子。即位時才1歲,由其母掌握朝政。親政後,實行改革,使西夏進一步漢化。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注意修好與遼、宋關係。於1067年病死,時年21歲。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毅宗長子,即位時8歲。死於1086年,時年26歲。

崇宗聖文皇帝李乾順(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惠宗長子,即位時3歲。親政後,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後,又聯金抗宋。死於1139年,時年56歲。

仁宗聖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長子。仁宗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仁宗死於1193年,時年70歲。

桓宗昭簡皇帝李純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長子。以附金和宋為國策。1205年,鐵木真開始進軍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時年30歲。

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1169-1211)

1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孫,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3歲。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頊(1162-1226)

(1211-1223)年在位,在位13年。齊王李彥宗子,博覽群書,1203年西夏狀元,後統領西夏軍事,1211年,廢襄宗自立。他是以狀元當皇帝,在歷史上是無前例的。後,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於1226年,時年65歲。

獻宗李德旺(1181-1226)

1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後,抗拒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連失數城,獻宗驚死,時年46歲。

夏末帝李睍(生年不詳-1227)

1226年即位,在位1年。獻宗侄。即位僅後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末帝投降被殺。西夏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