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西夏]

裕陵[西夏]
裕陵[西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裕陵[西夏],夏太祖的陵墓。位於西夏王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得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浩建國後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裕陵[西夏],夏太祖的陵墓。位於西夏王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得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浩建國後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基本簡介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裕陵西夏王陵九大王陵之一,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裕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高大的闕台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這裡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後是月城,南牆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裡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牆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台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台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台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台,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無前例,是党項族的創造。塔式陵台前有獻殿,用於供奉獻物及祭奠。陵台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樑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牆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陵城神牆四面居中有門闕,神牆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陵墓發現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上溯770多年前,西北大地有一個與宋、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後傳位十主。

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並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衝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後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拚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党項族也從此消失。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成了一個又一個謎。無法查找典籍資料,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党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著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1972年6月,蘭州軍區某部正在寧夏賀蘭山下修築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十幾天之後,幾個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誰也看不懂。部隊首長看過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距離銀川市40公里的工程現場,對現場的保護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墓室中發現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奪天工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一個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作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滅在茫茫的歷史煙塵之中。因而這項規模並不大的挖掘,卻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考古人員們立即在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發現。結果事實到底沒有讓他們失望——連綿的賀蘭山背景中,一片無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個又一個金字塔形高大的黃土建築,在廣闊的西部天空下顯得格外雄偉。每個較大的黃土建築周圍,均環繞著方形的城牆等到輔助性建築,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們的斷壁殘垣在風蝕日曬之中,卻顯示著一種永不屈服時間和沙暴磨礪的頑韌。當時,考古人員在這裡時共發現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並按調查順序進行了首次編號。不久,他們終於認定這些雄偉的建築正是西夏皇家陵墓。西夏王陵在這裡靜臥了千年之久!

此後近30年間,考古人員對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個碑亭及一個獻殿遺址,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珍貴的西夏文物。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遊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繪畫,有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有“開元通寶”、“淳化通寶”、“至道通寶”、“天禧通寶”、“大觀通寶”等各個時期的流通錢幣,有工藝精巧的各類銅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當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獨特的石雕和泥塑。這些文物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還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面系統的調查與測繪調查,並不斷發現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發現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後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餘座,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專家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數量可見一斑。東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園在中國實屬罕見。沒有秦陵的鋪張、沒有唐陵的華彩、沒有明陵的氣派、沒有宋陵的考究,卻更表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難怪有關學者感嘆,若能恢復西夏王陵本來富麗堂皇的建築、松柏相映的環境和紫煙氳氤的氣氛,宏大壯麗的帝王陵園景象將再現於西北邊陲。在精確的坐標圖上,人們還驚奇地發現,九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 2000年4月結束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西夏王陵的調查與發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考古挖掘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1971年冬,寧夏博物館鍾侃聽陝西考古所的劉最長稱他曾見到賀蘭山下有一片墓冢,估計是唐墓。那年冬天,鍾侃等人到賀蘭山下進行考古調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正在墓群的北部施工,調查者在陵區最北面一座陵前面的一條戰壕的虛土裡,發現了很多刻有漢文和西夏文的殘碑塊。根據碑塊上的西夏文字他們立即斷定這片墓群應為西夏時期的墓群,並推測出土殘碑的地點可能是陵園的碑亭遺址。幾天之後,調查者再次來到賀蘭山下,開始為期10餘天的調查,所到之處,陵墓周圍各種建築構件散落的很多,有些較完整的構件尚可辨出形制,月城內墓儀石刻殘件上的人物胸前纓珞、蓮花帽;動物的利爪、鱗片等文飾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這次調查把當時一座陵塔頂部建有水塔的陵確定為西夏皇帝墓,編為1號墓(現編號為9號陵),並由北向南為9座較大的墓編了15個號(15個編號中有6個是空號,留給以後調查發現的陵墓使用)。調查過程中,他們對9號陵的碑亭遺址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清理出力士碑座4 個,夏漢文殘碑近千塊。所出土文物現藏於寧夏博物館。

1972年,寧夏博物館就西夏陵的調查結果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匯報,國家文物局對此非常重視,明確指示今後要繼續做好對陵區文物遺址的考證和保護工作。為加強對陵區的考古研究,決定發掘一座大型的墓葬。

裕陵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展了斷斷續續的工作。隨著文化事業和旅遊經濟的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銀川市政府,對裕陵保護開發工作十分重視,並按國家文物局關於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定總體保護規劃的要求,制定出“西夏陵區總體保護規劃方案”,此方案於2000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形成《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使西夏陵區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研究、旅遊開發利用工作,步入了更加全面系統和科學規範的軌道。1999年10月下旬,朱鎔基總理視察西夏陵,對開放的三號陵園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表示了特別關注,經國家計委撥出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三號陵園的搶救保護和環境整治。為貫徹朱鎔基總理指示精神,落實國家文物局批准的《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2000年7月,應自治區領導邀請,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文保司司長楊志軍率領下,宿白、謝辰生、徐苹芳、黃景略、張忠培、蔣忠義、吳家安、付清遠一行10人組成的專家組,來銀川審議西夏《3號陵園建築遺存加固維修設計方案》和《3號陵園建築遺存清理髮掘計畫》,國家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負責實施加固維修工程,寧夏考古所負責發掘清理工作,並組成加固維修隊伍和考古隊伍,簽訂工作協定,由自治區與銀川市文物管理部門主持進行施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委派蔣忠義到現場指導清理考古發掘工作、付清遠指導加固維修工程。擬於2000年8月,兩項工程同時開工,力爭2001年底完成這兩項工作任務,之後完成清理考古發掘報告和加固維修工程報告,並以此作為示範,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計畫安排其它陵墓的搶救考古清理和加固維修等保護工作,落實《西夏陵保護規劃》中確定近期搶救保護任務,達到規劃中的理想目標。此本考古發掘報告,就是規劃中的一項工作成果。

文化傳承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1998年以來,隨著陵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強化,人們注意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對西夏陵的宣傳,努力把西夏陵建設成寧夏對外開放的靚麗視窗和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管理處先後組織舉辦了“西夏陵之夜”大型文化活動,加強與新聞單位的聯繫,使西夏陵各項工作備受新聞媒體的關注,總計在區內外新聞媒體刊發宣介信息700多條,與中央電視台、區市台聯合拍攝專題片《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西夏王朝》,與廣東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聯合拍攝“神秘的西夏陵”,面向海外發行。與澳門日報社聯合推出了“悠悠西夏何處尋”專題報導,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深圳晚報》等多家國內大刊物通版介紹西夏陵,很好的宣傳了銀川、宣傳了寧夏。

為了創建文明景區,更好的利用西夏文物景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編制了《西夏陵區管理處精神文明建設三年規劃》,以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先後組織、接待蘭州軍區12000多名官兵和六萬餘名大中專學生上陵參觀,讓廣大官兵和在校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寧夏軍區特警團和多所大中院校已將西夏陵確定為教育基地,每年定期來陵參觀學習;實行對離休幹部、高齡老人、傷殘人士、教師、學生免票辦法。

旅遊開發

(圖)裕陵[西夏]裕陵[西夏]

為了普及西夏歷史知識,管理處與銀川市教委、銀川西夏釀酒總廠於1999年11月-12月聯合舉辦了“西夏貢酒杯”西夏歷史知識有獎競賽活動,區內外近4萬人參加了答題活動,北京、長春等地選手也積極參與,掀起了一個學習西夏歷史知識的熱潮,此次活動被列入“寧夏文博事業發展紀事”。通過積極開展文明景區創建活動,不斷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使陵區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由於各級黨政領導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西夏陵區管理處全體職工的努力工作,西夏陵旅遊開發工作進展順利,逐漸成為本區新的旅遊熱點。

西夏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夏太祖裕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太宗嘉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景宗泰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毅宗安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惠宗獻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崇宗顯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仁宗壽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桓宗莊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襄宗康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神宗原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