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簡稱寧夏博物館)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其中胡鏇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鑑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寧夏博物館新館建設被列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獻禮工程,夢想由此延展開來。早在新館破土動工之前,從2005年4月起,寧夏博物館就

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

組織專業人員開始撰寫新館文物展陳方案。為了使新館的藏品展陳水平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其間曾邀請請全國17個省級博物館的館長及相關專家論證方案,由自治區組織領導、專家及相關人士進行聽證,方案數易其稿。
2006年11月,寧夏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總投資近3億元。
新館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層。其中,地下一層建築面積8456平方米,分為文物庫房、設備用房及辦公區域,文物飽和藏量達150000件。地上建築面積21802平方米,一層為中廳、貴賓接待室、臨時展廳和觀眾服務廳;二、三層為各類展廳、圖書閱覽室和書庫、多媒體教室及觀眾服務區。
按照設計的使用壽命,寧夏博物館新館將是一座百年工程。

老館簡介

(圖)寧夏博物館老館(西塔博物館)寧夏博物館老館(西塔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位於銀川市承天寺院內。1959年籌建,1973年正式建立。
該館藏品1萬餘件,一級品45件,其中有漢代松塔墨,出土於寧夏固原縣雅兒溝漢墓;西夏鎏金銅牛,出土於西夏陵區 101號陪葬墓;紅軍長征途經寧夏固原贈給回族教主洪清國的“愛民如天” 錦旗等。 館藏文物,除有少量的徵集品和傳世品外,絕大部分通過考古調查和田野發掘獲得。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原館址設在銀川市興慶區承天寺(俗你“西塔”)院內。史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幼子諒祚嗣,改元”。天祐垂聖元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皇太后沒藏氏“承天顧命,冊制臨軒”,“大崇精舍,中立浮圖”。季春(三月)二十五日壬子始建塔,右睦六年於“夏福聖承道三年(公元1055),冬十月,起承天寺。”明洪武初,承天寺院內“一塔獨存”,慶靖王朱旃“增刨殿宇”重修之。懷王增昆盧閣,遂成為寧夏府城景觀之一。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十一月,寧夏地震,塔被震毀,殿閣坍塌,成為廢墟,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在原基址上將塔店重新修夏,沿用舊名至今。
寺以塔為中心,坐西向東的仿古建築,前院除前大殿系1988年在原清代古建築的基礎上進行翻修外,其前院山門、散屋及兩側對稱陪殿(四棟展廳)、方亭均為1988年新建仿古建築,塔後中院為晚清四合店院建築。後院擬建4800平方米寸你兩座仿古建的國家文物瘁房和文物工作室樓。整個建築占地22400平方米,完成後院修建任務後總建築面積9060平方米。
(圖)承天寺塔(西塔)承天寺塔(西塔)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是省級綜合性博物館,集寧夏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傳世文物收藏、陳列於一體。博物館自1973年成立後,先後舉辦過《寧夏出土文物展覽》、《紅軍西征在寧夏》、《寧夏文物普查成果展覽》、《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文物展覽》、《歷代貨幣展覽》等臨時展覽。 1988年新建四棟展廳後,又舉辦了《寧夏歷史文物展》、《西夏文物展筧》、《回族民俗文物展覽》、《寧夏革命文物展覽》和《中共寧夏地方黨史展覽》以及《賀蘭山岩畫展覽》等四個基本陳列,初步形成了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較完整的綜合陳列體系。

歷史沿革

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成立時,只有兩棟不足500平方米的陳列室,一座200平方米的臨時庫房和2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設施十分簡陋,後來通過1988年和1998年兩次大的擴建整修,承襲承天寺原有的建築風格,建成了正門及其兩側的配房,四棟總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陳列室,兩棟總面積為4800平方米的文物庫房和辦公樓,並拆除了原來的一些臨時建築,對院落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綠化,修整了院內道路,增種大量樹木花草,擴大綠地面積,現在的寧夏博物館院內是綠樹成蔭,滿目蔥鬱,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舒適優美的參觀環境。
寧夏博物館歷經近50 年的發展,經過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現在已成為一個頗具影響的省級大館。寧夏博物館現共有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鎏金銅牛、西夏志文人像碑座、唐胡鏇舞墓門,一級文物159 件,二、三級文物三千餘件。其中有從舊石器時期到近代的寧夏文物,有精美神奇的西夏文物,還有極具特色的回族民俗文物和寧夏革命文物。

館內收藏

現館藏文物近40000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一級文物159件,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及刻有西夏文字的石雕人像、唐代胡鏇舞墓門石刻等更屬國寶級珍品。藏品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國博物館中獨樹一幟。歷史文物中,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石器;有具有濃郁遊牧民族風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馬具和漢代匈奴透雕銅牌。特別是西夏文物的收藏為全國博物館之冠,其中鎏金銅牛、力士石碑座、石雕龍欄柱、綠琉璃大鴟吻、木活字印刷的佛經、西夏文手書長卷等,都是彌足珍貴的稀世之寶。

文物陳列

《寧夏歷史文物陳列》以本地區歷史文物為主,從遠古至明清,依寧夏歷史發展階段按時代順序分為:原始社會、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幾大部分。主要陳列了歷代寧夏遺存下來的文物,共什405件組,這些珍貴文物形象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真實、筒明地展示了寧夏歷史發展的基本伏況。陳列展品重點突出了水洞溝原始牛頭化石,鴕鳥蛋化石和有顯著特徵的石器,馬家窟文化的彩陶、秦漢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邊疆各民族的歷史文物,反映了自古以來寧夏地區就是一個多民族集居的地方。是中原與邊疆各民族文化交融匯合的地區,是華夏各民族共同製造的歷史文化
《西夏歷史文物陳列》以出土的西夏文物,結合歷史文獻資料,集中反映了西夏王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銀川市是西夏王朝都城所在地,賀蘭山東麓是埋葬西夏王、妃、貴戚的陵區。展品中以西夏陵區出土的大量建築材料、墓葬發掘出土的隨葬品以及良武西夏古瓷窯址出土的西夏瓷器等總計157件文物,反映了西夏、党項族的歷史、文化、藝木、建築、政治制度。其陳列突出大型鴟尾、鎏金銅牛、石馬、石狗、雕龍石欄、石龍頭、剔刻花瓷器等,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圖)石雕力士支座石雕力士支座
《寧夏回族民俗陳列》從回族早期形成的歷史,以及回族宗教、建築、手工乞品、服裝、飲食、娛樂生活文化、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新老家庭夏原式組合縮影等真實系統的反映了回族的生活習俗,是一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陳列,使觀眾對回族歷史、文化生活、風俗習慣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對加強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中共寧夏地方黨史陳列》以寧夏地區早期地下黨各級基層組織及其主要領導人傳播馬列主義活動的資料以及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真實系統地展示了寧夏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狀大,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為全國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賀蘭山岩畫展覽》以大量豐富的賀蘭山岩畫拓片和部分實物,配合彩色燈光圖片,展示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祭祀、狩獵、放牧,以及當時動物群等場景。粗獷、豪放、形象多樣的圖案,把觀眾引入遠古時代,給人以遐想及美好的享受。
除此之外,本館還舉辦臨時專題展覽,不斷探索與鄰近兄弟省區博物館橫向聯展與交流,以促進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宣傳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該館聯合固原博物館和寧夏各縣文管所先後兩次赴日本,一次赴香港展出,受到日本及港澳各界人士的歡迎。 1991年配合在寧召開的國際岩畫學術討論會舉辦的賀蘭山岩畫展覽,吸引了中外研究岩畫、美術的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前來參觀。
(圖)流金銅牛流金銅牛
寧夏博物館對西夏文物的收藏陳列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裡展出了白70年代起至今考古發掘出的西夏文物精品原始物件,有世界之最的文物一件,國寶級文物兩件,國家一級文物100多件。這裡可以領略到西夏高超的雕塑技藝、奇特的西夏文字、精美的制瓷工藝和絢麗的佛教藝術等四方面內容。鴟吻是用琉璃製成的一個形象奇特的怪獸,傳說它是龍王九子之一。它長著龍頭、魚身、魚尾,遍身魚鱗紋。相傳,它的嘴可以吸入火焰,尾可以引來水源,是避火除災的象徵。國寶級文物鎏金銅牛,是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形體碩大,重達188千克,在鑄造時採用了內部空心、外表通體鎏金的技藝。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是目前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實物。它是伴隨著西夏佛塔——拜寺溝方塔的倒塌而出土的。經考證,賀蘭山拜寺溝方塔中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續》是西夏時期的木活字印本。它的出現,把我國的木活字印刷史提前了將近百年的歷史。
(圖)唐卡(西夏文物)唐卡(西夏文物)
寧夏博物館現有藏品分出土歷史文物,革命,回族民俗文物,傳世文物幾大部分8個類別,總計近一萬餘件(組)。珍貴文物設專人專庫負責保管,文物藏品按科學管理要求逐步日趨正規。
該館藏品主要來源於考古發掘,國家調撥、接受社會團體和國內各界人士捐贈,從物資回收部門揀選以及零散徵集。最具有特色的文物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動物銅牌飾,西漢錯金銀銅羊、唐代胡鏇舞石門扇、西夏鎏金銅牛、石馬、石狗、雕龍石柱、石龍頭、大型鴟尾、西夏剔刻花瓷器、扁壺、唐卡、元明之際鎏金銅佛像等。
近年來,隨著改革形勢,改造了外圍牆成為商業用房,逐步形成以寧夏文博綜合開發公司為實體的文化服務中心。服務部門還將經營文化用品、文物複製品、手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等。

新館介紹

(圖)寧夏博物館新館寧夏博物館新館
寧夏博物館是寧夏回族自治區50大慶獻禮項目,寧夏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投資2.2億元。新館的主體建築高度24米,共四層,地下1層,地上3層。其中地下一層建築面積8456平方米,分為文物庫房、設備用房及辦公區域,文物飽和藏量達150000件。地上建築面積21802平方米,一層為中廳、貴賓接待室、臨時展廳和觀眾服務廳;二、三層為各類展廳、圖書閱覽室和書庫、多媒體教室及觀眾服務區。按照設計的使用壽命,寧夏博物館新館將是一座百年工程。
建築平面呈一個“回”字,這一設計緊緊切合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字。四方型的建築採用古代都城的形狀,四周開門,構築了一個充滿現代意味的“文化城堡”。從縱向看,新館頗似古代的烽火台。設計文物飽和藏量達15萬件,日接待參觀人數1000人以上,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覽、研究、開發為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工程於2006年11月動工,歷時一年零九個月。
寧夏博物館新館外觀氣勢恢宏,館內藏品豐富、文物珍貴,共設8個展廳,以回族文物、西夏文物、賀蘭山岩畫和革命文物最具特色。從距今3萬年的水洞溝文化到明清文化,文明曙光、農牧家園、絲路重鎮、大夏玄宗、回漢一家(塞北江南)等5個板塊,展示了一部鮮活的寧夏通史。新館的建成對研究保護水洞溝遺址、菜園文化、西夏文明、寧夏歷史沿革、回族的民俗民風、賀蘭山岩畫、古生物化石、西夏錢幣字畫瓷器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新館館藏

寧夏博物館新館設有《輝煌塞上》、《石刻史書》、《朔色長天》、《紅旗漫捲》、《回鄉漫步》五大部分六個展廳組成。現有館藏文物共約4萬件,一級文物159件,國寶級文物3件,全方位反映了寧夏自遠古至今獨特的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
第一章為《文明曙光》,一組生動的遠古時期人們生活的復原場景拉開了展覽的序幕。本章節主要展現舊石器細石器新石器的歷史,突出表現遠古時期寧夏南北兩地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實物證明寧夏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第二章《農牧家園》的許多細節並不為人們所熟知,該章節共分為草原牧歌、秦關漢月兩部分。主要展現自西周、春秋到秦漢的歷史,表現西戎匈奴等民族對寧夏早期開發建設所作的貢獻,特別要突出秦漢時期屯墾戍邊、開渠灌溉的史實,從而反映出寧夏的生產形態由牧到農的轉化過程和原因。
按照歷史的進程,《絲路重鎮》章節主要展現北朝、隋、唐時期寧夏在絲綢之路東端北道的特殊位置,突出表現寧夏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實證作用。
進入第四章《大夏尋蹤》展廳,一尊李元昊躍馬而立的雕像突然沖入視線,給展廳平添了幾分動感。國寶文物鎏金銅牛的展位也頗有特色,將發掘現場的圖片環圍其後,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一章節時間跨度自唐末至西夏滅亡,重點將突出西夏文化部分。
最後一章《塞北江南》作為通史展中的結尾部分,其反映的歷史時期劃定在元、明、清代。內容上加入反映回族自元代開始,在寧夏形成、發展的史實。重點表現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和邊疆開發的情況。其中一棟純木製手工製作的納家戶清真寺微縮模型工藝精湛,雕工完美,堪稱傑作。據寧夏博物館研究員楊秀山介紹,為了真實再現納家戶清真寺的每一處細節,這棟木製模型歷時一個多月才完成,造價達幾十萬元。
(圖)《紅旗漫捲》展廳《紅旗漫捲》展廳
《朔色長天——寧夏通史展》是設在寧夏博物館新館2樓的主題展覽,也是新館最具分量的展覽,從展陳構思、章節劃分到陳列設計處處匠心獨具。展陳面積達3011平方米,呈C形布局。在這裡,我們將徜徉在3萬年的時光長河中,觸摸寧夏的歷史。
《朔色長天——寧夏通史展》將寧夏自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約3萬年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以5個章節組成一個大的通史陳列。《朔色長天》的總體風格古樸、粗獷而不失精妙。進入門廳,一幅古銅色質感的浮雕壁畫在燈光的映襯下格外厚重滄桑,現代風格明顯的照明設計和迴廊、牆壁時時給人意外的欣喜。在這裡,文物的陳列與畫面、布景相結合,理想地烘托出遠古的蒼涼、農牧的艱辛、絲路的神秘、西夏的輝煌和寧夏回族的形成發展歷史。漫步其間,除了震撼,更多感受到的是莊嚴、神聖、崇敬和自豪。
(圖)觀眾參觀觀眾參觀
新館的主體建築如果從頂上俯瞰,整個建築平面呈一個大大的“回”字型,這一設計緊緊切合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字。四方形的建築採用古代都城的形狀,四周開門,構築了一個充滿現代意味的“文化城堡”。從縱向來看,新館頗似古代的烽火台,這一細節則是對寧夏邊塞文化的呼應。
新館的大廳氣勢不凡,外頂部為四面體玻璃金字塔,這讓人想起了著名的巴黎羅浮宮。李館長介紹說,四面體玻璃金字塔造型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它的保溫隔熱性能很強,採光出色,可以充分體現環保節能。大廳內頂部借鑑了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天花藻井,數十個藻井窗花系由純銅鍛造而成,莊嚴華美,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新館出入口的立面具有強烈的伊斯蘭民族風格,外立面頂部採用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尖圓拱”雕飾,利用光影作用,形成伊斯蘭建築的“迴廊”效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館體的四角別出心裁地使用了力士志文支座,樸素典雅的石材外牆貼面上,32個迦陵頻伽雕飾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您仔細去看,就會發現樓梯的扶手裝飾非常別致,是由仿製的西周青銅車馬器來裝飾,文化氣息濃郁。館內展廳的每一扇大門都有一個突出的裝飾位於中下部,李館長介紹說這取自古代的馬飾,名為當盧。
如此精緻而富於內涵的細節處理,在寧夏博物館新館還有很多,值得您去細細體味。可以說,讀懂一個細節,就等於了解了一段歷史。

(圖)石馬石馬

從新館籌建起,關於新館展陳文物的徵集工作就已經開始。為了全方位展示寧夏的文化魅力、歷史進程和文物收藏,寧夏博物館面向全區各市、縣、區的文博單位徵集展品,在總數10萬餘件文物中精中取精,優中選優,確定了展陳文物。此外,寧夏博物館還專程從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4家博物館調來綠琉璃鴟吻剔刻花瓷扁壺等國寶級西夏、回族精品文物,結合寧夏博物館自藏的胡鏇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3件國寶級文物,一同亮相在觀眾眼前。
寧夏博物館現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經鑑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新館的展陳面積比過去擴大了10倍之多,這意味著將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首次現身觀眾眼前。

對於現代的博物館而言,展陳並非只是簡單的文物擺放陳列。走進寧夏博物館新館,在一樓的”石刻史書“——賀蘭山岩畫展廳,我們就會感受到充滿創意的展陳方式。巨大的岩石拱門,逼真的賀蘭山山體中鑲嵌著展櫃,先民們生活的壁畫……豐富的細節和對文物所處真實環境的複製,令人們的感受完全超越了普通的瀏覽,更多了一些愉悅了輕鬆的介入。
撫摸著那些完全仿真的岩石,李館長告訴給我們一個秘密:這些岩石不是人為的創造,而是大自然的作品。所有的“石頭”都是在自然界中在真岩石上翻模,然後複製的。可以說,展廳里的“石頭”,在自然界是有其存在的。

李館長介紹說:如此眾多的文物,將分為通史展、專題展、臨時展三大板塊9個陳列,分別從主題、時間、空間、內容、形式、手段以及服務對象六大要素入手,以全區文物藏品為基礎,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內容豐富、特色鮮明、言之有物,概括地反映出寧夏自古至今獨有的自然物產、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新館一樓包括“輝煌塞上”、“石刻史書”兩個展廳,二樓是“紅旗漫捲”和“寧夏通史”兩個展廳和一個民間收藏館。三樓包括“回鄉漫步”、“筆墨春秋”、“五彩華章”、“方圓史話”等多個展廳。
除了處處體現的文化內涵之外,寧夏博物館新館的科技含量也非常高,體現著人性化的特徵。博物館內的展廳內採用的

(圖)彩繪鴨嘴壺彩繪鴨嘴壺

是智慧型燈光,燈光設計非常巧妙,是當前最先進的聲光電系統。大廳內有超大的LED彩屏,及時發布各類信息,給觀眾提供方便。還設有多功能廳,網路視聽室等,功能齊全。先進的空氣淨化系統,恆溫恆濕,給文物提供了最佳的收藏環境,給觀眾一個健康的觀賞環境。南大門口設有專門的殘疾人坡道,樓內設有殘疾人電梯、殘疾人衛生間。

參觀指南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進寧南街76號
交通路線:乘17路、20路、25路、31路、32路、33路、45路、102路公車,2路、4路、17路中巴車均可
開放時間:夏季8:15~18:00 冬季8:30~17:30
郵編:750001
電話:0951-5042945 5036497 5054743
傳真:0951-5042945 5017389
信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