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

後蜀

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之一,(934—965年),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2主,共31年,965年滅於北宋。

基本信息

簡介

後蜀 後蜀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年),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後唐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稱帝,改元明德,國號大蜀,史稱後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子孟昶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改元廣政。
契丹滅後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後蜀。後蜀又攻取鳳州(今陝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後周顯德二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後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發兵攻蜀,孟昶投降,後蜀滅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後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後主孟昶喜愛芙蓉花,於是命人在成都遍植芙蓉,故成都別稱芙蓉城,流傳至今。後蜀宰相毋昭裔趙崇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後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並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後,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人也。其叔父遷,當唐之末,據邢、洺、磁三州,為晉所虜。晉王以遷守澤潞,梁兵攻晉,遷以澤潞降梁。知祥父道,獨留事晉而不顯。及知祥壯,晉王以其弟克讓女妻之,以為左教練使。莊宗為晉王,以知祥為中門使。前此為中門使者多以罪誅,知祥懼,求他職,莊宗命知祥薦可代己者,知祥因薦郭崇韜自代,崇韜德之,知祥遷馬步軍都虞候。莊宗建號,以太原為北京,以知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魏王繼岌代蜀,郭崇韜為招討使,崇韜臨訣,白曰:“即臣等平蜀,陛下擇帥以守西川,無如孟知祥者。”已而唐兵破蜀,莊宗遂以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祥馳至京師,莊宗戒有司盛供帳,多出內府珍奇諸物以宴勞之。酒酣,語及平昔,以為笑樂,嘆曰:“繼岌前日乳臭兒爾,乃能為吾平定兩川,吾徒老矣,孺子可喜,然益令人悲爾!吾憶先帝棄世時,疆土侵削,僅保一隅,豈知今日奄有天下,九州四海,珍奇異產,充牣吾府!”因指以示知祥,曰:“吾聞蜀土之富,無異於此,以卿親賢,故以相付。”
同光四年正月戊辰,知祥至成都,而崇韜已死。魏王繼岌引軍東歸,先鋒康延孝反,攻破漢州。知祥遣大將李仁罕會任圜、董璋等兵擊破延孝,知祥得其將李肇、侯弘實及其兵數千以歸。而莊宗崩,魏王繼岌死,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益置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分將之。
初,魏王之班師也,知祥率成都富人及王氏故臣家,得錢六百萬緡以犒軍,其餘者猶二百萬。任圜自蜀入為相,兼判三司,素知蜀所余錢。是冬,知祥拜侍中,乃以太僕卿趙季良齎官告賜之,因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知祥怒,不奉詔。然知祥與季良有舊,遂留之。
樞密使安重誨頗疑知祥有異志,思有以制之。初,知祥鎮蜀,莊宗以宦者焦彥賓為監軍,明宗入立,悉誅宦者,罷諸道監軍。彥賓已罷,重誨復以客省使李嚴為監軍。嚴前使蜀,既歸而獻策伐蜀,蜀人皆惡之,而知祥亦怒曰:“焦彥賓以例罷,而諸道皆廢監軍,獨吾軍置之,是嚴欲以蜀再為功也。”掌書記母昭裔及諸將吏皆請止嚴而無內,知祥曰:“吾將有以待其來!”嚴至境上,遣人持書候知祥,知祥盛兵見之,冀嚴懼而不來,嚴聞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嚴至成都,知祥置酒召嚴。是時,焦彥賓雖罷,猶在蜀,嚴於懷中出詔示知祥以誅彥賓,知祥不聽,因責嚴曰:“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此?”目客將王彥銖執嚴下,斬之。明宗不能詰。初,知祥鎮蜀,遣人迎其家屬於太原,行至鳳翔,鳳翔節度使李從嚴聞知祥殺李嚴,以為知祥反矣,遂留之。明宗既不能詰,而欲以恩信懷之,乃遣客省使李仁矩慰諭知祥,並送瓊華公主及其子昶等歸之。
知祥因請趙季良為節度副使,事無大小,皆與參決。三年,唐徙季良為果州團練使,以何瓚為節度副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許。乃遣其將雷廷魯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而從之。是時,瓚行至綿谷,懼不敢進,知祥乃奏瓚為行軍司馬。
是歲,唐師伐荊南,詔知祥以兵下峽,知祥遣毛重威率兵三千戍夔州。已而荊南高季興死,其子從誨請命,知祥請罷戍兵,不許。知祥諷重威以兵鼓譟,潰而歸,唐以詔書劾重威,知祥奏請無劾,由是唐大臣益以知祥為必反。
四年,明宗將有事於南郊,遣李仁矩責知祥助禮錢一百萬緡。知祥覺唐謀欲困己,辭不肯出。久之,請獻五十萬而已。初,魏王繼岌東歸,留精兵五千戍蜀。自安重誨疑知祥有異志,聽言事者,用己所親信分守兩川管內諸州,每除守將,則以精兵為其牙隊,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以備緩急。是歲,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分東川之閬州為保寧軍,以李仁矩為節度使;又以武虔裕為綿州刺史。仁矩與東川董璋有隙,而虔裕重誨表兄,由是璋與知祥皆懼,以謂唐將致討。自璋鎮東川,未嘗與知祥通問,於是璋始遣人求婚以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欲不許,以問趙季良,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知祥乃許。於是連表請罷還唐所遣節度使、刺史等。明宗優詔慰諭之。長興元年二月,明宗有事於南郊,加拜知祥中書令。初,知祥與璋俱有異志,而重誨信言事者,以璋盡忠於國,獨知祥可疑,重誨猶欲倚璋以圖知祥。是歲九月,董璋先反,攻破閬州,擒李仁矩殺之。是月應聖節,知祥開宴,東北望再拜,俯伏嗚咽,泣下沾襟,士卒皆為之歔欷,明日遂舉兵反。
是秋,明宗改封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無遣使就籓冊命之儀。詔有司草具新儀,乃遣秘書監劉岳為冊使。岳行至鳳翔,聞知祥反,乃鏇。明宗下詔削奪知祥官爵,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都招討使,夏魯奇為副。知祥遣李仁罕、張業、趙廷隱將兵三萬人會璋攻遂州,別遣侯弘實將四千人助璋守東川,又遣張武下峽取渝州。唐師攻劍門,殺璋守兵三千人,遂入劍門。璋來告急,知祥大駭,遣廷隱分兵萬人以東,已而聞唐軍止劍州不進,喜曰:“使唐軍急趨東川,則遂州解圍,吾勢沮而兩川搖矣。今其不進,吾知易與爾。”十二月,敬瑭及廷隱戰於劍門,唐師大敗。張武已取渝州,武病卒,其副將袁彥超代將其軍,又取黔州。二年正月,李仁罕克遂州,夏魯奇死之,知祥以仁罕為武信軍留後,遣人馳魯奇首示敬瑭軍,敬瑭乃班師。利州李彥珂聞唐軍敗東歸,乃棄城走,知祥以趙廷隱為昭武軍留後。李仁罕進攻夔州,刺史安崇阮棄城走,以趙季良為留後。
是時,唐軍涉險,以餉道為艱,自潼關以西,民苦轉饋,每費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而敬瑭軍亦鏇,所在守將又皆棄城走。明宗憂之,以責安重誨。重誨懼,遽自請行。而重誨亦以被讒得罪死。明宗謂致知祥等反,由重誨失策,及重誨死,乃遣西川進奏官蘇願、進奉軍將杜紹本西歸招諭知祥,具言知祥家屬在京師者皆無恙。
知祥聞重誨誅死,而唐厚待其家屬,乃邀璋欲同謝罪,璋曰:“孟公家屬皆存,而我子孫獨見殺,我何謝為!”知祥三遣使往見璋,璋不聽,乃遣觀察判官李昊說璋,璋益疑知祥賣己,因發怒,以語侵昊。昊乃勸知祥攻之。而璋先襲破知祥漢州,知祥遣趙廷隱率兵三萬,自將擊之,陣雞距橋。知祥得璋降卒,衣以錦袍,使持書招降璋,璋曰:“事已及此,不可悔也!”璋軍士皆噪曰:“徒曝我於日中,何不速戰?”璋即麾軍以戰。兵始交,璋偏將張守進來降,知祥乘之,璋遂大敗,走。過金雁橋,麾其子光嗣使降,以保家族,光嗣哭曰:“自古豈有殺父以求生者乎,寧俱就死!”因與璋俱走。知祥遣趙廷隱追之,不及,璋走至梓州見殺,光嗣自縊死,知祥遂並有東川。然自璋死,知祥卒不遣使謝唐。
唐樞密使范延光曰:“知祥雖已破璋,必借朝廷之勢,以為兩川之重,自非屈意招之,彼亦不能自歸也。”明宗曰:“知祥,吾故人也,本因間諜致此危疑,撫吾故人,何屈意之有?”先是,克寧妻孟氏,知祥妹也。莊宗已殺克寧,孟氏歸於知祥,其子瑰,留事唐為供奉官。明宗即遣瑰歸省其母,因賜知祥詔書招慰之。知祥兼據兩川,以趙季良為武泰軍留後、李仁罕武信軍留後、趙廷隱保寧軍留後、張業寧江軍留後、李肇昭武軍留後。季良等因請知祥稱王,以墨制行事,議未決而瑰至蜀。知祥見瑰倨慢。九月,瑰自蜀還,得知祥表,請除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其餘刺史已下,得自除授。又請封蜀王,且言福慶公主已卒。明宗為之發哀,遣閣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政恩復命,知祥始遣其將朱滉來朝。
四年二月癸亥,制以知祥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遣工部尚書盧文紀冊封知祥為蜀王,而趙季良等五人皆拜節度使。唐兵先在蜀者數萬人,知祥皆厚給其衣食,因請送其家屬,明宗詔諭不許。十一月,明宗崩。明年閏正月,知祥乃即皇帝位,國號蜀。以趙季良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門使王處回為樞密使,李昊為翰林學士。
三月,唐潞王舉兵於鳳翔,愍帝遣王思同等討之,思同兵潰,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以其地附於蜀。四月,知祥改元曰明德。六月,虔釗等至成都,知祥宴勞之,虔釗奉觴起為壽,知祥手緩不能舉觴,遂病,以其子昶為皇太子監國。知祥卒,謚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陵曰和陵。
昶,知祥第三子也。知祥為兩川節度使,昶為行軍司馬。知祥僭號,以昶為東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祥病,昶監國。知祥已卒而秘未發,王處回夜過趙季良,相對泣涕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當速立嗣君以絕非望,泣無益也。”處回遂與季良立昶,而後發喪。昶立,不改元,仍稱明德,至五年始改元曰慶政。明德三年三月,熒惑犯積屍,昶以謂積屍蜀分也,懼,欲禳之,以問司天少監胡韞,韞曰:“按十二次,起井五度至柳八度,為鶉首之次,鶉首,秦分也,蜀雖屬秦,乃極南之表爾。前世火入鬼,其應在秦。晉鹹和九年三月,火犯積屍,四月,雍州刺史郭權見殺。義熙四年,火犯鬼,明年,雍州刺史朱齡石見殺。而蜀皆無事。”乃止。
昶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樞密副使韓保貞切諫,昶大悟,即日出之,賜保貞金數斤。有上書者,言台省官當擇清流,昶嘆曰:“何不言擇其人而任之?”左右請以其言詰上書者,昶曰:“吾見唐太宗初即位,獄吏孫伏伽上書言事,皆見嘉納,奈何勸我拒諫耶!”
然昶年少不親政事,而將相大臣皆知祥故人,知祥寬厚,多優縱之,及其事昶,益驕蹇,多逾法度,務廣第宅,奪人良田,發其墳墓,而李仁罕、張業尤甚。昶即位數月,執仁罕殺之,並族其家。是時,李肇自鎮來朝,杖而入見,稱疾不拜,及聞仁罕死,遽釋杖而拜。
廣政九年,趙季良卒,張業益用事。業,仁罕甥也。仁罕被誅時,業方掌禁兵,昶懼其反,乃用以為相,業兼判度支,置獄於家,務以酷法厚斂蜀人,蜀人大怨。十一年,昶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謀,執而殺之。王處回、趙廷隱相次致仕,由是故將舊臣殆盡。昶始親政事,於朝堂置匭以通下情。
是時,契丹滅晉,漢高祖起於太原,中國多故,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附於蜀,昶因遣孫漢韶攻下鳳州,於是悉有王衍故地。漢將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反,皆送款於昶。昶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谷,以應思綰。昶相毋昭裔切諫,以為不可,然昶志欲窺關中甚銳,乃遣安思謙益兵以東。已而漢誅思綰、景崇,虔釗等皆罷歸,而思謙恥於無功,多殺士卒以威眾。昶與翰林使王藻謀殺思謙,而邊吏有急奏,藻不以時聞,輒啟其封,昶怒之。其殺思謙也,藻方侍側,因並擒藻斬之。
十二年,置吏部三銓、禮部貢舉。
十三年,昶加號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封子玄喆秦王,判六軍事;次子玄珏褒王;弟仁毅夔王,仁贄雅王,仁裕嘉王。
十八年,周世宗伐蜀,攻自秦州。昶以韓繼勛為雄武軍節度,聞周師來伐,嘆曰:“繼勛豈足以當周兵邪!”客省使趙季札請行,乃以季札為秦州監軍使。季札行至德陽,聞周兵至,遽馳還奏事。昶問之,季札惶懼不能道一言,昶怒殺之,乃遣高彥儔、李廷珪出堂倉以拒周師。彥儔大敗,走青泥,於是秦、成、階、鳳復入於周。昶懼,分遣使者聘於南唐、東漢,以張形勢。
二十年,世宗以所得蜀俘歸之,昶亦歸所獲周將胡立於京師,因寓書於世宗,世宗怒昶無臣禮,不答。
二十一年,周兵伐南唐,取淮南十四州,諸國皆懼。荊南高保融以書招昶使歸周,昶以前嘗致書世宗不答,乃止。昶幼子玄寶,生七歲而卒,太常言無服之殤無贈典,昶問李昊,昊曰:“昔唐德宗皇子評生四歲而卒,贈揚州大都督,封肅王,此故事也。”昶乃贈玄寶青州大都督,追封遂王。
二十五年,立秦王玄喆為皇太子。昶幸晉、漢之際,中國多故,而據險一方,君臣務為奢侈以自娛,至於溺器,皆以七寶裝之。宋興,已下荊、潭,昶益懼,遣大程官孫遇以蠟丸書間行東漢,約出兵以撓中國,遇為邊吏所得。太祖皇帝遂詔伐蜀,遣王全斌、崔彥進等出鳳州,劉光乂、曹彬等出歸州;詔八作司度右掖門南、臨汴水為昶治第一區,凡五百餘間,供帳什物皆具,以待昶。
昶遣王昭遠、趙彥韜等拒命。昭遠,成都人也,年十三,事東郭禪師智諲為童子。知祥嘗飯僧於府,昭遠執巾履從智諲以入,知祥見之,愛其惠黠。時昶方就學,即命昭遠給事左右,而見親狎。昶立,以為捲簾使。樞密使王處回致仕,昶以樞密使權重難制,乃以昭遠為通奏使知樞密使事,然事無大小,一以委之,府庫金帛恣其所取不問。昶母李太后常為昶言昭遠不可用,昶不聽。昭遠好讀兵書,以方略自許。兵始發成都,昶遣李昊等餞之,昭遠手執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酒酣,謂昊曰:“吾之是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爾!”昶又遣子玄喆率精兵數萬守劍門。玄喆輦其愛姬,攜樂器、伶人數十以從,蜀人見者皆竊笑。全斌至三泉,遇昭遠,擊敗之。昭遠焚吉柏江浮橋,退守劍門。軍頭向韜得蜀降卒言:“來蘇小路,出劍門南清強店,與大路合。”全斌遣偏將史延德分兵出來蘇,北擊劍門,與全斌夾攻之,昭遠、彥韜敗走,皆見擒。玄喆聞昭遠等敗,亦逃歸。劉光乂攻夔州,守將高彥儔戰敗,閉牙城拒守,判官羅濟勸其走,彥儔曰:“吾昔不能守秦川,今又奔北,雖人主不殺我,我何面目見蜀人乎!”又勸其降,彥儔不許,乃自焚死。而蜀兵所在奔潰,將帥多被擒獲。昶問計於左右,老將石頵以謂東兵遠來,勢不能久,宜聚兵堅守以敝之。昶嘆曰:“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乃命李昊草表以降,時乾德三年正月也。自興師至昶降,凡六十六日。初,昊事王衍為翰林學士,衍之亡也,昊為草降表,至是又草焉,蜀人夜表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當時傳以為笑。
昶至京師,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七日而卒,追封楚王。其母李氏,為人明辯,甚見優禮,詔書呼為“國母”,嘗召見勞之曰:“母善自愛,無戚戚思蜀,他日當送母歸。”李氏曰:“妾家本太原,倘得歸老故鄉,不勝大願。”是時劉鈞尚在。太祖大喜曰:“俟平劉鈞,當如母願。”昶之卒也,李氏不哭,以酒酹地祝曰:“汝不能死社稷,苟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生為!”因不食而卒。其餘事具國史。
知祥興滅年數甚明,諸書皆同,蓋自同光三年乙酉入蜀,至皇朝乾德三年乙丑國滅,凡四十一年。惟《舊五代史》,雲同光三年丙戌至乾德三年乙丑,四十年者,繆也。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
孟知祥,字保裔,邢州龍岡人也。祖察,父道,世為郡校。伯父方立,終於邢洺節度使,從父遷,位至澤潞節度使。知祥在後唐莊宗同光三年,授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天成中,安重誨專權用事,以知祥莊宗舊識,方據大藩,慮久而難制,潛欲圖之。是時,客省使李嚴以嘗使於蜀,洞知其利柄,因獻謀於重誨,請以己為西川監軍,庶效方略,以制知祥,朝廷可之。及嚴至蜀,知祥延接甚至,徐謂嚴曰:“都監前因奉使,請兵伐蜀,遂使東、西兩川俱至破滅,川中之人,其怨已深。今既復來,人情大駭,固奉為不暇也。”(案:此句疑有舛誤。)即遣人拽下階,斬於階前。(《歐陽史》云:李嚴至境上,遣人持書候知祥,知祥盛兵見之,冀嚴懼而不來,嚴聞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嚴至成都,知祥置酒召嚴,因責嚴曰:“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鑑戒錄》云:李嚴於天成初復來臨護,孟祖加之禮分,從容數其五罪,命劍斬之。)其後朝廷每除劍南牧守,皆令提兵而往,或千或百,分守郡城。時董璋作鎮東川已數年矣,亦有雄據之意。會朝廷以夏魯奇鎮遂州,李仁矩鎮閬州,皆領兵數千人赴鎮,復授以密旨,令制御兩川。董璋覺之,乃與知祥通好,結為婚家,以固輔車之勢。知祥慮唐軍驟至,與遂、閬兵合,則勢不可支吾,遂與璋協謀,令璋以本部軍先取閬州,知祥遣大將軍李仁罕、趙廷隱率軍圍遂州。長興元年冬,唐軍伐蜀,至劍門。二年,以遂、閬既陷,又糧運不接,乃班師。三年,知祥又破董璋,乃自領東、西兩川節度使。應順元年,以劍南東兩川節度使、王稱我帝於蜀,改元明德。七月卒,年六十一。(案:《孟知祥傳》,《永樂大典》原闕,今采《冊府元龜》僣偽部以存梗概。)昶,知祥之第三子也。(《宋朝事實》云:昶,初名仁贊。《揮麈余話》云:昶,字保元。)母李氏,本庄宗之嬪御,以賜知祥。唐天祐十六年,歲在己卯,十一月十四日,生昶於太原。及知祥鎮蜀,昶與其母從知祥妻瓊華長公主同入於蜀。知祥僣號,偽冊為皇太子。知祥卒,遂襲其偽位,時年十六,尚稱明德元年。及偽明德四年冬,偽詔改明年為廣政元年,是歲即晉天福三年也。偽廣政十三年,偽上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皇朝乾德三年春,王師平蜀,詔昶舉族赴闕,賜甲第於京師,迨其臣下賜齎甚厚,尋冊封楚王。是歲秋,卒於東京,時年四十七,事具皇家日曆。自知祥同光二年丙戌歲入蜀,父子相繼,凡四十年而亡。(《五代史補》:孟知祥之入蜀,視其險固,陰有割據之志。洎抵成都,值晚,且憩於郊外。有推小車子過者,其物皆以袋盛,知祥見,問曰:“汝車所勝幾袋?”答曰:“盡力不過兩袋。”知祥惡之,其後果兩世而國滅。孟知祥與董璋有隙,舉兵討之。璋素勇悍,聞知祥之來也,以為送死。諸將兩端,李鎬為知祥判官,深憂之。及將戰,知祥欲示閒暇,自寫一書以遺董璋。無何,舉筆輒誤書“董”為“重”字,不悅久之。鎬在側大喜,且引諸將賀於馬前,知祥不測,曰:“事未可測,何賀耶!”鎬曰:“其‘董’字‘艹’下施‘重’。今大王去‘艹’書‘重’是‘董’已無頭,此必勝之兆也。”於是三軍欣然,一戰而董璋敗。)
史臣曰:昔張孟陽為《劍閣銘》云:“惟蜀之門,作固作鎮,世濁則逆,道清斯順。”是知自古坤維之地,遇亂代則閉之而不通,逢興運則取之如俯拾。然唐氏之入蜀也,兵力雖勝,帝道猶昏,故數年間得之復失。及皇上之平蜀也,煦之以堯日,和之以舜風,故比戶之民,悅而從化。且夫王衍之遭季世也,則赤族於秦川;孟昶之遇明代也,則受封於楚甸。雖俱為亡國之主,何幸與不幸相去之遠也!

配圖

相關連線

中國朝代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朝代年份
夏朝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正式國號為夏後氏,后羿篡位後,國號為有窮氏,寒浞殺后羿依然以有窮氏為國號)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12月10日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西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9年1月10日
新朝公元9年 1月10日公元23年
東漢25年220年12月10日
三國220年12月10日280年5月1日
曹魏220年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263年十一月
孫吳222年280年5月1日
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公元前趙304年329年
成漢304年347年
公元前涼314年376年
後趙319年351年
前燕337年370年
前秦351年394年
後秦384年417年
後燕384年407年
西秦385年431年
後涼386年403年
南涼397年414年
南燕398年410年
西涼400年421年
407年431年
北燕407年436年
北涼397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馬楚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南吳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4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1644年166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16年國號為,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大清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的合稱。唐末撲滅黃巢起義後,新舊潘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家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907年,黃巢起義軍的叛徒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

(五個前後更迭的短暫王朝)

後梁(907~923,朱溫建立,初都洛陽、後移開封

後唐(923~937,沙陀族李存勗建立,初都開封,統一華北地區後遷洛陽,是五代領土最大的政權)

後晉(936~947,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都開封)

後漢(947~951,沙陀族人劉知遠建立,都開封,是五代中最短命的政權)

後周(951~961,郭威建立,都開封)

十國

(唐末以後先後割據部分地區的政權)

前蜀(891~925,王建建立,都成都,為後唐所滅)

後蜀(926~965,孟知祥建立,都成都,為北宋所滅)

(892~965,楊行密建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南唐(937~976,李昇建立,都金陵洪州(南唐南都,今屬江西),為北宋所滅)

吳越(893~976,錢鏐建立,都杭州,為北宋所滅)

(892~965,王潮王審知建立,都福州,為南唐所滅)

(896~951,馬殷建立,都長沙,為南唐所滅)

南漢(905~971,劉隱、劉岩建立,都番禺,為北宋所滅)

南平(951~979,高季興建立,都江陵,為北宋所滅)

北漢(951~979,劉崇建立,都太原,為北宋所滅)

中國古代十國

國別建都開國帝王原官爵興亡年數亡於
南楚長沙馬殷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年-951年45 南唐
吳越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年-978年 72
前蜀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年-925年19 後唐
南吳江都楊溥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年-937年 28 南唐
南平江陵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年-963年 40
長樂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年-945年 13 後唐
後蜀成都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年-965年 32
南唐江寧李升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年-975年 39
北漢太原劉崇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979年29
南漢廣州劉岩唐清海軍節度使917年-971年5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