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密

楊行密

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 楊行愍原為廬州牙將,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光啟二年(886年),因高駢要求,改名楊行密。乾寧二年(895年),封弘農郡王。吳越王錢鏐派兵攻打楊行密,兵進蘇州。楊行密命周本禦敵,卻作戰失利,失蘇州。楊行密經過充分準備,派李神福進攻錢鏐,於杭州大敗錢鏐軍隊並活捉其大將顧全武。經過長期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天復二年(902年),進封吳王。楊行密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唐朝追謚他為吳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謚吳孝武王,其子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全唐文》錄其文一篇。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割據廬州

楊行密初名楊行愍,其父為農夫。楊行密幼時喪父,家庭貧困。為人高大有力,能手舉百斤的物體,一日可走三百里路。 唐僖宗乾符年間(874年至879年),江淮地區反叛勢力群起,楊行密因參加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失敗後被捕。刺史鄭棨因為他相貌奇特,於是解開他的繩索,將其釋放。

之後楊行密應募為州兵,戍守朔方(今寧夏靈武),不久提升為隊長,守邊期滿返回。當地軍吏非常討厭他,要他再次出戍。楊行密臨行前,軍吏假裝關心,問他還缺什麼。楊行密大聲說:“只要取你的頭!”當即斬下軍吏的首級,攜帶而出,趁此起兵為亂,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復棄城逃走,楊行密於是占據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

攻入揚州

中和三年(883年),唐朝拜楊行密為廬州刺史。淮南節度使高駢被畢師鐸所攻,高駢上表皇帝請求封楊行密為行軍司馬,楊行密率領幾千兵馬赴援,走到天長(今安徽天長市)時,畢師鐸已囚禁高駢,並召宣州秦彥進入揚州(今屬江蘇),楊行密沒有成功進入揚州,於是屯軍於蜀岡。

畢師鐸率兵數萬攻打楊行密,楊行密佯裝失敗,放棄營寨逃跑。畢師鐸的士兵沒有軍糧,非常飢餓,乘勝爭相入營收取軍資。楊行密見狀回兵攻擊,畢師鐸大敗,單騎逃回揚州城,並殺死高駢。楊行密聽說高駢已死,令全軍穿白色喪服向城哭三天,再進攻西門,秦彥及畢師鐸逃奔到東塘,於是楊行密得以進入揚州。

棄揚奪宣

楊行密攻入揚州之時,揚州城中正是倉庫空虛。饑民互相殘殺充飢,丈夫將妻子、父親將兒子爭相賣給屠宰場,被賣的人如同羊、豬一樣被屠夫宰殺。楊行密想到無法守住揚州而想離開。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秦宗權派遣其弟秦宗衡攻掠淮南,秦彥及畢師鐸還師東塘,與秦宗衡聯合,楊行密閉城不敢出。不久,秦宗衡被偏將孫儒所殺,孫儒攻破高郵,楊行密更加害怕。楊行密的門客袁襲說:“我們以新募集的軍隊守衛空城,而將領大多是高駢的部下,必須有厚恩信義和有力的統制才能使他們心服。現在孫儒軍勢正盛,攻無不克,這是將領們持兩端、選強弱、擇向背的時候。想到海陵鎮使高霸,是高駢的舊將,肯定不能為我所用。”楊行密於是以軍令召高霸,高霸率兵進入廣陵(屬江蘇省揚州市),楊行密想讓高霸守天長,袁襲說:“我們因懷疑高霸有二心而召他前來,如今還能再重用他嗎?再說我們若能戰勝孫儒,就沒有必要用高霸,如若不勝,天長我們哪還能擁有呢!不如殺掉高霸而吞併其部。”楊行密於是犒賞軍隊,擒獲並族滅高霸,得其部下數千人。

不久,孫儒殺秦彥、畢師鐸,吞併了他們的兵馬,以攻打楊行密。楊行密想到去海陵(屬江蘇省泰州市),袁襲說:“海陵難守,而廬州是我們的舊地,城池完好,糧草充實,可做以後圖謀的基地。”於是楊行密又退到廬州。

很久以後,楊行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楊行密問袁襲說:“我想整裝兼程而行,西取洪州(今江西南昌)可以嗎?”袁襲說:“鍾傳新近得到江西,勢頭正盛,不可圖謀,而秦彥進入廣陵時,召池州刺史趙鍠托以宣州。現在秦彥已死,趙鍠失去依恃,而守衛宣州非其本意,況且他的為人不是公敵,所以趙鍠可以攻取。”楊行密於是率軍攻打趙鍠,兩軍戰於曷山,大敗趙鍠,進而圍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趙鍠棄城逃去,被追上殺死。楊行密於是進入宣州。

力敗孫儒

龍紀元年(889年),唐朝廷冊封楊行密為宣州觀察使。楊行密派田頵、安仁義、李神福等進攻浙西地區的蘇(今屬江蘇)、常(今屬江蘇)、潤州(今鎮江)。

大順二年(891年),楊行密攻取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孫儒自從趕走楊行密,進入廣陵,時間久了,也不能守,於是焚毀城池,殺死老弱病殘的百姓以餉食軍隊,驅趕部眾渡江,號稱五十萬,進攻楊行密。田頵、劉威等將領被孫儒的軍隊擊敗,於是楊行密想退走銅官。他的門客戴友規說:“孫儒來勢兇猛,兵力眾多,他的氣勢不可抵擋,但可以使他們先頭受挫,他的兵力太多,不可力戰。但時間久了兵力就疲憊,士氣必然受挫。如果我們這個時候棄城而走,那不是束手就擒嗎!”劉威也進言說:“背城堅守,可以不戰使之疲憊。”楊行密認為他們說的非常正確。

楊行密避而不戰,時間一久,孫儒的士兵果然糧草不足,而且又發生了大瘟疫。楊行密儘其所有軍隊攻打孫儒,孫儒戰敗被俘。將死之時,孫儒抬頭看著劉威說:“聽說避戰不出的策略就是你提出的,倘使我有像你這樣的將領,又怎么會失敗呢?”於是就死。楊行密收降孫儒的余兵數千,用黑衣蒙住盔甲,稱為“黑雲都”,作為親軍。

割據淮南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楊行密再入揚州,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年),唐廷加拜楊行密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行密以田頵鎮守宣州,安仁義鎮守潤州。因為楊行密的勢力越來越大,昇州刺史馮弘鐸前來歸附。楊行密又分派田頵等人四出攻掠,自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都被攻下。而且進攻錢鏐的蘇州,擒獲蘇州刺史成及。

乾寧四年(897年),兗州朱瑾被朱溫攻擊,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李承嗣率精銳騎兵數千救助朱瑾,朱瑾失敗,於是與李承嗣都奔附楊行密。楊行密的部眾大多是江、淮人,淮人體質弱,得到朱瑾的精銳騎兵,楊行密的軍隊更加強大。同年,朱溫派葛從周、龐師古攻打楊行密的壽州(今安徽淮南市),楊行密在清口擊敗朱溫軍,殺龐師古,葛從周收兵逃走,追到渒河,又大敗朱溫軍。

乾寧五年(898年),錢鏐攻蘇州,與楊行密大將周本戰於白方湖,周本戰敗,蘇州又歸於錢鏐。天復元年(901年),楊行密派李神福攻錢鏐,戰於杭州,大敗錢鏐軍,擒獲錢鏐的將領顧全武而歸。次年,馮弘鐸叛變,襲擊宣州,等到田頵與馮弘鐸在曷山交戰時,馮弘鐸戰敗,準備逃入海中,楊行密親自到東塘邀請馮弘鐸,派人對馮弘鐸說:“勝敗是用兵的常事,一戰之敗,何苦自棄跑到海島上去呢?我的府第雖小,還可以容納你。”馮弘鐸感動哭泣,楊行密帶領十餘騎,跑到馮弘鐸的軍中,以馮弘鐸為節度副使,以李神福代馮弘鐸為昇州刺史。

加封吳王

天復二年(902年)三月,唐昭宗被困在岐王李茂貞的駐地鳳翔,派江淮宣諭使李儼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封 吳王。 使統兵討朱全忠。又加朱瑾為平盧節度使、馮弘鐸為武寧節度使、朱延壽為奉國節度使、皆為遙領,加武安節度使馬殷使相,令即日起兵勤王。

天復三年(903年),楊行密以李神福為鄂岳招討使進攻杜洪,荊南成汭救援杜洪,李神福將其擊敗於君山。朱溫軍攻青州,王師範來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派王茂章救援,大敗朱溫軍,殺朱友寧。朱友寧是朱溫哥哥的兒子,朱溫大怒,親自率領號稱二十萬的軍隊進攻王茂章,又為王茂章擊敗。田頵背叛楊行密,襲擊昇州(今江蘇南京),捉住李神福的妻子兒女奔歸宣州。楊行密召李神福討伐田頵,田頵派將領王壇迎擊,又送信給李神福,以其妻子兒女招降他。李神福說:“我從一個小卒的生活就跟從吳王起事,現在成為大將,忍心背離恩德而顧戀妻子兒女嗎?”立即斬殺來使自絕退路,軍士聽說後都很感動振奮。走到吉陽磯時,田頵拿著李神福的兒子李承鼎用以招降李神福,李神福呵叱左右射殺其子,並在吉陽打敗王壇。楊行密另派台濛攻擊田頵,田頵戰敗被殺。

起初,田頵及安仁義、朱延壽等都跟從楊行密起自微賤,及至江淮剛平定,楊行密想休養生息、罷兵安民,但田頵、安仁義、朱延壽三人都猛悍難制,楊行密很想除掉他們,只是沒有行動。天復二年(902年),錢鏐的部將許再思等反叛,圍困錢鏐,許再思聯合田頵進攻錢鏐的大本營杭州,快要攻克時,楊行密接受了錢鏐的賄賂,令田頵撤兵,田頵為此很怨恨。田頵曾經計畫在廣陵起事,楊行密的部將很多向田頵索賄,連獄吏也有所求。田頵發怒說:“獄吏想讓我下獄嗎?”於是回去就謀反了。安仁義聽說後也反叛楊行密,焚燒東塘,襲擊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出戰,看見安仁義就大罵。安仁義止住自己的軍隊說:“李遇竟敢這樣辱罵我,他肯定有伏兵。”於是率軍退卻,而伏兵果然出擊,追到夾岡,安仁義插旗於地,解開盔甲吃飯,李遇的軍隊不敢追擊。

安仁義又進入潤州(今江蘇鎮江),楊行密派王茂章、李德城、米志誠等圍困安仁義。吳軍中首推朱瑾擅長用槊,米志誠擅長射箭,都為當時的佼佼者。而安仁義曾以射箭自負,說:“米志誠以十分之弓,不及朱瑾一分之槊;朱瑾以十分之槊,不及我安仁義一分之弓。”每次與王茂章等交戰,保證瞄準後發射,因此吳軍畏懼,不敢接近。楊行密也想招降,安仁義猶豫不決。王茂章乘其懈怠,挖地道入城,捉住安仁義,斬於廣陵。

晚年去世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派劉存攻鄂州(今湖北鄂州),焚燒城池,城中軍隊突圍而出,將領們請求趕快攻擊,劉存說:“我們攻擊,他們又進入城內,那么城池就更堅固,讓他們離去,城池就可以攻取。”這一天城破,俘獲杜洪,斬於廣陵。同年九月,朱溫軍攻破襄州(屬湖北襄陽),趙匡凝奔歸楊行密。十一月,楊行密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吳武忠王,其長子楊渥繼立。

順義七年(927年),楊行密第四子楊溥稱帝,追尊楊行密為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稱興陵。

為政舉措

軍事

唐末形勢 唐末形勢

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攻取了楚州(今江蘇淮安),對占據揚州的孫儒構成了南、西、北三面包抄的形勢。這一年,他再占揚州,唐廷任他為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年),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馮弘鐸來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於是,“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楊吳政權的地盤已具雛形。

乾寧四年(897年),楊行密令都將瞿章先據黃州(今黃岡),待朱友恭來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漢),楊行密又派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還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敗,瞿章等3000餘人被俘。這年八月,朱溫又派葛從周率步騎萬人從霍丘(今屬安徽)渡淮河為西路,令龐師古率大軍駐營於清口(今江蘇淮陰)為東路,自北向南發起進攻。楊行密先打東路,一面用決堰縱水的辦法水淹敵軍,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銳突襲,結果汴軍大敗,名將龐師古被殺。葛從周得知東路失敗,也從濠梁(今安徽鳳陽)撤軍,退到淠河又遭伏擊,各軍勉強北歸。

天復元年(901年)楊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臨安(今浙江臨安北)大敗錢鏐,擒其將顧全武后回師。天復三年(903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嶽陽)打了勝仗。同年,朱溫攻打青州(今山東益都),王師範派人向他求救,楊行密派王茂章率眾往援,大敗汴軍,殺朱溫之子朱友寧。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派劉存再次攻打鄂州,終於活捉杜洪,控制了長江中游這一軍事重鎮。

經濟

楊行密為政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得江淮一帶社會經濟在戰爭的間隙有較大恢復。

楊行密在與各地軍閥交戰中勝多敗少,江淮地區相對比較穩定,這與他節用安民的指導思想有關。楊行密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他“馳射武伎,皆非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御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 。打敗孫儒後,他在淮南“招合遺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 他初到淮南時,“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 可見,楊行密剛到淮南之時,行節儉之道,而且注重對人民的招攬和安撫,重視人民的生產,並起到了恢復社會生產和安定秩序的作用。

外交

楊行密擅長外交。他最初聯合朱溫、錢鏐對付孫儒。孫儒滅亡後,朱溫擁兵自重,他就聯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貞來抵制朱溫,並打出擁唐討逆的旗幟,以保存自己。他和錢鏐為爭奪今蘇南地區,屢動兵戈,形同水火,“行密嘗命以大索為貫,號曰‘穿錢眼’,鏐聞之,每歲使以斧科柳,謂之‘斫楊頭’”。但當雙方打成平局,楊行密自料錢氏不易消滅時,就主動講和修好,此後兩國保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共處。

人物評價

總評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諸侯並起。楊行密在江淮地區舉起割據大旗,強力遏止中原軍閥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經略淮南過程中,其政治方略、經濟措施和軍事思想,對五代十國及其後來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其奠基之吳國,初步實現由藩鎮向王國轉型,繼而,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局面得以實現。

政治上,楊行密為禪代的南唐奠定經濟文化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原因在於一仍吳舊的南唐是南方最為重要的割據政權,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中心的初步南移實際上是在以南唐為龍頭、以吳越和馬楚等政權為呼應的統治區域內實現的,這個時期是唐宋之交社會分野的標點,為後來社會的強勁發展提供了前瞻、新鮮的要素。楊行密經略江淮,實為十國第一人。

歷代評價

•薛居正《舊五代史》:昔唐祚橫流,異方割據,行密以高材捷足啟之於前,李棨以履霜堅冰得之於後,以偽易偽,逾六十年。

•歐陽修《新五代史》:①寬仁雅信,能得士心。 ②行密起於盜賊,其下皆驍武雄暴,而樂為之用者,以此也。

•王夫之《讀通鑑論》: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屍者,動逾千里,馴朴孤弱之民,僅延兩閒之生氣也無幾。而王潮約軍於閩海,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諫之說,養士愛民於西蜀;張全義招懷流散於東都,躬勸農桑;楊行密定揚州,輦米賑饑;成汭撫集凋殘於荊南,通商勸農。此數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僭號之罪罪王建,不得以爭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於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孫儒刃下之餘民,非行密不能甦高駢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覬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爭衰王。以視朱溫、李克用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

•吳任臣《十國春秋》:唐末,強藩分據,海內雲擾。太祖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間,殲孫儒、禽趙鍠、破杜洪、滅田頵,聲罪汴彊,耀兵越徼,江淮南北以次削平。抑亦可謂非常之傑、不世出者矣。《五代史》言其為人寬仁雅信,能得士心,卒之開國廣陵,傳世四主,蓋有以也夫。

•蔡東藩《唐史演義》:楊行密為駢部將,興兵援駢,不謂無名,駢死而縞素舉哀,尤似理直氣壯,但既得廣陵,橫加屠戮,殺呂用之張守一可也,殺張神劍高霸,果胡為乎?背盟不義,濫殺不仁,朱全忠之表為留後,亦盜與盜應之徵耳。故識者不稱行密為俠士,而當斥行密為盜臣。

個人作品

•《全唐文》錄有一篇:《舉史實牒》。

軼事典故

朱延壽是楊行密夫人朱氏的弟弟。田頵和安仁義要謀叛時,楊行密懷疑朱延壽,於是假裝眼睛有病,每次接見朱延壽的使者時,總是故意說錯使者所看到的,以此表示他的眼病。走路時曾經故意碰到柱子而倒地,朱夫人扶起他,好久才甦醒,哭著說:“我的事業成功但喪失了眼力,這是上天廢棄我啊!我的兒子都不足以成大事,能夠託付給朱延壽,我沒有遺恨了。”朱夫人很高興,忙召朱延壽。朱延壽到達時,被在寢門迎接的楊行密刺殺,楊行密休掉朱夫人,讓她改嫁他人。

親屬成員

父親

•楊怤,農夫出身。

妻妾

•正妻:朱夫人,朱延壽姐,燕國夫人。天復三年(903年)被休。

•妾:史夫人,楊渥、楊渭母,武昌郡君。天祐二年(905年)為太夫人,天祐十六年(919年)為太妃。

•妾:王夫人,楊溥母,武義二年(920年)尊太妃,順義七年(927年)尊皇太后,乾貞三年(929年)卒。

子女

兒子

•長子:南吳烈祖楊渥,楊行密在位時任牙內諸軍使,楊行密晚年,被任命為宣州觀察使。在位三年。

•次子:南吳高祖楊渭,即楊隆演。謚宣王。楊溥後稱帝,改謚楊隆演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三子:臨川王楊濛,武義元年(919年)受封廬江郡公,順義七年(927年)進常山王,次年改封臨川王,南唐昇元元年(937年),追封臨川靈王。

•四子:南吳睿帝楊溥,楊隆演稱吳國王時被封丹陽郡公。天祚三年(937年)十月讓位徐知誥,吳亡。

•五子:新安公楊潯,天祐十六年(919年)被封為新安郡公,不久去世。

•六子:德化王楊澈,武義元年(919年)被封鄱陽郡公。乾貞元年(927年)封為平原王,後改為德化王,不知所終。

女兒

•尋陽長公主

•楊氏,錢鏐子錢傳璙之妻。

•某女,嫁蔣延徽。

•某女,嫁李遇子,夫家被滅後改嫁徐玠。

•某女,嫁劉仁規。

史書記載

•《新唐書·卷第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十國春秋·吳一太祖世家》

影視形象

播出時間影視劇扮演者
2002年《鳳在江湖》周里京
2006年《吳越錢王》李慶祥

五代十國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後梁肅祖朱黯興極陵
後梁敬祖朱茂琳永安陵
後梁憲祖朱信光天陵
後梁烈祖朱誠鹹寧陵
後梁太祖朱溫宣陵河南省洛陽市范登堡
後梁末帝朱友貞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懿祖朱邪執宜永光陵
後唐獻祖朱邪赤心長寧陵
後唐太祖李克用建極陵山西省代縣
後唐莊宗李存勖雍陵河南省新鄭
後唐惠祖李聿順陵
後唐毅祖衍陵
後唐烈祖李琰奕陵
後唐德祖李霓慶陵
後唐明宗李嗣源徽陵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閔帝李從厚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靖祖石璟義陵
後晉肅祖石彬惠陵[後晉]
後晉睿祖石昱
後晉獻祖石紹雍昌陵
後晉高祖石敬瑭河南省洛陽宜陽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寧省開原
後漢文祖劉湍懿陵
後漢德祖劉昂沛陵
後漢翼祖劉僎威陵
後漢顯祖劉琠肅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河南省登封測景台
後漢隱帝劉承祐穎陵河南省禹縣玉橋
後周信祖郭璟溫陵
後周僖祖郭諶齊陵
後周義祖郭蘊節陵
後周慶祖郭簡欽陵[後周]
後周太祖郭威崇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世宗柴榮慶陵[後周] 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恭帝柴宗訓順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吳太祖楊行密興陵
吳烈宗楊渥紹陵
吳高祖楊隆演肅陵
吳睿帝楊溥平陵
蜀高祖王建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
蜀後主王衍陝西省西安市三趙村
楚武穆王馬殷湖南省衡陽市
楚廢王馬希廣湖南省衡陽市
楚恭孝王馬希萼
楚後主馬希崇
吳越太祖錢鏐浙江省蕭山區矛山
吳越世宗錢元瓘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成宗錢弘佐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河南省洛陽市
閩太祖王審知 宣陵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太宗王延鈞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康宗王昶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閩景宗王延曦福建省福州市
漢太祖劉安仁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代祖海曲陵
漢烈宗劉隱德陵[南漢]
漢高祖劉龑康陵[南漢]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中宗劉晟昭陵廣東省廣州市
漢後主劉鋹廣東省曲江越王山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湖北省江陵龍山
蜀高祖孟知祥和陵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
蜀後主孟昶河南省洛陽市
唐義祖徐溫興陵
唐烈祖李昪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李璟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李煜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漢世祖劉旻山西省太原市交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