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陵[後周]

慶陵[後周]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製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升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圖)慶陵[後周]慶陵[後周]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製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升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基本簡介

(圖)慶陵[後周]慶陵[後周]

皇陵位於鄭州新鄭市城北約18公里的郭店鎮附近,由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組成。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郭威,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建立者,顯德元年(954年)葬於此。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墓,在新鄭郭店鎮陵上村。順陵為恭帝柴宗訓的墓,位於郭店鎮陵上村東北。懿陵是後周世宗皇后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鎮陵上村內。和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後周皇陵的規模明顯較小,這主要與後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關。據記載,郭威在臨終前曾囑咐養子柴榮說,喪事從簡,不要勞財傷民,陵墓務必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下葬時只用瓦棺紙衣。周太祖郭威埋葬時是否用瓦棺紙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確無石人石獸。其他的慶陵、順陵、懿陵前也均無石人石獸。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繼位後,勵精圖治,改革內政,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如:鼓勵開墾荒田,減輕賦稅,保護民生,並嚴懲貪官污吏;興修水利,堵黃河決口,修固黃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復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限制僧尼,廢寺院,銷毀佛像;裁撤冗軍,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此外,周世宗還注意納諫,留心政事,力圖統一全國,先後擊敗了北漢的入侵,攻取了後蜀的隴西四州,取得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縣和契丹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面,為後來北宋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只可惜,周世宗在位只有6年,年僅38歲就去世了。1963年6月20日,新鄭後周皇陵被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簡介

(圖)後周皇陵後周皇陵

中國後周皇帝。即柴榮:(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稱柴世宗,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漢族。著名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後周世宗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955~959年為期五年,終年三十八歲。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顯德元年(954)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軍事上,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又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留精銳,又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政治上,他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顯德二年起,伐後蜀,收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4州;此後又3次親征南唐,至顯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遼,收復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縣)3州及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3關。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英年早逝。

後周皇陵

(圖)後周皇陵後周皇陵

後周皇陵現有陵墓4座,即嵩陵慶陵順陵懿陵。嵩陵為後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鄉周莊村南約500米處。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千溝。冢高約9米,周長103米,保存較好。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在郭店鄉陵上村西100米處。現存冢高約15米,周長105米,保存尚好。陵前原有御製祭(祝)文碑44通,現存35通,多數下半截埋人土中,其中7通僅露碑首。順陵為恭帝柴宗訓之墓,位於陵上村東北約300米處。冢高4米,周長約40米。懿陵為後周世宗皇后符氏之墓,位於陵上村中,冢高2米,周長約20米,在居民院內,冢土保存很差。後周皇陵規模較小,據史載,郭威臨終時要養子柴榮喪葬從儉。故嵩陵前面只有墓碑一座。慶陵、順陵、懿陵前均無石人石獸,文獻上也未見到陵前有石人石獸的記載。直至明朝初年,才開始為慶陵修建陵園。陵園呈方形,邊長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後周皇陵與歷代帝王陵墓相比,規模較小,儀設也比較簡單,這與郭威、柴榮體恤民困、崇尚儉約有關。後周皇陵薄葬且形制較小,但陵園和祭碑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為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

陵寢修復

(圖)後周皇陵後周皇陵

2001年新鄭市人民政府對慶陵進行維修,將33通石碑挖出重新豎立,又立一神道碑,上刻“周世宗陵”,墓前廣植柏樹並豎立保護標誌。

後周皇陵最大的特色就是節儉,從規模形制來看,它是歷代皇家陵墓中最簡樸的一組,連石馬石象等雕塑都沒有,但其陵園及歷朝歷代的御製祭碑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也是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在五代十國割據紛爭時期,勵精圖治,倡儉樸,反奢華,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國力日強,為北宋的統一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周諸帝倡導而且身體力行“崇尚儉樸,戒止奢華”並施行,極受後人的推崇,宋、明、清三朝多次擴建、維修或派人保護,後被新鄭市委市政府公布為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

鄭州柴窯

(圖)鄭州柴窯出土鄭州柴窯出土

鄭州柴窯在河南鄭州,據文獻記載,柴窯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柴榮)時所燒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特點。薄如紙一語,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語,指柴窯以天青為主。柴榮,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稱世家豪佑。柴榮皇帝,青年時期,以經營瓷器為業,非常富有。柴榮、趙匡胤、鄭恩為桃園三結義的把兄弟。柴榮領著兩兄弟一起經營柴氏瓷器商行,在鄭州管城唐子巷設立柴氏瓷器商號,在管城窯、新密窯、鞏縣窯設立柴家窯口。柴榮曾派二弟趙匡胤在新密窯溝窯督辦瓷器燒造。柴窯曾對汝窯、鈞窯、定窯有過較大影響,其中,汝窯的釉和定窯的胎最具柴窯風格。五代後周開紙衣瓦棺之風俗 ,“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這句話是讚揚一個後周太祖郭威(今邢台人)的。

據《舊五代史·周書·太祖記》載:郭威臨終前曾囑養子柴榮說:“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之,鐫字云:‘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嵩陵內是否真的用瓦棺紙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確無石人石獸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誌》記載:嵩陵前舊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在郭威的家鄉邢台郭園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的薄葬美談。

五代十國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後梁肅祖朱黯興極陵
後梁敬祖朱茂琳永安陵
後梁憲祖朱信光天陵
後梁烈祖朱誠鹹寧陵
後梁太祖朱溫宣陵河南省洛陽市范登堡
後梁末帝朱友貞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懿祖朱邪執宜永光陵
後唐獻祖朱邪赤心長寧陵
後唐太祖李克用建極陵山西省代縣
後唐莊宗李存勖雍陵河南省新鄭
後唐惠祖李聿順陵
後唐毅祖衍陵
後唐烈祖李琰奕陵
後唐德祖李霓慶陵
後唐明宗李嗣源徽陵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閔帝李從厚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靖祖石璟義陵
後晉肅祖石彬惠陵[後晉]
後晉睿祖石昱
後晉獻祖石紹雍昌陵
後晉高祖石敬瑭河南省洛陽宜陽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寧省開原
後漢文祖劉湍懿陵
後漢德祖劉昂沛陵
後漢翼祖劉僎威陵
後漢顯祖劉琠肅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河南省登封測景台
後漢隱帝劉承祐穎陵河南省禹縣玉橋
後周信祖郭璟溫陵
後周僖祖郭諶齊陵
後周義祖郭蘊節陵
後周慶祖郭簡欽陵[後周]
後周太祖郭威崇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世宗柴榮慶陵[後周] 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恭帝柴宗訓順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吳太祖楊行密興陵
吳烈宗楊渥紹陵
吳高祖楊隆演肅陵
吳睿帝楊溥平陵
蜀高祖王建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
蜀後主王衍陝西省西安市三趙村
楚武穆王馬殷湖南省衡陽市
楚廢王馬希廣湖南省衡陽市
楚恭孝王馬希萼
楚後主馬希崇
吳越太祖錢鏐浙江省蕭山區矛山
吳越世宗錢元瓘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成宗錢弘佐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河南省洛陽市
閩太祖王審知 宣陵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太宗王延鈞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康宗王昶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閩景宗王延曦福建省福州市
漢太祖劉安仁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代祖海曲陵
漢烈宗劉隱德陵[南漢]
漢高祖劉龑康陵[南漢]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中宗劉晟昭陵廣東省廣州市
漢後主劉鋹廣東省曲江越王山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湖北省江陵龍山
蜀高祖孟知祥和陵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
蜀後主孟昶河南省洛陽市
唐義祖徐溫興陵
唐烈祖李昪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李璟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李煜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漢世祖劉旻山西省太原市交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