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陵

興陵

興陵(皇姑墳)位於左右江匯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的皇姑墳,史稱興陵,是廣西境內乃至中國西南惟一的皇陵。興陵陵園包括陵基、祭台、拜庭、陵坪、陵塘、陵背、陵嘴、陵門口和前倉後庫等部分,陵基所在的“皇墳嶺”形如月牙,周圍有七個如星的山嶺或近或遠的拱衛;左右逢源:左側約100米是右江,右側約300米是左江,左右江於主陵前方約800米匯合成邕江。先有寶城三十步許,隴山城高不及肩;三桂外築土圍,周一里許,建寢殿三楹及寢門”……當地宋氏家族的族譜載其頭房(以本人的班輩計是上12代)的“子賢公”為“明朝皇陵司主事”,傳說王氏皇太后認宋子賢為義侄,與村民親近,村民隨“子賢公”稱王氏皇太后為“王姑”,“皇”和“王”同音,故民間俗稱為皇姑墳。

陵園結構

興陵陵園包括陵基、祭台、拜庭、陵坪、陵塘、陵背、陵嘴、陵門口和前倉後庫等部分,陵基所在的“皇墳嶺”形如月牙,周圍有七個如星的山嶺或近或遠的拱衛;左右逢源:左側約100米是右江,右側約300米是左江,左右江於主陵前方約800米匯合成邕江。故民間有“七星伴月管將相,兩水夾溝出王侯”的傳說,專家學者推測陵墓里是朱由榔的父親(桂王朱常瀛,在永曆登基的上一年死,有史料記栽葬於藤縣城北,亦號興陵,但之後藤縣並無陵墓遺蹟)和嫡母王氏皇太后同葬。

歷史記載

清朝以來的方誌及史書都記載興陵葬的是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的嫡母王氏皇太后:清代乾隆《南寧府志》、民國26年《邕寧縣誌》等史書記載,1648和1651年前後明朝永曆皇帝朱由榔以南寧為“都”,在現在的南寧市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辦事處興賢村建皇宮、築將台、修梯雲隘;“興陵,在縣西合江鎮宋村,葬桂王妃(永曆帝的父親朱常瀛的妻子,先為妃子,後扶為正室),永曆五年(1651)夏四月戊午,太后王氏崩于田州(今田東縣),五月葬南寧,上尊謚日孝正皇太后”;南昌劉健述《庭聞錄卷六》記載:“(吳三桂)修永曆嫡母陵。王氏葬南寧三江口。先有寶城三十步許,隴山城高不及肩;三桂外築土圍,周一里許,建寢殿三楹及寢門”……當地宋氏家族的族譜載其頭房(以本人的班輩計是上12代)的“子賢公”為“明朝皇陵司主事”,傳說王氏皇太后認宋子賢為義侄,與村民親近,村民隨“子賢公”稱王氏皇太后為“王姑”,“皇”和“王”同音,故民間俗稱為皇姑墳。

文物考察

20世紀30年代初拆除三進拜庭和祭台後,再也見不到陵園的地面建築物;1939年冬,南寧區保全大隊三中隊挖戰壕時發現有陵墓;1966年,村民在陵基的位置往下挖五六米深,挖到一具小孩的屍骸、一個黃金鑄成的小人、一個銅鏡、兩隻銀鑄的蟾蜍和大量的珍珠,未見到棺槨。當年出土的明磚、蜆木和珍珠等物散落村中,其中村民梁常源保存的是天主教信徒的飾物——聖牌:長約3厘米,寬約2.5厘米,呈橢圓形;中間突起;上方有穿鏈條的環;有十二個角,金色發亮;正面鑲嵌有六顆閃閃發光的紅寶石和十二顆綠寶石;還有一圈金色拉丁文“LOVVADOSELAO SANCTISSIMO SACRAMENTO”;牌中間是突起的兩個天使朝拜聖體;反面鑲嵌有六顆白寶石和十二顆綠寶石,中間圖案是聖母抱著小耶穌。《廣西通志》《南寧府志》和《邕寧縣誌》載:“(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的嫡母皇太后王氏)頗持天主教,有教士瞿紗微進回回曆,行朝曾頒行之。瞿紗微既以天算結行朝,故三宮皆徒受其教,變易名號。

歷史探究

中宮皇后號亞納,皇太子茲恆號當定,馬氏太后號馬利,王氏太后號列納。皆彼中奉教最虔者。因以為名雲。北兵再壓廣東,行朝議遣使羅馬乞師,乃以波蘭教士卜爾格往。後亦自為書遣教皇因諾會爵。適教皇卒,嗣皇亞歷山大七世款接如禮。後所遣教皇書,今存羅馬庋書樓中。”《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和《天主教傳入中國概觀》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就有義大利耶穌教(即天主教)士羅明堅(華名)和利瑪竇等,先後到中國廣西等地傳教。1644年清軍入關後,永曆皇帝的太后、皇后、太子等接受天主教洗禮。後永曆皇帝朱由榔到雲南、貴州偏安,天主教神父便在貴州的興義、安龍地區加緊傳教,大量發展教徒。朱氏皇朝被清朝徹底推翻後,這地區的天主教徒四處逃散,其中十幾戶教民遷入廣西。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法國外方傳教會駐香港總會計和兩廣教區主教李播多次派人到廣西尋找明末天主教徒的後代。1844年12月清道光皇帝下詔開放天主教後,天主教進一步傳入廣西。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統計,廣西境內設有天主教堂50座,主要分布在南寧、龍州、百色等地,雲南的文山也有不少。從興陵出土的聖牌工藝和內容上看,可能是當時羅馬教皇派出的傳教士送給明朝皇室的禮品。

文物保護

2003年12月經南寧市博物館組織試掘,在拜庭位置的地表約60厘米處發現磚礎、瓦礫,在陵基左側發現拌石灰池等。

調查及考古證明,史料記載與事實相符。

新中國成立前,興陵陵基方圓150米內只有一座祠堂和一座廟宇,由於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有效保護,近年村民建房占去興陵陵基兩側及陵坪的大部分。

2004年南寧市文化局公布興陵為南寧市重要文物點。

南寧市粵劇團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創作大型戲劇《依依皇姑情》。

南明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明恭宗朱常洵熙陵河南省
明安宗朱由崧弘光陵北京市
明惠帝朱宇溫惠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順帝朱宙栐順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端帝朱碩熿端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宣帝朱器墭宣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紹宗朱聿鍵隆武陵福建省汀州
明禮宗朱常瀛興陵廣西省梧州鳳凰山
明昭宗朱由榔永曆陵雲南省雲興

金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金始祖函普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德帝烏魯熙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安帝完顏跋海建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獻祖綏可輝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昭祖完顏石魯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景祖烏骨迺定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祖劾里缽永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肅宗完顏頗刺淑泰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穆宗完顏盈歌獻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康宗烏雅束喬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睿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宗完顏晟恭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徽宗完顏宗峻興陵
金熙宗金熙宗思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海陵王完顏亮北京市房山縣
金睿宗完顏宗堯景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宗金世宗興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顯宗完顏允恭裕陵[金]
金章宗金章宗道陵北京市房山縣
衛紹王完顏永濟 北京市房山縣
金宣宗完顏珣德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五代十國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後梁肅祖朱黯興極陵
後梁敬祖朱茂琳永安陵
後梁憲祖朱信光天陵
後梁烈祖朱誠鹹寧陵
後梁太祖朱溫宣陵河南省洛陽市范登堡
後梁末帝朱友貞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懿祖朱邪執宜永光陵
後唐獻祖朱邪赤心長寧陵
後唐太祖李克用建極陵山西省代縣
後唐莊宗李存勖雍陵河南省新鄭
後唐惠祖李聿順陵
後唐毅祖衍陵
後唐烈祖李琰奕陵
後唐德祖李霓慶陵
後唐明宗李嗣源徽陵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閔帝李從厚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靖祖石璟義陵
後晉肅祖石彬惠陵[後晉]
後晉睿祖石昱
後晉獻祖石紹雍昌陵
後晉高祖石敬瑭河南省洛陽宜陽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寧省開原
後漢文祖劉湍懿陵
後漢德祖劉昂沛陵
後漢翼祖劉僎威陵
後漢顯祖劉琠肅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河南省登封測景台
後漢隱帝劉承祐穎陵河南省禹縣玉橋
後周信祖郭璟溫陵
後周僖祖郭諶齊陵
後周義祖郭蘊節陵
後周慶祖郭簡欽陵[後周]
後周太祖郭威崇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世宗柴榮慶陵[後周] 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恭帝柴宗訓順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吳太祖楊行密興陵
吳烈宗楊渥紹陵
吳高祖楊隆演肅陵
吳睿帝楊溥平陵
蜀高祖王建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
蜀後主王衍陝西省西安市三趙村
楚武穆王馬殷湖南省衡陽市
楚廢王馬希廣湖南省衡陽市
楚恭孝王馬希萼
楚後主馬希崇
吳越太祖錢鏐浙江省蕭山區矛山
吳越世宗錢元瓘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成宗錢弘佐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河南省洛陽市
閩太祖王審知 宣陵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太宗王延鈞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康宗王昶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閩景宗王延曦福建省福州市
漢太祖劉安仁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代祖海曲陵
漢烈宗劉隱德陵[南漢]
漢高祖劉龑康陵[南漢]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中宗劉晟昭陵廣東省廣州市
漢後主劉鋹廣東省曲江越王山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湖北省江陵龍山
蜀高祖孟知祥和陵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
蜀後主孟昶河南省洛陽市
唐義祖徐溫興陵
唐烈祖李昪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李璟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李煜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漢世祖劉旻山西省太原市交城縣

南唐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唐義祖興陵
唐烈祖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欽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