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陵[金]

獻陵[金]

金獻陵:金穆宗完顏盈歌陵墓;金穆宗(1053年—1103年),女真名完顏盈歌。金景祖完顏烏古迺之子。金熙宗即位後,追上諡號為孝平皇帝,廟號為穆宗,皇統四年,稱他的埋葬地為獻陵,皇統五年,增謚為穆宗章順孝平皇帝。

(圖)獻陵[金]獻陵[金]遺址

金獻陵:金穆宗顏盈歌陵墓;金穆宗(1053年—1103年),女真名完顏盈歌。金景祖完顏烏古迺之子。金熙宗即位後,追上諡號為孝平皇帝,廟號為穆宗,皇統四年,稱他的埋葬地為獻陵,皇統五年,增謚為穆宗章順孝平皇帝。

歷史回顧

(圖)獻陵[金]金陵遺址

《金史》:初昭祖久無子,有巫者能道神語,甚驗,乃往禱焉。巫良久曰:“男子之魂至矣。此子厚有福德,子孫昌盛;可拜而受之。若生,則名之曰烏骨乃。”是為景祖。又良久曰:“女子之魂至矣,可名曰五鴉忍。”又良久曰:“女子之兆復見,可名曰斡都拔。”又久之,復曰:“男子之兆復見,然性不馴良,長則殘忍,無親親之恩,必行非義,不可受也。”昭祖方念後嗣未立,乃曰:“雖不良,亦願受之。”巫者曰:“當名之曰烏古出。”既而生二男二女,其次弟先後皆如巫者之言,遂以巫所命名名之。景祖初立,烏古出酗酒,屢悖威順皇后。後曰:“巫言驗矣,悖亂之人終不可留。”遂與景祖謀而殺之。部人怒曰:“此子性如此,在國俗當主父母之業,奈何殺之?”欲殺景祖。後乃匿景祖,出謂眾曰:“為子而悖其母,率是而行,將焉用之?吾割愛而殺之,烏骨乃不知也,汝輩寧殺我乎?”眾乃罷去。

《金史》載:帥水隈鴉村唐括部人,諱多保真。父石批德撒骨只,巫者也。後有識度,在父母家好待賓客,父母出,則多置酒饌享鄰里,迨於行旅。景祖飲食過人,時人名之“活羅”,解在《景祖紀》。昭祖曰:“儉嗇之女吝惜酒食,不可以配。”烏古乃聞後性度如是,乃娶焉。遼使同乾來伐五國浦聶部,景祖使後與劾孫為質於拔乙門,而與同乾襲取之,遼主以景祖為節度使。後雖喜賓客,而自不飲酒。景祖與客飲,後專聽之。翌日,枚數其人所為,無一不中其啟肯。有醉而喧呶者,輒自歌以釋其忿爭。中有被笞罰者,每以酒食慰諭之。景祖行部,輒與偕行,政事獄訟皆與決焉。景祖沒後,世祖兄弟凡用兵,皆稟於後而後行,勝負皆有懲勸。農月,親課耕耘刈獲,遠則乘馬,近則策杖,勤於事者勉之,晏出早休者訓勵之。後往邑屯村,世祖、肅宗皆從。會桓赧、散達偕來,是時已有隙,被酒,語相侵不能平,遂舉刃相向。後起,兩執其手,謂桓赧、散達曰:“汝等皆吾夫時舊人,奈何一旦遽忘吾夫之恩,與小兒子輩忿爭乎。”因自作歌,桓赧、散達怒乃解。其後桓赧兄弟起兵來攻,當是時,肅宗先已再失利矣,世祖已退烏春兵,與桓赧戰於北隘甸。部人失束寬逃歸,袒甲而至,告曰:“軍敗矣。”後方憂懣,會康宗來報捷,後乃喜。既而桓赧、散達皆降。後不妒忌,闊略女工,能輯睦宗族,當時以為有丈夫之度雲。天會十五年追謚。

被毀之謎

(圖)裕陵[金]金朝17座帝陵

金朝17座帝陵的所在,不該是謎。按史書記載,當年整個金朝皇家陵寢氣勢恢宏,面積達60平方公里,比現存已知世界最大的帝陵墓葬群明十三陵,還要大上20平方公里。

元陵的湮滅,是因為元朝皇帝遵照蒙古習俗,死後深埋,再縱萬馬奔騰,踏滅地面上一切痕跡。而氣勢龐大的金皇陵也無跡可尋,就要怪明朝的天啟皇帝,是他毀盡了金皇陵的地上建築。

為何明朝皇帝將當時已滅亡400年的金朝帝陵摧毀呢?那是因為後金,也就是清,又犯中原啦,眼見著後金攻陷了瀋陽,離北京城越來越近,明朝的天啟皇帝坐不住了,聽風水先生說,北京房山的金朝帝陵“皇氣太盛”,天啟皇帝下令軍隊砸金陵,扒開墓道,往地宮里扔大石頭,以斷其“皇氣”,17座金皇陵毀於一旦。

清朝建國後,康熙皇帝想過要重修金朝的皇陵,可到房山一看,到處莊稼地,哪裡是祖墳?只能大致推想,草草立了塊碑。解放後,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兩度組織過考察,靠地下探測確定了60平方公里的大概範圍,但17個帝陵的具體位置在哪,一直是謎。

北京通史上記載:金朝海陵王定鼎中都時,即在京西群山之中營造皇陵,安置諸帝屍骨。其地稱九龍谷,因有九條山脈匯集於此。遠望形同九龍相聚,故名。

墓地探尋

(圖)大房山金陵大房山金陵

金朝的皇陵就在京西的九龍谷;是在今日的房山境內,但論據實在不足,因房山縣是在北京的西南方向,而不是在京西,大方向有誤,很難讓人心服。那么,位於北京西山的門頭溝沒有可能呢?現門頭溝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大峪地區,正是在京西的群山環抱之中。這一群山不知在多少年前,就被人們稱之為九龍山。九龍山座西面東,正對皇城,形如U字,恰如一尊太師椅。山下就是一個十分開闊的谷地,有村原名為大谷,因兵慌馬亂,有心人遂將村名谷字旁加一個山字,即為今日之大峪村,峪因與獄同音,為常人所忌諱,這樣大峪村就可減少外界(特別是官家與匪家的)干擾。

大峪村西一華里許,為坡頭村,是大峪村的一個附屬村落。老者皆雲該村祖上為看墳者,文革前坡頭村附近尚有不少碑刻遺物,以及高達十餘米的數座墳丘。坡頭村西原有松林和狀如金人頭盔的小山丘(該村金姓者為數不少)數座,呈橢圓狀,高約10米左右,周長約15米左右;此地土質與四周迥然不同,皆為黃土,土層厚達數十米。70年代初,附近居民蓋房多到此處取土,現已成為礦工家屬區,遺蹟無存。坡頭以西南三里許有一村莊;北三里許為東龍門和西龍門村;往西有圈門村;東面是由北往南奔流的永定河,過河即為屏障似的石景山。由此可見,坡頭村正處在九龍山這把“太師椅”正中位置處,且三面有四門(中門、圈門、東龍門和西龍門),東對京城,有門戶有屏障有水流過。如果讓昔日風水先生講,即是風水極佳的所在。遺憾的是,由於附近煤炭儲量豐富,在元代即開始大規模開採,黑山一帶有小煤窯數十座,導致地面自然景觀破壞嚴重。即便這樣,在明代,這裡的風水也被不少皇親國戚所看中,成為百餘家貴族的陵園,“宛署雜記”上就記載有小黑山會雲。

上述所云,金朝的皇陵應是在門頭溝區的坡頭村西。此說正確與否,實難定論。因金朝亡後,史書記載,金陵很快就荒頹了。耶律鑄於金亡不久,曾游此地,並作“九龍谷”一詩,言陵地的荒涼之狀。

史詩記載

(圖)永陵[金]永陵[金]

元代散曲家馮子振所作的《鸚鵡曲》,詠嘆的乃是《燕南八景》,曲中的“道陵前夕照蒼茫”,描繪的便是大房山金陵中的章宗道陵。這闋散曲告訴人們,元代大房山金陵的“道陵蒼茫”與“盧溝曉月”、“薊門煙樹”、“金台夕照”、“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同為“燕南八景”之一。在《帝京景物略》和《日下舊聞考》曾引此詩,詩中提到的道陵就在金陵遺址內。金代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亶,海陵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等九帝,除宣宗葬汴京(河南開封)、哀宗葬蔡州(河南汝南縣)外,均葬於大房山陵,其中較有名的要算金章宗完顏璟,他在位期間建立和修繕了著名的“西山八水院”:金水院(頤和園)、清水院(大覺寺)、香水院(妙高峰七王墳)、溫湯院(溫泉村),其他4院已不可考,這已知的幾院到現在都家喻戶曉。他的陵墓道陵在元代還是風景名勝,到了明末房山金陵被搗毀,至清代因為清朝與金朝同為女真,所以在康熙時代曾經小規模整飭過陵園,但此後就再無人問津。

直到五六十年代,燕山石化大規模建設出土了一些金朝墓葬,金陵才被人記起,掄了一通歷史,大家別煩,其實房山金陵確實值得一去,它周圍不遠還有不少古蹟,開車去最好。記得那時去金陵,在車場村問當地小孩兒,都知道金陵,走不遠就到了龍門口村,那裡泉水豐富(這個在地形圖上都有泉眼的標註),村口有一個石頭砌的平台,下面是泉眼,水很涼很甜,不知現在還有沒有。陵寢前的影壁山在當地叫做“皇陵石門”,是一座地道的風水影壁,金陵背依的高山學名叫“雲峰山”,因為據說有九條脊又叫“九龍山”,山形真的很好,由皇家風水的氣派,翻過雲峰山就是房山“銀狐洞”的所在英水村的地盤兒了。在車場村不遠,(向當地人打聽就可以),是三盆山,山腰有基督教--景教十字寺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景教寺院遺址,“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元時傳入,現在十字寺僅存石碑,碑額刻基督教十字,在北京絕無僅有,去金陵可順道看看。

碧霞元君廟

(圖)大房山金陵大房山金陵

金朝的皇陵是不是在此對今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似不重要,但人們沿用至今的“大峪”這個地名為何不恢復為“九龍谷”呢?清代歷史上的妙峰山每年四月,朝拜碧霞元君,是清代京師民間風俗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京師稱為“金頂”的碧霞元君廟,座落在位於宛平縣(現為門頭溝區)的妙峰山上。晚清時,金頂成為京師道教香會的中心,香火極盛之地。然而,在清前期的文獻中,有關金頂的記載卻很含糊。這種情況,很可能與當時朝廷禁止或限制距離較遠的進山朝拜活動有關,可是仍留下了一些民間傳說,例如康熙年間,相傳妙峰山娘娘“顯聖”,皇帝敕封為“金頂妙峰山”這既是妙峰山被稱為“金頂”的由來,也是妙峰山廟會得到皇家支持的例證,據說從此香火日盛。

從保存下來的金頂廟碑碣中,可以找到康熙年間香會所立者,說明儘管江山易主妙峰山的香會仍在舉行。此外,清人的詩文中,也留下了不少的記載。例如,刊行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草珠一串”,載有一首竹枝詞,寫道:“西山香罷又東山(天台山與妙峰山),橋上(宏仁橋俗名馬駒橋,橋頭有娘娘廟,俗為橋上)娘娘也一般。道個虔誠即問好,人人知是進香還。”此詩說明了至少在嘉慶年間金頂進香活動已具相當規模了。至於乾隆帝之六子“質莊親王”永容,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月八日,敬獻的“妙峰山天仙聖母宮碑碣記”,更說明了金頂的地位。

碧霞元君,為道教尊奉的神。傳說她是東嶽大帝之女,民間俗稱她為“泰山娘娘”,供奉她的廟則被稱為“娘娘廟”。自宋以來,凡大都會居民對她無不頂禮膜拜,她被認為是受玉帝之命並統領神兵掌管人間賞善罰惡的女神。康熙年間,在御製碑文中,康從解釋元君封號談起,認為“元君之為神有母道焉”,“母道主慈,其於生物尤近焉”。並講道他於萬幾之暇,亦往展禮,仰祝聖母之,俯介生民之祉,以祈純嘏,以鞏皇圖”,從中也可看到京師朝拜碧霞元君之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妙峰山朝金頂的廟會已經超出了宗教信仰的範圍,而成為一項內容豐富的民間俗文化的活動。近代學者顧頡剛指出:“朝山進香,是他們的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決不可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的,我們在這上面,可以看出他們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嚴密的組織,神奇的想像;可以知道這是他們實現理想生活的一條大路。”

金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金始祖函普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德帝烏魯熙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安帝完顏跋海建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獻祖綏可輝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昭祖完顏石魯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景祖烏骨迺定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祖劾里缽永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肅宗完顏頗刺淑泰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穆宗完顏盈歌獻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康宗烏雅束喬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睿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宗完顏晟恭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徽宗完顏宗峻興陵
金熙宗金熙宗思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海陵王完顏亮北京市房山縣
金睿宗完顏宗堯景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宗金世宗興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顯宗完顏允恭裕陵[金]
金章宗金章宗道陵北京市房山縣
衛紹王完顏永濟 北京市房山縣
金宣宗完顏珣德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