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坐落在陝西省渭河北岸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東西綿亘百餘公里,唐朝皇帝的18座陵墓由西向東分布於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富平縣和蒲城縣6個縣境內,十分壯觀。

陵寢簡介

唐十八陵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於渭河平原的18座陵墓。從高祖李淵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東菏澤的溫陵之外,又因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陵墓區西起乾縣、禮泉,經涇陽、三原、富平,東止蒲城凡6縣(分屬鹹陽、渭南兩市)約150千米。 

營造方法 

唐十八陵按營造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土為冢,仿照秦漢陵墓所建,如高祖李淵的獻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武宗李炎的端陵,以及僖宗李儇的靖陵共4座。獻陵積土為“山陵”是因為唐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所致;而晚唐的莊陵、端陵和靖陵則是由於國勢衰微財力不支的原因。另一種方法是因山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於高宗乾陵,此後形成制度,共14座。此法亦源自前朝,漢文帝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墳”,即地面上不起封土。東晉和南朝諸帝亦多仿照。依山為陵的方法,是從半山腰開鑿墓道,至山體之中修築墓室。此種墓制以石砌築,異常堅固,要比積土為冢的陵墓更為堅固和安全。但目前因開山採石,依山為陵的帝王陵遭到的嚴重破壞。14座陵墓中,除乾陵和昭陵等個別陵墓主峰看起來還是完整的,其餘無一倖免。 

陵墓特點

1、唐18陵均有兆城規劃,陵園建築及石刻布置,只是因其不同原因而大小、多少有所不同。從文獻記載看,各陵兆域範圍,以昭陵初貞陵為最大,周60公里;

唐十八陵唐十八陵

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又次之,周38公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荀、靖等十三陵又次之,周圍尚20公里;獻陵最小,周僅10公里。(據賀梓城統計)。

朱雀門外有神道,神道兩側設石儀,從乾陵開始形成制度,自南而北華表1對,異獸1對,鴕鳥1對,石鳥5對及石人10對,玄武門外均有石馬3對,四城門前各置石獅1對,各個高大雄壯,栩栩如生,甚是威武。四城門外各有門闕1對,城之四隅各有角闕一座,朱雀門外神道以南有乳台1對,再南有鵲台1對,這16座闕樓建築加上四個城門建築及其它殿宇,使整個陵園氣勢磅礴,華麗異常。
2、整個陵園建築布局研究者認為是仿照長安城而建的;陵冢(或玄宮)是主體建築,高踞陵園北部,四周圍以牆垣,四面牆垣的中部有城門,朱雀門內有獻殿,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宮城。
自朱雀門外的門闕至乳台約七八百米的距離內為神道,神道兩側置石儀,象徵天子出巡的儀仗,猶如長安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置布置,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皇城。
自乳台至鵲台間約二三千米的距離內,有下宮及皇親國戚,功臣的陪葬墓,星羅棋布,如同坊里,這一部分仍為長安城的外廓城。
3、唐陪葬墓的制度,源自漢朝,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詔令“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賜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又“許陪葬者子孫從葬”。所以自初唐至盛唐,諸陵都有陪葬墓。
唐陵的陪葬制度由盛到衰,是唐之國勢由盛到衰的反映。初唐時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是開國之君,國勢蒸蒸日上,生氣勃勃,君主與大臣們的關係“義同舟楫”,同葬一處,既能籠絡功臣,又能籠絡功臣的後代,對鞏固政權有利無害。
自高宗和武則天開始,皇族中骨肉相殘,君臣離心,武后興冤獄,運殺機,濫施淫威,皇親國戚大臣人人自危,如此人際關係還能有誰值得陪葬?誰人敢去陪葬?盛唐以後,黨爭加劇,宦官專政,奸臣當道,蕃鎮割據日趨嚴重,朝廷政局不穩,人際關係淡薄,陪葬制度也自然衰落了。

陵墓詳解 

1. 獻陵

獻陵獻陵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於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外二城,規模宏大壯觀。內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築378間,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長寬均為100米,陵台為覆斗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關於獻陵的建設規劃,唐太宗曾下詔有司討論,決定按東漢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模建設。現存高度與記載大體一致。內城四面有門,門內各有一對石虎,把守四門,眼神機敏,四肢健勁,南門外300米,有一對石犀,又約100米處,有一對石華表。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樸,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虎、犀,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

2.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於西安西北禮泉縣九堫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建設於貞觀十年(636年),

獻陵獻陵

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墓。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於陵園北面祭壇司馬門內東西兩廡,現有四駿陳列於西安碑林,另外二駿流落美國。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鹹陽市30公里,距鹹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3.乾陵  

 

乾陵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乾陵位於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4.定陵  

 

唐定陵位於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裡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鳳凰山由三個東西排列的石灰岩山峰構成,靠北圍繞著一個半圓形的高峻山樑,中峰由山樑正中向

定陵定陵

南伸出,形似鳳頭,左右兩峰對峙,尤如鳳凰展開的雙翅。從南遠望,仿佛一隻美麗的鳳凰在浩翰無際的太空翱翔。中宗定陵地宮就在鳳凰山下。 唐中宗定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富平縣鳳凰山的獅子窩村北,南距縣城約十三公里。李顯曾改名哲,又復名顯,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公元710十一月安葬定陵,謚為孝和皇帝,廟號中宗。

唐定陵位於今陝西富平縣城北20里的鳳凰山上。這座山由東西相連的三座山樑組成,正中南面的山樑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在正中山樑鑿石穴為墓,並按乾陵的制度,鑿石雕各種石像。原有石刻50多件,已經戰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而且沒有王賓立像,那些乾陵中具有現實意義的陳設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如同模製的石人,石馬之類的雕像。

5.橋陵

唐睿宗橋陵位蒲城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寢。橋陵以豐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並在四周建造陵牆。豐山氣勢雄偉,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諸峰環繞,山勢巍峨,蔚為壯觀。唐睿宗橋陵建成於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昇平,在陵墓建築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6.泰陵  

 

泰陵泰陵

唐玄宗泰陵即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裡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定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7.建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五將山上。唐肅宗李亨(711~762)墓。爆發"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於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平定藩鎮的叛亂,借兵回紇,於至德二年(757)秋,收復長安、洛陽。由於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於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汧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唐肅宗李亨陵墓。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以山為陵。東與九舊街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李亨憂驚而死,葬於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開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唐肅宗建陵位於禮泉縣建陵鎮涼馬村。陵區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等組成。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規則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樓基址間距計,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

門外各置石獅1對,築闕台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築乳台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築基址。當為下宮遺址,與《長安志》“下宮去陵五里”所載基本吻合。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查時尚存3座,今複查,兩座已無存,僅餘汾陽王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文苑英華》所錄墓誌,華州刺史李懷讓亦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的陵墓。其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遊人較少,為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的一座唐陵。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蹟破壞較大。

8.元陵

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富平縣西北的壇山。《舊唐書·德宗紀上》:“己酉,葬代宗於元陵。”唐韓愈《順宗實錄三》:“初,德宗將厚奉元陵事。”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元陵依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舊唐書·令狐峘傳》載:“德宗即位後,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務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對,德宗從之,只好從儉埋葬。”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每況愈下。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

元陵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現僅有陵園東、西、北神門外石獅和北神門外石馬殘塊。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相同。北神門外有石馬5,均殘。東西列仗馬間距30米,西列南數第1個在闕址北27米,第2個在第1個北23.5米,第3個在第2個北24.5米;東列南數第1個在闕埴北65米,第2個在第1個北12米。

9.崇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适墓。李适742~805),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805),改租庸調為兩稅法,並徵收間架稅、茶稅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割據勢力採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率禁兵,致使宦官權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餘尊石人,身著斗篷。近年在其陵區邊緣發現奉詔出使過黑衣大食的宦官楊良瑤墓神道碑。

10.豐陵

豐陵是唐順宗李誦與莊憲皇后的合葬陵,位於今陝西富平縣城東北約20公里處的金瓮山之陽(今曹村鄉陵村),因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東北距唐睿宗之橋陵2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虎頭山上。海拔851米。順宗李誦是唐代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園規模較小。由於歷史的變遷和自然因素的破壞,園內的建築遺蹟已所存無幾。陵園內城四門外原各置石獅1對;朱雀門外原置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原置石馬3對。今已損毀殆盡。惟朱雀門外現存殘華表1件,八稜柱狀,仰覆蓮寶珠頂,通高3。71米,棱面寬0。38米不等。棱面陰線刻迦陵頻伽、獬豸、鳳、花卉、吹笛童子等;玄武門外現存石獅1座,高1。75米,且大部分埋入地下;仗馬2件;西門外存石獅1對,均殘。陵園內另有清代巡撫畢沅所立“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據當地百姓介紹,“文革”時,豐陵玄宮隧道被掘進10餘米,石刻大部分被損毀。史載陪葬墓一座,為莊憲皇后王氏。

11.景陵

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年)春正月,暴崩於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景陵位於蒲

景陵景陵

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今三合鄉義龍、趙家、景陵村附近)。金幟山(又稱半山)屬南山山系,山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諸峰羅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衛之勢,巍峨壯麗,陽光映照,猶如懸幟,故名金幟山。景陵依山建陵,坐北向南,陵園布局與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內外城垣,四周均設陵門,其位置分別為:朱雀門。在今三合鄉景陵村東北約400米處;玄武門。在今大孔鄉王坡村西;青龍門。在今翔村鄉皇邊村西;白虎門。在今三合鄉原家山村後。

景陵“封內20平方公里”,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占地20頃30畝,陵道長3279.5米,寬105.4米(合34.56公頃,518畝),陵南廣植蒼柏。景陵按唐陵建制,在陵四門及神道兩側,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數量除北門外多小石獅二對外,其他均相同,惟規模、尺度已大為縮小,屬於中唐期向晚唐期過渡期間的作品。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四門石獅及北門小石獅皆存;石馬三對亦存;華表東倒西裂;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皆存;石人存五;鞍馬存八。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對浮雕鴕鳥和石獅,其雕工的精美,氣勢的雄渾飄逸,技藝的嫻熱,仍不失盛唐風韻。

另外,在景陵陵區,原有一個“唐陵碑林”,立有歷代碑刻四十餘通,該“碑林”一部分毀於解放前當地駐軍;一部分被當地農民無知破壞;現仍有少量散存民間。景陵陪葬墓主要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及惠照太子墓,但地面現已無遺存,且無墓碑,故詳址尚無法考證。

12.光陵

李恆(公元795-824年),唐憲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死,被冊封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為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6歲,在位5年(公元821-824年)。中毒死,葬光陵。年號長慶。

穆宗光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穆宗在位期間,游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於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雲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造成河朔三鎮再度割據,朋黨鬥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宮中的寢殿,終年30歲,葬光陵。

光陵因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於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13.莊陵

莊陵莊陵

唐敬宗莊陵,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柴家窯村東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莊陵平地起冢,封土呈覆斗型,陵台底方形,邊長57米、高17米。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獵還宮,入室更衣,就在這時,殿上蠟燭忽然熄滅,在黑暗之中,這位年僅18歲的皇帝被劉克明等人合謀殺死於內室,終年18歲,葬莊陵。

陵園東西490米、南北480米。陵台在陵園內東西居中,陵南較陵北寬47米,陵園神牆牆基寬3米,四角闕址除西南角闕被平掉外,其餘均在。東南角闕址高1.5米、底呈方形,邊長6米;東北角闕址高3.5米,底呈曲尺形,長16米、寬14米;西北角闕址高3.2米、底長8米、寬6米。下宮離陵4公里,坐北向南。陵區現殘存四門石獅,大小不盡相同,如南神門西列石獅,身高1.80米、身寬0.85米;而北神門石獅則身高1.15米、身寬0.95米,石獅造形肥碩,比例向橫寬方面發展。神道石刻由南向北計有華表、翼馬和鴕鳥各一對,石人6個。石刻東西列間距67.5米。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70米,形制同崇陵。華表高5.6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

14.章陵

章陵位於陝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與齊村鄉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於台塬上。章陵即修建於天乳山之陽,陵園封內22.5公里,下宮去陵1.5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恆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於長安東內。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

章陵“因山為陵”,玄宮鑿於天乳山南麓。陵園平面近方形,東西約1350米,南北約1300米。陵園內城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神道,長約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對。現殘存城垣東南、西南和東北角闕基址。其中東南至西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40米,東北至東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30米。陵園面積約65萬平方米。四門之外原置石獅、石馬、石人、華表等石刻,其形制與豐陵相同。現殘存石獅1隻(東門),殘高0.95米;拄劍石人1件,殘高1.75米,胸厚0.55米;華表1通,徑1.01米,棱面寬度不等,殘高2.60米;蕃酋像2件,殘高0.64-0.80米,肩寬0.63米,其基座每邊皆0.62米,高0.14米。其餘石刻在“文革”中被毀。 

15.端陵

端陵:唐武宗,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端陵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簡介端陵端陵位於鹹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於

端陵端陵

陝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端陵位於鹹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於陵園中央。

16.貞陵

 

 

宣宗貞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859)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859),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於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陵園東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於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17.簡陵

簡陵,位於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青鄉紫金山上(又名虎頭山),懿宗的陵寢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鹹通十四年(875年)七月戊寅病死,乾符元年(874年)2月,葬於簡陵。廟號:懿宗,諡號:昭聖恭孝皇帝。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陵依山為陵,東西二神門外闕址築于山上,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別為814和883米;北神門外闕址所在的石馬嶺地勢較平坦、開闊,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北二神門和東西二神門的直線距離均為2100米左右。簡陵的門獅形制同莊陵。南門西列石獅身高140、身寬120厘米。

18.靖陵

靖陵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由於該陵多次被盜,破壞嚴重,墓內的壁畫已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壁畫的藝術水平遠不能和盛時的相比。1995年經陝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餘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西北8公里處乾縣鐵佛鄉南陵村境內,距乾陵4公里據鐵佛古寺2公里。唐僖宗李儇墓。李儇(862~888),懿宗第六子。初名李儼,立為皇太子後改名李儇。鹹通十四年(873)七月即位,次年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而他專務遊戲,讓宦官專權,致使自己兩次被人乘亂挾持離京,使大唐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靖陵封土為覆斗形,高7米,方圓20公里。陵園原殘存石刻華表1對、翼馬1對、石獅1對。鑒於該陵多次被盜,1995年經陝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餘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是我國目前惟一發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園位於陝西乾縣城東北約10公里處的丘陵台地上(今鐵佛鄉南陵村東南約150米處),西距唐高宗與武則天之乾陵4.5公里,東北距肅宗建陵15.5公里。

靖陵積土為冢,陵台為復斗形,底呈方形,邊長40米、高8.6米;頂亦方形,邊長8米。陵園方形,邊長480米,陵台在陵園裡,東西居中,陵台距南神牆264米、距北神牆176米。陵園現存東北、西北和西南角闕址。東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16.1米、寬8米;西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5.5、寬4.5米;西南角闕址已被平掉,現存角闕址殘跡長6.7米、寬5.5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