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陵[唐宣宗貞陵]

貞陵[唐宣宗貞陵]

唐宣宗貞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基本信息

陵墓介紹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大中十三年(859),唐宣宗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

陵墓詳情

概況

貞陵墓區石人像貞陵墓區石人像

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於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於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台

鵲台現存二闕址位於涇陽縣廟背後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台

乳台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於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台西北200米,即廟背後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築遺址,範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於朱雀門內北仲山正峰( 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門獅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

翼馬

位於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獨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後傾,雕刻拙樸。西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後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於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

鴕鳥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馬

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人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為文官,西列應為武官。但現存西列南數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現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門外石馬現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石刻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封域周長60公里,面積與太宗昭陵相近,是唐十八陵中最大者之一,也是晚唐帝陵的代表。

宣宗簡介

簡介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母孝明皇后鄭氏。始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遺詔立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時年37歲,在位14年(公元847-860年)。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立位

貞陵墓區貞陵墓區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鑒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在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宣宗因為得到神策軍中尉宦官馬元贄的擁立才即皇帝位。武宗生前沒有安排繼承人,在服食“丹藥”中毒後,彌留之際,馬元贄提出武宗諸子年幼,須選賢德的為嗣君,宣宗才得以年長被擁立。

韜光養晦

如果說即皇位之前,說宣宗“賢德”是比較勉強的。《舊唐書》描述他:“外表昏晦而內心明朗,非常嚴肅、沉默寡言。看事物時,眼光很怪異。小時候宮中以為他不聰明。”十幾歲時,他得一場重病,忽然周身發光,蹶然而起。躬著身子拱揖,好比接待臣僚一般。他的奶娘覺得他有心疾,穆宗探視時,撫得他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不是心有毛病。”賜他玉如意、御馬、金帶。後來,他又常做夢乘龍升天,把這夢告訴生母鄭氏。鄭氏叮囑他不要亂講。經歷大和、會昌朝,愈加沉默寡言。聚會人多的時候,幾乎不講話。文宗、武宗到十六宅參加宴會,都想引誘他開口說話,尤其是武宗,性情豪爽,對他極不尊重和禮貌。等到李忱監國之日,突然像變了個人,雖然因國喪而滿臉哀容,但接待群僚,決斷庶務,卻有條不紊。人們到這時才明白,他這些年一直是在韜光養晦。

會昌六年四月,脫去喪服,尊奉母親鄭氏為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委任白為宰相之任。同時重用的有令狐絢等。而同時將前朝的門下侍郎、同中書平章事、衛國公李德裕加授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度使等職。實際上是調離朝廷。同時調離的還有馬植王元逵李紳等。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重視科舉

宣宗即位,很重視科舉取士,看中進士出身的人。宣宗與文人學士關係比較密切。大中元年,詩人白居易去世,宣宗就深情的寫過一首悼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守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宣宗即位以前的三十年,一直在民間遊歷。頗知民間疾苦。對這位“老婆婆都能聽懂其詩歌”的白樂天,一定是抱有親切感的。

兩件政治大事

貞陵貞陵石獅

宣宗即位後的幾年間,發生了兩件政治上的大事。一是太皇太后郭氏之死。《舊唐書》寫得非常隱晦。實際上郭太后是憲宗皇帝的妃子,在之後的穆、敬、文、武四朝,在政治上都具有較大影響。而宣宗繼位後,卻對之禮數不周,甚至懷疑她曾謀殺憲宗。郭太后鬱鬱寡歡。大中二年,甚至想從勤政樓上跳下去,幸被宮女拉住。宣宗聽說後,心中不痛快。事後,當天夜裡,郭太后“暴崩”。有人猜測她死於非命。當時即有猜測和傳言。郭太后被葬在憲宗景陵的外園,沒有一個符合身份的葬禮。郭太后在憲宗時,沒有得到皇后的尊榮,死了也沒有和憲宗葬在一起。另一件大事就是沙州(今天甘肅敦煌)張議潮重新歸附了唐朝,河西走廊地區於安史之亂後,因吐蕃崛起,唐朝盛極而衰,因而孤立無援被吐蕃吞併。大中三年春正月,吐蕃衰亂,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七關之兵民歸附唐朝廷。七月,三州七關軍民百姓,都是河隴的唐遺民,幾千人到京師朝見宣宗,皇上親自到延禧門撫慰,並讓他們解開辮子。(看來強迫“留辮”的風俗唐朝時胡人中就已經很盛行了。)賜給他們衣冠、腰帶,共賜絹十五萬匹。大中四年,張義潮乘吐蕃內亂無暇顧及河西之機,驅逐吐蕃守將,奪回沙洲。大中五年三月,宣宗接到張議潮奏表,十分高興,任命他為沙州防禦使。當年十月,張議潮又派人入朝,獻上瓜、沙、甘肅等幾個州的戶口地圖,從此被吐蕃占領的河隴地區重新歸屬唐朝。宣宗表彰張的義舉,將沙州稱為“歸義軍”,統領各州,張為歸義軍節度使,並賜了一大堆官職,這在“重惜官賞”的宣宗朝是不多見的,可見宣宗是多么高興。

治國之道

貞陵貞陵陪葬品

訪求治國之道的宣宗對於政事的關心超過任何其他事情。他很注意召見大臣談論政事,探討治國經驗。翰林學士令狐詢因為了解前朝史事,被倚為心腹。宣宗常在夜裡把令狐詢召入禁中長談,從廟堂大計到江湖疾苦,無所不涉獵。宣宗常對令狐詢的學識大加讚嘆。宣宗在臨朝聽政的過程中,注意禮遇大臣,正襟危坐,從不表現絲毫倦怠。批閱大臣的奏章前,他會洗手焚香。

宣宗對於大臣,尤其是宰相的控制是十分嚴格的,每逢與宰相議事完畢,他就會提醒:“卿輩好自為之,朕常常擔心卿輩有負於朕,日後,就不能相見了。”他處理政事十分細緻,往往明察秋毫,使大臣們非常緊張。令狐詢在宣宗朝任宰相最長,他深有體會的說:“我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而每逢延英殿奏事,未嘗不汗透衣衫。”同樣,對於大臣進諫,宣宗也能夠虛心聽取。魏徵五世孫魏蕃,因敢於彈劾駙馬都尉令,得到宣宗信任而被任命為宰相。宣宗常說:“魏蕃有祖上風範,名公後代,我很看重他。”相反,對那些縮手縮腳的大臣,很是不滿。據說,宣宗記憶力超強,官員的名字及事跡往往過目不忘。令狐詢曾推薦李遠做杭州刺史,宣宗說:“朕記得李遠一首詩中有‘長日惟消一局棋’的詩句,這樣的人能勝任地方長官嗎?”大中九年春,宣宗在出遊途中遇到醴泉縣百姓祈禱,希望屆滿的縣令留任。宣宗記住這個縣令,當其所在州刺史空缺時,就委任他為刺史。那位刺史上任前入朝辭行,宣宗問:“你出任之州離京師多遠?”那刺史答:“八千里。”宣宗道:“卿到任後的為政善惡,朕都會一清二楚,不要以為天高地遠。此台階之前才真正是相隔萬里啊,卿能明白嗎?”刺史懾於皇帝的威嚴,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宣宗提倡節儉,以往皇帝出行,宦官會先以龍腦、鬱金鋪地,他下令取消,他在後宮中都穿著浣濯之衣,日常膳不過幾道菜。如果是陪皇太后鄭氏進膳,他從來不讓奏樂。對於宗室子弟,他更嚴格要求他們遵循制度。大中二年十一月,宣宗寵愛的女兒萬壽公主下嫁名門鄭顥之家,他就下令將所乘車子的金飾改為銅飾。同時,告誡公主嚴守婦德,孝敬公婆,不得輕侮夫家,不得干預政事。還賜手詔:“假如違背我的告誡,小心會有太平、安樂公

主之禍。”一次,鄭顥的弟弟病重,宣宗得知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場,就很生氣。他說:“怪不得士大夫家不願意和我家通婚,我現在明白了。”他立即派人把公主召到宮中,讓她站在台階下,卻不理她。萬壽公主知道自己錯了,哭哭啼啼向父皇謝罪。宣宗見她認錯,就數落她說:“豈有小叔子病重,不前往探視卻跑去看戲的?這實在太不像話了。”要她回家認錯。這樣,宗至貴戚都明白應當嚴守禮法了。

服食丹藥

宣宗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並把誘武宗服丹的道士處死。但自己又不得不陷入信任方士,夢想長生的怪圈。並拜道士劉玄靖為師。又服食丹藥,毒性發作而死。

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深,為了能夠長生不老,他派人到南方尋訪羅浮山人軒轅集,向他詢問“治國修身之要”。對此,官員紛紛勸諫,宣宗派宰相解釋:“我聽說軒轅集是一代高士,不過想與他談談而已。”軒轅集見到宣宗,沒有談及方士的詭異之道。到大中十三年春,他堅決請求重還山中修煉。宣宗說:“先生稍留一年,等我為你在羅浮山修的道館建成再走也不遲。”但軒轅集堅持要走。宣宗不解:“先生急著舍我而去,難道是國家有災嗎?朕有天下,究竟有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四十’,而‘十’字挑上,是‘十四’年的隱喻。這一數字正與宣宗在位時間相同,冥冥中興替有定數,宣宗所剩時間不多了。

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因服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很糟,一連一個月不能上朝。到八月,就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繁。由他信任的宰相令狐詢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宣宗評價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晚年服食丹藥,又似乎是走了太宗,憲宗這些先帝的老路。延壽反而早逝,造成了之後繼承人的紛爭,加速了唐朝走向喪亡的道路!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