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口村

龍門口村,隸屬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鎮,地處丘陵地區,以石材、建材加工與銷售為本村的主導產業。

基本信息

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鎮龍門口村

一、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情況
龍門口村的主導產業,主要是石材、建材加工與銷售,本村農民有六戶從事種植業,承包了部分土地,搞規模種植,養殖業戶有12戶,多從事豬、雞、羊的養殖,從事運輸業有8戶,加工業有兩戶,其他產業有4戶。
二、主要做法及需求
2007年,從年初,本村就著手進行了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在村南進村村口治理了一個垃圾坑,砌築毛石200多方,回填土1500多立方,面積1000多平方米,垃圾坑治理後建起了一座公共廁所,在本村南北兩側,岳聖路兩側砌築了圍牆1500多平方米,並建成了文化牆,另外在村中大街兩側治理殘牆斷壁2000多平方米,粉刷牆面10000多平方米,鋪設廣場磚1000多平方米,並且道路兩側進行了綠化,治理河道600多延米,進一步提升了本村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下一步重點工作,一是繼續完成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後續工作,圍繞石材加工、交通運輸、設施農業三大支柱產業創新發展,結合新農村建設成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依託自身優勢,強化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柱。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二是加大勞動力就業安置力度,使農民增加收入。
本村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把握機遇加快發展。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主要圍繞本村的產業發展、安置勞動力就業等問題為突破口。主要措施是: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本村村西現有100畝山坡地,目前我們已經與北京歐亞多利商貿有限公司簽訂了租賃協定,利用外資發展設施農業建設,從而帶動周邊地區旅遊、觀光、服務業的發展,這個項目建成後會解決80-100個勞動力的就業。
2、加快本村的產業發展。今年,本村是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新農村建成以後,如何保持長效機制,打造產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今年下半年,本村投資了20多萬元,興建蔬菜大棚50個,目前已建成15棟,並已投入使用。並且借鑑南河村的經營模式,由集體出資給老百姓搭建經營的平台,扶持、鼓勵、幫助村民,將來把大棚租給村民承包,從而達到讓村民就業增收致富的目的,精心打造本村的主導產業。
3、本村村級客運站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如何提高客運站服務水平和運營機制,將客運站打造成本地區交通樞紐,成為交通服務行業亮點,促進本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下一階段我們的重點工作。
今後,本村將以環境建設、產業發展、創新機制、培育新農民、解決勞動力就業、富裕村民、促進和諧為重點,打造全新和諧龍門口。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龍門口村

龍門口村現在是於1983級1993年併入了拆遷小村大安村、石河村、劉家峪村,東大台村,由這些村共同組成新龍門口,位於齋堂鎮北部19公里處。村域面積25.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714畝。
主要物產為核桃和大棗,主要產業為大型養殖柴雞基地。
龍門口村四面環山,溝深而峽,最著名的是一線天。村落集中分布在山坡平台之上,略呈方形。村中有解放初期建造的民房也有近來建的新型住宅,村內一條水泥硬化路繞村而上,道路兩旁種植各種花草,五彩繽紛,香氣撲鼻。村的周圍還有植被上千種,四季常青。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行村鎮龍門口村

概況 明末,祁姓從中於朋村遷來建村。因建村處地形恰似龍門,故命名龍門口村。清朝初期,王姓來此定居。清朝中期,梁姓由龍灣泊村遷來。後又有趙姓、劉姓相繼遷入。另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因建村處有兩條土柱,中夾石硼,形如龍門而得名。 龍門口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4′。東與杏家莊、上夼村為鄰,西與瑞宇村接壤,南與孫家夼村、夼里村相連,北與汪格莊交界。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後,劃歸行村鎮,距鎮政府駐地1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桑、梨等。 2002年,全村125戶,359人,有祁、趙、梁、王、劉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祁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4年,成立龍門口村國小。1968年投資4萬元,建起12間標準校舍。1970年投資1000元,配套桌、凳,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有6人討飯,20多人外出扛活。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口糧為180公斤,全村收入3.2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農用車輛32輛,機車11輛,電話51部,手機13部,彩電105台,電冰櫃7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連外出都無路可走。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58年,兩條主街道全用石頭鋪成。1964年,修起連村路。1965年,投資2000元,建起2座村內橋。1997-1998年,投資9萬元,建起大小4座連村橋,加寬了連村路,大小車輛暢通無阻。村統一規劃建房,新建、擴建、翻建住房井然有序,整齊美觀。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7年,村投資1萬元,自行發照明電。1978年以來,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不斷提高。每年村免費為民眾放電影10場。1983年投資3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96年投資4萬元,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祁長治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了黨小組,祁長治任組長。1941年,建立黨支部,祁長治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先後組織支前15次。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5名。從1941年建立黨支部起,曾有祁長治、祁長安、祁作華、祁學增、祁學進、祁學文、趙世金、梁積春、梁桂海、祁學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祁東賓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自1941年起,曾有祁東賓、梁積善、趙鳳樂、祁東海、祁長愛、劉明昌、祁學增、祁作華、祁學進、祁學文、祁國治、梁桂國、趙明亭、祁延義、祁應德擔任村行政負責人。1999年4月,祁延義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祁應德當選為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