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

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一生見證了明朝的盛轉衰,後因子致仕,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諡文貞。

基本信息

簡介

楊士奇楊士奇

楊士奇自幼家貧勤學,1399年由王叔英引薦,入翰林院,充編纂官,參與修《太祖實錄》。明成祖永樂初年開文淵閣,士奇與解縉等七人同入內閣。

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帝曾問他太子為什麼遲緩迎駕,他說:"太子孝敬如初,凡有耽誤,皆屬臣等之罪。"分擔太子遲緩迎駕的責任而下錦衣衛獄,太子得以保全,士奇不久獲釋。仁宗即位後,擢升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不久升為少保,再升為少傅,英宗年間升為少師。從成祖至英宗年間,與楊溥、楊榮於文淵閣任事達四十年,史稱“三楊入閣”。

其間力主終止交阯軍事,並請免賦薪、減官田,史稱“仁宣之治”。知人善任,引薦于謙、周忱、況鍾等人。

正統九年其子楊稷因殺人,“橫虐數十事”,下獄,當時王振專權,士奇不能救,憂慮而死。葬於今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北山坡上。詔贈左柱國太師,卒諡文貞。著有《東里文集》、《文淵閣書目》、《三朝聖諭錄》、《歷代名臣奏議》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士奇一歲時喪父,其母改嫁當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楊士奇於是改姓羅。後來有一次羅家祭祖,年幼的楊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楊氏祖先,被羅性發現並讚揚他的志氣,恢復其宗姓。

隨後,羅性因得罪權貴戍邊陝西去世,楊士奇與母回到德安,他一邊教學一邊侍母。他遊走於湖北、湖南進行教學,其間居住江夏的時間最長。

建文年間,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實錄》,王叔英以史才推薦楊士奇。之後,他進入翰林,充當編纂官。隨後,吏部對進入史館的文臣進行考試,吏部尚書張紞看到楊士奇的答卷後說:“這不是一個編經人的言論。”於是奏請為第一名。該授吳王府副審理,仍然供其編纂館職位。

明成祖即位後,改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不久,進入內閣,參與負責機務。數月後,晉升為侍講。

永樂二年,選拔宮僚,楊士奇為左中允,三年後再升為左諭德。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回家時從不言公事,即使是至親都不得聽聞。他在明成祖前,舉止恭慎,善於對答,談事有灼見。他人有過失,楊士奇都為之揜復。當時廣東布政使徐奇統領西南時,贈當地特產與內廷官員,有人得到饋贈名單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後其中無楊士奇名字,於是召見詢問。他回答道:“徐奇當時奔赴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當時恰逢我得病未有參與,所以唯獨沒有我的名字。如果我當時無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況且贈禮都是小東西,應當沒有其他意思。”明成祖於是命令燒毀了那份名單。

身處宮斗

永樂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一同留守輔佐太子監國。太子朱高熾喜歡文學,讚賞王汝玉,讓他以詩法進講。楊士奇則稱:“陛下應當留意學習《六經》,空暇時候則閱讀兩漢時期的詔令。詩歌乃雕蟲小技,不足為學。”太子表示贊同。

當初朱棣起兵時候,漢王朱高煦力戰有功。朱棣許諾成功後立其為太子。靖難之役結束後,卻未曾立他,朱高煦於是很怨恨。朱棣又憐憫年幼的趙王朱高燧,並異常寵愛他。於是漢王、趙王聯合離間太子,朱棣頗為心痛。永樂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問楊士奇太子監國的情況。他稱太子孝敬,並說:“太子天資高,有過錯必知,然後必改。其存有愛人之心,絕對不會辜負陛下重託。”朱棣聽後大悅。

永樂十一年遇到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罷免朝賀,禮部侍郎儀智則持相反觀點。楊士奇則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勸,明成祖聽後遂罷免。

永樂十二年,朱棣北征,楊士奇仍留任輔佐太子監國,當時朱高煦開始不斷譖言太子。當朱棣北征歸還後,太子迎駕遲緩,朱棣氣急下把大量東宮大臣黃淮等人下獄問罪。楊士奇之後趕到,被宥免罪。之後召問太子這件事,楊士奇頓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樣孝敬。凡是這些遲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過。”朱棣聽後稍微平緩。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斷上疏彈劾楊士奇不應當獨宥,朱棣遂命其下錦衣衛詔獄,之後釋放。

永樂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師,稍微聽聞了漢王奪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軌行徑,於是問蹇義這些事情。蹇義沒有回答,於是問楊士奇。他對答道:“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這些請陛下仔細考察他的本意。”朱棣聽聞後默然不語,之後起身還宮。過了幾天之後,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於是削漢王的兩個護衛營,並安置其到樂安。

永樂十五年,晉升他為翰林學士,兼任舊職。永樂十七年,改為左春坊大學士,兼任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因為輔導太子有失職被連坐,下錦衣衛獄,十天后即被釋放。

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後,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當時明仁宗在內閣時,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老遠望見楊士奇,於是對兩人說:“新上任的華蓋殿大學士來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們不妨都聽下。”楊士奇進言道:“皇上兩日前剛下詔減免歲供,可惜薪司又征棗八十萬斤,這與前詔相矛盾吧。”明仁宗於是馬上下令減免一半。

當時朱棣剛駕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英國公張輔仍然服制如初。罷朝後,明仁宗對兩旁人說:“(父親)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楊士奇所做的是對的。”之後,晉升楊士奇為少保,與楊榮、金幼孜共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晉升少傅。

當時籓司守令進朝,尚書李慶建議發軍伍余馬給有關部門,然後每年課徵馬駒。楊士奇反對道:“朝廷選拔賢能授官,卻用來牧馬,這是重視牲畜而輕視士族,怎么能夠示於後人?”仁宗則批准李慶建議,當時朝廷寂然。楊士奇再次上言力勸,仍不批准。隨後,皇帝駕臨思善門後,召見楊士奇說:“我怎么會真這樣呢?只是聽聞呂震、李慶等人不喜歡你,我擔心你被孤立會被他們中傷,所以不欲因為你的話而罷此事。現在我找到方法了。”於是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稱“養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執行。楊士奇隨後頓首稱謝。

當時群臣正在朝上商議元旦事宜,呂震請求用樂,楊士奇與黃淮上疏勸阻,仁宗不聽勸阻。後楊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點,明仁宗最後同意。一天以後,明仁宗召對楊士奇道:“呂震每次誤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進言,我早追悔莫及了。”於是下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食三份俸祿(內閣、翰林院、兵部)。楊士奇則辭去兵部尚書的俸祿。

明仁宗還在太子監國之時,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後欲治其罪。楊士奇說:“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則當時的詔書則無信,眾多大臣會因此恐懼。皇上為何不能效仿漢景帝對待衛綰呢?”仁宗於是打消此念頭。當時有人稱大理寺寺卿虞謙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級。楊士奇為他鳴白,虞謙得以恢復原籍。之後大理寺少卿弋謙因言得罪。楊士奇稱:“弋謙是應詔而陳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說話了。”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過自咎。

當時有大臣上書歌頌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與各位大臣,群臣皆以為然。唯獨楊士奇稱:“陛下雖然澤被天下,但是靖難所牽連的流徙尚未歸鄉,戰爭所導致的瘡痍尚未恢復,百姓仍然為溫飽擔憂。應當繼續休養生息數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贊同,並稱:“我對你們至誠,是希望匡正輔佐、糾正錯誤。但只有楊士奇曾經五次上書,你們等人均無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無錯誤?天下太平了么?”群臣聽後慚愧道歉。

同年四月,明仁宗賜楊士奇璽書以表彰其賢德忠貞。此後,命修《明太宗實錄》,楊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楊士奇書寫遺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諫免兵戈

楊士奇像楊士奇像

明宣宗即位後,楊士奇擔任總裁修撰《明仁宗實錄》。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親征平定叛亂。部隊歸還抵達獻縣單家橋時,戶部侍郎陳山迎謁,並上言漢、趙二王沆瀣一氣,請明宣宗乘勢襲彰德(今河南安陽)逮捕趙王朱高燧。楊榮支持陳山的主張,但遭到楊士奇的反對。楊士奇稱:“事情應當如實,怎么可以欺騙天地鬼神么?”楊榮厲聲喊道:“你是要阻擋大計!現在逆黨(朱高煦)都稱趙王相謀為實,怎么說沒有理由?”楊士奇說:“太宗(朱棣)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無罪的應當厚待,懷疑的話則防範,使其沒有預謀而已。何必動輒加兵相戰,傷皇祖的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贊同楊士奇看法。於是楊榮率先入諫,楊士奇隨後,明宣宗命皇宮侍衛不與兩人入宮。之後明宣宗召見蹇義、夏原吉,兩人均贊同楊士奇看法。

明宣宗於是無意加罪於趙王,部隊直接回京。抵達京師後,明宣宗召見楊士奇,並問其:“現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趙王事,怎么辦?”他回答道:“趙王是您最親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論所迷惑。”明宣宗稱:“我想把群臣的奏摺都拿給趙王看,另其自己處理如何?”他對答道:“甚好,如果能夠賜一璽書更好。”於是朝廷傳送璽書奏摺給趙王。趙王看後大喜,哭著說:“吾生矣。”隨即上書表示感謝,且獻出護衛部隊,言論從此停息。明宣宗從此待趙王日益親切而輕待陳山,此外還對楊士奇說:“趙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勞啊。”並賜金幣給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現越南)並設定交阯布政使司後,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明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於天下。

明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明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蹇義推薦善於口辯的伏伯安。楊士奇則表示:“善於言辭的人不忠信,雖然交阯是蠻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話只會辱國。”明宣宗贊同其言,改派他人。從此,明朝放棄交阯並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

體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謁陵,召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行殿中張太后朝見並慰勞眾臣。明宣宗又對楊士奇說:“太后對我說,先帝當時在青宮,只有您敢於直言不忌,先帝能夠聽從,所以諸事得以不敗。她又叮囑我應當接受直言。”楊士奇對曰:“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夠記住它。”

楊士奇楊士奇

當時楊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遲,無法論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訪,某夜訪問楊士奇家。楊士奇倉猝迎接,並頓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廟之身而自輕?”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來拜訪。”幾日後,宮中捉獲兩盜且有異謀。明宣宗於是召見士奇,並稱“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

當時明朝屢遭水旱災害,明宣宗召見楊士奇討論下詔寬恤免災租稅等事。楊士奇於是請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魚錢、減官田租賦、免除糧稅、清理冤假積案、裁汰工役等建議,使百姓獲益。過了兩年後,明宣宗對楊士奇說:“體恤百姓的詔書已經下很久了,現在還有什麼要體恤的呢?”他則稱:“此前下詔減官田租,但戶部仍然徵收如舊。”明宣宗不悅稱:“那現在必須執行,不遵守者依法處理。”他還請求招撫逃民,嚴懲貪污官吏,提舉有文學、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經被判極刑的犯人子孫也有從官資格。此外,他還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舉薦人才(于謙、周忱、況鍾等人即此時被舉薦)。這些建議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明宣宗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內閣廷臣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明宣宗還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賜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萬歲山郊遊時,諸位學士均跟從,進行賦詩賡和,明宣宗並問民間疾苦。朝議中的論奏,明宣宗均虛心傾聽採納。此外,朝廷上內閣大臣相處融洽、風氣為正。明宣宗即位時,內閣臣七人中陳山、張瑛被改為其他職位,黃淮以疾致仕,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為人果毅敢為,且屢次跟隨明成祖北征,熟知邊疆將領與敵情事務,但頗愛接受饋遺,當時邊將每年都送良馬與楊榮。明宣宗知道後,問楊士奇。他則稱:“楊榮通曉邊疆事務,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錯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為何還替他說好話?”他對答道:“希望陛下能夠像容我一樣容楊榮。”明宣宗於是同意。此後,話語傳到楊榮,楊榮則以此愧對楊士奇,於是兩人相處甚歡。明宣宗也因此對其更親厚,前後所賜的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多不勝數。

由盛轉衰

明宣宗駕崩後,明英宗即位,年僅九歲。軍政均由張太皇太后負責,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門議案均先經過內閣三楊的咨議後再進行裁決。三人當時亦很自信,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定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

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制。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並執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均為三楊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楊士奇晉少師。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後明英宗下敕歸省墓,不久批准歸還。

當時,中官王振受寵於明英宗,漸漸干預到外廷政事,並誘導明英宗亂對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贈楊榮黃金,楊榮當初正在省墓,歸後不知此事。王振卻欲彈劾楊榮,此時楊士奇出面力解。但楊榮不久即去世,楊士奇、楊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興兵馬征討麓川,藏帑金數萬。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勢力越大並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滿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楊士奇也無法制止。

此時,楊士奇之子楊稷為人傲橫,曾經因施暴殺人。之後各位御史相繼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予加法,但把罪狀給了楊士奇。隨後有人再次告發楊稷橫虐的數十件事情,楊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辭。明英宗恐怕傷害楊士奇,下詔安慰。楊士奇感恩哭泣,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諡文貞。

詩文特徵

明人王世貞對其詩評論說:“少師韻語妥協,聲度和平,如潦倒書生,雖復酬作馴雅,無復生氣。”大致概括了他的詩文特徵。

詩作選摘

【劉伯川席上作】

飛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

【發淮安】

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雙鬟短袖慚人見,背立船頭自采菱。

【楊白花】

楊白花,逐風起。

含霜弄雪太輕盈,盪日搖春無定止。

樓中美人雙翠顰,坐見紛紛渡江水。

天長水闊花緲茫,一曲悲歌思千里。

【巫山高】

巫山高高十二峰,連崖疊褵如游龍。

當時陽台下神女,翠斂紅銷空處所。

朝朝峽里望氛氳,可憐猶似作行雲。

相思已下沾裳淚,況復猿聲不可聞。

【入薊州界】

雲淨天清紫翠浮,好山消盡越鄉愁。

行人如有江南興,馬上題詩入薊州。

【宣德丙午謁二陵(二首)】

去年侍從謁長陵,此日重來慟倍增。

春柳春花渾似昔,獻陵陵樹復層層。

君恩追憶不勝哀,老淚乾枯病骨摧。

陵下一來腸一斷,餘生知復幾回來。

【清明有感】

西江南望渺天涯,歲歲清明不在家。

盪日飄風無定著,亂人情思是楊花。

【題少保楊澹庵江鄉歸趣圖】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雲。

借得君山小龍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江上早行】

漢陽磯上鼓初稀,煙柳曨曨一鵲飛。

乘月不知行處遠,滿江風露濕人衣。

【三十六灣】

湘陰縣南江水斜,春來兩岸無人家。

深林日午鳥啼歇,開遍滿山紅白花。

文學著作

明成祖即位後改編修,主修《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

正統六年(1441年),楊士奇與馬愉、曹鼎等人編成《文淵閣書目》。舊本不分卷(《四庫全書》定為4卷)。著錄圖書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書分39類,編20號,每號分數櫥,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聖諭錄》三卷、《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從紀行錄》一卷,《北京紀行錄》二卷,《東里集》二十五卷,詩三卷。

歷史評價

明人王世貞對其詩評論說:“少師韻語妥協,聲度和平,如潦倒書生,雖復酬作馴雅,無復生氣。”

《明史》: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家族成員

子:楊稷,因從小驕縱,犯下許多壞事,殺害數十條人命。以致其父聲望大為受損。只能以老疾辭官。

次子:楊道,憑藉父親的緣故補尚寶丞。成化中,進官太常少卿,負責農事。

明史列傳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隨母適羅氏,已而復宗。貧甚。力學,授徒自給。多游湖、湘間,館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諸儒修《太祖實錄》,士奇已用薦征授教授當行,王叔英復以史才薦。遂召入翰林,充編纂官。尋命吏部考第史館諸儒。尚書張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經生言也。”奏第一。授吳王府審理副,仍供館職。成祖即位,改編修。已,簡入內閣,典機務。數月進侍講。

永樂二年選宮僚,以士奇為左中允。五年進左諭德。士奇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厚不得聞。在帝前,舉止恭慎,善應對,言事輒中。人有小過,嘗為揜復之。廣東布政使徐奇載嶺南土物饋廷臣,或得其目籍以進。帝閱無士奇名,召問。對曰:“奇赴廣時,群臣作詩文贈行,臣適病弗預,以故獨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當無他意。”帝遽命毀籍。

六年,帝北巡,命與蹇義、黃淮留輔太子。太子喜文辭,贊善王汝玉以詩法進。士奇曰:“殿下當留意《六經》,暇則觀兩漢詔令。詩小技,不足為也。”太子稱善。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憐趙王年少,寵異之。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帝頗心動。九年還南京,召士奇問監國狀。士奇以孝敬對,且曰:“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帝悅。十一年正旦,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勿罷朝賀。侍郎儀智持不可。士奇亦引宋仁宗事力言之。遂罷賀。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輔太子居守。漢王譖太子益急。帝還,以迎駕緩,盡征東宮官黃淮等下獄。士奇後至,宥之。召問太子事。士奇頓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諸臣交章劾士奇不當獨宥,遂下錦衣衛獄,尋釋之。

十四年,帝還京師,微聞漢王奪嫡謀及諸不軌狀,以問蹇義。義不對,乃問士奇。對曰:“臣與義俱侍東宮,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還宮。居數日,帝盡得漢王事,削兩護衛,處之樂安。明年進士奇翰林學士,兼故官。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學士,仍兼學士。明年復坐輔導有闕,下錦衣衛獄,旬日而釋。

仁宗即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帝御便殿,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見士奇,謂二人曰:“新華蓋學士來,必有讜言,試共聽之。”士奇入言:“恩詔減歲供甫下二日,惜薪司傳旨征棗八十萬斤,與前詔戾。”帝立命減其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呂震請即吉。士奇不可。震厲聲叱之。蹇義兼取二說進。明日,帝素冠麻衣絰而視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國公張輔服如之。朝罷,帝謂左右曰:“梓宮在殯,易服豈臣子所忍言,士奇執是也。”進少保,與同官楊榮、金幼孜並賜“繩愆糾繆”銀章,得密封言事。尋進少傅。

時籓司守令來朝,尚書李慶建議發軍伍余馬給有司,歲課其駒。士奇曰:“朝廷選賢授官,乃使牧馬,是貴畜而賤士也,何以示天下後世。”帝許中旨罷之,已而寂然。士奇復力言。又不報。有頃,帝御思善門,召士奇謂曰:“朕向者豈真忘之。聞呂震、李慶輩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為所傷,不欲因卿言罷耳,今有辭矣。”手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言養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頓首謝。群臣習朝正旦儀,呂震請用樂,士奇與黃淮疏止。未報。士奇復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報可。越日,帝召謂曰:“震每事誤朕,非卿等言,悔無及。”命兼兵部尚書,並食三祿。士奇辭尚書祿。

帝監國時,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詔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則詔書不信,懼者眾矣。如漢景帝之待衛綰,不亦可乎。”帝即罷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謙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為白其罔,得復秩。又大理少卿弋謙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謙應詔陳言。若加之罪,則群臣自此結舌矣。”帝立進謙副都御史,而下敕引過。

時有上書頌太平者,帝以示諸大臣,皆以為然。士奇獨曰:“陛下雖澤被天下,然流徙尚未歸,瘡痍尚未復,民尚艱食。更休息數年,庶幾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顧蹇義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誠,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無一言。豈果朝無闕政,天下太平耶?”諸臣慚謝。是年四月,帝賜士奇璽書曰:“往者朕膺監國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國忘身,屢歷艱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來,嘉謨入告,期予於治,正固不二,簡在朕心。茲創製‘楊貞一‘印賜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譽。”尋修《太宗實錄》,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未幾,帝不豫,召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至思善門,命士奇書敕召太子於南京。

宣宗即位,修《仁宗實錄》,仍充總裁。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親征,平之。師還,次獻縣之單家橋,侍郎陳山迎謁,言漢、趙二王實同心,請乘勢襲彰德執趙王。榮力贊決。士奇曰:“事當有實,天地鬼神可欺乎?”榮厲聲曰:“汝欲撓大計耶!今逆黨言趙實與謀,何謂無辭?”士奇曰:“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兩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無罪者宜厚待之,疑則防之,使無虞而已。何遽加兵,傷皇祖在天意乎?”時惟楊溥與士奇合。將入諫,榮先入,士奇繼之,閽者不納。尋召義、原吉入。二人以士奇言白帝。帝初無罪趙意,移兵事得寢。比還京,帝思士奇言,謂曰:“今議者多言趙王事,奈何?”士奇曰:“趙最親,陛下當保全之,毋惑群言。”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處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璽書幸甚。”於是發使奉書至趙。趙王得書大喜。泣曰:“吾生矣。”即上表謝,且獻護衛,言者始息。帝待趙王日益親而薄陳山。謂士奇曰:“趙王所以全,卿力也。”賜金幣。

時交阯數叛。屢發大軍征討,皆敗沒。交阯黎利遣人偽請立陳氏後。帝亦厭兵,欲許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皆言與之無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榮謀。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綏荒服,不為無名。漢棄珠厓,前史以為美談,不為示弱,許之便。”尋命擇使交阯者。蹇義薦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雖蠻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國。”帝是之,別遣使。於是棄交阯,罷兵,歲省軍興巨萬。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謁陵,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士奇、榮、幼孜、溥,朝太后於行殿。太后慰勞之。帝又語士奇曰:“太后為朕言,先帝在青宮,惟卿不憚觸忤,先帝能從,以不敗事。又誨朕當受直言。”士奇對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願陛下念之。”尋敕鴻臚寺。士奇老有疾,趨朝或後,毋論奏。帝嘗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廟之身自輕?”帝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後數日,獲二盜,有異謀。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帝以四方屢水旱,召士奇議下詔寬恤,免災傷租稅及官馬虧額者。士奇因請並蠲逋賦薪芻錢,減官田額,理冤滯,汰工役,以廣德意。民大悅。逾二年,帝謂士奇曰:“恤民詔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詔減官田租,戶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廢格者論如法。”士奇復請撫逃民,察墨吏,舉文學、武勇之士,令極刑家子孫皆得仕進。又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舉所知,備方面郡守選。皆報可。當是時,帝勵精圖治,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有所論奏,帝皆虛懷聽納。帝之初即位也,內閣臣七人。陳山、張瑛以東宮舊恩入,不稱,出為他官。黃淮以疾致仕。金幼孜卒。閣中惟士奇、榮、溥三人。榮疏闓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祖北征,能知邊將賢否、厄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榮嘗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乃解。其後,語稍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帝亦益親厚之,先後所賜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無算。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齡。軍國大政關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榮、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詣閣諮議,然後裁決。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請練士卒,嚴邊防,設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偵事校尉。又請以次蠲租稅,慎刑獄,嚴核百司。皆允行。正統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師。四年乞致仕。不允。敕歸省墓。未幾,還。

是時中官王振有寵於帝,漸預外庭事,導帝以嚴御下,大臣往往下獄。靖江王佐敬私饋榮金。榮先省墓,歸不之知。振欲藉以傾榮,士奇力解之,得已。榮尋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興師征麓川,帑藏耗費,士馬物故者數萬。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勢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輒執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嘗侵暴殺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議不即加法,封其狀示士奇。復有人發稷橫虐數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傷士奇意,降詔慰勉。士奇感泣,憂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贈太師,諡文貞。有司乃論殺稷。

初,正統初,士奇言瓦剌漸強,將為邊患,而邊軍缺馬,恐不能御。請於附近太僕寺關領,西番貢馬亦悉給之。士奇歿未幾,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難,識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轂寒士,所薦達有初未識面者。而于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用士奇薦,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為世名臣雲。

次子道,以廕補尚寶丞。成化中,進太常少卿,掌司事。

廣東布政徐奇入覲,載嶺南藤簟,將以饋廷臣。邏者獲其單目以進。上視之,無楊士奇名,乃獨召之,問故。士奇曰:“奇自都給事中受命赴廣時,眾皆作詩文贈行,故有此饋,臣時有病,無所作,不然,亦不免。今眾名雖具,受否未可知。且物甚微,當以無他。”上意解,即以單目付中官令毀之,一無所問。

此單一焚,而邏者喪氣,省縉紳中許多禍,且使人主無疑大臣之心。所全甚大。無智名,實大智也,豈唯厚道!

宋真宗時,有上書言官禁事者。上怒,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往還、占問吉凶之說,欲付御史問狀。王旦自取嘗所占問之書進,請並付獄。上意浸解,公遂至中書,悉焚所得書。已而上悔,復馳取之。公對:“已焚訖”,乃止。此事與文貞相類,都是捨身救物。)

楊士奇墓

其墓坐落在泰和縣澄江鎮城北杏嶺村北山坡上,贛粵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達。距吉安市區約42公里。始建於明正統九年。它背倚青山,前臨方塘,四周山花飄香,青松吐翠,風景秀美。墓坐西向東,墓園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占地約7.5畝,有短牆環護,氣勢非凡。1957年,楊士奇墓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築被毀。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對被毀部分進行修復,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楊士奇墓即開放,供人們遊覽憑弔。同年被選入《中國名勝詞典》。

經過修葺的楊士奇墓,除守墓房和護牆尚未修復外,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墓園分為三個層次,可沿台階自下而上,依次觀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兩支華表,頂端各有一鏤雕的小獅端坐其上。華表左側有一座碑亭,該亭平面吐方形,四面開卷頂窗。亭內有一碩大的石龜。背馱一塊高2.5米、寬0.94米的漢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體"御祭"二字,並飾以圖案;其下為楷體碑文,皆陰刻。中間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門四柱,下砌台階,巍然矗立,雄偉壯觀;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賜“與國鹹休”四個行體大字。筆力雄鍵,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過牌坊,但見石俑、石馬、石獅佇立牌坊後墓堂兩邊,一座座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再拾級而上,便到達墓平台。墓室為磚石結構,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擋土牆。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豎有"望碑",亦為漢白玉石,正面陰刻“嗚呼,楊文貞之墓”幾個遒勁的楷體大字,背面為其生平簡介。整座墓園富麗、肅穆,凸顯明代墓葬的特色。

人物質疑

名實不符(摘自《北京青年報》,作者:付俊良)“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可見他們在明代的影響。

但人無完人,在了解明代這一段歷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三楊”的所作所為之中,也有許多與“名臣”不相稱的地方。

一疑

“三楊”不顧事實,歪曲前人形象

《明太宗實錄》卷九下乙丑條中有這樣的一條記載:“上至金川門……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方孝孺是“靖難”中的名臣,因不與新皇帝(即永樂皇帝)合作,被滅了“十族”,創造了滅族的“歷史之最”。這是史實,但實錄中卻說他“叩頭祈哀”,而身為編修《太宗實錄》總裁官的“三楊”對此卻置若罔聞,這是名臣之所為嗎?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楊”楊士奇還有忘恩負義之嫌,《玉堂叢語》卷八《讎隙》中引有隆慶時的刑部尚書鄭淡泉的話:“方遜志寵任時,薦西楊,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餘生”。方遜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擔任修撰《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當時楊士奇只是一個讀書人,還沒有入仕,《明史》本傳說他被人舉薦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聯繫到當時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鄭淡泉的話,看來推薦楊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楊士奇在修《太宗實錄》的時候卻置事實於不顧,歪曲恩人,實乃有損“名臣”的形象。

二疑

“三楊”庇護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活動極為猖獗,而首開宦官專政的是正統朝的太監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做了太監,英宗從小由他侍候,對他頗為信賴。英宗繼位的時候只有九歲,王振“狡黠得帝歡”,“導帝用重典御下”,“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明史·王振傳》)。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覺察到王振的擅權,要把他殺掉,英宗跪下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邊的幾個大臣也跟著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殺王振。就這樣,本來利刃已經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倖免一死(《明史紀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經歷四朝的老臣“三楊”。

王振違背成憲(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權干政,連女流之輩的太皇太后都看出來了,欲維護祖制,而名臣“三楊”怎么就沒有一點兒意識呢?

正是因為這個王振,才有後來幾使大明陷入絕境的“土木之變”,明代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也從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三疑

“西楊”家教不嚴,致其子侵暴殺人

《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更會“齊家”,但也許是他光顧著國家了,自家的後院卻起了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了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面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著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時,年老的楊士奇還沒有糊塗,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歸,皇帝也給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並且挽留他,楊士奇感激涕零,但畢竟事關兒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終憂鬱而死。

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