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中國湖北省荊州市地名]

江陵[中國湖北省荊州市地名]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地處鄂中南腹心,東臨武漢,西通巴蜀,南枕長江,北扼中原,因“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994年12月8日,荊沙地市合併,國務院批准江陵撤縣設區,區政府駐地郝穴鎮。1998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設立江陵縣,總面積1047.81平方公里,人口39.8萬人,轄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7鎮和馬家寨、秦市2鄉以及三湖、六合垸2個管理區,境內還有湖北省江北監獄。

基本信息

城市介紹

江陵江陵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地處中南腹心,東臨武漢,西通巴蜀,南枕長江,北扼中原,因“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994年12月8日,荊沙地市合併, 國務院批准江陵撤縣設區,區政府駐地郝穴鎮。1998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設立江陵縣,總面積1047.81平方公里,人口39.8萬人,轄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7鎮和馬家寨秦市2鄉以及三湖六合垸2個管理區,境內還有湖北省江北監獄。
江陵千里江陵 立軸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讓江陵享譽海內外;羊祜取鶴教舞鐵牛鎮江守域給人留下美麗的傳說和珍貴的遺蹟。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陵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策源地和戰略中心,周逸群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譚友林賀彪黃杰等也正是從這裡走上了革命道路。

江陵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而倍受世人關注。古代社會,江陵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並有三十四位帝王在江陵建都立國,江陵屬長江沖積平原,境內湖泊眾多,光照適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國家重點商品糧、棉基地,又有“魚米之鄉”美譽。而今,江陵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不少商賈正在這裡投資創業,江陵已經成為荊州大城市的衛星城

歷史記載

江陵江陵
春秋戰國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築。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城始建年代不詳。後,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相傳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傍依舊城而另築新城。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溫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併為一。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荊州節度使高季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餘萬,大築重城,致發郭外五十里冢墓取磚,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12年)季興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
江陵千里江陵 立軸
年)築子城。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築,為磚城二十一里,元至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復,周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牆拆毀。清順治三年(1646年),沿用舊基重建。爾後多次維修。今城池保存完好,計有六組城門建築,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敵樓炮台。城牆高8-9米,厚10米左右。現經初步測量,周長10公里余。城牆下部條石砌成牆腳,上用巨大城磚砌牆外殼。牆身內側及牆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迴,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游龍。“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讓江陵享譽海內外;羊祜取鶴教舞、鐵牛鎮江守域給人留下美麗的傳說和珍貴的遺蹟。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陵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策源地和戰略中心,周逸群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譚友林賀彪黃杰等也正是從這裡走上了革命道路。

風景名勝

江陵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源地,縣治郝穴鎮得名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明朝以來一直為江陵東南部政治文化

江陵江陵
中心。據宋代方輿攬勝》及乾隆版《江陵縣誌》記載,自東晉以來,這裡的禪林殿宇妙濟寺許仙觀即享譽遠近。而東晉在這一帶設定的僑郡僑縣新置州縣亦有大量文化遺存。但由於歷史上的戰爭、洪水及後來的破四舊運動,歷史遺蹟大多不復存在。如今發現的只有荊江大堤上的《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和鎮安寺鐵牛,碩果僅存。

《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位於荊江大堤706+560處,堤內坡是清代嘉慶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為范家堤閘落成而立,俗稱銅閘碑

江陵江陵
范家堤閘是欽工(封建時代皇帝親批的工程),當時其目的在於排放三湖白鷺湖及現白馬沙崗一帶各內垸的漬水。按當時的工程構想,一旦長江汛期過後,現在江陵東部的漬水均經熊家河而由范家堤閘注入長江,後來由於長江河床的變化和大堤的增高,范家堤閘失去了排漬的功能而被廢棄。但由於碑的存在,為研究荊江近二百年來水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歷史證據。
江陵江陵

鎮安寺鐵牛

江陵江陵

鐵牛建於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由荊州知府唐際盛主持,金火工甘福興鑄造。採用泥模拼塊組合,群爐鐵水澆鑄工藝。造型雄偉,神態威武逼真。其背上銘文為:“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千秋萬代兮,福我下民。”表達了江陵人民戰勝洪水,企盼幸福的美好願望。1958年2月28日,周恩來總理前往視察三峽途中,與李富春李先念等冒著風雪視察了郝穴鐵牛沙市五十多公里的險要堤段。1998年洪水期間,江澤民朱鎔基李瑞環以及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其他領導人,都曾到此視察,並指導抗洪。荊江大堤鎮江鐵牛和鐵牛磯,已成為創建中華第一堤的標誌,是人民戰勝洪水的象徵。如今,鐵牛磯護岸工程的興建,鐵牛南側新修的江陵抗戰紀念園,以及大堤內外灘高大的水杉樹林,已闢為人民民眾的休閒娛樂場所和遊樂景點。

江陵人文

江陵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已登記的宗教場所39處,較具規模的寺廟有觀音寺資福寺九華寺多福寺。這些寺廟除觀音寺後殿為初始建,朝中期重建外,其餘四外均為八十年代末期在原址或新址修復。全縣登記教職人員158人,其中佛教45人(比丘9人,比丘尼30人),伊斯蘭教阿訇1人,散居正一派道士112人。

江陵人口以漢族為主,全縣有回族土家族滿族瑤族等少數民族267人。其中回族173人,主要聚居在郝穴鎮沿江辦事處;土家族70人,滿族20人,瑤族4人,散居在熊河灘橋資市六合垸等地。

江陵地質與氣候

地質·地貌:江陵位於揚子準地台江漢沉降區江漢盆地西南部的凹陷構造帶。境內地質構造一是沙市——資福寺

江陵江陵
—赤岸街隆起;二是金家場構造帶,該構造帶位於資福寺亞凹陷的南緣,為北西走向,包括金家場隆起、魏家場隆起和郝穴隆起。江陵地勢平坦,屬長江沖積平源和四湖濱湖平原並列地帶。其地貌有洲灘平地、淤沙平地中間平地低濕平地四類。全縣海拔高程在25.3(沙崗九家湖電排站)~40米(馬家寨鄉文新村王家河)之間,相對高差14.7米。

氣候:江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27~1897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3~1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氣溫16℃~16.4℃,極端值最熱39.2℃,最冷-19℃;無霜期246~26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據郝穴水文站氣象資料1964~1982年雨量統計,郝穴鎮年平均降雨量為1184.3毫米,最高年份1980年為1658.7毫米,降水日數133天;降水量最低年份為1971年,639.5毫米,降水日數為96天;月降水以6月為最多,平均152毫米;月最高降水量399.3毫米(1980年8月),日最大降水量251毫米(2001年6月8日);平均降水日數120天左右,6、7、8三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1998年,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形成二度梅雨,元至8月,荊州市平均降水量即達1178.2毫米,僅次於1954年;據江陵縣水利局資料,6月12日至7月5日平均降雨168.6毫米,7月16日至8月5日平均降雨265毫米。

水文:江陵地處長江上荊江下段,過境江段全長47.5公里,河道彎曲,水面寬窄相間。以平灘水位為準,平均河寬1380米,最寬處南興洲3000米,最窄處郝穴、祁家淵,僅700至900米;平均水深12.7米,在郝龍護岸段709+810、710+370處,河底高程出現過-8.4米。荊江年徑流總量平均3847億立方米,枯水年為3206立方米,建國以來1954年徑流量最高,其次是1998年(為4752億立方米)。根據沙市水文站(二郎磯)資料,1903~1998年,荊江最高洪水位為1998年的45.22米(凍結基面,下同),最低為40.88米(1904)和40.97米(1972),汛期最高洪水位平均高出堤內地面12~13米。由於江水含沙量較大(沙市站監測1988年懸移質輸沙量為6.04億噸),河床日漸淤墊,下游分流河道淤塞,洞庭湖水面縮小,洞庭湖出口城陵磯水位持續增高,使荊江河段受其回水頂托的情況加劇,造成水流不暢,荊江汛期洪水位不斷上升,汛期時間延期長,以致荊江防洪形勢嚴峻。三峽工程關閘蓄水後,荊江防洪形勢有所緩解,河水含沙量相對降低,汛期明顯延後,但春耕生產用水大多靠提水灌溉。

土壤:全縣土壤包含水稻土和潮土兩個土類,7個亞類,7個土屬,75個土種,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適於種植多種作物。

植被:全縣有林地面積6350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的6.1%;各類草場面積735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0.7%;森林覆蓋率為8.4%,活立木蓄積23.6萬立方米。

水資源:長江流經江陵,觀音寺閘、顏家台閘為重要的引長江水灌溉工程,由於長江水量充足,為全縣生產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水源。但冬春長江水位降至26米左右,不能通過大閘自灌引水。全縣年降水總量12.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豐富,靜止水位距地面0.6米,高位地下水距地面0.3米,年可供開採量4.2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江陵生物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有1200多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植物有糧棉油等作物20餘種,蔬菜80餘種,水果13種,林木88種,竹類13種,花類近80種,藥材222種,其它500餘種。

礦產資源:江陵縣境內有石油蘊藏,東部地下凹陷地區有鹽湖滷水蘊藏較大,具開採價值。沿江沙洲及河灘有可供採挖的粗砂卵石,並含微量砂金

經濟發展

江陵江陵
江陵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而倍受世人關注。古代社會,江陵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並有三十四位帝王在江陵建都立國,江陵屬長江沖積平原,境內湖泊眾多,光照適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國家重點商品糧、棉基地,又有“魚米之鄉”美譽。而今,江陵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不少商賈正在這裡投資創業,江陵已經成為荊州大城市的衛星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