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城

衛星城

衛星城(Satellite Ctiy)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氣象衛星一樣,故名。旨在控制大城市的過度擴展,疏散過分集中的人口和工業。衛星城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經濟﹑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託的大城市有較密切的聯繫,與母城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以農田或綠帶隔離,但有便捷的交通聯繫。衛星城概念產生於英國,美國的泰勒正式提出並使用“衛星城”這一形象性。

基本信息

簡介

衛星城衛星城

衛星城(Satellite City)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象衛星一樣,故名。建立這種城鎮旨在控制大城市的過度擴展,疏散過分集中的人口和工業。衛星城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經濟﹑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託的大城市(母城)有較密切的聯繫,與母城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以農田或綠帶隔離,但有便捷的交通聯繫。衛星城概念產生於英國,美國的泰勒正式提出並使用“衛星城(Satellite Ctiy)”這一形象性的概念。

分類

衛星城市同母市間儘管距離遠近不同,但在職能上具有明顯的從屬關係。衛星城市按主導職能分為工業居住、科研與文教3類;按位置分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區耗用5小時作為劃分里、外圈的標準);按發生過程分為自然發生(即處於特大城市影響範圍內的村鎮自然變質,導致城鎮規模變大,與中心城市聯繫增多)及人為規劃發生;按其與母市的關係分為完全從屬型、半獨立型和獨立型。通常,與母城相距較近的衛星城市,居住職能強,依附性強;距離較遠的,工業職能強,獨立性強,人口規模也大,有時甚至可達中等城市規模。按霍華德花(田)園城市思想,衛星城市距母城不論遠近,均應以綠帶包圍,與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實際上兩者間常因發生膨脹而連成一體(稱為“集合城市”)。

起源

衛星城鎮理論的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E·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經歷了附屬型、半獨立型

衛星城地圖規劃衛星城地圖規劃
和獨立型等發展階段。這種構想提出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新型城市結構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圍建立一圈較小的城鎮,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圍的“衛星”。這是衛星城鎮的思想萌芽。根據霍華德的構想,1919年英國規劃設計第二個田園城市──韋林時,即採用了衛星城鎮這個名稱。20年代,英國建築師R·昂溫為倫敦地區制訂諮詢性規劃,提出大規模地把倫敦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附近的衛星城鎮去。當時﹐所以採用衛星城鎮的名稱,主要是因為田園城市已被用於泛指城市“開闊的郊區”或“田園式市郊區”;其次,也為了表明韋林之類城鎮同倫敦在經濟上有緊密的聯繫。以後,衛星城鎮一詞便流傳開來,並被廣泛運用,有時還被用於稱呼大城市邊緣那些規劃良好的工業郊區。20世紀30年代前後,倫敦郡議會又用過“準衛星城”一詞,指的是倫敦郊區僅具有“臥城”性質(即只作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區。在P·艾伯克龍比1944年主持編制的大倫敦規劃中,為疏散人口,計畫在倫敦外圍建設8個城鎮,最初也稱為衛星城鎮,以後通稱為“新城”。自192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城市會議上提出建設衛星城市以來,得到各國回響。英國政府於1946年制訂“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圍建設新城的構想,作為政府計畫予以實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設法”,強調在東京100公里範圍大規模發展衛星城。蘇聯於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發展衛星城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是英國﹑瑞典﹑蘇聯﹑芬蘭,後是法國﹑美國﹑日本等國都規劃建設了許多衛星城鎮。
近30年來已開發國家在大城市外圍建設的衛星城鎮,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圍的賽爾基-蓬杜瓦茲等5個新城﹐華盛頓的衛星城雷斯登,東京的衛星城多摩等。蘇聯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圍建設小城鎮,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規劃中,計畫在外圍布置11個衛星城鎮﹐其中澤列諾格勒等已經建成。中國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規劃中已提出在市區周圍建設衛星城鎮的構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總體規劃中都考慮了衛星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上海城市規劃中建設的第一批衛星城鎮有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和吳淞。70年代上海市由於建設石油化工總廠而發展起來的金山衛衛星城,住宅和公共設施配套齊全,建設效果較好。

發展階段

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衛星城則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

而現階段的第四代衛星城,為多中心敞開式城市結構,用高速交通線把衛星城和主城聯繫起來,主城的功能擴散

城市廣州 與 衛星城佛山(中心城區)城市廣州 與 衛星城佛山(中心城區)
到衛星城中去。建立衛星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過分膨脹,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業和人口,同時也是為了抵銷大城市對周圍地區的人口吸引力。

建設

自192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城市會議上提出建設衛星城市以來,得到各國回響。英國政府於1946年制訂“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圍建設新城的構想,作為政府計畫予以實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設法”,強調在東京100公里範圍大規模發展衛星城。蘇聯於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發展衛星城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是英國﹑瑞典﹑蘇聯﹑芬蘭,後是法國﹑美國﹑日本等國都規劃建設了許多衛星城鎮。近30年來已開發國家在大城市外圍建設的衛星城鎮,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圍的賽爾基-蓬杜瓦茲等5個新城﹐華盛頓的衛星城雷斯登,東京的衛星城多摩等。蘇聯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圍建設小城鎮,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規劃中,計畫在外圍布置11個衛星城鎮﹐其中澤列諾格勒等已經建成。中國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規劃中已提出在市區周圍建設衛星城鎮的構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總體規劃中都考慮了衛星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上海城市規劃中建設的第一批衛星城鎮有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和吳淞。70年代上海市由於建設石油化工總廠而發展起來的金山衛衛星城,住宅和公共設施配套齊全,建設效果較好。

作用和趨向

衛星城鎮作為一種積極的城市規劃理論出現,已經有80餘年歷史。衛星城市是現代化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可以分擔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職能的延伸。與中心城市密切相關,又具有相對獨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會議,把它列為限制大城市惡性膨脹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國建設的衛星城鎮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業或科學研究機構等而建設的;另一類是為了在大城市外圍發展新的工業或第三產業而建設的。

一般認為,衛星城鎮對於自由湧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對較弱。世界各國實踐證明,建設城市職能比較單一的衛星城鎮較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近年來各國在衛星城鎮規劃建設方面的趨向是:人口規模適當增大;職能向多樣性發展;儘量使工作與生活居住就地達到平衡;採用先進的交通系統與母城取得便捷聯繫。

當前衛星城的發展趨勢是: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與中心城市距離越來越遠。這對發展生產協作,提供就業機會,平衡男女勞動力,提高公共設施水平,強化衛星城的獨立性有著重要作用。

著名衛星城

加拿大

哈密爾頓(多倫多的衛星城市)
亞博斯福(溫哥華的衛星城市)
拉瓦勒,朗基爾(蒙特婁的衛星城市)

美國

橘郡、范杜拉(洛杉磯的衛星城市)
安娜堡(底特律的衛星城市)
安納波利斯(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的衛星城市)
大西洋城(費城的衛星城市)
奧羅拉(芝加哥的衛星城市)
布里奇波特(紐約市的衛星城市)
漢密爾頓(辛辛那提的衛星城市)
普羅維登斯(波士頓的衛星城市)
聖何塞(舊金山的衛星城市)
伍斯特(波士頓的衛星城市)

澳大利亞

基隆(墨爾本的衛星城市)
黃金海岸(布里斯班的衛星城市)
戈斯福德(悉尼的衛星城市)
臥龍崗(悉尼的衛星城市)

馬來西亞

八打靈再也、安邦、梳邦再也、巴生(吉隆坡的衛星城市)
古來再也、笨珍(新山的衛星城市)
波各仙那(亞羅士打的衛星城市)
峇央峇魯(峇六拜工業區的衛星城市)

英國

布拉德福德(利茲的衛星城市)
科爾切斯特(倫敦的衛星城市)
盧頓(倫敦的衛星城市)
普雷斯頓(利物浦的衛星城市)
雷丁(倫敦的衛星城市)

台灣

板橋、土城、樹林、新莊、三重、蘆洲、中和、永和、新店、汐止、五股、淡水等(新北市的城區主體、台北市的衛星城市)
豐原、大雅、潭子、沙鹿、龍井、烏日、霧峰、大里、太平、彰化(台中市區外圍發展及交通建設一體的衛星城市)
永康、仁德、歸仁(台南市區外圍發展及交通建設一體的衛星城市)
鳳山、岡山、橋頭、大社、仁武、鳥松、大寮(高雄市區外圍發展及交通建設一體的衛星城市)

香港

現時在香港,衛星城市的概念並不常見,今已統一作“新市鎮”。下表只列出早期發展的衛星城市:
薄扶林、香港仔、鴨脷洲、黃竹坑(香港島的衛星城市)
觀塘、荃灣、葵涌、青衣(九龍的衛星城市)

中國內地

通州是北京的衛星城市
青浦、嘉定是上海的衛星城市
泰達是天津的衛星城市
北碚、渝北、璧山是重慶主城區的衛星城市
萬州、涪陵是重慶組團式城市中的城市組團。
番禺、花都、黃岐、桂城是廣州的衛星城市
新都、雙流、彭山、青白江是成都的衛星城市
寶安、龍崗、東莞是深圳特區的衛星城市
開封是鄭州的衛星城市

內地現狀

入住狀況

2010年07月31日,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稱北京數個衛星城入住率低,房主多為投資買房。在幾個位於北京南部的大興的住宅區,均屬於六環以內的第一層次衛星城。2004年北京市在“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新格局的時候,還將緊挨北京的河北省燕郊、固安、涿州等地劃為了第二層次衛星城。在打造“北京後花園”的口號之下,這些地方吸引了數以十萬計的北京人前來置業。可是,熱鬧的購房潮過去之後,如今後花園裡出現大量空置房。其中一個單元一共18層,1-17層每層4戶,18層3戶,進樓後記者發現,這裡的確有很多房子都處於空置狀態,住戶電錶顯示的電量為零,而且門上連貓眼都沒有安裝,通過門上的洞就可以看見室內的情況。

衛星城出現大量空置房,一方面說明城市規劃發展不配套,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前期樓市投機炒作其實存在不少泡沫,高漲的樓價並沒有反映出真實的住房需求。

建設狀況

秦皇島市長:打造北京富有濱海特色的衛星城
面對京津冀一體化衝擊波,河北海濱城市秦皇島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爭取重大戰略機遇期的最大發展紅利?2014年4月13日,秦皇島市長商黎光表示,該市將全力推進與京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對接協作、生態環境共建共享、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加快打造北京富有濱海特色的衛星城。
河北謀劃十餘環首都衛星城
據網易、中搜搜悅等媒體報導2014年3月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河北省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同時擬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把首都周邊的一批縣(市)建設成規模適度、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生態宜居的衛星城市,構築層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區域城鎮布局結構。根據此前河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的環首都經濟圈,總共包含了14個縣市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