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歷史時期]

五胡十六國[歷史時期]
五胡十六國[歷史時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胡十六國,簡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在入侵中原眾多遊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 ),於是後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於16。東漢時胡人偶有內附,魏晉時期則將胡人大量內遷。由於晉廷的虛弱腐敗和胡漢矛盾,五胡在八王之亂後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在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北方,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

基本信息

背景

歷史溯源

十六國後期地圖十六國後期地圖

司馬氏在曹魏統一北方和王浚渡江滅孫吳一統天下的基礎上,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制度。由此造成社會各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統治的基礎。在西晉時期,五胡居於西晉北方、西方的邊陲地區,對晉王朝呈現半包圍局面。五胡在八王之亂後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在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群雄逐鹿

晉十六國“領區-時間”圖晉十六國

北方各族的內徙造成嚴重的民生經濟損失,各民族在互相抗衡、屠殺中也展開合作與融合。各國的君主為了增強實力,也在各自的根據地上實行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得各地區在華北動盪荒亂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穩定的局面。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續到南北朝時期,最後於隋朝時期完全融合。此外,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人等遊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

司馬王室南遷。而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東晉也無力收復中原,同時中原北地風雨飄搖,崔鴻著《十六國春秋》,此時期統稱“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一個習慣性統稱。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漢族的河西張氏除了建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十六國之外,此外還有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這裡僅述其大勢。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後來,北魏分裂,出現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東魏,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北方(有時包括蜀地)在西晉滅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別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北燕等)、丁零族(翟魏)、北馬蘭羌、巴、盧水胡、雜胡、鐵弗、烏桓、九大石胡、姜、扶餘、堅昆等族。

"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個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這十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和四川地區,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夏國等國。

疆域

範圍

十六國形式圖十六國形式圖

西晉末年,全國共有21州。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諸國的範圍大約是華北地區及四川地區。疆域的變更可分成五期,分別是:前趙、後趙、成漢及東晉時期;前燕、前秦及東晉時期;前秦東晉對峙時期;諸國混戰與東晉時期,此時北方以後燕及後秦最盛;北魏、夏國、北涼及東晉時期。

行政區劃

雖然各國占地不大,但往往分置許多州,以致州境縮小。由於一些國家采胡漢分治的制度,所以設定各種族專屬的行政區。例如前趙劉聰置左、右司隸及內史,用來統治漢人。單于左、右輔及都尉,則用來統治胡人。為求虛名,以表示境域廣大,常將境外鄰境的州增設於本國內。例如後燕設定雍州於長子(原屬并州),成漢設定荊州於巴郡(原屬梁州),南燕置并州於陰平(今江蘇沭陽北)。所以往往多個國家同時擁有同名異地的州。北魏統一華北後即整合政區。由於州境縮小,郡失去意義而逐漸廢除。

此外,北方諸國會成立僑州郡縣以安置流民,通常會依據流民原籍來定新州郡名。如前燕慕容廆立國於遼東時,他將投奔來的冀州人設冀陽郡、豫州人設成周郡、青州人設營丘郡、并州人設唐國郡。河西在西晉末已有為流民設定的郡縣,在張軌為涼州刺史時,就為秦、雍流民設定武興郡。405年,西涼李皓即為南人置會稽郡、中州人置廣夏郡。這些郡縣略同於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只是使用大略的地名而非流民原籍。

政治體制

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統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漢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趙(即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

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圭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

許多五胡的君主如劉淵、苻堅等等皆深染中國文化,所以皆採用其文化如提倡儒術、禁止烝妻報嫂等。九品中正制也繼續使用,用來拔選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為己用。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為了苟全性命,許多世族輕視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誡子孫不可將出仕胡族的經過寫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籍,皆用來承認世族權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於“君子城”或“君子營”,下令不可欺辱之。華北動亂時,眾多人民逃往遼東,慕容皝設僑郡收留,並辨別世族清濁,後來這些世族成為前燕的基石。直到後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繼續執行。前秦苻堅受謀士王猛影響,十分熱愛漢文化。他在攻滅前燕後,即聽王猛建議,重用關東世族。後來在王猛與眾士大夫經營之下,前秦國力提升。苻堅也接受“大一統”的思想,發兵南征,但大敗。北魏拓跋鮮卑自開國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約亦採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燾時期已出現了“中正官”的記載。這些都助長北方世族的發展。

軍事

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方諸國多實行異族分治制度,或稱為胡漢分治制度,在一國之中,實行兩種不同的軍政體制。對漢族人民,仍按漢族的傳統方式進行統治。對少數民族,則按各自的部落傳統進行統治。這使得軍事統帥被分為單于台與都督中外諸軍事並立,後來隨形勢發展漸漸合併。在軍隊形式上大致同西晉兵制,具有中軍、外軍組織及都督、將領等職務。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京師;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率的軍隊。各國兵權,大多掌握在宗室手裡,任都督中外諸軍事除了前秦王猛(非宗室)外,有前趙劉宣、劉曜等人,後趙石弘、石斌,前秦苻雄、苻法等人。這本來是加強朝廷的措施。但往往變成皇位之爭而與太子自相殘殺,最後導致亡國。

馬蹬,強化騎兵戰鬥力各國軍隊以騎兵為主,步兵其次。各國本民族的部落兵多為騎兵。隨著攻城戰的出現以及讓漢人編列為軍隊,步兵數量也逐漸增加。如前秦南征東晉之際,即以步兵六十萬,騎兵為二十七萬,不過各國並非都改任步兵為主力。在兵役制度方面,則是實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併兼有魏晉世兵制的特點。只要是凡識於戰鬥的本族人民,皆作為軍隊基本兵力。基本上中軍為終身制,其家屬通常隨營聚居,稱營戶,負責供應軍糧。鎮守各地的外軍,其隨營聚居的家屬則稱鎮戶。營戶與鎮戶都是其兵力來源。其他人民方面皆實行徵兵制,徵發各郡、縣的各族人民補充軍隊。其中漢族兵的來源,還包括來自投降的塢堡和招募的農民,一般都是終身為兵。

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國騎兵均已強化。當時馬蹬已經十分普遍,其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開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這大大提升騎兵的戰鬥力。馬鎧也成為騎兵較普遍的裝備,來保護戰馬免受遠射兵器攻擊。

經濟體制

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

社會

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後,中原殘破不堪,人民四處逃難,形成流民潮。諸國君主亦掠奪人口,以充實國力,深深破壞北方的社會結構。殘留在北方的世族,在面對險惡的環境下,有些聚集鄉民和自家的附屬人口,建立塢堡以便自守。而流民也紛紛投靠,形成人數眾多的部曲。有些則與諸國君主合作,以保本族安全。五胡君主在建國後,為了能夠統治中原地區,也需要熟悉典章制度的士大夫(世族)的協助。由於處境艱困,北方世族對同族常存抱恤的溫情,家族組織趨向大家庭制,有遠來相投的親戚,莫不極力相助。在團結力量及參與政事後,北方世族並沒有因戰亂而衰落,反而經過長期相處,使胡人融入漢人文化中。

塢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投奔的流民可以受塢堡保護。人民一定要服從塢主命令,平時接受軍事訓練及農業生產,戰時成為保衛塢堡的戰士。人民的生產所得也須課稅給塢主。塢主除負責生產與作戰外,也要提倡教育及制定法律。由於塢堡眾多又難攻破,往往會左右戰局,使得五胡君主十分忌諱。例如祖逖北伐時,由於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胡人君主為了解決塢堡問題,往往會與其妥協以籠絡之。到北魏宗主督護出現,塢堡的時代漸漸過去。

當時黃河南北與關中地區是遭受戰禍最劇,經濟破壞最為嚴重。當時人民不是依附塢堡,成為塢主的部曲。就是遷移至各國首都附近,提供生產或兵役用。各國也會互相掠奪人民、財富以充實國力或是補給軍隊。由於人民頻繁的遷移,使得在初期難有經濟發展。

農業

有些國家在穩定之後,開始發展經濟。例如後趙石勒在崛起過程中,大廝殺掠。但在立國後開始發展經濟,勸課農桑,頒布的稅收卻比西晉還輕,經濟逐漸復甦。但在石虎統治之後,勞役漢人,揮霍無度,經濟下滑。另外,有些國家早在開創時期就已經打下基礎,做好內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漢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漢後,在他統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實”,成為最安定的地區。前燕慕容皝在統治遼東時即仿照曹魏,開放荒地讓流民種植。前涼統治的河西地區,由於相對中原較少戰亂,大量流民投奔。農業、畜牧業都有所發展。絲路也能保持暢通,使得首都姑臧成為商旅往來的樞紐,漸漸發展出“河西文化”。

人口

五胡亂華前北方各族分布圖。在東漢至魏晉時期,北方各族陸續內遷至中原,與漢族一同居住,但是時常受到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當時北方各族即受漢文化影響。如匈奴、氐族改用漢姓並學漢語及經書。中原也流行胡族文化,對於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裝及音樂均感興趣,並普遍食用牛羊酪漿。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更深入中原,當時在中原活躍的民族有鮮卑、烏桓、高句麗、丁零、羯、南匈奴、匈奴別支鐵弗及盧水胡、以及西部的羌、氐、巴人。這些民族所建立國家屬於滲透王朝。這些遷入的民族與滯留北方的漢人產生“文化采借”,雙方逐漸進行文化交流與民族的融合,其中北方諸國的典章制度與禮儀法律幾乎交由漢人制定。然而在交流中,因為思想衝突、種族糾紛及政治鬥爭等因素,時常發生破壞、屠殺等衝突。

在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時,連年的戰亂使百姓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移。成漢的益州(四川)、前涼的河西走廊、前燕的遼河流域吸引了大量難民,成為立國的基石。河西姑臧還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經貿外來重鎮。至於留在中原地區的人民則庇護在塢堡或是部落貴族。塢堡大多由世族豪強建立,主要作為軍事防衛。世族豪強所擁有蔭戶不承擔國家賦役,僅對塢主負有義務。為了保證國庫收入和勞役來源,各族君主往往進行戶口檢查,將蔭戶復歸於編戶。

當北方諸國一一滅亡之後,由於草原故鄉被柔然等新興民族占據,而且已經適應中原文化與生活。所以這些民族絕大部分沒有退返草原,而是留在中原與漢族合為一體。民族的融合直到北周、隋朝方完成。在東晉南朝方面,中原漢人在衣冠南渡後,也和當地漢人、山越等百越諸族、及南方其他各民族發生衝突及融合。在隋朝統一中國後,南北漢人的界線逐漸模糊,融為一體。

文學信息

文化文學

儒學思想

前秦苻堅崇尚儒學,獎勵文教。他任漢人王猛輔政,王猛發展經濟,關中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獲得恢復和發展。使得前秦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打下統一華北的基礎。前秦崩潰之後,後秦姚興注重刑罰,懲治貪污,關中經濟稍微恢復。之後西涼李皓在玉門關、陽關開墾荒地,史籍記載“年穀頻登,百姓樂業”。北燕馮跋減輕賦役,南涼禿髮烏孤注重農業,皆重視根據地的經濟發展。

文化

邊疆各族在華北地區立國後,互相混戰。在這些國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後秦(羌族)的文化最為興盛,其次則是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後燕。此外,漢族張軌、李皓所建立的前涼和西涼,更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史稱“河西文化”。各國的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也發展教育。前趙劉曜設定太學、國小,選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設定官學,並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誡》。後秦、南涼設定律學,召集地方散吏入學。這促使北方各族接受漢文化,對於民族融合具有積極意義。

文學

《李柏文書》當時流傳下來的詩及賦不多,可能因為藝術價值不高,所以流傳不廣。至於章奏符檄,《周書‧王褒庾信傳論》認為有可觀之作,文風上接近西晉末年的風格。民歌方面,著名的大抵保存於《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其中有出於氐族的《企喻歌》、出於羌族的《琅琊王歌辭》、出於鮮卑族的《慕容垂歌辭》。《晉書》的載記還保存一些當時的諺語,如流傳於前秦的“長鞘馬鞭擊左股,太歲南行當復虜”、“河水清復清,苻詔死新城”等。

該時期的作品以前涼和前秦的文人居多。前涼張駿著有樂府詩《薤露》、《東門行》兩首,收錄於《樂府詩集》。前涼大臣謝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龍》提到,他的文集可在《隋書‧經籍志》看到。西涼李皓所著的《述志賦》載於《晉書》本傳,這篇賦表現出他建功立業的志趣和對西涼局勢的懮慮,內容頗有文采。前秦趙整著有兩首五言四句詩,用比興的手法諷諫苻堅。他還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雜言體,有些字句難解,大約雜用氐語。苻堅的侄子苻朗為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斷頗具文學意味。女詩人蘇蕙的《織錦迴文詩》雖然有文字遊戲的意味,但仍表現出遣詞用語的功力,成為流傳不絕的佳話。另外,後秦宗敞為王尚申辯的奏章,被呂超認為可與曹魏的陳琳、徐幹,以及西晉的潘岳、陸機相比。後秦胡義周為赫連勃勃作《統萬城銘》,獲《周書‧王褒庾信傳論》讚揚為典雅莊重。

藝術

書法方面,著名的作品有前涼的《李柏文書》、前秦的《譬喻經》、西涼的《十誦比丘戒本經》和《妙法蓮華經》等。其中《李柏文書》與東晉王羲之的《姨母帖》皆保存行、楷書變遷過程,對書寫考究與風格變化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其他作品則介於書、楷之間。至於碑刻方面,著名作品有前秦的《廣武將軍碑》及《鄭太尉祠碑》、北涼的《沮渠安周造像碑》等。其字型大多在隸、楷之間,風格墣茂古拙。《沮渠安固造像碑》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出土。《廣武將軍碑》則於前秦建元四年(368)刻。筆劃渾樸,結構拙厚,天趣渾成。書法家于右任曾作《廣武將軍歌》以推崇之。由於前秦碑文稀少,所以此碑與《鄧太尉祠碑》皆備受珍惜。

時代特徵

五胡亂華時期處於中國被外族侵占,北方淪陷時期,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他是首次外族入侵中國中國北方淪陷。五胡亂華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野蠻的胡人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華夏文明和中國處於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閔屠胡挽救了中國,這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永嘉之亂以後,中國北方長期淪陷,中國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殖民中國的胡人,為了更好地殖民中國,便大力的破壞中國文化,在文化上用血腥的手段逼迫中國人胡化。因此中國文化遭到野蠻的胡人的巨大血腥破壞,給隋朝恢復中國提供了難度。胡人對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壞和對當地居民的屠殺,使得市民階級的發展停滯,其政治上的民族隔離鎮壓,導致手工業者在苛刻的重負束約下,無力改進生產技術,從而迫使商業資本不斷向高利貸資本轉換。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復,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華北的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羯、羌、氐)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如冉閔發布“屠胡令”,漢族群起回響,幾乎將羯族殺絕,其他的胡人紛紛逃出中原,路上又因為糧食、牲畜、財產等不斷互相殘殺,死傷大半。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

各國簡介

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

十六國主要有“五涼”(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後秦)、“二趙”(前趙、後趙)和北方的夏政權,南方的成漢政權。

五涼

前涼(320—376)漢族張茂

永嘉之亂後,涼州地區所保持的漢族政權。八王之亂後,西晉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子張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紛紛前來避亂。張氏子孫世代據守涼州,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漢人士族在那裡傳授儒學,保存了中原失傳的一些經籍和學說。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為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氏雖然接受東晉封號,但由於與東晉相距萬里,實際上也是一個割據政權,前涼先後打退了劉曜、石虎的進攻,又西越流沙,攻龜茲,西域諸國先後歸附。後又擊敗伊吾戌己校尉趙貞,在其地設立高昌郡,控制了從隴西到高昌的廣大地區,盛時疆域復蓋今甘肅、新疆及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前涼,共傳4世8主,立國凡57年。

南涼(397-414年)鮮卑禿髮烏孤

都樂都(今屬青海),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部分地區。禿髮即「拓跋」的異譯,為拓跋氏的一支,被稱為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時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為中心,勢力不斷發展。初附於後涼呂光,但於397年與後涼決裂後,烏孤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平西王。史稱南涼。399年遷都於樂都,後烏孤死,弟禿髮利鹿孤繼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寧)。401年禿髮利鹿孤改稱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繼位,改稱涼王,遷回樂都。自404年後南涼為爭奪河西走廊而與鄰國連年征戰,以致農牧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連年不收,國力漸衰。414年西秦趁南涼進攻吐谷渾乙弗部,乘機襲取樂都,後南涼降於西秦,南涼遂亡。

北涼(401-439年)盧水胡(一說貲虜)沮渠蒙遜

都張掖(今屬甘肅)。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各一部。397年後涼進攻西秦失敗,呂光殺死從征的部下沮渠羅仇兄弟,羅仇侄蒙遜遂以會葬為名,與諸部結盟起兵反抗呂光,並與從兄男成推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399年段業入據張掖,自稱涼王。401年段業殺男成,蒙遜遂以此起兵,攻破張掖,並殺段業,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建國號北涼。412年蒙遜遷都姑臧,稱河西王,至421年滅西涼。433年蒙遜死,子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牧犍出降,北涼遂亡。蒙遜弟無諱等率殘餘勢力西走,立國於高昌,460年為柔然所滅。

西涼(400-421年)漢族李暠

都酒泉。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西抵新疆蔥嶺。400年,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並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國西涼。401年,沮渠蒙遜殺段業,建北涼。自此常對北涼作戰。405年遷都酒泉,並徙胡、漢各族二萬餘戶於酒泉一帶,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二郡,余戶則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北涼沮渠蒙遜每年進攻,西涼力不能敵,故與北涼通和立盟,後北涼背盟進攻,不得不迎戰。417年病死,子李歆繼位,繼續與北涼作戰。420年歆聞沮渠蒙遜南伐西秦,遂率軍三萬攻北涼都城張掖,途中為遜所敗殺。同年,歆弟李恂據敦煌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遜攻破敦煌,恂自殺,西涼滅亡。

後涼(386—403年)氐族呂光

後涼是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其國號以地處涼州為名。苻堅淝水之戰前,苻堅派太尉呂婆樓子呂光率兵經營西域,呂光攻破焉耆、龜茲等三十六國,俘獲大量珍寶和馬匹。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後,呂光回歸姑臧(今甘肅武威)。苻堅被害後,呂光於386年入據涼州,建立後涼。統治範圍包括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呂光卒,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又殺呂紹自立。401年呂隆(呂光弟呂寶之子)又殺呂纂自立,國勢益衰。403年,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於後秦,後涼亡。

四燕

前燕(337—370)鮮卑慕容皝

前燕是鮮卑族慕容皝所建,該族原居住在遼河流域。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以龍城(今遼寧朝陽)為國都,招徠中原地區的漢族流民,組織屯田墾荒。地租比率,用官牛者,民得收穫物十分之四;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前燕社會較安定,中原地區的許多勞動人民都逃到這裡,並帶來了生產技術,促進了這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慕容儁滅冉魏後,遷都薊,五年後,又遷於鄴。遷都後,統治集團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也漸趨黑暗。皇帝慕容儁有後宮四千餘人,僮僕四萬餘人,窮奢極欲,日費萬金。太傅慕容評極力搜刮人民的財產,強占田地,還封固山澤,平民乃至軍隊砍柴打水,都要納錢,其所搜刮的錢絹,堆聚如山。此外,貴族官僚們還大量的占有庇蔭戶,總數更超過國家控制的戶口,致使國家的賦稅徵收和徭役調發都很困難,以致府庫空虛,士氣低落。公元369年,前燕貴族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鬥爭,貴族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堅。苻堅以王猛為統帥,慕容垂為先鋒,率步騎三萬人進攻前燕,攻占洛陽。次年又以六萬人大敗慕容評四十餘萬人。後攻下鄴城,俘獲慕容暐,前燕滅亡 。

南燕(398—410)鮮卑族慕容德

建都廣固,盛時控有今河南及山東部分地區。慕容寶為後燕帝時,以其叔父慕容德鎮守鄴城。公元397年,北魏攻後燕都城中山,寶北逃奔至龍城,後北魏破中山,後燕被分成二部。在魏軍壓力下,慕容德棄鄴南下,398年(魏天興元年),率戶四萬徙至滑台,自稱燕王,史稱南燕。次年,北魏攻占滑台,德遂率眾遷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改稱皇帝。南燕建立後,據有青、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由於胡漢大族競相蔭庇佃客、部曲,形成「或百室合戶,或千丁共籍」(《晉書·慕容德載記》)的局面,嚴重影響國家的賦役徵發。405年,慕容德死,兄子慕容超嗣位,但好遊樂,委政寵幸,又誅殺功臣,賦役繁重,百姓困苦。公元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次年攻下廣固,超被俘斬,南燕滅亡。

後燕(384—409)鮮卑慕容垂

淝水之戰後,慕容垂被苻堅派往鄴城。當時鎮鄴的是苻堅庶長子苻丕。其時,丁零族翟斌在河北起兵,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鎮壓。慕容垂欲乘機脫離苻秦控制,晉太元九年(384年),在萊陽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隨後進兵圍鄴。這時,東晉北伐軍已深入河南、山東,並正開始北渡黃河,被圍的苻丕向晉軍求救。晉太元十年(385年)晉龍驤將軍劉牢之被慕容垂打敗,苻丕從鄴城撤往晉陽,慕容垂占領整個河北地區後,於386年自稱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史稱後燕。

北燕(409—436年)漢馮跋

後燕建始元年(407年),在馮跋的支持下,慕容寶養子高雲取得後燕政權。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後燕亡,馮跋自稱燕天王。建國後,馮跋「勵意農桑,勤心政事,乃下書省徭薄賦」,改變了後燕慕容熙時「賦役繁苦,百姓困窮」的情況。遼寧北票出土的北燕宰相馮素弗墓葬中的文物,其所表現的官制、葬制、輿服制度,都與中原一致,說明這個原來東部鮮卑居住區,經濟、文化已迅速提高到中原水平。以後由於屢遭北魏的進攻,北燕太興六年(430年),燕王馮弘焚毀龍城宮殿,東逃至高句麗,北燕滅亡。

三秦

前秦(351—394)氐苻健

十六國之一,為氐族苻健所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歷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領土面積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處在第一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是中國古代“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早在公元333年,後趙主石虎徙秦、雍及氐、羌十萬餘戶於關東,以氐族酋長苻洪為流民都督,率氐一族百姓徙居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石虎死,苻洪降晉,接受東晉官爵。350年,冉閔誅胡羯,關隴流民率西歸。此時苻洪擁眾十餘萬,自稱大都督、大單于、三秦王,欲率眾還關中,苻洪死,苻健繼領其眾,稱晉征西大將軍,自枋頭西入潼關,氐人紛起回響。苻健遂攻占長安,據有關隴。351年稱大秦天王、大單于,國號大秦,史稱前秦,352年稱帝,都長安。354年,東晉桓溫率軍攻秦,苻健堅壁清野,355年,子苻生立。357年苻生堂兄苻堅殺苻生自立。苻堅即位的幾年內,前秦國內相對安定,在十六國紛擾時代中,呈現一派「小康」氣象。在此基礎上,前秦勢力漸強大,他聚集氐族武裝力量,開始了統一黃河流域的征戰,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氐族楊氏,378年取東晉的梁、益二州,376年滅前涼,同年乘什翼犍衰亂滅代,382年苻堅命呂光率軍進駐西域。至此,統一整個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苻堅自恃強盛,不斷對東晉發動進攻,他的弟弟苻融和大臣們不斷苦諫,勸他不可攻晉。鮮卑貴族慕容垂等卻希望苻堅在戰爭中失敗,好趁機恢復前燕的統治,都私下勸苻堅出兵。而戰事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攻占東晉戰略重鎮襄陽,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進攻東晉。383年,淝水之戰,前秦大敗。385年,苻堅被姚萇所殺,前秦逐漸崩潰。

後秦(384—417)羌族姚萇

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潰敗後,羌族貴族姚萇於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385年殺苻堅,取長安。386年稱帝,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統治區有今陝西、甘肅、河南等地。417年為晉朝劉裕所滅。

西秦(385-431)鮮卑族(一說貲虜)乞伏國仁

都苑川。盛時控有今甘肅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區。鮮卑乞伏氏在漢魏時已自漠北南出大陰山,遷往隴西,並定居於此。前秦主苻堅在位時,乞伏鮮卑酋長、國仁父乞伏司繁被任命為鎮西將軍,鎮勇士川(今甘肅榆中)。後司繁死,國仁代鎮。淝水之戰,苻堅敗亡,國仁聚眾十餘萬。公元385年,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並領秦河二州牧,築勇士城為都,史稱西秦。388年國仁死,弟乞伏乾歸繼位,稱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394年前秦主苻登敗死,乾歸盡有隴西之地,改稱秦王,並於400年遷都苑川。同年敗於姚興,遂降附後秦,為其屬國。412年乾歸死,子乞伏熾磐繼位,稱河南王,遷都袍罕(今甘肅臨夏)。414年攻滅南涼,改稱秦王。428年熾磐死,子乞伏暮末繼位,政刑酷濫,民多叛亡;430年暮末欲東趨上(今甘肅天水),歸附北魏,但途中遭夏主赫連定阻擊,故退保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431年夏軍圍攻南安,暮末出降,西秦遂亡。

二趙

前趙(304/318-329)匈奴劉淵

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稱漢王。308年稱帝,建都平陽。310年,劉淵死,劉聰即位,曾兼采魏晉和匈奴舊制,實行胡漢分治,三年滅西晉。318年,劉淵的侄子劉曜奪取漢政權,自立為帝。319年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建都長安。建國後繼續實行胡漢分治,徙氐、羌等族數十萬人於長安,保持其部落編制,並在漢人統治區內恢復儒學。統治區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的一部分。329年被後趙石勒所滅。

後趙(319—351)羯石勒

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319年,羯族石勒自稱趙王。329年滅前趙。一年後稱帝,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後又遷都鄴(今河北漳丘西南),史稱後趙,極盛時占有山東、陝西和江蘇、安徽、甘肅、湖北、遼寧的一部分。351年被冉魏所滅。

成與夏

成漢(304-347)巴氐李雄

十六國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領袖李特在蜀地領導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自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建都成都。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寬和,戰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和雲南、貴州的一部分。347年為東晉桓溫所滅。

胡夏(407—431年)匈奴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曾任後秦姚興的驍騎將軍,夏龍升元年(407年)脫離後秦,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劉裕滅掉後秦後,自回江南,留在長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發生內訌,赫連勃勃乘機襲取了長安。夏昌武元年(418年),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留兒子赫連鎮守長安。他每征一地,往往大肆屠城和坑殺戰俘。大夏的統治是透過軍事征服,因此政局很不穩定,至其子赫連昌時,因被北魏所逼,南走上邦(今甘肅天水)。夏勝光元年(428年),魏攻陷上邦,俘赫連昌。赫連定逃奔平涼(今甘肅平涼西北),自稱夏皇帝。夏勝光四年(431年),赫連定在西擊北涼時,被吐谷渾所俘,夏亡。

其他政權

代國(338-376)鮮卑拓跋什翼犍

代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權。魏晉時期鮮卑拓跋部原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一帶。曹魏甘露三年(258)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召集諸部,確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長地位。力微卒,諸部離叛。晉元康五年(295)力微子祿官統部,分國人為中、東、西3部,自領東部。永嘉元年(307)祿官卒,其弟猗盧總領三部,有騎士40餘萬。永嘉之亂後,中原雲擾,晉并州刺史劉琨表請封猗盧為代公,後進封代王。以後數傳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為質子在後趙都襄國(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漢文化影響。鹹康四年(338)即代王位,置百官,製法律,由部落聯盟最終轉變為國家形式。代建國三年(310)定都雲中盛樂宮,後又在故城南筑盛樂新城,發展農業。建國三十九年(376)前秦苻堅發兵擊代。什翼犍兵敗奔逃,被子寔君所殺。代亡。

西燕(384-394)鮮卑慕容泓

前秦苻堅滅前燕後,盡徙鮮卑入關中。苻堅淝水兵敗後,政權陷於瓦解。晉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自稱濟北王,史稱西燕。其弟慕容沖也起兵反秦,兵敗後歸於慕容泓。慕容泓兵勢大振,有眾10萬。後謀臣高蓋等因慕容泓執法苛暴,殺慕容泓,擁立慕容沖為皇太弟。次年(385年)慕容沖稱帝,率軍陷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縱兵暴掠。鮮卑貴族都想東歸,不願留在關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殺慕容沖。此後有數名前燕貴族和將領被擁立為君主,最後慕容廆從孫慕容永立為河東王,率眾東歸,擊敗前秦苻丕,據有長子(今山西長子西),稱帝。西燕中興九年(394年)後燕發兵陷長子,殺慕容永,西燕亡。

冉魏(350-352)漢族冉閔

建立者為漢人冉閔,冉閔為石虎養子石瞻(本名冉良)之子,少年從軍屢立戰功,素有勇名,是後趙末期最著名的將領。350年,他借石虎死後諸子爭位之機,通過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國家,宣布恢復漢族身份和冉姓,國號大魏,都鄴城,史稱冉魏。這是十六國時期漢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權,得到了中原漢人的有力支持,但因為冉閔放跑後趙貴族、稱帝交惡東晉、殘殺漢族乞活軍主將李農、浪費軍資等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國力空虛,外交上也四面楚歌,從建國開始就陷於和後趙殘餘的鬥爭之中,並且在攻滅後趙殘餘之後不久就被鮮卑名將慕容恪擊敗,冉閔本人被殺,首都鄴城則在被長期包圍之後投降,冉魏僅僅存在不到兩年便滅亡了。

西蜀(405-413)漢譙縱

亦稱後蜀,東晉時期譙縱建立的短命政權。建都成都,亡於晉。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軍隊受命東下討伐攻陷江陵、俘虜安帝的桓振,由於蜀軍不願離鄉背景,因此發生兵變,變軍脅迫時任參軍的譙縱當首領,之後又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西蜀建立。西蜀原不具立國條件,其能獨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長江中游為亂,東晉對長江上游的控制力減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點,因此於407年向後秦自稱藩屬,408年東晉攻西蜀,因後秦的援助及東晉軍糧盡而獲勝。409年,後秦天王姚興封譙縱為蜀王。413年,東晉於準備多年後,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再伐西蜀,蜀軍望風而潰,成都陷,譙縱自殺,西蜀亡。

翟魏(388~392)丁零翟遼

383年淝水之戰後﹐黃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十三年(388年)丁零人首領翟遼在黃河南岸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自稱魏天王,建立魏國,史稱翟魏。翟魏以黃河為屏障,周鏇於東晉、後燕、西燕三國之間,經常騷擾進攻後燕的南部邊疆。390年東晉大將劉牢之敗於翟遼之子翟釗,八月劉牢之奔襲攻克鄄城,翟釗逃奔黎陽。之後劉牢之與東晉另一大將朱序夾攻滑台,翟遼大敗,渡河北逃。392年後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過黃河,滅掉翟魏。

人物

前趙(漢趙)

一、僚屬

呼延攸、呼延翼、卜豫、卜珝(平北將軍)、靳準、靳沖(鎮北將軍)、王延、王彰、石勒、宣於修、馬景、陳元達、胡崧、王桑(平北將軍)、邢延、梁伏疵(鎮遠將軍)、傅虎(討虜將軍,贈幽州刺史)、王攄(左都水使者,襄陵人);

漢族:崔游、王彌、北宮純、王育、劉殷(漢大昌文獻公)、劉殷二女及四孫女、〖降將〗郝聿(西晉并州別駕)、盧志(漢太弟太師)、許遐(漢太保)、崔瑋(西晉太子右衛率,漢太傅)、高喬(西晉太原太守,漢武衛將軍)、令狐泥(漢武衛將軍)、司馬熾(晉懷帝,漢會稽郡公)、趙染(司馬模牙將)〖叛將〗趙固(安北將軍)

朱紀、呼延晏、范隆、劉雅、劉策、宋始、宋恕、劉岳、劉乂

漢族:羊獻容

二、宗室

劉宏、劉欽、劉景、劉隆、劉歡樂、劉延年、劉洋、劉乂、劉豐(鎮北大將軍)、劉粲(大將軍)、劉雅

劉粲∣漢隱帝 劉元公

劉易 劉翼 劉悝 劉敷 劉驥 劉鸞 劉鴻 劉權 劉操 劉持 劉逞 劉朗 劉皋 劉旭 劉京 劉坦 劉晃 劉衷 劉約

五胡結局

匈奴

隋唐以後,逐漸融入漢族,不再有記載。但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便遷往了歐洲,建立了匈奴汗國,從而導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間接的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後趙被冉魏滅亡後,羯族作為整個東亞歷史上最殘暴的民族被屠殺殆盡,僅剩下一萬餘人投降了東晉,但沒多久東晉爆發一場內亂,這僅剩的一隻羯族人趁亂攻下了幾個城池,又開始了後趙時期的食人殘暴統治,最終被晉兵滅族。

鮮卑

鮮卑統一了北方之後,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唐朝融於漢族。

羌、氐

一部分羌氐人融入漢族,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乾布統一建立了吐蕃王國;另外的南遷一部分在雲貴高原形成十六詔,最終統一為南詔,南詔滅亡後分裂為各個民族;其餘的繼續南遷,與緬甸當時的各族共同書寫了緬甸歷史。

《魏書》總述

大凡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後九年,石勒據襄國稱趙。張氏先據河西,是歲,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後一年,苻健據長安稱秦。慕容氏先據遼東稱燕,是歲,自苻健後一年也,俊始僭號。後三十一年,後燕慕容垂據鄴。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是歲也,乞伏國仁據桴罕稱秦。後一年,慕容永據上黨。是歲也,呂光據姑臧稱涼。後十二年,慕容德據滑台稱南燕。是歲也,禿髮烏孤據廉川稱南涼,段業據張掖稱北涼。後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西涼。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後四年,譙縱據蜀稱成都王。後二年,赫連勃勃據朔方稱大夏。後二年,馮跋殺離班,據和龍稱北燕。提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建社開祊,華夷鹹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相關史籍

主要就是《魏書》(北魏發軔於十六國時期,淝水戰後前秦瓦解時)和唐修新《晉書》,另外就是十六國書,都是當時直接記載十六國的私人或者官修的史書。該階段特點即唐代修史時還有很多關於十六國時期政權的史書尚存。後代人編撰、輯錄的主要有:唐代武敏之撰的《三十國春秋》(湯球輯本一卷);北宋司馬光主修的編年體《資治通鑑》;《太平御覽》;清代湯球、黃奭輯錄的唐代以前有關兩晉·十六國(暫稱為晉十六國)的史料書籍。1937年,商務印書館根據《史學叢書》本將湯球的《九家舊晉書輯本》、《晉紀輯本》、《漢晉春秋輯本》、《晉陽秋輯本》、《十六國春秋輯補》、《三十國春秋輯本》等排印出版,收入《叢書集成》初編。新出版的《眾家編年體晉史》一書也有較多收錄。現代的有十六國國別史論文。

大事年表

第一時期 五胡亂華(304-319)

304年

益州氐族難民領袖李雄,於成都稱成都王,建立成漢帝國。(建國1)

匈奴左賢王劉淵于山西離石稱大單于,後稱漢王,建立漢趙帝國。(建國2)

306年

成漢李雄自稱皇帝,國號「成」。

晉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惠帝司馬衷,立懷帝司馬熾。八王之亂結束。

307年

鮮卑慕容嵬自稱大單于(前燕帝國前身)

石勒投效漢趙帝國

308年

漢趙劉淵正式稱帝。

309年

漢趙帝劉淵遷都平陽,領有山西中部地區。

八月,漢趙劉聰第一次進攻洛陽,戰敗。

十月,漢趙劉聰第二次進攻洛陽,戰敗

310年

漢趙帝劉淵死,子劉和繼位,劉聰殺劉和,篡位。

311年

六月,漢趙劉聰、劉曜等攻陷晉王朝首都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史稱「永嘉之禍」。洛陽陷落後,晉帝國建立五個行台(臨時政府)。

312年

石勒進軍河南新蔡葛陂,準備攻擊晉帝國琅邪王司馬睿,不利,率軍北返,攻陷河北襄國、鄴城,吞併冀州(河北中部)

313年

二月,漢趙劉聰殺晉懷帝司馬熾,四月,晉帝國秦王司馬鄴在長安即位,是為晉愍帝。

祖逖擊楫渡江北伐。(東晉第一次北伐)收復河南地區。

314年

石勒攻殺晉幽州刺史王浚,吞併幽州。(河北北部、北京)

漢趙劉曜第一次進攻長安,失敗。

315年

漢趙將領曹嶷占領青州(山東半島)

316年

十一月,漢趙劉曜第二次進攻長安,攻陷。擄晉愍帝司馬鄴,西晉結束。吞併關中地區(陝西省)

十二月,石勒擊敗并州刺史劉琨,吞併并州(山西省)。劉琨投奔遼西鮮卑段氏,後被殺。

317年

三月,琅邪王司馬睿稱晉王,是為晉元帝,東晉開始。

十二月,漢趙帝劉聰殺晉愍帝司馬鄴。

318年

晉王司馬睿正式稱帝。

七月,漢趙劉聰死,子劉粲繼位。大將軍靳準發動政變,殺劉粲及所

有匈奴劉姓皇族,自立為天王。大將劉曜、石勒攻陷平陽,殺靳準。

319年

劉曜稱帝,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前趙)。石勒在襄國稱趙王,原漢趙帝國分裂為二,兩趙並立,後趙帝國建立。(建國三)晉平州刺史崔毖攻鮮卑慕容嵬,失敗。慕容嵬吞併平州(遼東地區)

第二時期 兩趙相爭(320-329)

320年

晉涼州刺史張寔被殺,弟張茂繼位,前涼王國建立。(建國四)

東晉豫州刺史祖逖與後趙趙王石勒隔黃河對峙。

321年

後趙石虎擊敗遼西段氏,河北、山西盡入後趙版圖。

東晉北伐大將祖逖逝世。

東晉封慕容嵬為遼東公。

322年

東晉大將軍王敦叛變,攻陷首都建康。

七月,後趙石虎攻陷兗州。(山東西部)

東晉元帝司馬睿死,子明帝司馬紹繼位。

323年

成漢帝國完全控制四川地區。

後趙石虎攻陷廣固,殺曹嶷,吞併青州。

324年

後趙軍攻漢趙洛陽,從此兩趙相攻不絕。

五月,前涼涼王張茂死,侄張駿繼位。

東晉王敦病死,蘇峻等平定王敦之亂。

325年

六月,漢趙劉曜攻擊後趙洛陽,被石虎擊敗。

晉帝國河南淮北地區(祖逖收復區)落入後趙帝國之手。

東晉明帝司馬紹死,子成帝司馬衍繼位。

327年

漢趙帝國攻擊前涼王國,取黃河以南地(甘肅東部)。

東晉將領蘇峻叛變,明年攻陷首都建康。

328年

東晉溫嶠、陶侃起兵勤王,攻擊蘇峻。

後趙石虎攻河東,漢趙帝劉曜擊敗之。劉曜乘勝率軍包圍洛陽城。

十二月,後趙石勒與漢趙劉曜決戰於洛陽,漢趙軍大敗,劉曜被擒,後被殺。

329年

漢趙太子劉熙、劉胤等,放棄長安,西遷上邽(甘肅天水)。

東晉溫嶠、陶侃平定蘇峻之亂。

漢趙劉胤反攻長安,後趙石虎大破漢趙軍。石虎追擊,攻陷上邽,斬劉熙,滅漢趙帝國。(亡國一)後趙吞併關中,統一華北大部分地區。(涼州漢人張氏、遼東鮮卑慕容氏除外)

第三時期 後趙獨霸北方(330-352)

330年

後趙石勒正式稱帝。

333年

成漢大將軍李壽攻陷寧州(雲南),吞併雲貴地區,疆域如三國蜀漢。

七月,後趙帝石勒死,太子石弘繼位。

晉遼東公慕容嵬逝世,子慕容皝繼位。

334年

成漢帝李雄死,太子李班繼位。十月,李期殺李班,篡位。

後趙石虎殺石弘,篡位,稱天王。

335年

後趙尊高僧佛圖澄。

前涼王張駿併吞西域地區。

337年

十月,慕容皝稱燕王,前燕帝國建立。(建國五)

338年

三月,後趙天王石虎與前燕聯軍滅遼西段氏。

成漢李壽廢皇帝李期,自立為帝,國號改稱「漢」。

五月,後趙大軍攻擊前燕,包圍首都棘城(遼寧錦州),後趙軍大敗。

339年

東晉軍攻擊成漢,收復寧州(雲南省)。

後趙石閔攻東晉邾城(湖北黃岡),晉軍大敗。

342年

前燕遷都龍城(遼寧朝陽),攻打高句麗王國,攻陷首都國內城。

後趙天王石虎在鄴城、長安、洛陽大建宮殿,暴虐奢侈,人民苦不堪言。

東晉成帝司馬衍死,弟康帝司馬岳繼位。

343年

成漢帝李壽死,太子李勢繼位。

344年

前燕慕容皝消滅鮮卑宇文部落,統一東北地區。

東晉康帝司馬岳死,子穆帝司馬聃繼位。

345年

十二月,前涼王國擊敗焉耆,疆域包括甘肅大部、西域。

346年

前燕軍攻破夫余王國。

前涼王張駿逝世,子張重華繼位。

後趙軍攻擊前涼,被前涼擊敗。

成漢帝國內亂,東晉桓溫西征,攻擊成漢帝國。

347年

東晉大將桓溫攻陷成都,俘李勢,滅成漢帝國。(亡國二)

後趙帝國再度攻擊前涼王國,後趙軍大敗。

348年

後趙太子石宣殺兄弟石韜,石虎酷刑殺石宣。

前燕王慕容皝死,子慕容雋繼位。

349年

後趙天王石虎正式稱皇帝。四月,石虎死,太子石世繼位。皇子石遵

殺石世,篡位。諸子內爭,後趙帝國開始大亂。

東晉褚裒北伐失敗。

十一月,後趙石鑒殺石遵,篡位。

後趙石閔(冉閔,漢人)屠殺胡人二十餘萬。

350年

一月,冉閔殺石鑒,即位,在鄴城建立冉魏帝國(建國六)。

羌族姚義仲、氐族苻洪爭入關中,苻洪擊敗姚義仲。苻洪死,子苻健進入關中。

二月,前燕帝國南下,吞併幽州等地(北京地區)。

後趙石祗稱帝於襄國,攻冉魏帝國,大敗。

九月,前燕軍攻陷冀州中部。

十一月,冉魏帝冉閔攻後趙。

351年

苻健在長安稱天王,前秦帝國建立。(建國七)

後趙帝石祗被殺,後趙帝國滅亡(亡國三)。

五月,兗州、青州復歸晉帝國。

八月,冉魏帝國黃河以南諸州郡,歸附晉帝國。晉帝國二度收復河南淮北之地。

352年

前秦苻健正式稱帝。

四月,冉魏冉閔與前燕慕容恪決戰於常山(河北正定),冉閔兵敗被殺。

八月,前燕軍攻陷鄴城,冉魏帝國滅亡。(亡國四)

十一月,前燕慕容雋於薊城稱帝。

第四時期 燕秦相爭(352-370)

353年

東晉殷浩北伐失敗。

十一月,前涼王張重華死,子張曜靈繼位,張祚廢之,自立為涼王。

354年

二月,東晉桓溫第一次北伐,進攻前秦帝國。王猛與桓溫會談。

六月,前秦東晉長安白鹿原會戰,晉軍戰敗,撤退。北伐失敗。

355年

六月,前秦帝苻健死,太子苻生繼位。

前涼王國政變,涼王張祚被殺,張玄靚繼位。

356年

東晉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

前燕慕容恪攻陷青州廣固,吞併青州。

357年

苻生暴虐好殺。六月,苻堅殺苻生,自立為天王。

并州地方首領張平,歸降晉帝國,晉帝國名義收復并州(山西省)。

358年

苻堅擊敗并州張平。張平降前燕帝國。

苻堅開始重用王猛。

359年

東晉謝萬北伐前燕帝國失敗。河南淮北諸州郡落入前燕帝國之手。

360年

前燕帝慕容雋死,太子慕容瑋繼位。

河套匈奴劉衛辰歸降前秦帝國。

東晉謝安出仕。

361年

穆帝司馬聃死,司馬衍子哀帝司馬丕繼位。

362年

前燕軍攻晉帝國洛陽。

363年

前涼張天錫殺張玄靚自立。

364年

前燕軍攻陷晉帝國洛陽。

365年

哀帝司馬丕死,司馬衍子廢帝司馬奕繼位。

367年

十月,前秦五位公爵聯合起兵叛變。

368年

王猛平定五公爵叛變。

前燕貴族將人民大量納入蔭戶,以致財政困難,前燕帝國開始衰敗。

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軍抵枋頭。前燕慕容垂迎擊,晉軍大敗。桓溫撤退。

十一月,前燕慕容垂遭忌,投奔前秦帝國。

列國匯表

國名

首都

年代

開國者

末任君主

滅亡者

丘漢帝國 江夏 303~304 丘沈 丘沈 晉帝國
成漢帝國 成都 304~347 武帝李雄 李勢 晉帝國
漢趙帝國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劉淵 攝政太子劉熙 後趙帝國
前燕帝國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 幽帝, 慕容暐 前秦帝國
芒盪漢帝國 馬蘭 ,山 309~309 劉芒 ,盪 劉芒盪 晉帝國
略陽 , 公國 略陽 310~319 蒲洪 蒲洪 晉帝國
胡楚公國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晉帝國
虛除秦王國 隴右 316~320 虛除權渠 虛除權渠 漢趙帝國
遼西公國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遼 前燕帝國
後趙帝國 襄國-鄴城 319~351 明帝 , 石勒 石祇 冉魏帝國
前涼王國 姑臧 320~376 成王張茂 張天錫 前秦帝國
句渠秦, 王國 陰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漢趙帝國
陳涼王國 上邽 322~323 陳安 陳安 漢趙帝國
後遼東公國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帝國
侯子光帝國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後趙帝國
范賁 , 帝國 成都 347~349 范賁 范賁 晉帝國
黃韜帝國 豫章 348~348 黃韜 黃韜 晉帝國
冉魏帝國 鄴城 350~352 平帝 , 冉閔 惠帝 , 冉智 前燕帝國
段齊王國 廣固 350~356 段龕 段龕 前燕帝國
前秦帝國 枋頭-長安-晉陽-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苻洪 末主 , 苻崇 西秦王國
劉顯 , 帝國 襄國 351~352 劉顯 劉顯 冉魏帝國
張秦 , 王國 宜秋 352~352 張琚 張琚 前秦帝國
段勤 , 帝國 繹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帝國
安國 , 王國 魯口 352~354 王午 呂護 前燕帝國
蘇林 , 帝國 無極 352~352 蘇林 蘇林 前燕帝國
劉晉 , 王國 平陽 353~353 劉康 劉康 前秦帝國
北成都王國 南鄭 365~366 司馬勛 司馬勛 晉帝國
弘漢王國 廣漢 370~370 李弘 李弘 晉帝國
張蜀王國 綿竹 374~374 張育 張育 晉帝國
後燕帝國 中山 384~409 成武帝慕容垂 昭武帝慕容盛 北燕帝國
北燕帝國 龍城 409-431 文成帝馮跋 昭成帝, 馮宏 北魏帝國
西燕帝國 華陰 ,-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後燕帝國
後秦帝國 北地-長安 384~417 武昭帝姚萇 末主 , 姚泓 晉帝國
鮮于趙王國 行唐 385~385 鮮于乞 翟成 後燕帝國
西秦王國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385~400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後秦帝國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9~431 武元王乞伏乾歸 後主 , 乞伏暮末 胡夏 , 帝國
後涼帝國 姑臧 386~403 懿武帝, 呂光 呂隆 後秦帝國
後匈奴王國 西平 387~? 康寧
翟魏 , 帝國 黎陽 ,-滑台 388~392 翟遼 翟釗 後燕帝國
劉黎 , 帝國 皇丘 389~389 劉黎 劉黎 晉帝國
魏揭飛王國 杏城郊 389~389 沖天王魏揭飛 沖天王魏揭飛 後秦帝國
法長帝國 白狼 ,城 390~390 法長 法長 後燕帝國
竇秦王國 野人堡 393~393 竇沖 竇沖 後秦帝國
南涼王國 廉川-金城-樂都-西平-姑臧 397~414 武王禿髮烏孤 景王 ,禿髮褥襢 西秦王國
北涼 , 王國 張掖 ,-姑臧 397~439 段業 沮渠牧犍 北魏帝國
南燕 , 帝國 滑台-廣固 398~410 獻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晉帝國
南, 烏桓 , 王國 南皮 398~399 張超 張超 北魏帝國
廣秦王國 乞活堡 399~399 苻廣 苻廣 南燕帝國
西涼 , 王國 酒泉 ,-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涼王國
張翹 , 王國 行唐 402~402 張翹 張翹 北魏帝國
王始帝國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帝國
桓楚帝國 建康-江陵-溳縣 403~405 武悼帝, 桓玄 桓振 晉帝國
譙蜀王國 成都 405~413 譙縱 譙縱 晉帝國
胡夏帝國 統萬-上邽-, 平涼 407~431 烈武帝, 赫連勃勃 赫連定 吐谷渾 , 汗國
曹龍 , 汗國 蒲子 413~413 曹龍 曹龍 北魏帝國
北晉王國 河西 414~414 司馬順宰 司馬順宰 北魏帝國
率善王國 上黨 ,-河內 415~416 白亞栗斯 劉虎 北魏帝國
曹弘汗國 平陽 416~416 曹弘 曹弘 後秦帝國
洮陽公國 洮陽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涼王國

十六國時期諸政權列表

匈奴 前趙 北涼 大夏
鮮卑 吐谷渾 段部 宇文部 前燕 代國 北魏 後燕 西燕 西秦 南涼 南燕
後趙
仇池 成漢 前秦 後涼
後秦 宕昌 鄧至
高句麗 北燕 高句麗
東晉 前涼 冉魏 西涼 北涼 桓楚 譙蜀 北燕
丁零 翟魏
其餘政權 丘沈 胡亢 杜曾 虛除權渠 司馬保 句渠知 陳安 慕容仁 侯子光 范賁 黃韜
其餘政權 段龕 劉顯 劉芒盪 張琚 段勤 王午 蘇林 呂護 劉康 李弘 張育
其餘政權 鮮于乞 康寧 劉黎 魏揭飛 法長 竇沖 張超 苻廣 張翹 王始 曹龍
其餘政權 司馬順宰 白亞栗斯 劉虎 曹弘 彭利和

十六國

▪前趙(匈奴)

▪成漢(氐)

▪前涼(漢)

▪後趙(羯)

▪前燕(鮮卑) ▪前秦(氐) ▪後燕(鮮卑) ▪後秦(羌)
▪西秦(鮮卑) ▪後涼(氐) ▪南涼(鮮卑) ▪南燕(鮮卑)
▪西涼(漢) ▪北涼(匈奴) ▪胡夏(匈奴鐵弗) ▪北燕(高句麗,漢)

五胡結局

匈奴

在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西遷。有人認為匈人是北匈奴的後裔,在歐洲建立了匈帝國。南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逐漸融入各民族之中。隋唐以後,不再有記載。

後趙被冉魏滅亡後,羯族幾乎被被屠殺殆盡,僅剩下一萬餘人投降了東晉,但沒多久東晉爆發侯景之亂,最終被晉兵所伐滅。

鮮卑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乾布統一建立了吐蕃王國;另外的南遷一部分在雲貴高原形成十六詔,最終統一為南詔,南詔滅亡後分裂為各個民族;其餘的繼續南遷,與緬甸當時的各族共同書寫了緬甸歷史。

主要戰役

戰役 名稱 年月
八王之亂 (290-305) 穎倫黃橋之戰 301年
穎乂河橋之役 303年
穎越盪陰之役 304年
寧平城之戰 311年
杜弢起義 311年-315年
襄國堅城戰: 石勒守護襄國之戰 312年
幽州之戰 314年
長安之戰
316年
滎陽之戰 317年
浚義之戰 319年
棘城之戰 319年
趙平大秦之戰 320年
洛陽之戰
328年
晉平成漢之戰 346年
襄國之戰: 冉魏攻後趙襄國之戰 350年-351年
前燕滅冉魏之戰 352年
晉攻前秦之戰 354年
魯口之戰 354年
廣固之戰 355年
野王之戰 361年
晉攻前燕之戰/ 枋頭之戰 369年
前秦滅前燕之戰 369年-370年
呂光攻龜茲之戰 383年-384年
淝水之戰
383年
涼州之戰
387年
大界之戰 389年
杏城鎮之戰 390年
北魏滅劉衛辰之戰 390年-391年
呂光攻西秦之戰 392年
後燕滅西燕之戰/ 玉璧之戰 393年-394年
參合陂之戰 395年
北魏攻後燕之戰 396年-398年
柏肆之戰 397年
柴壁之戰 402年
覆舟山之戰 404年(2-3)
劉裕擊桓玄之戰 404年(3-5)
襄陽堅城戰 405年
劉裕滅南燕之戰 / 廣固之戰 409年-410年
劉裕滅後秦之戰 416年-417年

中國朝代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朝代年份
夏朝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正式國號為夏後氏,后羿篡位後,國號為有窮氏,寒浞殺后羿依然以有窮氏為國號)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12月10日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西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9年1月10日
新朝公元9年 1月10日公元23年
東漢25年220年12月10日
三國220年12月10日280年5月1日
曹魏220年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263年十一月
孫吳222年280年5月1日
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公元前趙304年329年
成漢304年347年
公元前涼314年376年
後趙319年351年
前燕337年370年
前秦351年394年
後秦384年417年
後燕384年407年
西秦385年431年
後涼386年403年
南涼397年414年
南燕398年410年
西涼400年421年
407年431年
北燕407年436年
北涼397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馬楚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南吳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4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1644年166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16年國號為,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大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