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三崎良章著書籍]

五胡十六國[三崎良章著書籍]
五胡十六國[三崎良章著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胡十六國》是由作者[日]三崎良章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大分裂時代中的融合,可以搜尋到邊緣地區民族間起伏斡旋的鬥爭和生活,帝王將相耍花腔一樣登場,王朝暴雨般開始停止,庶民百姓無奈遷徙與流落。這肯定是一段熱鬧的歷史,也殘酷、也冰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五胡十六國時代背景為主題的學術論著。主要整理日本學界字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五胡十六國研究,將去分成草創期的五胡十六國研究、五胡十六國研究的展開以及現代的五胡十六國研究三期,且詳細介紹了三個時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課題以及待突破的瓶頸

前言

在公元前後各二百年的時間內,統治中國長達約四百年的漢帝國於二二〇年徹底滅亡。此後,直到六世紀末隋文帝統一中國的約三百七十年間,在中國曾同時並存過兩三位或更多的君主,有時甚至還有非漢人的君主,這就是在政治上處於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在三世紀末期至五世紀中期,中國北部進入了最多曾有十個國家並立的、被稱作“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代。而且,這一時期,不僅政治上處於分裂狀態,以匈奴為首的多個少數民族也非常活躍。在同一時期的歐洲,由於日耳曼民族的遷徙,羅馬帝國開始衰退並分裂為東西兩部,日耳曼民族的部族國家逐步建立。而當時的歐亞大陸也正處於一個所謂民族的時代。

日耳曼民族建立的諸部族國家中的大多數最終被其中之一的法蘭克王國統一,西歐世界逐漸形成。因此,日耳曼民族的遷徙被評價為關係到現代歐洲格局的成立。然而,與日耳曼民族的遷徙相比,至今對五胡十六國的負面評價較多。試看一下日本出版的有關中國史、東洋史、亞洲史等通史類書籍中,涉及這一時代的章節名稱,以及標題等,其中“亂華”、“亂離”、“混亂”、“動亂”、“紛亂”等伴隨有“亂”的辭彙不絕眼帘,甚至還存在“蠻夷共亂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屈辱”等表述。不只是日本,在中國與韓國的通史類書籍中也能見到這種傾向。實際上,這一時期在政治上有多個政權並存,而不是由集權的、強有力的皇帝統治著中國。然而,這就真的應該被非難或是被否定嗎?如果從接受了天命的天子來統治天下這一中國正統王朝意識,以及傳統的中國史觀點來看,這個時代也許應該被視為混亂的時代而遭到批判。可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不必慣性地沿襲這一認識,如果打破舊有的思想壁壘,我們將會感到這是一個別具魅力、滿載著各種可能性的時代。並且,五胡十六國是一個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在中國大地上強調自我、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創造出新的社會與文化,進而形成新的中國的時代。

舉例來說,在這個時代建立於中國大地上的諸國家,以及中國國內的諸國與朝鮮半島、西域等周邊諸勢力之間,構築起了以冊封關係為基礎的國際關係。“世界帝國”唐王朝的成立正與此有關,甚至支撐著唐王朝的各項制度,如作為軍事制度的府兵制、土地制度的均田制等,其源頭均可追溯至五胡十六國時代。另一方面,如果關注到墓葬中的畫像和俑等,可以發現相對於漢代女性所穿的由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寬鬆的深衣而言,這一時代以後的女性則著短上衣與長裙子組成的長裙短衣,皮膚裸露在外的部分較多。另外,男女均穿著像褲子一樣胯部分開、便於騎射的袴褶服,即使在女性中也開始興起騎馬、打馬球等活動。而且,佛教在這個時代的普及使得不見於西漢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佛教寺院景觀出現在了唐都長安之中。像這樣在政治、社會、宗教上的變化是通過五胡十六國時漢族、非漢族的大規模遷徙、融合形成的,也就是說,五胡十六國正是造就了此後中國的重要因素。本書將抹去一直以來對於五胡十六國時代的負面印象,展現一個諸民族實現自我、建設嶄新中國的肇始時代。以此為基礎,本書希望揭示中國社會正是憑藉多民族的活動、融合而逐漸形成的。全書主要結構如下。第一章將梳理五胡十六國時代以前少數民族的發展動向,中國王朝特別是東漢與曹魏、西晉應對少數民族的措施。第二章將考察五胡十六國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第三章將以政治的演變過程為中心,敘述“十六國”的興亡變遷。據我所知,至今在日本尚未出版過以五胡十六國時代為主題的通史類書籍和基礎性讀物。因此,筆者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會難以把握“五胡”諸民族、“十六國”諸國究竟擁有哪些特性,塑造了怎樣的歷史。所以這一章稍顯繁雜,將分別概述各個國家的發展動向。

隨後,第四章將從五胡十六國與周邊的朝鮮、西方、北方之間的關係,佛教的發展,以及“十六國”與東晉之間的關係等方面,來探討“十六國”以及“五胡”是如何在中國進行自我定位的。第五章將探究這一時代中人群整體的遷徙軌跡,並在第六章中通過文字資料與墓室畫像兩個方面來考察作為這一遷徙結果的諸民族融合的實態。以此,終章將展望五胡十六國時代的諸民族,以及這些民族的遷徙、融合對此後時代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境內的民族大遷徙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筆者希望通過此書,來追詢這一問題的答案。

內文選讀

(節選)

以一八四年黃巾之亂的爆發為契機,中國呈現出群雄割據的局面,居住於長城之內的烏桓也受到影響。當時烏桓主要居住於幽州,而當時幽州牧(長官)為宗室出身的劉虞,於是避亂的漢族難民湧入到幽州。作為群雄之一的公孫瓚在一九三年殺死劉虞,一九九年群雄中的另一位領袖袁紹又殺掉了公孫瓚,占領幽州。這期間在烏桓統治勢力中,遼西的丘力居於初平年間(一九〇—一九三)死去,其侄蹋頓統帥了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的烏桓,這一勢力被稱為三郡烏桓,其曾與袁紹聯合擴大了勢力。不過,在二〇〇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敗於曹操,又因為二〇七年蹋頓在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被殺害,烏桓陷入滅亡的狀態。於是曹操獲得了蹋頓麾下的二十萬烏桓人,並將其中的作戰人員編入自己的軍團。他們在曹操麾下大展身手,被稱作天下名騎。

鮮卑與烏桓一樣為東胡後裔,但其是從晚於烏桓的東漢時期開始出現在中國史料之中的。這是因為西漢時代鮮卑活動於烏桓北方的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其在當地以遊牧、狩獵為生。至東漢初年,當烏桓遷徙至東漢領域之內後,鮮卑才南下到達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的長城附近,最終在中國史書中登場。鮮卑曾與南匈奴、烏桓等聯手一同侵擾中國,反過來其也被東漢利用來對抗匈奴。在一世紀後半葉,鮮卑與東漢保持了穩定的關係並試圖擴大自身的勢力。北匈奴西遷後,鮮卑還進入了作為匈奴故地的蒙古高原中、西部。在此之後,鮮卑於一二二年侵犯了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北部的雁門、定襄直到山西省中部的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此後在二世紀前半葉,鮮卑對於東漢時而降附,時而侵擾,其還與南匈奴、烏桓等反覆展開了合作和對抗。

氐族原本居住於現在的甘肅省東南部、陝西省西南部、四川省北部地區。與羌族相比其農耕化發展得較早,在西漢時代就已開始轉向以農業為中心的經濟形態。由於西漢武帝設定武都郡(今甘肅省成縣)等政策的實施,氐族中的大部分隸屬於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陰平等渭水上游一帶的郡。進入東漢後,政府對於氐族沒有進行像對羌族那樣的大規模征服和強制遷徙,而是採用了安撫政策,因此兩者間關係相對安定。

原生活於蒙古高原北方的突厥系遊牧民族丁零在西漢時代曾處於匈奴的統治之下。匈奴南北分裂後,丁零在一世紀後半葉遷徙到了蒙古高原北部。當時,由於鮮卑正向蒙古高原擴張,阻止了丁零的進一步南下。不過在鮮卑的檀石槐死後,丁零趁亂再次南下,到達了長城附近。此後,二一二年丁零與烏桓、鮮卑等一同加入了曹操攻打孫權的戰爭,如此一來其開始參與到中國內地的局勢之中。隨後在三國時代中,丁零追隨鮮卑,與此同時也保持著與曹魏的交往,其中的一部分還遷至中國內地居住。

作者簡介

三崎良章,197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東洋史專業,1983年早稻田大學博士研究生階段退學。歷任北京大學客座研究員,群馬大學、群馬縣立女子大學講師,現任早稻田大學本庄高等學院教師。

譯者劉可維,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留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唐間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

目錄

序章民族的時代...1

第一章東漢—西晉時代的少數民族...6

一、少數民族向中國的遷徙...6

匈奴/烏桓/鮮卑/羌族/氐族/丁零/夫余、高句麗

二、中國王朝應對少數民族的措施...19

官爵的授予/異民族統御官/徙戎

第二章何為“五胡”,何為“十六國”?...29

一、《晉書》、《魏書》、《十六國春秋》等...29

《晉書》/《魏書》/《十六國春秋》

二、“五胡”...34

數字與少數民族/“五胡”的出現/“五胡”的具體化

三、“十六國”...43

《晉書·載記》開篇中記載的諸國/《晉書·載記》本文中記載的諸國/《魏書》、《宋書》、《北史》中記載的諸國/

“十六國”的固定化

第三章“十六國”的興亡...56

一、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全貌...56

八王之亂/西晉的滅亡與東晉的成立/“十六國”興亡的梗概

二、五胡十六國時代前期...61

成漢/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仇池/前涼/代

三、前秦對華北的統一與淝水之戰...111

前秦對華北的統一/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後的前秦

四、五胡十六國時代後期...125

西燕/後燕/南燕/北燕/翟魏/後秦/西秦/夏/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後仇池/北魏

第四章“十六國”的對外關係、佛教、國家意識...193

一、與朝鮮半島的關係...194

逃向高句麗的亡命者/遼西、遼東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二、與西方、北方的關係...201

對西域的經營/吐魯番/吐谷渾/柔然

三、佛教的發展...208

涼州的佛教/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現世利益的諸方面/敦煌

四、與東晉的關係和國家意識...217

“十六國”對東晉的政策/君主的稱號/國家意識

第五章人的移動...230

一、遷都...231

遷都的實態/遷都的目的/伴隨著遷都的人口移動

二、流民...238

流民的形成/塢/僑州郡縣

三、徙民...244

徙民的目的/徙民的方向與規模/徙民的全貌

第六章“五胡”與漢族的融合...254

一、融合的過程...254

“五胡”君主對漢文化的接受/漢人士人在“五胡”政權中的出仕/王猛/摩擦與衝突

二、壁畫墓、畫像磚墓中所見的五胡與漢族...264

壁畫墓與畫像磚墓/甘肅的畫像磚墓/地埂坡四號墓/丁家閘五號墓/朝陽的壁畫墓

終章從南北朝至隋唐帝國...280

結語...285

新訂版後記...288

圖版出處一覽...291

主要參考文獻...29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