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峴村

白峴村

白峴村位於長興縣西北部,距縣城27公里。因村西2公里的白峴嶺(產煤)而得名。據清《長興縣誌》載:“白峴嶺多白石,如凝雲積雪,故名。白峴村屬至德區西北鄉第十二圖七十莊,距城九十里。”白峴原是一個自然鎮,村民居住集中,澗水匯流於此,間有鵝卵石街道。

基本信息


概述

白峴村白峴村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集市繁華,有“小上海”之稱。1949年後屬白峴鄉第四村,1956年10月建立第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屬煤山人民公社白峴管理區四社,1959年建立白峴大隊,1961年屬白峴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白峴村,隸屬白峴鄉。轄白峴、丁兩個自然村,13個承包組。1992年有521戶、1730人,有毛竹山5880畝、茶山860畝,耕地601畝,其中水田450畝。
白峴地處低山丘陵,四周為海拔300多米的山,北與和羅村為鄰,西與尚陽村相連,南與槐坎鄉相接,東與訪賢村毗鄰。氣候溫和濕潤,溪澗縱橫,山水豐沛;山上土質肥沃,盛產毛竹、茶、筍、薪柴,地下資源有石煤和含3000大卡左右的低能量。白峴雖處群山,但交通方便:縣、鄉公路直通村里,且與安徽廣德縣有縣道相通;北出,翻過襄王嶺與江蘇宜興張渚鎮相通,此道為抗日戰爭時期主要通商道路。
白峴靠近蘇、浙、皖三省交界點的三州山,地形起伏多變,毛竹、林木的覆蓋率較高,在軍事上隱蔽,且進退方便。1943年冬,新四軍十六旅進駐白峴、槐坎,在這裡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時十六旅獨立二團機關和蘇浙二地委及專員公署駐在白峴鎮。1944年7月,在紀念抗戰七周年時,白峴鄉鄉長楊家樂(白峴村人)和白峴鎮上的開明紳士吳伯民、施恩等10多人聯名通電蔣介石,要求團結抗日,一致對外,並捐田、捐款,以實際行動支援新四軍抗日。1945年1月,蘇浙軍區成立前後,十六旅兵工廠設在白峴附近的水竹民房,二分區衛生所、被服廠均駐在丁村。新四軍在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中,白峴鄉(小鄉)和白峴村的民眾踴躍支前,參加擔架隊,送糧、接收傷員。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渡江後,二十四軍、三十三軍會師白峴,在廣德以北的獨山、門口塘、流洞橋一線圍殲國民黨二十軍、六十六軍。

經濟建設

白峴村白峴村
白峴村的集體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為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村里十分重視智力投資。1984年,村里投資4000元,辦幼稚園,採取私辦公助,建造新教室,使80多名幼兒受到良好的教育。全村小學生的學費免費,並妥善解決好民辦教師的工資;1983年以後,村里對上中專、大學的村民給予物質獎勵。白峴素有"耕讀家傳"的遺風,已培養了14名大學生。現年33歲的施國平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萬海川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授。還有吳全蘭、吳志金等在國家高科技單位當專家、教授。村裡的文盲、半文盲由共青團支部和民兵連幫助其脫盲。
80年代,村里以俱樂部為陣地,民兵為骨幹,在村民中開展業餘文體教育活動。全村建立了“七室四隊三場一站”,即電視、棋類、桌球、學習、廣播等室,電影、籃球、文娛、桌球隊,電影、籃球場、科技推廣站,有專人管理和活動制度。鄉流動圖書館近萬冊書,每季度進村一次,出借圖書100多冊,在青年中開展“振興中華讀書活動”;利用廣播、科技推廣站,向民眾傳授農工商致富知識;農民籃球隊12名隊員在每年國慶節到鄉里競賽,名列前茅。村里把俱樂部辦成學政治、科技、文化、傳遞信息、幫助致富的指導中心。白峴村民兵聞名全省,1977年被嘉興地區評為"民兵三落實"先進集體;1984年獲南京軍區授予的"青年民兵之家"稱號。
村里形成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好民風。全村1戶烈屬、5戶五保戶,青年人以自然村為單位,組織送溫暖小組,定期幫助砍柴、打掃衛生。對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每月在生活上補助2~8元;五保戶的吃、住、穿、醫藥費全包,村民發生意外災禍,給予救濟。1985年在第一次評“五好家庭”時,全村有38戶被評上,占總戶數(單身漢除外)的10%,其中9戶是村幹部。一次鄰村尚陽石煤礦發生大塌方,5位職工被壓在3米深的泥里。白峴村青年聞訊後,都趕去搶救,為了不使埋在泥石中的人受傷,搶救人員用雙手扒土石,整整扒了2個多小時,好多人的手指頭磨出了血仍堅持乾,終於救出了4名職工。一次村里山洪瀑發,激流滾滾,威脅到村民的生命財產,全村幾十名青年自發組織搶險突擊隊,不顧個人安危,哪裡有險就往哪裡沖,減少了村裡的損失。
白峴村經濟的發展和好民風的樹立,主要是靠了村黨支部一班人的表率作用,無論是過去的支部書記劉有生、盛才林,還是現任支部書記顧晴遠,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1992年春,村黨支部決定,22名共產黨員和村幹部參加義務修路,全部出動,修好了村區1公里長的路。接著吸收護林員參加,搞了3天義務植樹,栽上了1900多株板栗(50畝)。黨支部和村民反覆商量,制訂了約束自己的村規民約:提倡尊老愛幼,反對虐待老人和小孩;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禮貌待人,反對一切不文明行為;提倡新事新辦,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勞動致富,反對不勞而獲等,使村裡的文明建設走上制度化。1985年,白峴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成為長興縣第一個省級文明村。

特色農業

白峴村白峴村箬葉
白峴村地表資源十分豐富,林農產品主要有各種木材、毛竹、茶葉、金桔、生薑、香菇、木耳等。山上有紅木、楠木、箬葉、水電,地下藏有、金、矽、銅、粉石英、瓷土、水上漂流和大理石等大量礦產資源,特色產品主要有茶、杜鵑花卉盆景、箬葉、絲瓜絡系列保健品、純天然野生蔬菜和豆腐等。

白峴村是著名的箬葉採摘之鄉,有500多戶農民從事箬葉採摘工作。由於箬葉都生長在深山老林,許多農民都要騎著摩托上山採摘箬葉,不但工作強度大,而且危險多,為此,村委因勢利導,引導農民在自家的荒山荒坡試種箬葉,同時派出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烏雞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長興縣白峴村境內,因白峴村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高,地理環境十分適合綠色農副產品的培植生長。烏雞受外來雞種的影響較小,幾乎沒有受到其他雞種變異、同化的現象,一直保留著烏雞的原種特徵。

烏雞冠暗紅色,下端肉髯黑色,公雞冠形較大,呈深紅或烏紅色。毛形為片羽狀,有部分雞羽毛外翻,毛色以黃色為主,夾雜有少量的白羽毛或黑羽毛。羽毛緊湊,色澤光亮,體型纖巧,成年母雞一般體重為1-1.5公斤,成年公雞為2-2.5公斤,烏皮、烏舌、烏肉、烏骨、烏爪為其主要特徵,形成十分突出的“五烏”特色。烏雞具有肉質嫩滑、香氣濃郁、味道鮮美、甜而不膩、脂肪少,瘦肉率高、滋補性強、口感好等特點,是當地款待貴賓的佳品,也是滋補產婦、體弱多病者的上等補品。

白峴村白峴村--烏雞
當地對烏雞的食用頗為講究,按民間的習慣以毛色而論;黃毛烏雞滋補性能最佳,翻毛烏雞可祛風濕,滋陰潤肺;白毛烏雞具有性寒降火、清涼散熱之功。特別是閹割後的烏雞,肉質最為上乘。

烏雞適應性強,抗病性好,但生長緩慢,個體較小。前期生長性能較好,尤其是伏雞(夏天)、秋雞最為明顯,後期生長較為緩慢,一般3月齡小雞體重可達0.6公斤,後3個月增重平均只有0.5公斤左右,需要6-8個月才能達到成年雞的標準體重。該雞產蛋周期比較穩定,雞群之間沒有明顯差異,母雞初產體重在750克以上,公雞性成熟期在120天左右。一般年產蛋80-100枚,蛋重在40克左右。

種蛋受精率在80%以內,當地孵化方式採用傳統的母雞孵化,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生長性能伏雞(夏天)最佳,雞的品質以秋雞為上等,成活率均在80%左右。春冬季育雛與夏秋季相比難度相對較大,雛雞要注意保溫。

茶俗文化

白峴村白峴村--茶俗
白峴村人喜飲茶,遇客先讓座,再敬一碗茶,嘴裡還說道:“坐下當、戲下當、吃碗茶當”(方言,意思是坐下來歇會,吃碗茶再走)。茶區別於外地茶的標誌是以佐料下茶,故稱喝茶為吃茶。茶中以佐料的不同可分為仁鄉茶、奉鄉茶、泰鄉茶、懷遠茶和什錦茶等。佐料大多以茶葉菊花、黃豆、芝麻、蘿蔔、生薑、柑桔皮等,有的還輔以花椒、桂花、茶弓。泰鄉茶還以爆米或玉米為主要茶料,既解渴又飽肚。

人以茶待客極講禮儀。賓客光臨,男主人陪坐,女主人泡茶,茶料越豐富,表示對客人越尊敬,故每向客人敬茶時總要說:“沒么向喔”(方言,意思為茶料不多)。泡茶不宜太滿,俗稱:“茶泡淺,酒斟滿”,又云:“姨婆(指不懂禮者)泡茶滿盅盅,大姑(指懂禮者)泡茶大半盅。”接待貴客,茶料須下得豐富,所泡之茶要做到“上不見水,下不見底”。向客人敬茶,有用手端和盤托兩種。來客只一二人,上茶一般用手端,如果來客多,便用盤托送。多以長幼尊卑定送茶順序。送茶時,送茶人不能與客人正面相對,而要側身上前;同時說聲“請吃茶”。上完茶後,退時也不可背對客人,要側身而退。送茶時,托盤可以無方向,但茶碗碗把應朝客人。用手送茶時,也不能捏住碗口,而要一手托碗底,一手幫襯碗把向著客人,雙手遞送。如果是雙手都端了茶,應說“對不起,一隻手咯”,以表示歉意。

白峴村白峴村--客人吃茶

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規矩,接茶要用雙手,茶碗一般端在手中。如暫時不吃,應放在桌上或茶几上,不能隨意放在地上或其它地方。茶吃完後如主人未來收碗,應自行將茶碗放回茶盤。客人告辭時,應說“多謝茶”。 舊時民間男女相親俗稱“看大姑”。

相親之日崽哩(男方)來到姑哩(女方)家,男女能否相成親,要看“三碗茶”。第一碗是姑哩端上的待客茶,不管姑哩是否中意,這碗茶崽哩只管吃。但端第一碗茶時,姑哩會仔細觀察崽哩,並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第二碗茶就由母親或家嫂端來,崽哩見後便起身告辭。如中意,由姑哩再端出第二碗茶,這回由崽哩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可推託離去。如中意,姑哩在端第二碗茶(即定情茶)時,崽哩要將禮金放於茶盤裡,稱“壓茶盤”。第三碗茶雙方基本定終身。

白峴村人每逢紅白喜事,主人都設一茶房,請幾位婦女專門準備泡茶,為親朋好友敬茶。民間請藝匠做工,主人還在工間奉上茶水和小吃稱之為“歇茶”、“歇伙”或“過晝”。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