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段鄉

余段鄉

余段鄉位於江西省九江修水縣西南邊陲,界於土龍山脈與東陽山脈之間,與湖南平江毗鄰,三面被毗鄰的湖南省平江縣環繞,面積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70畝,山地5.3萬畝,6個行政村,958戶,人口僅有4456人,是全縣最小的鄉。余塅鄉耕地面積僅有3070畝,人口僅有4456人,抵不過大鄉鎮一個村。在大革命時期,這個小鄉有175名烈士為革命英勇獻身,余段鄉人民正踏著先烈們的足跡,勵精圖治,向小康邁進。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余段鄉余段鄉茶俗文化
余塅鄉耕地面積僅有3070畝,人口僅有4456人,抵不過大鄉鎮一個村。余塅鄉更偏:三面被毗鄰的湖南省平江縣環繞,過去村民往返縣城得坐車繞道湖南

余塅鄉大力發展藥材種植和山羊養殖,全鄉白朮種植面積800畝,平均畝產值達13000元,飼養山羊5000餘頭,並成立了白朮專業合作社。以深化林改為契機發展林果業,新改低擴毛竹100畝,新擴油茶200畝,新擴早熟梨500畝。 余塅鄉還不斷組織開展藥材、畜牧養殖、外出務工等實用技術培訓,並籌資10餘萬元,修通了余塅至上坪公路,結束了上坪村民從湖南出入境歷史。多方籌資128萬元,完成東坑公路改造、甘坑公路硬化、料石坳水庫除險加固、余塅河道疏浚等基礎設施建設,安裝集鎮及6個新農村建設點的路燈,開通了寬頻網。

行政區劃

面積:37k㎡ 

人口:4602人 

郵編:332428 

代碼:360424203

余塅鄉轄上源、余塅、東坑、茶山、小坪等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黃塘嘴。

茶俗文化

余段鄉余段鄉南崖棧道
修水余塅鄉人喜飲茶,遇客先讓座,再敬一碗茶,嘴裡還說道:“坐下當、戲下當、吃碗茶當”(修水方言,意思是坐下來歇會,吃碗茶再走)。修水茶區別於外地茶的標誌是以佐料下茶,故稱喝茶為吃茶。茶中以佐料的不同可分為仁鄉茶、奉鄉茶、泰鄉茶、懷遠茶和什錦茶等。佐料大多以茶葉、菊花、黃豆、芝麻、蘿蔔生薑柑桔皮等,有的還輔以花椒桂花茶弓。泰鄉茶還以爆米或玉米為主要茶料,既解渴又飽肚。

修水人以茶待客極講禮儀。賓客光臨,男主人陪坐,女主人泡茶,茶料越豐富,表示對客人越尊敬,故每向客人敬茶時總要說:“沒么向喔”(修水方言,意思為茶料不多)。泡茶不宜太滿,俗稱:“茶泡淺,酒斟滿”,又云:“姨婆(指不懂禮者)泡茶滿盅盅,大姑(指懂禮者)泡茶大半盅。”接待貴客,茶料須下得豐富,所泡之茶要做到“上不見水,下不見底”。向客人敬茶,有用手端和盤托兩種。來客只一二人,上茶一般用手端,如果來客多,便用盤托送。多以長幼尊卑定送茶順序。送茶時,送茶人不能與客人正面相對,而要側身上前;同時說聲“請吃茶”。上完茶後,退時也不可背對客人,要側身而退。送茶時,托盤可以無方向,但茶碗碗把應朝客人。用手送茶時,也不能捏住碗口,而要一手托碗底,一手幫襯碗把向著客人,雙手遞送。如果是雙手都端了茶,應說“對不起,一隻手咯”,以表示歉意。

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規矩,接茶要用雙手,茶碗一般端在手中。如暫時不吃,應放在桌上或茶几上,不能隨意放在地上或其它地方。茶吃完後如主人未來收碗,應自行將茶碗放回茶盤。客人告辭時,應說“多謝茶”。 舊時修水民間男女相親俗稱“看大姑”。相親之日崽哩(男方)來到姑哩(女方)家,男女能否相成親,要看“三碗茶”。第一碗是哩端上的待客茶,不管姑哩是否中意,這碗茶崽哩只管吃。但端第一碗茶時,姑哩會仔細觀察崽哩,並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第二碗茶就由母親或家端來,崽哩見後便起身告辭。如中意,由姑哩再端出第二碗茶,這回由哩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可推託離去。如中意,姑哩在端第二碗茶(即定情茶)時,崽哩要將禮金放於茶盤裡,稱“壓茶盤”。第三碗茶雙方基本定終身。

修水余塅鄉人每逢紅白喜事,主人都設一茶房,請幾位婦女專門準備泡茶,為親朋好友敬茶。民間請藝匠做工,主人還在工間奉上茶水和小吃稱之為“歇茶”、“歇伙”或“過晝”。

地方特產

余段鄉余段鄉古樟林

修水縣余段鄉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因此土特產尤為豐富,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地方特產。

余段鄉適宜種西瓜,所產西瓜皮薄籽少,襄紅味甜,而且個頭大、產量高,縣城買西瓜的只要聽說是黃坳西瓜,情願多出幾毛錢。黃坳瓜農除了出小產比別人早的、大的,還出產比別人遲的、小的。余段鄉不僅是一個旅遊風景區,還是一個萬畝水果之鄉,尤其是東嶺石林中,春天是一片桃紅白,夏日是一片綠蔭世界,秋天是收穫果的季節。余段鄉一帶的花椒江南一帶出了名,每年收穫季節,外地客商上門要貨,見農戶採摘不過來時,指樹作價自己採摘或請人采搞。客商夸余段鄉花椒味正勁好,麻辣中透著清涼,既可做麻辣作料,還可泡茶入藥。三伏天在菊花茶中放幾粒花椒,不僅清涼祛暑,且茶水過夜不餿。

余段鄉的板栗近年打入了上海市場,這是當年在這裡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的功勞。如今余段鄉板栗品種多,有雜交大板栗,有本地甜板栗,還有野生尖栗子。溪口板栗肉脆味甜耐保鮮,尤其是風乾了幾天后的板栗,破殼後內皮自脫,板栗肉就象軟飴糖似的格外有味。

農村建設

余段鄉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採取“產業規劃先行、技術指導並行、市場規律進行”的發展模式和村民“把白朮當菜種”的理念,大力發展白朮藥材產業,全力打造余段白朮品牌之鄉。

余段鄉上源村甘坑片村民們在白朮藥材基地除草、施肥。每個建設點重點培育10戶白朮種植專業戶,並鄉鎮開展每人結對幫扶5戶,指導農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種植規模。組建一個白朮生產、加工、行銷一體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鄉白朮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重點專業戶達100戶,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真正形成品牌強鄉、產業富民良性發展態勢。

余塅鄉突破了余段耕地面積少的先天不足,藉助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白朮優良品種,把余段建設成為輻射周邊鄉鎮及湖南平江等地的白朮產業基地鄉和產品集散地。

經濟發展

余塅鄉以民營經濟、生態農業、新農村建設、民生工程為發展主鏇律,新增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80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20萬元;全面落實生態農業、產業規劃,實現農民增收100元;計畫生育率達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0萬元。

余塅鄉心跳出余塅發展工業,引進1戶企業落戶楊梅山工業項目區。重點抓好1000畝白朮基地和500畝早熟基地建設;組織勞務輸出1000人次;高標準建設5個新農村示範點。完成小坪、茶山、半山等深山移民300人,高標準建設羅家坳、甘坑2個移民安置點;完善新型 農村合作醫療服務保障機制。爭資新建鄉中國小教學樓、鄉衛生院門診住院大樓、鄉文化廣播站,完成東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安裝集鎮自來水和排污設施,新修大余河堤300米,維修渠道1000米,建設水堰5座。

九江鄉鎮導航

九江古稱江州、潯陽、柴桑、汝南、湓城、德化,有江西北門之稱,北隔長江、幕阜山與安徽、湖北相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