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崗鄉

三十崗鄉

三十崗鄉位於合肥市西北部,西與肥西接壤,北與長豐以滁河為界,南臨董鋪水庫與蜀山相望,人口1.4萬,面積32.4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連線合淮公路的環湖北路直通三十崗鄉,三姚路(柏油路面)經正在籌建的姚廟大橋與長豐、肥西相通。計畫修建合阜高速公路貫穿全鄉,交通便捷,三十崗鄉歷史悠久,現存三國新城遺址,始建於公元233年,系三國時期曹魏屯兵抗吳之地。合肥市十五園林規劃項目暨園林旅遊十大工程之一的三國遺址公園2005年10月將建成對外開放。

基本信息

區位交通

三十崗鄉地處董鋪水庫、大房郢兩大水庫上游,滁河環繞西北,遠眺大蜀、雞鳴二山,全鄉三面環水,無污染源。境內綠樹蔥鬱、空氣清新,水塘星羅棋布,是合肥地區重要的生態環保基地。

特色農業

三十崗鄉三十崗鄉
廬陽區三十崗鄉位於合肥市西北部,董鋪和大房郢兩大水庫上游,北與長豐縣、西與肥西縣隔河想望,連線即將興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系三國時期魏吳古戰場。轄9個行政村,1.4萬人,32.4平方公里。全鄉現有土地1.2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30%,2005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2元。
區劃調整以後,三十崗鄉立足於“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大力發展特色都市型農業,培育和發展市場需要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如西瓜草莓蔬菜等。特別是西瓜作物,三十崗鄉利用農業協會,鼓勵農戶種植,今年種植面積達3500畝,其中早特熟品種面積2000多畝,畝產均達5000斤以上,品種以“華蜜早麗”、“華蜜皇冠”、“京欣一號”和“甜王七號”為主,保持了三十崗西瓜一貫的“細脆爽口、汁多味甜”的風格特點。今年五月底,廬陽區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三十崗西瓜節”,三十崗鄉秉承“品三十崗西瓜、嘗農家土菜、游三國遺志、觀生態風光”的主題,開闢了東瞿、柴沖、陳龍等多處西瓜採摘點,將西瓜銷售、農家樂休閒娛樂、生態旅遊融為一體,擴大了西瓜的銷售量,打響了三十崗西瓜的知名度,使三十崗鄉西瓜種植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新農村建設

三十崗鄉三十崗鄉
一、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緊緊圍繞開展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要求,加大宣傳發動民眾,精心組織,自我加壓,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三十崗鄉實際,積極開展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全鄉乾群的共同努力和紮實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陳龍村村莊整理項目。為合肥市九個新農村示範點之一,與漢代風情一條街建設相結合,建築以漢代式風格為特色,集商貿、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農民新村。涉及陳龍、陸郢、侯新莊三個自然郢,165戶,494人。項目實施整體搬遷,集中規劃復建。總投資2100萬元,建築面積27640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48套,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目前主體工程已封頂,計畫於12月份竣工;二期工程20000餘平方米已在建設中,預計在2007年7月份竣工。

2、新農村布點規劃。聘請市規劃局對全鄉9個行政村進行新農村布點規劃,全鄉87個自然郢規劃編制為24個村莊規劃點,其中中心村9個,基層村15個,做到科學合理,布局得當。
3、村委會辦公樓建設。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全鄉9個村委會辦公樓建設今年全部啟動,按照高規格、高起點的要求,聘請專業人士進行設計,其中四個村委會為三層建築,單體建築面積760㎡,五個村委會辦公樓為兩層建築,單體建築面積507㎡,每個村委會辦公樓占地3-5畝,工程投資50-70萬元,目前已全部封頂。

4、東瞿中心村村莊整治項目。涉及東瞿村團結、夏郢、新莊、瞿南、瞿北5個村民組311戶,1100餘人,占地面積120畝。以“村莊潔化、林木綠化、牆壁白化、水質淨化、道路硬化”為整治重點,對老村莊進行“穿衣戴帽、塗脂抹粉”,工程於9月底啟動,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共修建門前路35條,3.5公里,粉刷改造房屋、圍牆50000㎡,拆除清理“五小”(即小廁所、小豬圈、小草堆、小糞堆、小雜樹)193處,清理垃圾75車,進行了村莊綠化,穿村而過的東瞿路正在緊張施工,整個工程總投資約400萬元,目前整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打造成為“徽派風格、水鄉特色、生態林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讓村民真正得到實惠。下一步將繼續進行更深層次的整治,即對村民的文化、衛生、技能等方面進行培訓、整改。

5、合淮阜拆遷安置復建點建設。結合鄉新農村布點規劃,規劃建設3個基層村,共征地36畝,首期建房32套,目前大部分已封頂,在年底前可竣工入住。

6、道路建設。今年三十崗鄉有三條村村通項目開工建設,即三園路、瞿嘴路、東瞿路。目前三園路已竣工,瞿嘴路主體已竣工,東瞿路已開工建設,同時王大塘路工程招投標已完成,即將開工。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主要做到:一是健全組織訂規劃。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成立了由鄉長擔任組長的鄉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宣傳發動、規劃編制、協調指導等工作。做到任務到村,責任到人。二是宣傳發動造氛圍。我們堅持把宣傳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先導工程來抓,組織鄉村幹部深入一線,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宣傳櫥窗等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在全鄉範圍內營造了一個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有力地推進了三十崗鄉新農村建設工作進程。三是加強教育,提高認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三十崗鄉注重對農村幹部、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為更好地美化家園牢固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同時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二、新農村建設工作成效

1、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通過實施新農村建設,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髒、亂、差”現象,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提升了鄉村的對外形象。

2、民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淨化、綠化、美化工程,民眾不但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衛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衛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3、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民眾集資緊密結合,全鄉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

4、村班子號召力、戰鬥力、凝聚力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通過各項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黨員幹部的戰鬥力;在各項實事工程的建設中,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幹部在民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幹部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村班子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作風得到了明顯轉變。

三、存在問題

1、鄉、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創建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民眾的認識還不到位,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3、各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做好通往新機場快速通道建設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並著手對快速通道兩邊的土地進行建設規劃和拆遷安置規劃。

2、配合三國公園,加快漢代風情一條街建設,大力開發農家樂等休閒旅遊項目,努力構建三十崗休閒旅遊大公園。

3、加快陳龍村村莊整理項目實施。繼續抓好二期工程施工,完成一期、二期工程的水、電、路綠化等配套工程,07年底3個村民組村民基本搬遷結束。規劃建設古城大道。

4、加強道路建設,繼續實施村村通水泥路計畫,07年力爭新修3-4條“村村通”道路。

5、繼續加強村莊整治工作,開展三十崗村褚郢村民組老村莊改造項目。

6、開始實施崔崗、廟崗、新圩、張郢、陳龍5個中心村建設。

以上是三十崗鄉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簡要匯報,我們將集中精力,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農村經濟

三十崗鄉三十崗鄉
一、三十崗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2006年全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39萬元,比2001年增長0.9倍;農業總產值8541萬元,比2001年增長1倍;工業總產值3798萬元,比2001年增長5.8倍;財政收入308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比2001年增長2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816元,年均增長388元。

(一)、農業經濟全面發展
近年來,三十崗鄉堅持“市場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之路,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發展鄉村經濟的切入點。目前,初步形成了農業穩定發展、基地化生產、品牌特色強、社會資金參與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
一是生產布局初呈區域化。蔬菜形成以風景、柴沖、陳龍、三十崗為主產區;西瓜形成以柴沖、陳龍、堰稍為中心,各村一齊發展的格局;苗木形成以陳龍、三十崗為主,大姚路沿線的種植帶;速生林形成以汪堰、堰稍、瞿嘴、崔崗為中心,各村散狀分布的格局;二是農業基地化生產不斷推進。建成了東部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鋼架大棚1000畝,是廬陽區目前最大的設施農業基地;100畝的三十崗村設施農業基地;以及3000畝優質西瓜基地、1000畝蔬菜基地、2000畝精品苗木基地、2000畝優質藺草基地等一批上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農作物產業帶,推進了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三是品牌建設和特色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2001年,三十崗鄉成功註冊了“三十崗”牌農產品商標,建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6000畝,“三十崗”牌西瓜通過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已成為合肥市的一個名牌農產品,連續舉辦了三屆“三十崗西瓜節”,打造出西瓜特色農產品品牌,初步形成了一個品牌就是一個小產業的發展格局。目前三十崗鄉有6000畝的農業基地獲國家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四是外資農業不斷發展。通過引進資金和技術,建成外向型農業基地10個,其中較有影響力的綜合農場方面有法國風情葡萄莊園,蔬菜方面有正光農產品公司、合豐種業、萬青公司,這些項目的引進,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五是林業得到快速發展。三十崗鄉從2002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林業各村總面積10554畝,其中退耕還林6886畝水涵養林1688畝,租地綠化1080畝,苗木花卉900畝,苗木花卉共有7家,分別為小燕灣苗圃、瞿嘴苗圃、綠生源苗圃、雙龍苗圃、博林園藝苗圃、三十崗園藝場、天雁綠化園林公司基地。三十崗鄉林業種植總面積加上村莊綠化面積計1.5萬畝,森林覆蓋率約30%。

(二)二、三產業開始起步
由於地處董鋪水庫上游,受環保因素和交通條件制約,多年來三十崗鄉二、三產業一直發展緩慢,近年來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了初步發展。截止2006年底,三十崗鄉通過招商引資共引進企業34家(其中古城農莊、孟德山莊等農家樂項目21個),引入資金近2億元(其中一產6000萬元,二產3000萬元,三產130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其中一產6000萬元,二產2000萬元,三產4000萬元)。規模企業1家,規劃建設了100畝的三十崗鄉工業項目基地,目前已入住企業6家。
(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逐年完善。開挖當家塘8口,新建小二型水庫3口,硬化渠道30公里,整理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改造5座提水站,興建小型水利工程49處;二是交通條件明顯改觀。編制了鄉村道路規劃,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修改建了大姚路、三園路、瞿塘路、東瞿路等鄉級主幹道,新修道路31.5公里,改建道路21.3公里,至2006年底全鄉村民組通路率達100%。新修了姚廟大橋、汪堰人行便橋,基本形成以環湖北路、大姚路為基本骨架,村組公路為網路,“三橫六縱”的交通體系,區位優勢逐漸顯現。三是通信和廣播電視、電力設施不斷完善。行動電話、固定電話覆蓋全部自然村,開通環湖北路沿線、三十崗集鎮小靈通和有線電視;實施廣播村村通工程,建成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率100%。全鄉現有36個供電台區,1所3.5萬伏西郊變電所

(四)新農村建設呈現新面貌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一是認真編制了三十崗鄉集鎮建設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布點規劃。二是重點抓好陳龍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設。陳龍新村示範點作為合肥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之一,結合漢代風情街的建設,已基本建成。陳龍新村項目總投資2100萬元,建築面積34000㎡,涉及3個自然郢165戶,494人,實施整體搬遷,集中規劃新建。三是開展東瞿中心村村莊整治。投資150萬元的東瞿中心村村莊整治項目,涉及5個村民組311戶,1100餘人,占地面積120畝。整個工程共修建門前路3.5公里,粉刷改造房屋、圍牆5萬多平方米,拆除清理“五小”193處,完成村莊綠化和改水改廁96處。通過整治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徽派風格、生態林園”風貌凸現。四是完成陳龍沈大沖和堰稍廟崗合淮阜高速公路拆遷復建點建設。投入資金約50萬元,共征地36畝,完成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首期安置拆遷戶32戶。五是爭取區財政資金建設村委會辦公樓。9個村委會辦公樓共占地29畝,建築面積5600㎡,總投資600萬元。4個村委會辦公樓為三層,建築面積760㎡,5個村委會辦公樓為兩層,建築面積507㎡,實現基層辦公條件的有效改善。
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財源單一,經濟基礎薄弱,鄉鎮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由於受董鋪水庫環境保護的客觀因素制約,工業發展受限制,規模以上企業太少,財政收入很少,全鄉財政自給率低,嚴重依賴區財政補貼,可用財力十分有限,用於發展的資金更是捉襟見肘,加之全鄉民眾創業創新激情、繁重的建設任務與政府性投資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嚴重影響鄉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後。三十崗鄉經濟結構雖然有所最佳化,但總體而言,仍不盡合理,與第一產業發展相比,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2006年,鄉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只占鄉GDP的22%。

(三)、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全鄉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對外交通缺乏與中心城區連線的快捷通道,供水、排水等城鎮配套設施沒有,嚴重製約資源與市場對接。

(四)城鎮發展用地與可利用土地資源矛盾突出。由於全鄉幾乎所有的耕地都劃為農用保護區,工業化、城鎮化的空間狹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域經濟的發展。

(五)、產業發展與建設特色鄉鎮的要求還有差距。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產業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設特色鄉鎮的步伐有所加快,但對比其他地區發達鄉鎮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下一步發展思路

以面向城市,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建設新農村為總攬,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活鄉,生態美鄉,旅遊興鄉”的發展戰略,充分挖掘和發揮三十崗的區位、資源、人文優勢,實施“1234”工程,努力發展特色經濟,提升經濟實力,逐步把三十崗鄉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鄉村整潔、功能齊全、交通便捷、商貿繁榮,旅遊、休閒、觀光形成一定規模的生態旅遊城鎮。

(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龍頭,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繼續發展西瓜、蔬菜等特色經濟,加快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大力推廣設施栽培,擴大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規模;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和村級農業示範基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快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步伐,著力培育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商標,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二是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機制。鼓勵引導民間和外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繼續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著力培育新的市場主體,發展蔬菜等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規劃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園,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積極輸出富餘勞動力。三是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繼續開展渠道硬化整治、當家塘、土地整理等項目,選擇水利資源較好的連片田塊,進行土地整理髮展設施農業,高標準興建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四是加快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業。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旅遊資源潛力,在旅遊業發展上邁出新步伐,搞好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發揮三十崗的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三國歷史遺蹟的優勢,藉助舉辦西瓜節慶活動,設施農業、苗木花卉種植形成規模的優勢,發展以農家樂為載體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爭取通過幾年努力,依託三國遺址公園、漢代風情街和生態農業示範區等優勢,形成三十崗鄉村一日游,打造旅遊品牌

(二)、加快新農村建設
按照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原則,高標準修編全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中心集鎮總體規劃,搞好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圍繞中心集鎮區建設目標,加快水、電、路等區域基礎設施和系列規劃工程項目建設進程,擴展三產發展空間,結合產業特色,在集鎮區培育和打造漢代風情街等特色商貿街。以村莊規劃為龍頭,以配套建設農村交通、文體、環境衛生等公共設施為主體,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推進農村、改水、改廁、村莊整治等工作。整治改造三十崗老街、堰稍村廟崗中心村等一批老村莊,建設陳龍、新圩、張郢等一批農民新村,最佳化農民生活環境,力爭使鄉村面貌一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

四、建議

1、進一步深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潛力。由於目前農村的產業支撐尚不明顯,建議相關部門在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家樂旅遊等方面給予項目、政策和資金的扶持,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條件。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結合新農村建設,安排專項資金,尤其是農村道路建設和給水、排污項目建設,逐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融入城市步伐。

3、協調規劃與土地關係。進一步調整農村土地規劃,合理安排土地用途,解決農村農業項目和新農村建設占用土地矛盾。

4、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在新農村建設規劃問題上,前期投入資金沒有,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住宅的投入主體應是農民本身,但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所需的建設資金應由政府支持,逐步配套到位。同時,社會各界要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投入。

旅遊發展

三十崗鄉三十崗鄉
一、三十崗鄉農家樂旅遊發展情況

三十崗鄉轄9個行政村,1.4萬人,3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超過30%。境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都市生態園”的美譽。三國遺址公園坐落在三十崗鄉,自然、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獨特。近年來我們提出了發展融農業生態、農村文化為一體的鄉村農家樂旅遊思路。鄉村農家樂的發展從水、路上做文章,走“林、果、菜”協調發展的鄉村生態旅遊路子,創建“農家樂旅遊+景區(點)+觀賞農業旅遊+休閒旅遊”於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品牌。通過引導扶持,一些工商業主和農村經營能人,通過準確把握市場脈搏,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農業規模基地和特色農副產品,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一批集觀光賞景、休閒娛樂、特色餐飲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莊應運而生,並已形成了一定規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三十崗鄉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點有7個,總投資規模達1500萬多元,占地面積達210餘畝,年接待農家樂遊客近2萬人次,各經營戶年均旅遊業直接創收在3萬—5萬元以上,實現旅遊總收入達400多萬元,帶動農戶幾百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三十崗鄉農家樂開發模式多種多樣,其中有利用現有漁塘、竹林等開展垂釣、燒烤、休憩等休閒活動,如桃花島休閒山莊;利用農業規劃建設配套設施,提供採摘、垂釣等活動,如雅辰園休閒園;依託歷史古蹟建立,為遊客提供休閒、度假、娛樂、食宿,如三國渡假城;開發建設魚莊農莊,方便遊客休閒、度假、娛樂、食宿等,如古城農莊。這些休閒觀光項目涵蓋了採摘、垂釣、觀光、遊樂、度假和農家小吃等內容,初步適應了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迅速成為合肥農家樂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二、發展農家樂投融資方式
我們堅持“旅遊興鄉”的戰略方向,作為三十崗鄉農民新的經濟成長點,農家樂旅遊休閒項目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肯定和鼓勵。由於三十崗鄉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三十崗鄉的招商引資工作受到局限,但是對於農家樂項目的興建,我們給予充分重視。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廣闊市場前景,我們充分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招商引資,吸引了多種投資主體的介入,除了個私經營戶、工商業主經營農家樂外,鄉村集體經濟、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家庭也開始投資農家樂休閒旅遊業,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三十崗鄉農村自然環境優美,地勢起伏,錯落有致,花草樹木景觀別致,大多數農家樂都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特色基地的基礎上建設的,因此環境普遍較好。如古城農莊,是由個私企業主投資100多萬元,在大姚路旁開發起來的集垂釣、度假、休閒、遊樂為一體的休閒旅遊景點,占地面積達到70畝,年接待人數3千餘,旅遊年收入達到40餘萬元。鄉村集體經濟、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家庭都以不同形式參與到農家樂旅遊。與此同時,農家樂的發展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戶種養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為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在今年的徽商大會上我們引進的法國風情葡萄園休閒旅遊項目,將投資百萬歐元,建成後將成為三十崗鄉目前為止最大的農家樂旅遊項目。

三、農家樂旅遊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分析。一方面,直接參與農家樂旅遊開發的經營戶和民眾,經濟收入明顯增加。2003年人均收入(發展農家樂旅遊前)2840元,2005年人均收入(發展農家樂旅遊後)4082元,增長率44%,今年以來,農家樂旅遊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第三屆廬陽區三十崗西瓜節期間,全鄉農家樂共接待遊客1.2萬人,其中團隊26批次,3100多人次。直接參與農家樂旅遊開發的經營戶和民眾經濟發展是快速的。另一方面,拉動了周邊村組種養業的發展。以大姚路周邊的四個村為例,為給餐飲業提供充足的農副產品,種養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年增長速度達24%。
(二)社會效益分析。一是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步伐。以陳龍村為例,由於農家樂旅遊經濟的發展,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加大投入,村內道路、綠化、水利設施等配套齊全,為三十崗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發展模式和樣板。二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三十崗鄉從2000年起,開始發展規範化瓜果種植,大面積種植優質瓜果。目前,全鄉瓜果菜面積已達1萬多畝,為促進農家樂旅遊的發展,我們還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精品農業,發展無公害蔬菜,建設綠色經濟示範園。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三是有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讓農民離土不離鄉。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解決了剩餘勞動力近千人,景區(點)、農家樂等旅遊行業直接從業人員300多人。四是民眾思想觀念進一步開放,文化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民眾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進一步提供,民眾學習實用技術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四、政府支持農家樂旅遊的政策
在促進農家樂旅遊發展方面,加大了政府主導力度。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此項工程的建設,在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將休閒觀光農業納入全區大旅遊近期發展目標和區域規劃體系,並提出了搞好休閒觀光農業基地建設內容,主要領導多次到農家樂建設工地實地考察,及時解決影響農家樂建設的相關問題。鄉黨委、政府將發展農家樂旅遊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聽取情況匯報,對農家樂旅遊發展給予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農家樂項目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工作部署等各方面進行扶持。為推動農家樂旅遊業快速發展,打造“生態廬陽”品牌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存在的問題
由於三十崗鄉農家樂旅遊只在起步階段,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1、目前興起的農家樂產品還比較粗糙,農家樂項目更多是以吃為主,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飲的低層次上,對於挖掘民俗和農家樂知識性、參與性等方面還顯得十分不夠,需要加入更多的帶有參與性質的活動內容和文化元素。
2、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目前三十崗鄉的農家樂旅遊大多是以個私經營戶、工商業主為投資主體,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發展起來的。
3、農家樂旅遊處於無序狀態。農家樂旅遊數量不少,但規模小,大都處於無序的狀態。每個農家樂旅遊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更沒有統一的服務理念,很難做大、做好、做強。這種無序的狀態,很難接待大規模的旅遊團隊,不能吸引旅行社為其提供客源。
六、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農家樂旅遊經濟發展的步伐,特提出如下幾點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議成立全市、全區發展農家樂旅遊業領導小組,對在發展農家樂旅遊項目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強協調和指導。二是制定發展農家樂旅遊業的工作目標。對重點旅遊鄉鎮提出發展農家樂旅遊方向和具體要求。三是進一步加大旅遊景區(點)開發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打造景區(點)與農家樂旅遊項目結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發展農家樂旅遊業的相關扶持政策。特別在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人員培訓、品牌宣傳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和獎勵。重點扶持和發展幾家農家樂休閒旅遊示範點,作為全市農家樂發展的典範。
(二)強化特色意識,進一步突出農家樂旅遊的“農”家特色。在開發建設農家樂旅遊項目時,一定要結合實際,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起本地農家樂旅遊的良好形象。今後,將力爭在農家樂的多元化發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重點推出以下幾類農家樂旅遊模式:一是農業觀光型。即以具有觀光價值的果園、花園、菜園及畜禽漁養殖場等為載體,具有觀光、採摘品嘗、參觀考察等功能的農家樂。二是鄉村休閒型。即依託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區域特色產業,以舒適愜意、自主參與為主要特色,以農業主導產業為依託,集種養、觀賞和住宿、餐飲等服務於一體。三是農家度假型。重點扶持利用農家庭院、民俗風情、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乾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活動的農家樂。力爭在與農民增收直接相關的、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依託農家自有房等生產生活資料創辦的節地型農家樂上取得突破。
(三)、加強培訓,擴大宣傳。農家樂經營主體是農民,只有充分調動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推進其發展。為有效激發農民發展農家樂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將加大信息蒐集和發布的力度,為廣大農家樂經營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旅遊市場信息,指導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變化及時調整經營內容和經營策略。通過考察促動、培訓推動等方式來提高農戶的整體素質。同時結合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實施,加強對經營人員相關旅遊知識和服務規範的培訓,通過對旅遊禮儀、農家菜製作等的培訓,為農家樂的發展壯大提供人力支撐,從而消除農戶參與農家樂經營的擔憂,激發農民參與農家樂的發展內在動力。
(四)深入開展“創建農家樂旅遊示範點”活動。按照“整體規劃、分類實施、分級負責、合力共建”的原則,合理整合規劃、建設、旅遊、農業等部門的職能優勢,力爭用兩年的時間共同打造出幾個環境優美、衛生整潔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特點鮮明,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社會事業

全鄉有中學1所,16個班,在校生726人,國小4所,在校生59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鄉農民文化結構:高中及以上1697人,占總人口15.76%;國中5453人,占總人口50.65%;國小857人(其中脫盲403人),占總人口7.96%;文盲25人,占總人口0.23%。現有教育職工77人,專科35人,中專42人,初級職稱36人,中級職稱41人。全鄉人口出生率8.28‰,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02‰內。有鄉衛生院1所,投資160萬元新建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的鄉衛生院醫療大樓,開設內、外、婦、兒、檢驗、放射、計免等科7個科室,現有職工12名,醫師、助理醫師、主管護師、護師各一名。現有床位20張。全鄉設有9個村衛生所。有文化活動中心一處,投資50萬元建成鄉宣傳文化活動中心,設有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電教室;成立了三國書畫院,建成農村文化大院1個,是省杜鵑花工程示範點。

發展思路

以面向城市,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建設新農村為總攬,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活鄉,生態美鄉,旅遊興鄉”的發展戰略,充分挖掘和發揮三十崗的區位、資源、人文優勢,實施“1234”工程,努力發展特色經濟,提升經濟實力,逐步把三十崗鄉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鄉村整潔、功能齊全、交通便捷、商貿繁榮,旅遊、休閒、觀光形成一定規模的生態旅遊城鎮。

環境整治

一是大力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生態立鄉建設為重點,建設大姚路、滁河乾渠景觀帶,加強退耕還林董鋪水庫水涵養生態林等的管理養護,加快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進一步營造“滿目綠色,水綠相融”的生態環境。二是深入開展農村文明創建活動。針對農村“髒、亂、差”現象,加強農村環衛硬體設施建設,以治髒、治亂為重點,開展村莊創建活動,著力推進村容村貌的改觀。加強鄉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營造鄉風文明的新風貌。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加強村衛生所建設,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不斷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大病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