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鄉

山口鄉

山口鄉位於江西省九江修水縣的東南部、修銅兩縣交界處,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曾整編駐紮於此。面積173.8平方公里,人口20016人,下轄12個行政村,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適合生態農業的發展。山口地理位置優越,距修水縣城34公里,境內良山油路與縣城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山口“地沃物阜”,木材、毛竹、石英、野生動物等資源十分豐富,是修水縣重要林區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山口鄉

山口鄉山口鄉清晨薄霧
人素來民風古樸,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勤勞儉樸,艱苦創業。山口人喜飲茶,遇客先敬一碗茶,尤以客家茶係為主。地方風味有哨子、臘肉、扣碗肉、艾米果,清蒸洋更是修水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它具有滋陰潤之功效。山口集鎮市場繁榮,有傳統的趕集習慣,每月二日、十六日為墟期。改革開發以來,市場交易更為活躍,建有農貿市場3000多平方米,生豬交易市場1個,平時趕集有4000餘人參加,中秋節、春節、國慶節、元旦或恰逢這些節前後的墟日,趕集者多達5000至10000人不等。縣城、縣內各鄉鎮,甚至銅鼓、平江、奉新等地客商也雲集此地進行交易,日交易額為十萬元,年成交額為八百多萬元。

山口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較好的地理條件。山口鄉政府將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情引商、以友請商、以商招商、以利誘商”,開拓創新,銳意進取。

山口“地沃物阜”,木材、毛竹、石英、野生動物等資源十分豐富,是修水縣重要林區之一,活立木蓄積量在30萬立方米以上,主要林業特產有油茶仔松脂板筍、小山竹香菇木耳。石英礦具有分布面廣、規模大、貯量豐富、品位高、易於開採等特點,白石嶺礦區貯量在150萬噸以上,目前共有5家私營石英深加工企業在此投資辦廠,年產石英二級成品1萬噸。境內武鄉河是修江重要支流之一,水利資源豐富,建有裝機容量為3200千瓦的山口電站,可為鎮內的木材、石英加工企業提供廉價的電力。山口地理位置優越,距修水縣城34公里,境內良山油路與縣城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面積:177k㎡ 

人口:20114人 

郵編:332433 

代碼:360424111

山口鄉轄山口街居委會,來蘇、柘蓬、辛嶺、楊坑、石口源、火田、中桃、上桃、秀水、桃坪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山口新街。

歷史淵源

山口鄉山口鄉認祖歸宗
山口鄉以境內的山口鎮而得名,古時候稱之為皖口,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宋代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曾開辦櫻桃書院和芝台書院。延引四方學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黃庭堅等曾就學於此。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任分寧主簿時,曾開辦書院,後稱濂溪書院。徐、祝等大姓亦辦有書院,培養眾多人才。自宋至清代,本縣共有進士201名,舉人317名,僅宋代即有進士160名。北宋一朝,雙井村出進士48名;歷代有丞相2名,尚書16名,正一品官員3名,從一品1名,正二品5名,從二品4名;知名文學藝術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殉節永樂城,有“宋殞長城”之嘆。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山口境內有一來蘇村,傳說是村人為感激和懷念蘇東坡來過此地而得名。蘇東坡來時過渡的渡口稱作來蘇渡,並建有蘇公亭一座。山口自古以來文化教育比較興盛,查阜西便是其中傑出代表。查阜西,山口來蘇人,自小聰穎好學,一生致力於古琴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參與組織著名的“兩航起義”,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後,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任等職。

萬承風,為宣宗侍讀,朝庭重臣。古代和近代縣人留下各類專著272部1198卷,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為驕傲。修水是個古老縣份和著名蘇區,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風景名勝甚多。有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結束的全縣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縣有古文化遺址116處,其中上奉山背跑馬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最著名。

自然資源

山口鄉起境內有恢復的700多年歷史的府城隍廟、御葬、古井、古城牆遺址,圓寂塔、古錢幣遺蹟、官債渡古橋遺蹟、皖口老街、古戰壕址等;位於直轄村柏子村內的中共柏子山區委舊址“殺盡(汗)奸”石刻、柏谷墓、柏子晴覽景點、修復的金嶺寺、萬佛洞等都遠近聞名。游水可觀“石門秋泛”、“雁叉魚燈”、龍舟觀賞、畫舫遊船、桃源里景點、七里亭遺蹟等。

大窩裡西周遺址在山口鄉柘蓬村大堝里小山頭上,遺物有陶片和石器。陶片分灰、紅兩系。灰飾方格紋、附加堆紋與方格組合紋,紅陶分泥質陶和夾沙陶兩種。還發現鼎足8件、泥質扁平陶紡輪2件、石器7件。

特色文化

山口鄉山口鄉美麗的晚霞
山口鄉人喜飲茶,遇客先讓座,再敬一碗茶,嘴裡還說道:“坐下當、戲下當、吃碗茶當”(修水方言,意思是坐下來歇會,吃碗茶再走)。修水茶區別於外地茶的標誌是以佐料下茶,故稱喝茶為吃茶。茶中以佐料的不同可分為仁鄉茶、奉鄉茶、泰鄉茶、懷遠茶和什錦茶等。佐料大多以茶葉、菊花、黃豆、芝麻、蘿蔔、生薑、柑桔皮等,有的還輔以花椒桂花茶弓。泰鄉茶還以爆米或玉米為主要茶料,既解渴又飽肚。修水人以茶待客極講禮儀。賓客光臨,男主人陪坐,女主人泡茶,茶料越豐富,表示對客人越尊敬,故每向客人敬茶時總要說:“沒么向喔”(修水方言,意思為茶料不多)。泡茶不宜太滿,俗稱:“茶泡淺,酒斟滿”,又云:“姨婆(指不懂禮者)泡茶滿盅盅,大姑(指懂禮者)泡茶大半盅。”接待貴客,茶料須下得豐富,所泡之茶要做到“上不見水,下不見底”。向客人敬茶,有用手端和盤托兩種。來客只一二人,上茶一般用手端,如果來客多,便用盤托送。多以長幼尊卑定送茶順序。送茶時,送茶人不能與客人正面相對,而要側身上前;同時說聲“請吃茶”。上完茶後,退時也不可背對客人,要側身而退。送茶時,托盤可以無方向,但茶碗碗把應朝客人。用手送茶時,也不能捏住碗口,而要一手托碗底,一手幫襯碗把向著客人,雙手遞送。如果是雙手都端了茶,應說“對不起,一隻手咯”,以表示歉意。

修水山口鄉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規矩,接茶要用雙手,茶碗一般端在手中。如暫時不吃,應放在桌上或茶几上,不能隨意放在地上或其它地方。茶吃完後如主人未來收碗,應自行將茶碗放回茶盤。客人告辭時,應說“多謝茶”。 舊時修水民間男女相親俗稱“看大姑”。相親之日崽哩(男方)來到姑哩(女方)家,男女能否相成親,要看“三碗茶”。第一碗是姑哩端上的待客茶,不管哩是否中意,這碗茶崽哩只管吃。但端第一碗茶時,姑哩會仔細觀察崽哩,並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第二碗茶就由母親或家端來,崽哩見後便起身告辭。如中意,由姑哩再端出第二碗茶,這回由崽哩決定中意否,如不中意可推託離去。如中意,姑哩在端第二碗茶(即定情茶)時,崽哩要將禮金放於茶盤裡,稱“壓茶盤”。第三碗茶雙方基本定終身。 山口鄉人每逢紅白喜事,主人都設一茶房,請幾位婦女專門準備泡茶,為親朋好友敬茶。民間請藝匠做工,主人還在工間奉上茶水和小吃稱之為“歇茶”、“歇伙”或“過晝”。

飲食特色

山口鄉山口鄉快樂的山娃
山口鄉是糧食充足的地方。山口鄉人喜釀製一種糯米甜酒,這種酒紅紅的顏色,濃濃的酒香,甜甜的味道。您不要認為那是葡萄灑,更不要認為是加了色素和糖精,那是他們特製的“紅娘過江酒”。這紅娘過江酒的酒名據說是清朝道光皇帝的老師萬承鳳取的。萬承鳳的家鄉就在修水黃沙鎮的湯橋,古屬安鄉十三都。這湯橋釀製的糯米酒一向聞名,色香味濃,清醇可口,萬承鳳很愛喝家鄉釀製的糯米酒。有一年,萬承鳳在京城的一個朋友請客,席間,主人拿出“女兒紅”來款待他和其他客人,並多次夸自家的“女兒紅”如何好。萬承鳳喝後感到只一般,覺得還不如自己家鄉釀製的糯米甜酒。於是就說:“感謝仁兄款待,賢弟想改日邀仁兄到敞舍嘗嘗‘紅娘過江’如何?”這朋友一聽此酒名即滿口答應。幾日後萬承鳳邀請該朋友來到他家,從酒缸里舀了一大碗紅紅的糯米酒,頓時香味撲鼻。朋友嘗之,連聲讚嘆:“好酒、好酒!但不知此酒為何稱‘紅娘過江’?”萬承鳳從酒缸底下舀起一團紅紅的酒釀糟說:“你看,這是來自我家鄉江西修水的紅釀,由家人不遠千里跨過長江來到京城,不是‘紅娘(釀)過江’又是什麼!”朋友醒悟,連說:“好一個‘紅娘過江’,好酒名!好味道!”。從此,這紅娘過江酒傳遍了京城

山口鄉釀製紅娘過江酒是用純糯米做成的低度甜酒,醇香撲鼻、酒味酣釅,多飲不暈、醉不傷身,尤其加藥操過的酒還有保健之功能。

九江鄉鎮導航

九江古稱江州、潯陽、柴桑、汝南、湓城、德化,有江西北門之稱,北隔長江、幕阜山與安徽、湖北相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