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港鎮

黃港鎮

黃港鎮地處修水縣東南部邊陲,東毗靖安縣中源鄉,南抵奉新縣澡溪鄉,西南鄰上奉鎮,西連何市鎮,北接黃沙鎮、黃坳鄉。 距縣城35千米。總面積為316.3平方千米,2015年全鎮總戶數3868戶,總人口約1.9萬,農民人均純收入2830元。 黃港鎮歷史悠久,境內姜家園商周文化遺址證明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黃港鎮還是修、銅、宜、奉蘇維埃中心根據所在地。境東海拔為1794米的五梅山是九江市全境和九嶺山脈的最高峰。黃港鎮地勢東高西低,地面平均高程海撥270米,資源豐富,物種多樣。木竹、香菇、蓮子等生態農產品遠銷上海、深圳、香港及海外。素有修水縣“農業大鎮、工業強鎮、林業重鎮、香菇名鎮、經濟富鎮”之稱。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商屬艾侯國。

秦漢屬艾縣。

自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至清末(1911年),屬分寧縣、寧州、義寧州安鄉十一都(含朗田、南坪、月山三村,茅竹山林場及安全村大部分)、十四都大部分(今金盆村、雙溪村,安全村花家塅、棲霞橋)、下奉鄉十六都(今瀆坑村)、十七都(今柘坑村、黃沙港林場)。

茅竹山自然風光 茅竹山自然風光

民國初屬義寧縣。

1914~1949年隸屬修水縣山谷區表溪鄉。

解放初期(1949~1957年)設南坪、安全、柘坑3鄉,屬黃沙區。

1958年7月,全縣撤區並鄉建立人民公社。由南坪、安全、柘坑等3鄉合併建立國營黃沙港綜合墾殖場,為縣直單位和省農林墾殖廳雙重領導。實行政場合一體制,以場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只在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時稱鄉級人民委員會。

1972年4月撤消黃沙港綜合墾殖場建制,更名為黃沙港人民公社。同年10月成立黃沙港區,為縣委派駐的常設機構,區公所駐黃沙港街(沙窩裡)。轄黃沙港、黃沙橋、黃坳、湯橋、何市、上奉6個公社,及黃坳、茅竹山、黃沙港3個林場,和區屬下設機關業務單位。

1983年9月,按照地名普查,更改部分大隊名稱。明星改為月山;勝利改為金盆;民主改為陳坑;立新改為清涼;聯星改為雙溪;全心改為橋上;東風改為石垴;東源改為瀆坑;坪豐改為陶家;龍星改為龍溪;紅星改為柘坑;紅旗改為高洞。只有朗田、南坪、東村、壠港、農科所、安全保留原稱。

1984年5月黃沙港人民公社改為黃沙港鄉人民政府,隸屬黃沙港區。

1994年,黃沙港鄉升格為黃沙港鎮。

1995年12月,全縣撤區並鄉建鎮,將黃沙港鎮改為黃港鎮。

行政區劃

1997年轄東村、朗田、安全、橋上、南坪、月山、雙溪、金盆、石垴、陳坑、壠港、瀆坑、高洞、清涼、柘坑、陶家、龍溪17個行政村及1個農科所。

1999年2月調整為8個大行政村。朗田村照原;東村併入南坪村;壠港村併入月山村;農科所併入安全村;清涼、陳坑二村併入金盆村;橋上併入雙溪村;陶家村併入瀆坑村;石垴、龍溪、高洞三村併入柘坑村。

截止2013年,黃港鎮轄1個社區:黃港社區,8個行政村:朗田、南坪、月山、安全、雙溪、金盆、瀆坑、柘坑,2個林場生活區:楊家坪、茅竹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港鎮位於修水縣東南部邊陲,東毗靖安縣中源鄉,南抵奉新縣澡溪鄉,西南鄰上奉鎮,西連何市鎮,北接黃沙鎮、黃坳鄉。地處九嶺山脈中部以北,地勢周邊高中間低。是全縣重點林業區。境東五梅山(又名三門峽、九嶺尖),海拔1794米,是九江市全境和九嶺山脈的最高峰,修河、錦江的分水嶺。銅(鼓)修(水)公路過境。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1.3千米,總面積316.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310.7平方千米,占98.2%,水域5.6平方千米,占1.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0人。

地形地貌

黃港鎮境內主要為侵蝕剝蝕性山地丘陵地貌。地勢東高西低,地面平均高程海撥270米,最高點山門峽海撥1716.5米,最低點麻塘彎海撥180米。

氣候條件

黃港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月平均氣溫4.4℃,極端最低氣溫-11.1℃(1991年12月16日);7月平均氣溫27.4℃,極端最高氣溫39.7℃(1953年7月)。年平均無霜期258天。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462.9毫米(1998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078.7毫米(1968年)。受山體高竣影響,山地垂直氣候明顯。黃港鎮有著雨多、霧多、霜期較長的特徵。

水文特點

境內屬鄱陽湖水系修河流域。安溪水發源於茅竹山,流入黃沙鎮,境內河長46千米。支流朗田水自崑山發源至南坪村匯入安溪水,壠港水自五梅山發源至月山村匯入安溪水,金盆水自清涼山發源匯入安溪水。奉鄉水發源於油榨坑,流入何市鎮,境內河長29千米。支流黃沙港發源於天狗嶺,至雙港口匯入奉鄉水,瀆坑水發源於石腦里,至龍溪匯入奉鄉水。

土壤結構

以棕壤為主,丘陵則紅壤,黃壤參半,河谷沖積潮土,沙子土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黃港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鎢、鉬和高嶺土,地質儲高嶺土地質儲量100(萬噸),鎢、鉬集中分布在崑山和茅竹山一帶,高嶺土集中分布在金盆村陳家坑一帶。

動植物資源

紅豆杉 紅豆杉

黃港鎮有林業用地面積24萬畝,2200多個植物種類。其中:樟、楠、梓、柏、金錢柳、紅豆杉、黃檀和銀杏等名貴樹種分布廣。

農作物有水稻、甘薯、麥類和茶葉、蠶桑、油菜、藥材。盛產優質水稻,木材。

還有野牛、穿山甲、金錢豹、錦雞等國家保護動物。

水資源

地表水徑流量28978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6879萬立方米。黃港溪流眾多,主要有安溪、奉鄉兩大水系。

人口狀況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898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87人,城鎮化率12%。總人口中,男性9942人,占52%;女性9043人,占48%;14歲以下3571人,占18.80%;15-64歲13547人,占71.35%;65歲以上1867人,占9.8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18973人,占總人口99.94%;少數名族12人,占0.06%。

政治體制

黃港鎮於1958年建立國營黃沙港綜合墾殖場;1972年改為黃沙港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黃沙港鄉人民政府;1995年改為黃港鎮。黃港鎮人民政府駐地黃港街(沙窩裡)。

黃港鎮2014年,在任領導有鎮黨委書記溫艷、人大主席黃英明、鎮長車立。

經濟發展

2011年財政總收入160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0萬元。財政收入中營業稅280萬元,增值稅790萬元,企業所得稅11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850元。

2014年黃港全年完成財政稅收總量2030萬元,比2013年同期淨增600萬元,增幅達45%;二是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全鎮耕地2.3萬畝,水田占70%。農作物有水稻、甘薯、麥類和茶葉、蠶桑、油菜、藥材,盛產優質水稻和木材。水稻、油菜等主要農作物產量連年穩步增長,創建修江牌大米加工綠色品牌,農業產業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桑、茶、林、畜等特色產業發展齊頭並進,完成造林近4000餘畝,新增工業項目2個,分別為投資5000萬元的碧夢茶葉深加工項目和投資1億元的德啟農業綜合加工項目。碧夢茶葉深加工項目已經正式投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計畫新擴茶園1000畝。德啟農業綜合加工項目已經流轉田地1000畝,種植白蓮700畝,種植優質水稻200畝,流轉荒山2000畝,廠房內硬化和機械設備組裝已經完成並正式投產。茅竹山林場、楊家坪林場旅遊開發項目正在洽談中,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可觀。

第一產業

截止2011年有耕地面積20175畝,人均1.06畝,其中水田17100畝,旱地3075畝,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7.9%。糧食作物以水稻、薯類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11117噸,人均585千克,其中稻穀1026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蠶桑。

黃港鎮 黃港鎮

2011年有茶園面積2130畝,毛茶產量39噸。桑園面積200畝,養種量200張,產繭8噸。畜牧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52915頭,年末存欄26795頭;山羊14390隻,年末存欄5570隻;家禽年飼養量18萬羽。畜牧業總產值1800萬元。水產養魚為主,2011年養殖面積1500畝,產量150噸,水產業總產值180萬元。林業以杉木、毛竹、為主,2011年有林地面積46萬畝,活立木積蓄量47.75萬立方米,生產杉木3500立方米、毛竹3.6萬根,林業總產值369萬元。

第二產業

黃港鎮以礦產、水力發電、服裝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5000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1%。擁有工業企業35家,職工43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05萬元,銷售收入4500萬元。

第三產業

商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299個,從業人員596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456萬元。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613萬元。

金融

2011年末境內有金融機構2家,各類村款餘額8521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562萬元。

此外,黃港鎮鄉鎮企業有優質礦泉水、梅山罐頭、林化產品、農機具產品、木竹產品以及袋料香菇等等。黃港產品遠銷上海、深圳、香港及海外。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處,圖書室1個,藏書0.66萬冊,有文化業餘創作隊伍2人,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金盆村客家十八番鑼鼓。

教育

2011年末黃港鎮有幼稚園3所;有黃港、金盆等國小9所;黃港中學1所。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科技

2011年末有專業技術人才136人,經驗管理人才16人,技能人才42人,農村實用人才23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8所。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地10處。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舉辦民眾性體育活動3次。

社會保障

黃港鎮有敬老院1家,至2011年收養農村五保人員98人。

交通運輸

省道修銅線通過轄區,境內里程19.80千米,省道萬黃線通過轄區,境內里程26.72千米。轄區內有鄉道1千米,村道32千米。

歷史文化

半坡談判

黃港鎮是革命老區,是修、銅、宜、奉蘇維埃中心根據所在地。黃港鎮的半坡談判象徵著修水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彭德懷、傅秋濤、蕭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這裡戰鬥過。

特色文化

清涼山 清涼山

“十八翻”與《山友》是黃港古今文化的象徵。民間打擊樂“十八翻”活躍在黃港清涼山區,是江西碩果僅存的一種民樂。緣起於九嶺山脈的《山友》,已歷二十年滄桑歲月,組合了近百名九嶺山脈間文人墨客。

名勝古蹟

九嶺山脈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祥地。姜家園商周文化遺址是繼山背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裡江右人居住歷史悠久,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遍地皆是。較為著名的有“八仙下棋”、“泉神試法”、“關爺試劍”、“趙白成仙”,集鎮所在地沙窩裡:“龍嘯碧潭奈何石林屏障;獅吼綠海莫負觀音座蓮!”的石林風景區,而南宋橋是修水發現較早的石拱橋,造形優美,載重汽車安然通過。全鎮共有風景點40餘處,是旅遊、休閒的好地方。“十八翻”與《山友》是黃港古今文化的象徵。民間打擊樂“十八翻”活躍在黃港清涼山區,是我們江西碩果僅存的一種民樂。緣起於九嶺山脈的《山友》,已歷二十年滄桑歲月,組合了近百名九嶺山脈間文人墨客。這新老兩種文化的點綴,使黃港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加之,這裡距離南昌僅150公里,離縣城不過30公里,連線銅鼓、靖安、武寧、奉新,交通四通八達,郵電、電信、電視設施齊全,全長兩公里的集鎮宛如一條游龍,盤旋在九嶺山脈之間。

自然保護區

楊家坪自然保護區

楊家坪自然保護區 楊家坪自然保護區

楊家坪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修水縣東南部(黃港鎮西部),系九嶺山脈西麓。總面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95%以上,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1934年肖克將軍曾帶領部隊在此休整。

境內除了有仙姑塔遺址、月明庵、泉神壇、福主殿、楓樹相公殿、法華院、神童太子墳及天子地等人文景點。還有矮子坑修銅宜奉邊臨時蘇維埃政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棉花堝軍工廠、芋頭堝縫工場、方坑紅軍醫院、下堝第三蘇維埃政府、楊家坪國共談判地點等紅色景點。

文化遺址

九嶺山脈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祥地。牛牯嶺商周遺址、姜家園商周文化遺址以及樓下窩西周遺址是繼山背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牛牯嶺商周遺址

位於黃港鎮安全村林握如住宅後右側山頭,遺物多為泥質灰陶。飾拍印方格紋,刻劃繩紋、剔刺紋、鋸齒狀附加紋。還發現石刀2件,一呈屠刀形,穿雙孔,一面刃;一殘,鑽孔未穿。

姜家園商周遺址

位於黃港鎮南坪村北面丘陵上。地表遺物有陶片、陶鼎足、石斧、石刀等。陶片分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沙紅陶3種。灰陶又分素陶和花紋陶兩種。花紋有弦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紅陶多為素麵,極少數飾方格、繩紋。夾沙紅陶器壁渾厚,飾繩紋、繩狀附加堆紋。還發現石斧坯子、菱形石鏃各l件、石刀2件,均殘。

樓下窩西周遺址

位於黃港鎮東源村熊姓住宅後山坡上,長100米,寬20米,夾沙黃土,文化堆積層40至66厘米。遺物有陶片、鼎足、石器。陶片分泥質灰陶、夾沙紅陶兩系。灰陶火候高、硬度大,多飾方格紋,剔刺紋次之。夾沙紅陶較灰陶厚重。飾方格紋與繩紋,還發現鼎足3件,石器5件。

所獲榮譽

黃港鎮金盆村 黃港鎮金盆村

2013年9月江西省環保廳公布了第六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暨第四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名單。黃港鎮金盆村被列為“江西省級生態村”。

九江鄉鎮導航

九江古稱江州、潯陽、柴桑、汝南、湓城、德化,有江西北門之稱,北隔長江、幕阜山與安徽、湖北相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