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村

杜家村

杜家村位於蕭山市所前鎮東南面,距城區12公里。坐落在青化山東麓的山塢中。村落三面環山,座南朝北。村區北和鄭家、傳芳村接壤,南面翻過石門嶺與進化鎮石門王村交界,東至鄭家村的山林,西又和傳芳村隔山相連。杜家村原屬紹興縣進化區崇越鄉,1950年10月劃歸蕭山縣。現隸屬蕭山市所前鎮,轄杜家、賈家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杜家。1992年,有453戶,1555人。有耕地506畝,山林4517畝,以培育茶葉、果木為主,是浙江省著名特產杜家楊梅的產地。


村名由來

相傳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黃,系南宋紹興年間從諸暨遷來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為遠祖,其五世孫杜瑞為唐朝進士,因授史館修撰得罪皇上,辭職住蘇州叔父家,五代十國之亂,杜瑞遷徙黃岩,後居山陰永昌鄉。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孫杜衍(978—1057)中進士,其後15世孫杜有亮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由永昌鄉入贅山棲(今杜家)顏氏家,後繁衍發族,漸成大族,村名亦從此稱杜家,至今已傳20世。村民90%為杜姓,尚有賈、黃、沈、周、李、胡、汪、馬等姓氏

果木之村

杜家村杜家村果木
杜家村山清水秀,果木蔥蘢,全村4500餘畝林業用地中,果樹面積占50%,疏林面積僅11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靠茶果生產,堪稱山林之鄉、果木之村。
1949年前,杜家村約有用材林面積500畝、竹林200畝、茶園100畝、果園1000畝,占林業用地的40%。1949年後,被定為山林專業村。人民政府加強對林業、果木生產的領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運動,並從資金糧食肥料等方面給以扶持,山林生產逐年發展。到1957年,全村用材林面積達800畝左右,茶園200畝,果園1500畝。1957年,產水果150噸,茶葉3噸。1964年,建立村級山林專業隊,開始果園連片生產。但栽植密度較低,單產不高。此期,楊梅、青梅、板栗畝栽18~20株,桃李畝栽30株,且多與茶樹等作物相間混生。1980年後,地方財政撥出款項扶助果樹商品基地建設,強調合理密植,布局集中成片。畝栽株樹,青梅增加到40株,楊梅、板栗增加到35株,桃增加到55株。果園面積逐年增加,產量連年上升。1982年,茶園發展到400畝,茶葉產量突破50噸;果園2000畝,年產水果225噸,其中楊梅1200畝,總產200噸。1983年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部分山林作自留山劃給村民,由戶經營,集體僅留500畝山林由村山林隊統管。
80年代開始,加強生產科技,並調整林產品結構。1985年建立"兩梅一桃"為主的果樹良種單株接穗園和良種苗圃;在種植方式上,水果和茶樹均由間用混生改為純作種植;在生產管理上,青梅、楊梅等均推廣四季施肥技術,提高座果率和單果重;1986年,開發楊梅新品種大葉黃;1990年,引進日本水蜜桃早熟品種崗山早生、砂子早生;茶葉品種因炒青滯銷;多轉產旗槍、浙江龍井。同時,積極開發楊梅基地。到1992年,楊梅發展到1855畝,占果園面積的80.7%。是年,在全村4517畝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達4407畝,從1949年前占林業用地的40%上升到占98%。其中:用材林1500畝(杉木386畝),竹林110畝(部分改為茶園),茶園535畝,果園2300畝(楊梅1855畝、青梅50畝,板栗150畝、120畝,柿子55畝,其他70畝)。常年水果總產500噸,其中楊梅400噸;茶葉60噸;木材年採伐量200立方米,毛竹2萬支。在蕭山市林業生產中,杜家村的山林特產,一直位居前列,歷年被評為蕭山市級山林專業先進集體,1984年還被評為杭州市7縣(市)山林專業先進單位
杜家村農業耕地少。40年代末,全村僅有100餘畝耕地。土改時,從附近夏山埭、傳芳村劃給300餘畝土地。1958年調整插花畈,增加到500畝左右。現村民口糧基本自給。另外,由於村民致力于山林生產,村辦工業自1976年起步後發展緩慢。現有五金廠和木箱廠2家企業,規模較小,合計年產值為50餘萬元,利潤4萬元左右。

杜家楊梅

杜家村杜家村楊梅
"杜家楊梅"因產地杜家而得名。據《(民國)蕭山縣誌稿》記載,已有1200多年的栽培歷史。因其歷史悠久,品質上乘,採摘精細,風味特佳而備受人們青睞。清代詩人張文瑞曾吟詩頌道:"葉似離支樹石楠,山枝爭似水團甘,蕭山風物都堪愛,一味楊梅壓嶺南。"杜家楊梅,以遲色為當家品種。其樹冠呈半球形,植株高度和冠徑達4~5米,生長勢弱,結果壽命長,果實一般6月底成熟。果色鮮紅,肉齒團,果大核小,汁多味甘,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在爭相鬥艷的蕭山楊梅品種中最負盛名。1986年在遲色品種中,又選育出大葉黃品種,具有葉、果大,果色紫紅,肉齒團,核小,豐產性能好等特點,成熟期較遲色退後2天左右。杜家楊梅一般栽植在山的北坡、山坳和深谷,經濟壽命40~50年,長壽的可達百年以上,單株產量80~100斤,高可達600斤。
1960年,粟裕大將在中共浙江省委書記陪同下至杜家村考察,對杜家楊梅讚不絕口。1981年全省果樹種質資源調查會議上,杜家楊梅被評為晚熟優質品種。1985年浙江農業大學舉辦全省楊梅評選會,杜家楊梅名列第一。歷史上,杜家楊梅主銷省內各地。60年代曾有嫁接後的楊梅樹苗出口捷克斯洛伐克。自1979年開始,杜家楊梅每年都有出口,其中1982年出口新加坡10噸。近年採用冷凍方法運銷深圳香港等地,獲得好評。

經濟發展

杜家村杜家村
杜家村地處交通要道,東面通紹興,西南經臨浦可達諸暨、富陽,西北經所前通蕭山杭州。一千多年前,這裡曾香客雲集,熱鬧異常。據《天樂志》載:梁大同六年(540)在杜家村北建崇教寺,後屢毀屢建,到北宋治平三年(1066),規模頗具,三進佛殿,占地5畝。據傳,當時寺內有僧100多,足見香火之鼎盛。村南山腰處,宋代還建有龍泉寺,俗稱茅篷,為宋代祖師成佛處,其骸葬於此。內有一泉池,水清洌。可惜近代戰亂頻仍,孫傳芳的軍閥部隊、國民黨浙江保全區憲兵部隊以及日本侵略軍土匪俞繼鵬團伙等多次在杜家村一帶狂轟濫炸,槍殺騷擾。高大寺廟精華殆盡(崇教寺僅剩後殿,現為村木箱廠),村民生活艱難,雞犬不寧。
1949年後,特別是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村民商品經濟意識增強。憑藉四通八達的地理優勢,自1986年以來,在村口崇教寺遺址前自發形成集市。每年逢春茶上市和水果採摘季節,附近18個鄉村的農民及諸暨富陽、杭州、紹興溫州以及上海的客商在這裡匯集,車輛人流,商市興旺,有攤位200餘個,最高日交易額達100萬元以上。現已發展為長年集市,除山林特產外,還有日用百貨、農具及蔬菜魚蝦等。同時,在所前鎮蕭山市茶果市場內設有所前杜家農特產經營部,經理由村長杜奉康擔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的龍泉寺,亦於1990年重新修復,現香客眾多。
商品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得到提高。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6萬元,人均收入1630元,分別是1982年的5.3倍與4.7倍。村裡有100多人外出搞茶葉經銷,有12個運輸專業戶,購置運貨汽車2輛、三輪車2輛、運輸拖拉機8輛。有90%的村民新建了三層樓住宅,家家置有電視機。杜家村成為所前鎮的首富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