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溪農村

爵溪農村

爵溪農村位於浙江省象山縣。三面環山,東臨東海,轄境不足0.4平方公里。昔為漁村,因村南一溪林茂噪而取村名為雀溪,元代諧音作爵溪。宋代屬仙遊鄉。明洪武二年(1369)置巡檢司。三十一年改設千戶所,築城高2.8丈,周3里許。為抗倭重鎮,因又稱所里。清宣統二年(1910)屬寶海鄉。1932年分建大瀛、玉泉二鄉,越二年合為爵溪鄉。1953年置爵溪鎮,次年組成爵溪漁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轉為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析為漁業一社、二社、三社,1958年合為東方紅人民公社。後幾經改組分合,1983年分設爵溪農村與爵溪漁村,隸屬爵溪鎮。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爵溪農村地處象山縣爵溪鎮城區。1992年,全村1076戶、3557人。耕地465畝,其中水田130畝,菜地30畝。山林9329畝,內柑桔385畝。年社會總產值1.56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232萬元,工業總產值10133萬元,出口創匯4038.76萬元。

工業發展

爵溪,素稱山多田少,地狹人稠。向為濱海漁村,村民以大目洋為依託,以漁為業,春汛時千帆雲集,網罟齊施,爵溪灘頭,鯗廠百餘家,盛時產鯗2萬擔(1000噸)。詩人陳策有到枕濤聲天地動,落灘漁艇海嵐腥句,又謂尤愛郎君(爵鯗別稱)風味好,美魚珍重爵溪名,爵鯗暢銷滬杭寧紹各地。1949年後,漁業一度發展,但因缺乏科學指導,至60年代末,大黃魚資源枯竭,漁業一蹶不振。爵溪村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千方百計尋找出路。先就地取沙,加工為型沙銷往上海。後籌款至上海購入舊式紡紗機,於1974年2月,因陋就簡辦起第一家工廠--爵溪鎮織布廠(今更名寧波大東絲織廠)。公社革委會頂住社辦企業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的歪風,表示:已購設備堅決運轉,不能擱置,已辦的工廠堅決辦好。並選定輕紡工業為主攻方向。至1980年該廠年產值超過100萬元。

村領導在管理上狠下工夫,實行以廠長為主集體承包制,對工人實行五定一獎,計件工資,對幹部任用要求三懂(懂生產技術,懂供銷業務,懂財務管理)。1982年根據上述標準新選拔23人任廠長、副廠長。利潤除上交與獎勵外,半數充企業留成,用作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獎罰分明,權力下放給廠長。生產有新的起色,1984年工業產值突破1000萬元,成為象山千萬第一村。1986年突破2000萬元,粗具村辦工業格局。是年,將5家針織廠合一,與外商合資,創辦寧波市首家村級中外合資型企業。1986年起,為選拔人才,採取考試招工,面向全縣,擇優錄用,和開班培訓等辦法,使工人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至1988年底,共引進有文化青年2500人。同時注重投入,調整結構,推行規範化、科學化、系統化管理,鼓勵發展個體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創辦天峰機械工程研究所,研製開發新工藝、新產品,並在寧波、上海、北京、深圳設立辦事處,增強企業自我發展能力。1993年企業推行股份合作制,實行男女工人計件工資輔以計時,管理人員浮動工資,廠長、副廠長等領導人員產值、銷售、利潤三掛鈎計酬辦法。

1992年村辦企業11家,主要有寧波天峰機械廠、中外合資寧波東興針織有限公司、寧波大東絲織廠、象山大東電瓷廠、寧波勞武針織廠、象山華光針織廠、象山宇訊電器廠、象山縣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等,固定資產原值1600萬元。產品遠銷德、日、新加坡等24個國家和地區,FDX-1空氣變形紗機、YA79-50型半自動專用膠木壓機等3個產品獲市級科技成果獎。分別有5家企業評上市級以上重契約、守信用企業,3家企業被省、市、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企業稱號,1家企業被國家農業部、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聯合授予出口創匯大戶稱號。村辦企業的發展,帶動120餘家私營、個體、合夥企業的形成。投資300萬元建成農貿綜合市場,近百家飲食、商業網點興起,形成一定的商業格局。

農業建設

爵溪農村爵溪國小
在大力興辦工業的同時,不忘農業是基礎,抓多種經營。1979年294人耕種農田1419畝,糧食產量540噸,畝產380公斤,人均產糧1.84噸。1988年20人種田454畝,產糧209噸,畝產460公斤,人均產糧10.45噸,提高工效7.4倍。開發山林、海水資源,已辟大岙、下沙、新涼亭3個桔場,種桔385畝,年產500噸,新辟周家灣桔場40畝,種上日本鞏耐優柑桔2000株。海水養殖場粗具規模,產品大部出口日本。

1992年,村民75%務工,人均收入2050元,村級經濟積累計1225萬元,村容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並隊時,全村946戶,簡陋民房占75%,茅舍占20%,余為古老樓房,人均居住面積3.2平方米。至1986年茅舍絕跡,居民40%建混凝土樓房。1992年更上一層樓,近800戶居民翻蓋新房,78.6%居民遷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積已達20平方米,室內陳設家電化、組合化、現代化。為寧波市4個億元村之一。

村莊狀況

村貌變化最大的是住房。過去的草舍已無蹤影,昔日的平房也已換成鱗次櫛比的幾層樓房。外牆貼瓷面磚,裝著茶色玻璃窗門,內部擺設豪華的住宅,已不再是鳳毛麟角。現在已建樓房的戶占98%,其中建三層以上樓房的占50%。全村建房面積26.85萬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積24.85萬平方米,人均擁有住房面積達到60.6平方米
人民的生活日用品也已經向電氣化、高檔化發展。現在,青年結婚置辦彩電、冰櫃、洗衣機、音響、錄音機等五大件。有的還有攝像機、機車。全村有電視機1300台,戶均1.3台,有電冰櫃200台,洗衣機200台,錄放機150台,機車30輛。有大卡車1輛,麵包車4輛。全村有30%的戶用上液化石油氣。
2007年村里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主要用於道路硬化、新建橋樑以及村莊整治等。硬化道路45277平方米,新安裝80隻立桿路燈,新建橋樑兩座,拆除臨時建築5009平方米,新建綠化3705米,新建三格式衛生廁所782隻,新建健身公園公廁兩座等。同時,還建立並落實長效保潔機制,細化環境衛生標準,使得村民居住環境得以提高。

社會事業

村領導重視計畫生育。1980年成立計畫生育協作組,1984年推廣到各企業單位。1991年專設計畫生育幹部1名,成立計畫生育辦公室。開展宣傳教育,健全班子,制定製度,責任到人,黨、團員、婦代會發揮積極作用,全村採取各種節育措施665例,1990~1992年計畫生育符合率達100%,連續兩年評上縣計畫生育合格村。

針對村民居住分散在8個自然村,外出經商及外來做工多的特點,村設專、兼職政工幹部、治安主任、調解員等25人,設牆報14處,每處各刊出調解、治安、計畫生育園地牆報2期,輔以培訓、會議和文藝活動等宣傳形式,消除居民矛盾、糾紛於萌芽狀態。1991、1992年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評為寧波市級明星村。

為使老有所養、幼有所學,年投入教育事業費60萬元,村中已辦幼稚園7家(其中個體辦6家),國小、成人學校各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村辦企業中參加對口專業大專學校培訓24人,獲初、中級技術職稱70人次。村級醫療站2個,實行初級衛生保健,辟沿江為騰蛟公園。敬老院1所,面積6000平方米,錄像、電視機等設備齊全。1980年起實行60歲以上老人退休制度,退休金逐步增加,已達到每月40元(老黨員增加10元)。1986年起,實行職工投保簡易人身險和團體險及養老金保險,企業主要領導推行企業家保險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